我的爷爷(1910-1972) 我的奶奶(1907-1969) <p class="ql-block">爷爷奶奶6名子女</p> <p class="ql-block">爷爷奶奶后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对爷爷奶奶只有模糊的记忆,一九六八年冬天,爸爸妈妈带大哥二哥和我从黑龙江省爱辉县的五道沟金矿回到辽宁老家,沈阳南郊辽河边的农村,与爷爷奶奶一家人团聚度过春节,花光了我们家八年的积蓄,那年我6岁。直到爷爷奶奶先后去世,我与他们没有再见面,所有的故事都是听爸妈和老家亲戚讲给我的。奶奶的传说更多,时间越久爷爷奶奶在我心中的形象越来却清晰,我也一直想着写下来留下回忆,表达我对爷爷奶奶深深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爷爷祖上李松春在清朝道光十六年的1836年。由于山东连年灾荒,为求生存,带着媳妇和两个儿子闯关东,也有说是带着三个儿子,半路上死掉一个,一路逃荒从莱阳县迁移到辽宁沈阳南郊辽河边上定居繁衍生息。十五年后,在咸丰元年的1851年开始的两年间,因同样的原因奶奶娘家朱家祖上四个儿子陆续由山东寿光县到达东北不同地区,其中四弟朱強一支也来到这里,两家在开荒交汇处相遇,那是个为温饱而拼命的时代。辽河两岸土地肥沃雨水丰沛地广人稀,经过几代人的发愤图强拓土开疆,土地面积一点点扩大,生活也就越来越富裕,这在那个历史阶段是很正常的社会形态,李朱二家逐渐人丁兴旺,朱家还要略胜一筹。李家朱家联姻是门当户对,爷爷和奶奶只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1960年我的太奶和爷爷奶奶部分家人留影,那年我还没出生。</p> <p class="ql-block">爷爷奶奶部分后代</p> <p class="ql-block">爷爷奶奶小辈</p> <p class="ql-block">爷爷奶奶的孙子</p> <p class="ql-block">爷爷奶奶的孙子</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太爷1904年40多岁时在沈阳人贩子手中买到17岁的三太奶,大太奶和二太奶没有生育,这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香火无人为继是不可想象的,这个三太奶才是我亲太奶,她是达斡尔族人,娘家是黑龙江省嫩江一带的部落,至此与家人中断了联系,再也没有回到自己长大的家乡,现在已经没有人说得清楚,年纪轻轻的太奶家庭经历了什么人生变故,落难到我们李家时几乎不会说汉语,却擅长骑马,保留自己民族一些生活习俗,到1923年我太爷六十多岁去世时,我太奶生下三个姑奶我爷爷和我老爷五个孩子,其中我老爷是梦生,那年我太奶刚满36岁,从此守寡,而13岁的爷爷名义上开始当家。家里家外先是由太奶出面应对,一直到爷爷长大成婚,太奶在世时在家族中辈份高,是各种交流中的座上宾,身体硬朗,热爱劳动,经历了四世同堂,我出生的1962年她75岁去世,那个年代算是高寿了。</p> <p class="ql-block">奶奶的父亲,我的太姥爷(出生不详,1939年去世)右下是我太姥姥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奶奶的父亲我的太姥爷是个有文化的乡绅,眼界开阔思想进步,县志记载是爱国人士,兄弟六个他最小,我有两个太姥姥,大太姥是亲的,奶奶有一哥两妹一弟,小妹由小太姥生育,太姥爷家有土地,本人是木匠,在家里开办私塾,让朱家上上下下所有子女都接受教育,这包括我奶奶,而良好的教育使得家族后人也得到良好的人生发展,虽然大部分依然在当地乡村经营土地,但另一部分开始在政府任职和军队服役,还有海外留学的,势力逐渐扩大,而我爷爷也是在我太姥爷开办的私塾读的书,应该与我奶奶同窗,属于青梅竹马那种娃娃亲,我奶奶长于我爷爷三岁。朱家我的表叔叫我奶奶十三姑。我太爷去世两年后的1925年18岁的奶奶与15岁的爷爷成婚。爷爷是大当家的,而实际做主的常常是奶奶,我奶奶比我爷爷成熟精明,能说会道深谙人情世故,事看的清理摆的正而赢得人心,背后又有娘家做靠山十分自信。</p><p class="ql-block"> 奶奶结婚时,太姥爷陪嫁除了金银首饰还有一片良田,辽宁管这叫新媳妇的小份子地,这片地奶奶出租给当地农民,收入自己开销,因此那个年代奶奶在爷爷家里经济上是独立的。