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北方,东经110,北纬38度线附近,陕北黄土高原上大山深处,有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小村庄,陕西省绥德县韮园沟乡蒲家坬。根据本村李氏家谱推算以及村北佛殿峁石碑残片记载,蒲家坬早在清康熙61年即公元1722年之前很久就有先民定居。神秘之处是蒲家坬这个村名。林家硷有林姓,李家寨有李姓,王茂庄有王姓,但蒲家坬村没有蒲姓,这是一个古老的谜团。多少年多少代的蒲家坬人,想解开这个谜团,寻访过周边所有带蒲字地名的村庄地方,查阅方志资料,都毫无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蒲家坬一定有蒲姓人居住过。这些人在什么时间来到蒲家坬居住?又是什么原因出走蒲家坬?消失的无影无踪。这让蒲家坬人很迷茫很费解。但多年以来蒲家坬人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人感觉奇怪,所以也不再寻根溯源。既然是一个不解之谜,那就顺其自然。毕竟三角坪村没有姓三的,桑坪则也没有姓桑的。村庄名只是一个行政代号罢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蒲家坬村的开拓者蒲姓人氏与李姓(或者张姓)家族有没有见过面?有没有过地盘纷争?当年有过怎样的交集?这些都是一个无解之谜。但李氏先祖(张氏家族没有家谱记载,口口相传,繁衍至今14代)来到蒲家坬定居有据可考。根据蒲家坬李氏家谱记载,最早到蒲家坬定居的是李天佐,繁衍至今已经是17代。17代,非常粗略保守的推算,最少也在300年左右。这与佛殿峁的石碑残片的记载是基本吻合的。300年比起中华文明5000年,只是弹指之间,但我们这么一个小地方,有据可查的历史是300年,这也是我们蒲家坬人的一份骄傲了。</p> <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我们的先祖为了躲避饥荒、战乱、瘟疫,从大槐树下或者是更加遥远的地方,背着铺盖,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在满目苍凉、黄尘满天的广袤旷野上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找寻栖身之地。也许走了千百里或者更远。走到李家寨。李家寨地处交通要道,人口稠密,南来北往大道宽敞,难以设防,遭遇匪患不便躲藏,不是理想的安身之地。又到蒲家坬,先祖慧眼识珠,一眼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这里虽然荒蛮,贫瘠,但这里隐秘,偏僻,远离大川大河,完全与世隔绝。东、西、北面山高沟深,天设地造的自然屏障。唯有村南边前大沟一条简易狭窄的商贸古道通往外界,但崎岖不平,曲曲弯弯,人畜通行极为困难,遇到下雨山洪暴发,这里就成了河道。在那个战乱不断,瘟疫流行的洪荒年代,找到这么一块远离尘世、人迹罕至的隐秘之地,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确定在蒲家坬落脚定居后,李天佐带领家人挖窑洞拓荒地开水源,辛苦劳作,几年以后,终于在蒲家坬安顿下来。春种秋收,繁衍生息,人丁逐年增添,居住的地盘也开始分散开来,从下沟石硷靠近水源的地方逐年向上扩张,慢慢的形成了西沟、东沟、下沟蒲家坬大人字形的村落布局,后来又扩展至背则沟。这样分散居住,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避免了邻里之间的各种纷争。遇到匪患,可以快速隐蔽的躲进山里。</p> <p class="ql-block"> 在天佐到达蒲家坬之前,蒲家坬东边的张家沟、马家川、土地岔一带,因为地理地形条件的优势,已经形成了较为繁华成熟的村落集镇。所以,天佐家族开通了经大米梁、东山的人行道,在东山南侧汇入从林家硷进来,经前大沟、死人石硷(一说纸人石硷。因这里曾经有过一个造纸作坊。但这个造纸作坊每年都会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离奇死亡事故,人人提心吊胆,造纸作坊逐年衰落。死人石硷因此得名)、石槽沟、野毛圪洞过来的商贸古道至曹家沟,刘家岔,满堂川方向。在这条路的庙梁山上,当年有一座庙宇,规模宏大,香火鼎盛,远远近近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天佐家族也是这里虔诚的香客。逢年过节、天旱乞雨、久婚不育,期盼男丁,就会来这里烧香许愿。或许是巧合或许是真的有神灵护佑着这一方水土,蒲家坬年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五运亨通,六畜兴旺,百业发达,人丁平安。