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的变迁

斌哥

<p class="ql-block">理发,小时候总听大人们叫剃头,估计这和过去男人们留辫子的头型有关。用剃头刀把额头和鬓角等地方刮光了,辫子是不能剪的,所以叫剃头。想来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的情景,满大街的男人都梳个大辫子,挺逗的。象鲁迅先生的文章写的那样: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p><p class="ql-block">哈哈,感觉我生不逢时啊……</p><p class="ql-block">小时候,记得人们一般不去外面理发,更多的是在家里互相帮忙。好多人家自己备有理发工具,其实也就是一个理发推子、一个剪刀和一把梳子,外面的绸制包袱平时用来裹工具,剃头时打开来“裹人”,以免头发茬子掉在衣服上。我一直到初中为止,头发都是家里父母给理的。其中母亲理的最多。父亲的头也是母亲理,好像我父亲的头发一辈子都基本是我母亲给理的。父亲去世前的最后一次理发的情景历历在目。母亲缓缓的半开玩笑地问已病入膏肓的父亲,我给你理了一辈子的头,怎么报答我呢?父亲无力的坐在椅子上对站着给自己理发的母亲说,就让孩子们今后报答你吧……</p><p class="ql-block">长大了,工作了,条件变好了,社会也变了。理发变成美发,理发店先叫发廊后叫美容院,遍地都是。当然,变化是一步步过来的。</p><p class="ql-block">北京的二十多年前有个现象,就是街上露天理发,过去很普遍。胡同里,公园附近很容易看到。从业者拿个折叠椅子,带上工具就能开工了。您别说,生意兴隆的很。客人主要是老人,图个便利,更图个便宜。现在看起来这种方式不是太雅,也不卫生。你想,理下的头发茬子从业者一般是不会收拾的,鬼知道风吹到哪里去了。当然这种露天理发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我想,应该不会是城管给撵跑的吧。现在的老年人知道会享受了,大多数也想得开舍得花钱了,进美发院里又是洗又是吹的,弄个舒服,活个舒坦。</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我刚进机关参加工作,发现会理发也是会让领导喜欢的人。局里有一个很老实的年轻干部,能力至少谈不上优秀,但提副处长比同龄人则提前几年,因为我们几个局长的脑袋都是交给他拾掇的。你想啊,大局长们能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你,你和领导经常无距离亲密接触,再配合上小心翼翼恭敬陪笑唯命运是从的神情和动作,时间长了,领导怎么不心生好感:小伙子不错嘛,是个人才,重用!</p><p class="ql-block">我那时候年轻,不懂事。平时表现也就是给领导写材料,出差顶多帮领导拎包什么的,表现太一般化。</p><p class="ql-block">唉,书到用时方恨少啊……</p><p class="ql-block">要说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变化是多方面,但理发行业的变迁也是巨大的。生活条件好了,人们爱美了,而头发,我认为是人身上最容易搞出花样容易让人看着年轻漂亮的。因此,理发或者叫美发最值得花钱,最容易立竿见影。事实上,我现在下午很少去理发,因为美发院下午人多,基本被女人们占领,她们为了晚上的活动精心打扮,而头发造型那是非常重要的。</p><p class="ql-block">从男人们流行的发型看,最早大多是板寸,这种不用打理,能挺好几个月再去理。接下来从港台流行歌曲来的喇叭裤长发大鬂角,后来流行短鬓角大背头,等等。而现在是头两侧剃得光光的,头上边留的较长。这种的头型给我的感觉象过去农村中有文化的年轻人,一些农村题材老电影中经常能看到,在众多剃光头农民兄弟中非常显眼,年轻而且有文化。一般来说至少是生产队会计。</p><p class="ql-block">过去理发几毛钱,现在稍好一点的至少得百八十块,有的几百上千。当然服务也是百般花样。什么洗剪吹,什么头发上色头皮护理头部按摩等等,搞得你感觉服务时很周到,掏钱时也很不舍。</p><p class="ql-block">因为我是过来人,有些对理发方面的观念还没有完全与时俱进。时代变化太快了,简单一个理发,从名称到内容,真是天差地别!</p><p class="ql-block">我感恩今天所处的时代,也留恋我曾经的一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