奶奶还有另外两个特点,一个是不太会做针线活,另一个是吸大烟,这两样让人诟病,对第一点奶奶是这么解释的:小时候没干过。对第二点她常说的一句就是:我吸烟不假,但没吸你们李家一分钱。解放后戒除大烟所受到的折磨,她回忆说:那时吃西瓜都不甜!对自己的玉石烟枪爱不释手伴随终生。最后陪葬了。奶奶吸烟结果是后来爷爷也跟着吸,当然这是后来的事,开始爷爷十分反感奶奶吸烟,但是管不了,爷爷吸食大烟奶奶脱不了干系,这个嗜好应该对身体损伤很大,也是造成二人没有长寿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奶奶大哥我大舅爷(1904—1934)大舅奶及我的两个表姑</p> <p class="ql-block">大舅爷两个女儿(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表姑(左)(1923-1993)小表姑右(1929-2003)</p> <p class="ql-block">小表姑青年时代,结婚时,我奶奶派我爸爸坐马车送她去婆家</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小表姑父,毕业于沈阳药学院(现沈阳医药大学)2018在沈阳去世</p> 大舅爷和同学合影 <p class="ql-block">奶奶小弟我老舅爷(1940-2019)是梦生,其身世成谜,比我爸小6岁,我爸小时候对自己老舅象带弟弟一样玩耍,十分亲密。</p> 太姥爷的孙子和母亲我的小舅奶合影 <p class="ql-block">奶奶同父异母小妹我小姨奶(1938-2017)比我爸爸还小4岁,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已并入吉林大学)</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小姨奶,在沈阳辽宁地质矿产研究院退休</p> 小姨奶一家人 奶奶的家族亲属相聚 <p class="ql-block"> 过去人们依恋土地,乡村生活相对来说有保障,爷爷奶奶在养殖耕种作业当中,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但是生活总会有意外的事情发生让人始料不及。1930年秋收时节,爷爷本家的哥哥我的七爷给我爷爷套车拉粮,在辽河大坝上马毛了,大车翻到大坝底下,七爷当场殒命,七奶领两个儿子年轻守寡,太奶和爷爷奶奶商议,在自家院里给七奶盖了一座新房,从此帮助七奶拉扯两个孩子生活读书长大成人,那两个孩子,一个我叫五大爷工作在鞍山钢铁公司,一个我叫七大爷工作在当地乡政府,两家因为太奶爷爷奶奶的亲情对待,在家族里面更亲密。</p><p class="ql-block"> 七大爷我特别熟悉,78年我去辽宁上学时在老家依然住在老房子里,与我大爷老叔家为邻,我在他家吃过饭,七大爷也经常到我大爷和老叔家窜门,彼此相互信任,家里的事情往往会征求他的意见,在一起商议决定。我爸爸每次回老家都会与七大爷一起相聚喝酒。七大爷管爸爸叫忠明,爸爸叫七大爷为七哥,十分亲切。悠悠岁月,那样的亲情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七大爷于2016年过世,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br></p> 爷爷的大姐我大姑奶(左)与同学合影 <p class="ql-block">家族七大爷儿子(右二)参加我二姑孙子百天酒会</p> <p class="ql-block">三姑奶的子女参加我三姑八十岁生日</p> <p class="ql-block">大舅奶侄子,曾定居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市</p> <p class="ql-block"> 1948年沈阳解放前夕,在国民党部队任营长的我大舅爷的妻侄,因与上司发生冲突而受到通缉,至于原因过程说法不一,跑到自己的姑姑我大舅奶家里,说要离开沈阳到外地避难,恰巧我奶奶正好在大舅奶沈阳的家里,因需要一笔钱十万火急,奶奶当时身上不多的钱都给了他,事情来的太突然来不及准备,奶奶又把自己的金戒指也送给了他,并且护送他出了沈阳城,他匆忙与奶奶道别就消失在夜幕当中,在亲属的帮助下他成功逃过一劫,后来这个大爷到了东南亚的越南,在一所华文学校当教员,再后来考到葡萄牙医学院留学,定居在首都里斯本,工作在皇家医院做医生,我在1978年到辽宁上学时,在大爷家看过寄给奶奶的信和照片,他的字是工整的竖写繁体字,照片是黑白的结婚照,新郎身着一身西装,新娘是身穿旗袍手捧一束鲜花的典型的越南姑娘,因担心牵连没有人敢给他回信,奶奶去世多年,他也并不知道,每年还继续来信问候奶奶,他对奶奶一往情深。