南来北往的商贾、旅人,武夫、文客,也都会慕名而来上香卜卦,叩问前程,大把大把的金银软细进入了大殿前的功德箱。天长日久,庙里的方丈、和尚们个个膘肥肉厚,腰缠万贯,富甲一方。这让远远近近的土匪流寇军阀们垂涎三尺,蠢蠢欲动。他们隔三差五就来骚扰抢掠,搜刮钱财,抢不到东西就杀人放火。和尚们苦不堪言,又苦于没有培养出如少林寺那样能够看家护院的武僧,只能忍着,破财免灾。为了守住这些经年积存起来的财富,和尚们把金银珠宝放进马槽,埋藏在附近的一条山沟里,他们把这条山沟取名石槽沟,既便于记忆,又方便日后寻找,以图东山再起。和尚们掩埋好石槽,做好地点标记,慢慢的都离开了这里。就这样,庙梁的寺庙在兴盛了近百年后,逐步衰落,最后成为废墟,归于尘土。石槽沟的石槽藏宝也随着岁月的流逝,烟消云散,渐渐被遗忘,只留下似有若无的传奇故事。据说有人曾在石槽沟安营扎寨挖土寻宝,有没有找到宝藏不得而知。庙梁上的寺庙没落后,蒲家坬人在春地峁又建了一座庙。再后来,不知道什么缘故,又把春地峁的庙宇请到了佛殿峁,修建了佛家庙。文革时期,一帮子自以为是的所谓“革命小将”、“造反派”、手持棍棒、铁锨,把一座庄严肃穆、与世无争、被蒲家坬人贡奉了若干年的佛家庙彻底捣毁砸烂,片瓦不留。还有一尊堪称文物级别的,也许记载着蒲家坬重要历史信息的、清康熙61年间树立的石碑,也被砸成一堆石头。冥冥中,神灵看着一堆残垣断壁,无可奈何,酸楚的嘲笑着自己,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你又谈何护佑百姓?天长日久,佛家庙最终也是归于尘土,只有荒草在废墟之上疯长。 </p> <p class="ql-block"> 1978年,为了解决东西沟几百口人的吃水问题,蒲家坬年轻有为敢想敢干的党支部书记李志刚多方筹集资金,在佛殿峁修建了蓄水池,安装了水泵,铺设了水管,从石硷抽水上来给东沟西沟的村民供水。结束了东西沟人几百年来从石硷挑水吃的历史。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壮举,在蒲家坬村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年李志刚家住在离石硷水井二、三百米的地方,吃水非常方便。修建佛殿峁蓄水池完全是为了解决东西沟村民的吃水问题。这体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一心为民的赤胆忠心!是一个党的基层书记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很多年过去了,蒲家坬这块钟灵毓秀地,人杰地灵天,通过一代又一代村民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勤奋,全村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且有大量余粮,村民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养成了节俭、包容、明礼、感恩的良好风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蒲家坬一批有识之士,有为青年,在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敏锐的看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老百姓的希望,义无反顾的跟着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最早的觉醒者是李义堂。仪表堂堂、年纪轻轻的李义堂给自己取行动代号为“黑老婆”,与李家寨的“白老婆”(李光年,李景波,又名李进步,李鸿飞的入党介绍人)、李鸿飞(李汝江)、黑家坬的“黑女子”(黑常勇)等一批秘密革命者一起在绥德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开辟巩固红色根据地。蒲家坬是他们的主要秘密据点之一。他们回到蒲家坬后,为了安全起见,不住家里,就在一些隐蔽偏僻的柴草窑里落脚,开会,接头,议事,给村里的党团员们和进步人士安排布置行动任务。这些革命者的安全保障、食宿通常情况下由李增福、李万生安排。这两人思想进步,追求真理,办事缜密。送饭,放哨,传递情报,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深得李义堂他们信任。</p> <p class="ql-block"> 由陕西省委和陕甘边特委领导,由习仲勋、刘子丹、谢子长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人民,经历艰难曲折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广大贫苦农民觉悟空前高涨,积极参军参战,革命火种呈燎原之势。