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到秋天,又要丰收!</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对丰收的感情是刻在基因里的因素,这个被阳光烘熟并带着香气的词,不仅意味着物质的充裕,更意味着无可代替的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中,秋收无疑是最丰获的季节。当高远的蓝天和飒飒秋风抚慰了厚重的黄土地,大河两岸的人们便拉开了收获的大幕。</p> <p class="ql-block"> 秋天的丰收对于我们这个地区来说主要收的是玉米。玉米棒已经运到家里了,田地里只剩下高耸的玉米杆。因为要种麦子,所以玉米杆要及时除掉,清理玉米杆是极耗体力,又无趣,还略带技术的农活。</p> <p class="ql-block"> 父亲老了,发花、肩塌,脸上的沟壑记录着岁数。但拎着锄头站在田埂上,面对丰收的时候,那目光里分明闪烁的是沉积了几十年平凡阅历的光彩,也流露着劳作了大半辈子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一到清理玉米杆这项农活,我的心里就会发怵。一整天的时间,我都得和父亲面朝土地,用左臂把玉米杆揽在腋下,右手高高举起银亮亮的锄头,憋足一口气,再重重的将锄头锛向玉米杆的根部。十几亩玉米杆,得机械重复五六天的时间,才能把它们一棵棵放倒在地。</p> <p class="ql-block"> 清除玉米杆的时候,我常常是和父亲齐头并进。但不大一会儿,就会被父亲远远的甩在后面,太累了就站起来伸伸腰舒展一下,但每次都会重重迎上父亲回望的目光,那目光分明是在告诉我,歇一歇吧!</p><p class="ql-block"> 当汗水凝结成污渍,当弯腰积劳成酸疼,当从晨曦微露转换成艳阳当空。瘫坐在地上的我,看到的仍然是一眼望不到地头的玉米杆,仍然是扎根在田野里挥动锄头的父亲。我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地头,也真不知道是什么,让父亲拥有那么执着的信念能不停劳作。</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一堆又一堆的玉米,是大家齐心协力用黎明、傍晚、手掰、肩扛、车拉换回来的。夜里,高粱举着正在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我的小院,我们趁着亮光,不停的剥光玉米棒子,把剥了光的玉米棒子挂在树上,院墙上。此时,院子里弥漫的是玉米的清香,更是汗水的发酵。</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从知道干农活、会干农活到现在,是很少体会丰收的喜悦,总是叹息中国几千年的丰收竟都是如此收获!</p> <p class="ql-block"> 记得17岁那年秋天,已是深夜,剥完玉米,母亲端出一大锅热气腾腾的嫩玉米让我们吃。我坐在一大堆玉米上连啃了好几根,后来随手把吃了一半的一根玉米扔在地上。父亲厉声说道:“捡起来!”我不以为然的说:“家里这么多,不够吃吗?”父亲表情严肃,说:“那可是粮食啊!你知道庄稼长成这样,要做多少事?”。说完,父亲起身捡起我扔掉的一半玉米,冲洗了一下,便吃了起来。当时,我僵直地杵在玉米堆上,心里凉了半截,近乎崩溃。只觉得父亲太过仔细,为了半截玉米不值当发这么大火。</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我们几千年的衣食无忧,就是靠这种勤劳、质朴延续了下来,也明白了父亲在田野里那份执着的信念,那不仅是对丰收的渴望,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天道轮回,愚公移山的信念依然在我们国人身上延续。那份执着,质朴,勤劳、守望,越演越烈,摧不垮,推不倒。</p> <p class="ql-block"> 又到万亩金黄,又要颗粒归仓,西风起!看景色如画,听风声如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