之后我又收集到表姐家他在里斯本工作时的照片,而太太变成了一个红发碧眼 的白种人,可以判断出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独自一人在海外漂泊,内心的孤独与思亲的苦楚只有他自己明白,他也是一个刚強的人。</p> <p class="ql-block">下左一是我大舅爷的大女儿我大表姑,右一是李家我六大爷,也是李朱两家联姻家庭。</p> 大舅爷的后代4个外孙女 <p class="ql-block"> 日本入侵中华全民抗战和国民党坚持反动立场导致的内战爆发,造成祖国大量人员牺牲和财产损失,而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老家是对立双方拉锯战的地方,农会组织和还乡团势不两立,百姓的生活也一度陷入风雨飘摇的动荡当中,爷爷奶奶带领一家人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随机应变,爷爷听从老爷对时局的分析,变卖了大部分土地,林地被盗伐和部队征用,到了解放后土改的时候,爷爷奶奶又受到了照顾和袒护,其主要原因是,一个张姓的外地人在本地做农会会长,还乡团反攻倒算时,他出逃避难,爷爷资助他一笔钱,我想爷爷当时也是在为自己留后路,解放后他回来担任区长,主持土改,这样奶奶小份子地不算,林地尽毁不算,河滩地连年水淹也不算,其实说的也是事实,只不过有些夸张,他有报救命之恩的思想,张区长力排众议,爷爷被评为富裕中农,成为革命争取的对象,这个张姓区长任职不到两年因为贪吃贪喝作风不正被免职,后流落他乡去向不明,这之后爷爷的成份问题再次被提起,一番争议后不了了之,其主要原因是爷爷奶奶在当地口碑很好,说好话的人占了上风,好人会有好报。但是这件事的争议却影响到我老叔的高考政审没有通过,导致他与大学失之交臂,似乎印证了世界上压根就没有绝对的好事和坏事,随时间可以相互转化。</p><p class="ql-block"> 我的三个姑奶没那么幸运,随夫家全部被定为地主。二姑奶一直生活在老家,住处与大爷和老叔家不远,我随爸妈去她家吃过饭,我比较熟悉,大姑奶和三姑奶我没有见过面,解放后她们随子女生活在沈阳,去世较早。</p> <p class="ql-block">大舅爷外孙女小表姑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 1947年我爷爷的弟弟我的老爷毕业于南京中央警官学校,分配在南京一个派出所任主管治安的副所长,1949年4月南京解放,全市派出所被解放军部队接管,当场宣布了和平改编政策,还是按级管理,然后开始对他们进行整训教育。白天在工厂劳动晚上参加政治学习,老爷那时年轻,追求文明与进步,内心十分拥护共产党光明政策和亲民文明的工作作风。1950年形势变得紧张起来,配合土改和抗美援朝,全国兴起轰轰烈烈的镇压反革命的运动,打击的重点是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其中以惩处历史上曾经危害共产党人的分子为重点,使我国的社会秩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但是我太奶却为我的老爷担忧起来,害怕自己的老儿子受到波及,不相信老爷在信中报的平安,每天在家里夜不能寐,爷爷被太奶闹得没有办法,在奶奶的陪同下于1952年前往南京,去接老爷回家,老爷不同意,说自己相信党的政策,自己清白没有问题,不必为他担心,也许认为自己会牵连家人,跟他受打击而有所顾忌,关键时刻奶奶对老爷发话:“你不跟我们回去,咱妈就是不疯,眼睛也得哭瞎。”奶奶相信老爷思想品格,更相信自己和家人一起能够保护老爷平安,老爷心终于软下来,带着一把小提琴跟随爷爷奶奶返回家乡。</p><p class="ql-block"> 家乡人给了老爷宽厚对待,凭借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先是在社里任了文书,后来又转为民办教师,名义上是管制分子不但没有受到歧视和刁难,而且十分受尊重,奶奶对外为老爷做了许多正面宣传,因此追究出身时为老爷说好话的人居多,老爷一直和爷爷奶奶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他也向上级党组织写了很多的申诉信但都犹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我妈回忆说,老爷高个瘦消,是一个低调清高的人,1965年春,42岁老爷因病去世,身后留有一女,工作生活在鞍山,但与我们李家断绝往来。