这引起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恐慌,加紧了对陕甘边根据地的进犯与控制。除了加强各战略要地、各县区的兵力部署外,国民党还加强了对重要乡村,交通要道的控制。在距离蒲家坬五公里不到的马连沟村就驻扎着国民党的一个连队,三十铺驻扎一个连队,以便于他们随时了解监视乡村共产党的动态,压制打击蓬勃发展的乡村革命武装力量。当时的蒲家坬、李家寨、王茂庄是刘子丹红军的势力范围,桑坪则、林家硷红白各一半。蒲家坬距马莲沟较近且相对富裕,所以这些后勤供给没有保障的国民党军,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都会出来抢东西抢粮食,祸害百姓。蒲家坬乡亲深受其害,极度痛恨这些祸国殃民的国民党军队,村民们利用各种方式与他们进行斗争。国民党军队来蒲家坬不敢从林家硷进来,因为这条路沟深路险,很容易被伏击。所以他们走山路,从天皇庙方向辗转到蒲家坬。蒲家坬村里人在庙山上设有瞭望岗哨(当年叫压nia山),看到国民党军队到天皇庙,就发出消息通知乡亲们赶快藏粮食家具,赶着家畜上山躲藏,当年叫藏反。有一些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不甘心就这样受欺负,想方设法与国民党军周旋,戏弄他们,消耗他们的体力。家住东沟的李高成(三牛),生性豪爽,义肝忠胆,嫉恶如仇。他恨透了国民党,但又感叹手无寸铁,不能与敌人作正面斗争。李高成就用自己的办法羞辱他们。三牛卷一块羊毛毡上山,等国民党军队到了大安山附近,他就在大安山对面的山中梁上,用羊毛毡把自己圈起来,露出头大声辱骂国民党军队,骂完了缩回头,国民党军队就开枪向他射击。因为距离较远,很难打中,即使打中了,子弹也穿不透羊毛毡。国民党军队就派人过来追赶三牛。这个时候,三牛卷起羊毛毡,飞一样跑进了沟对面沟里躲藏起来,追赶的国民党军人只能对着沟里胡乱开枪,大喊大叫。后来李高成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被追认为烈士。</p> <p class="ql-block"> 为了有效打击国民党的马连沟驻军的嚣张气焰,保护乡亲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李义堂、李鸿飞、黑常勇等革命者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坚持斗争。没有武器,他们就想办法自己制造土枪、子弹。在西沟李万生家那孔小小的土窑洞里,他们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制作出了一颗颗可以在土枪里打出去具有一定杀伤力的子弹。虽然不能大量制造,但对敌人也是一个巨大的威慑。有一次,在夜袭马莲沟国民党军驻地时,一支枪的子弹哑火,卡在枪膛里怎么也出不来,他们就在李万生家放在灶火里烧,只听“啪”一声,子弹从枪膛射出,擦过李万生婆姨的左耳,打到后面的门箱上,子弹头也被卡在门箱门上木头里。这只门箱是李万生结婚时婆姨娘家的陪嫁物。看到自己的陪嫁门箱被打了一个窟窿,心疼不已。李万生和大家都说,这是一只有灵性的门箱,你妈妈给你是让它保护你的,它替你挨了一枪,你才死里逃生,这门箱是咱家的保护神呀!你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后来,老两口都长寿,家族也逐年兴旺,福运连连,福荫后裔。这只记录着当年蒲家坬人不屈不挠进行革命斗争光辉历程的门箱被李万生的后人妥善保管。虽然家里的家具多次更新换代,但这只门箱一直受到特殊保护,没有任何损坏。当年射入的那颗子弹头也保持着原状。现在这只门箱由李万生的儿子李光勤荣誉保存。</p> <p class="ql-block"> 蒲家坬乡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除了李义堂等人的早期革命活动,蒲家坬乡亲还积极参军参战,为前线不断输送新生力量。在家乡耕田种地的贫苦农民,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筹集粮食支援前线。那个年代,普通庄户人家根本没有多少余粮。村里家境稍好一点的人家就会积极响应政府和村里党组织动员号召,为全村承担完成“提粮”(那个年代交公粮叫提粮)任务。当时的张生才家,李增茂家、李增禄家土地较多,加之劳动力多勤快肯干持家有方,是蒲家坬的提粮大户。每到提粮时间,这几家人家就全家动员,双驴双磨双碾子赶时间加工粮食,支援前线,忙不过来了村里乡亲也来帮忙。李增茂的母亲,虽然是一个裹着脚的旧时代女性,但思想进步,深明大义。只要是公家提粮,这个小脚女人就与村里的负责人联系,动员全家加工粮食,按时按量完成提粮任务。因为办事干练,积极支前,能够舍小家顾全局,这个小脚女人被推举为蒲家坬村妇女主任,她带领组织全村妇女纺纱织布做棉被布鞋支援前线,多次被评为支前模范。由于蒲家坬群众基础好,提粮任务年年圆满完成,受到了政府的多次表扬,也提高了蒲家坬村的知名度。当年习仲勋领导的西北局机关人员以及军队单位多次驻扎蒲家坬,在蒲家坬开展工作,部署全局。这也引起了国民党军队的注意,加紧了对蒲家坬人的拉拢,打击镇压。但蒲家坬人从来没有屈服于国民党军队的威逼利诱,而是一如既往的拥护共产党,支持共产党人在蒲家坬的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率领红军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后,蒋介石多次派重兵围剿陕甘根据地,国共两党军队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当时叫红(红军)白(国民党军)割据。蒲家坬虽然距离国民党军驻扎地非常近,但属于红区。国民党军不甘心,想方设法拉拢蒲家坬人。当年李姓家族由李聚元、李思恭、李正贵三人主事。马莲沟国民党驻军就经常找这三人的麻烦,有时候还要请三人去马莲沟国民党驻地“喝茶”。为了最大限度保护蒲家坬乡亲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三人想方设法与国民党周旋,哄骗他们,拖着办事。国民党连长看到蒲家坬东沟寨子疙瘩地势较好,视野开阔,能够观察到大半个蒲家坬村,就叫李聚元领头,在寨子疙瘩上修筑观察工事。三人商议后认为不能正面强行抵制,否则会给蒲家坬带来灾祸。就带着几十号人上寨子疙瘩,打围墙,掏窑洞,前后共一个多月才马马虎虎交出了一个豆腐渣工程,但国民党军队从来就没有上寨子疙瘩驻扎。彭德怀部解放军新四旅的一个连长来蒲家坬调查了解寨子疙瘩的情况。根据有关情报,解放军连长到蒲家坬后,就把李聚元五花大绑,捆到西沟榆树滩的大榆树上,罪名是率众通匪,李思恭、李正贵陪绑。蒲家坬人说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嘛?很快男女老少来了百十号人跪地求情,由念过冬书聪明伶俐的李生祥说明事情真相,并列举蒲家坬乡亲在李聚元、李思恭、李正贵的号召带领下为革命做过的大量工作。新四旅连长经过仔细认真调查了解核实,才知道这三人是共产党在蒲家坬村的可靠的革命依靠对象,是共产党组织与蒲家坬村民的联络人,实在亲戚,赶快给三人松绑道歉。松绑后李聚元对连长拱手鞠躬,说,感谢不杀之恩。连长说:原谅我有眼无珠,误会!误会!大家哈哈大笑,一个剑拔弩张的惊险局面在笑声中化解。李聚元家里早就备好了酒菜,大家相邀入座,举杯痛饮,为了一次不打不相识的误会的消除,为了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p> <p class="ql-block"> 革命形势发展极快,国民党反动派在陕北接连打败仗,盘踞的地盘一块块的丢失。他们看到了自己末日将很快来临。在马连沟、三十铺驻扎的国民党军队也在作垂死挣扎。上级组织告诫各村庄加强防范,有关人士注意隐蔽,密切注视敌人一举一动,防止他们狗急跳墙。虽在预料之中,但突然发生的事情还是让人悲痛欲绝。驻三十铺的国民党军一天夜里在三十铺及附近几个村进行了秘密搜查,根据掌握的名单,杀害了几名共产党员和他们的家属。几天后,李鸿飞、黑常勇等人来到蒲家坬,他们是奉命复仇,先到蒲家坬集合,商议行动计划。傍晚,李万生带他们到李问元家吃了饭。吃的是钱钱饭,炒鸡蛋,烙饼子,一壶老酒。这在当时是接待贵客至亲的上等饭。吃完后,李鸿飞摸着肚子说,咱今儿吃的饭小米是圆的,钱钱是圆的,鸡蛋是圆的,饼子还是圆的,吃的咱圆圆满满,咱的任务也会圆圆满满。随后,乘着夜色掩护,几个人背上家伙直奔三十铺。第二天,就传出了爆炸性消息,三十铺国民党连队驻地夜间被袭击,死伤十多人,驻军连长的人头也不见了。是李鸿飞执意要割下这恶贯满盈的连长人头,说是要杀鸡儆猴,以示效尤。这颗人头几天后出现在马连沟国民党驻军的窑洞前。从此以后,这个驻军连队不敢再胡作非为,很快就偷偷撤走了,附近几个村子人民终于彻底解放,大家扬眉吐气,欢呼雀跃,奔走相告!</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岁月轮回,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几百年来,蒲家坬乡亲继承先祖的优良品质,一代又一代人坚韧不拔,坚毅顽强,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勇敢奋斗,把一个贫瘠、荒凉、山高、水少、饥荒不断的小山村改造成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蒲家坬居民也由当年的李家、张家二家独大发展到近三百户八百人,李、张、王、成、薛、雒六大姓。方方面面的巨变在先祖们看来是无法想象的。