事由老爷1948年休妻。老奶为此伤透了心,撕心裂肺地在李家大闹一场摔门而去,传说那时老爷在南京与一名女学生谈恋爱,但因形势突变无果而终。老爷生前没有给我们留下照片,他的形象靠我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爷爷和奶奶送走了太奶,又送走了老爷,老年的奶奶反应有点迟钝,也不爱说话,身患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失去了往日的风采,1969年因脑溢血去世,终年62岁,奶奶去世时,家人处理完丧事。大爷给爸爸拍了封电报,通知此事,爸爸十分震惊悲痛,匆忙赶回老家看望了爷爷,那年月交通不便,从呼玛县兴隆金矿回老家一趟最快也得四天。三年后的1972年,爷爷因肺结核病去世,终年也是62岁。爸爸回老家奔丧,给我留下深刻记忆,那年我十岁,爷爷奶奶二老的烟雨人生到此结束。</p> <p class="ql-block">我与大舅爷外孙女我的小表姐表姐夫,我与小表姐拥有同一个太姥爷</p> <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在艰难岁月里,让自己六个子女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大爷和老叔上到高中毕业,二姑读的中专卫校,爸爸考上农业高职因病退学,三姑考入中专因病退学,大姑是高小毕业,这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乡村,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 </p><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不迷信,奶奶爱唱的歌是《四季歌》和《五月的风》,这两首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歌星周璇的成名曲。人的情怀可以在不经意间真心流露出来,我们在日常生活细节当中捕捉得到,奶奶用实际行动打动周围每个人,一生真诚待人光彩照人,让人值得信任,公道自在人心。</p> 太姥爷家族孙辈我的表叔表婶和三个儿子留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身处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如果我们身处其中也会很艰难,世事难料不容易做出选择与取舍。我爷爷奶奶却能悲悯人生,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为人雪中送炭,让亲人能够享受人间的温暖,也维护一家人的享和与宁静,</span>贫穷落魄无奈奶奶都不失态不灰心,保持从容端庄坦坦荡荡,活得有尊严有力度,与时俱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爷爷奶奶情操与品格让我感动,也让我从中品味出许多做人的道理,岁月流逝,抹不掉二老动人的人生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 时代变迁,经历潮起潮落的老一辈人都已经作古,当代年轻人是无法想象老一辈人的生活经历,从爷爷奶奶经历中体会到我们的生活正是爷爷奶奶企盼却无法实现的安定幸福,我们这一代对那一辈人那个时代有一个初步印象,能够理解他们的艰难困苦举步前行的不易,在复杂的生活当中坚定信念把握方向,仔细品味确实有与常人不一样的思想做为,这是文化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人的思想品格一脉相承,每个人身上都有老一辈人留下的遗传基因,生活按着社会规律发生发展,还原历史就是让我们珍惜眼前的生活,向爷爷奶奶学习有情有义正直做人,追求和平与进步,不负年华不负苍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