如果先祖在天有灵,看看你们的后人们今天的日子,再也不用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四处漂泊;再也不用饥寒交迫、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终日;再也不用抽签打卦问神神,蒲家坬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p><p class="ql-block">蒲家坬村全体村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发扬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六七十年代的那种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发扬古往今来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优良村风,继续保持勤勉节俭、务实诚信、重教进取的乡俗民礼,蒲家坬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幸福的辉煌未来。</p> <p class="ql-block">上图:李增恒,李桂枝,李宏均同台演出</p> <p class="ql-block">山上的梯田一层层,沟里的坝地平整整;</p><p class="ql-block">公路连接到全村,路面硬化保畅通;</p><p class="ql-block">石硷广场大戏台,百年旧貌今日改;</p><p class="ql-block">条条路上安电灯,黑地走路亮晶晶;</p><p class="ql-block">家家户户有水井,家家户户新窑盛;</p><p class="ql-block">还有些新窑没人盛,年轻人带娃进了城;</p><p class="ql-block">逢年过节回家来,烧火做饭端酒盅;</p><p class="ql-block">老人吃饭到老年灶,吃好喝好还花费少;</p><p class="ql-block">春种秋收不发愁,各个山头都通大路;</p><p class="ql-block">遇到荒年也不怕,该吃什嘛吃什嘛;</p><p class="ql-block">家家余粮存几瓮,三年两年吃不穷;</p><p class="ql-block">政府还给些养老金,虽然不多也够用;</p><p class="ql-block">钟灵毓秀小山村,人杰地灵有名声;</p><p class="ql-block">从前是冒死闹革命,出了多少好英雄;</p><p class="ql-block">舍家抛业还命不保,为的是过上好光景;</p><p class="ql-block">后来靠知识改命运,考出了多少大学生;</p><p class="ql-block">走出山沟知感恩,回报家乡养育情;</p><p class="ql-block">李义堂代号黑老婆,高举义旗闹革命;</p><p class="ql-block">民间艺术家李增恒,非物质遗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大学生张对仁,也是咱村一贤能;</p><p class="ql-block">命运遭遇老天定,晚年平反才安心;</p><p class="ql-block">村庄不大格局大,出了多少好儿孙;</p><p class="ql-block">参军参战无所惧,支援前线立大功;</p><p class="ql-block">言传身教好传统,革命自有后来人;</p><p class="ql-block">穷山恶水咱不怕,山修梯田沟打坝;</p><p class="ql-block">艰苦奋斗几代人,山上沟里大变化;</p><p class="ql-block">历任村官带头干,男女老少都争先;</p><p class="ql-block">大干苦干几十年,旧貌终将换新颜;</p><p class="ql-block">村民勤劳又节俭,重教明礼代代传;</p><p class="ql-block">村风民风都栓正,和谐相处互尊重;</p><p class="ql-block">幸福全靠共产党,吃水不忘打井人;</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奔小康,全村户户都脱贫;</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要复兴,紧跟咱的领路人;</p><p class="ql-block">撸起袖子加油干,高歌猛进好前程!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素材由 李光勤 提供; 此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李世阳,李红永俩乡亲的真诚支持协助,在此深表谢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彦术 2021年9月 于河南洛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