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秋风送爽九月到,又是一季开学忙!</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梳理教材脉络,掌握教材内容,提升运用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在开学之初展开了教材解读活动。 </p><p class="ql-block"> 深入解读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师只有对教材理解得深,思考得透,重难点把握得当,才能科学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确定教学方法,精准的设计练习题,提高课堂效率。</p> <p class="ql-block"> 宁武县西关小学一年级全体数学教师于9月16日下午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吴丽君主任和张永军老师的组织下开展</span>了以“教材解读促成长,细心研读挖精髓”为主题的教材解读活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主要针对前四单元进行解读。</p> <p class="ql-block"> 首先由亢婧老师解读第一单元《准备课》。亢老师主要从教材说明、教学建议方面进行解读。本单元包括数一数和比多少两课时。</p><p class="ql-block"> 第一课时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安排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1-10的各种事物,每个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中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数的方法。对1~10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1~10各数。</p><p class="ql-block"> 第二课时的“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p><p class="ql-block">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并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亢老师解读后,一年级的老师们对课本习题进行深度挖掘。第3题:虽然两种物体个数不同、疏密不同,但排列均匀、首尾对齐,学生很容易认为是同样多,需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进而明确:比多少时不能看是否排列得一样长,应用一一对应或数一数的方法进行比较。</p><p class="ql-block"> 第4题:学生可能会用数一数的方法进行比较,也可能按规律,一组一组地比,把一个黄球、一个红球看成一组进行比较,最后发现多了一个黄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宫海燕 老师解读的是第二单元《位置》 ,这一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 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 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并会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课, 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 教材分两部分进行教学 首先学习的是认识上下前后 ,然后是认识左右。本单元的学习建借助课本上的情境图来进行,教科书P9中的情境图是江上大桥,图中有丰富的关于“上、下、前、后”的素材。在对这幅情境图的观察和表述中,学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进行观察表述:一是根据轮船、火车、卡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二是根据小汽车、卡车、大客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前后”方位。</p><p class="ql-block"> “左右”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之后安排的。教科书P10的情境图展示了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共同认识左右的学习情景。安排这样的情境图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结合上课举右手回答问题这个常规的活动,达到分清左手、右手的目的;二是让学生在说左手、右手分工的过程中理解左右,并把左、右与自己的左手、右手对应起来,从而建立起左、右的标准。在教学中宫老师建议大家:</p><p class="ql-block"> 1.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结合日常生活实例、游戏及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如在桌面上摆放物品的活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龟兔赛跑和拔萝卜的童话故事等,让学生从中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p><p class="ql-block"> 2.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交流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因为“答案”不同,引发“冲突”,进而对比分析,深化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并注意让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就左右的认识中同一方向和面对面两种情况进行了讨论,各自谈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一些小技巧,大家互相学习,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更广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由张国梅老师解读。张老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p><p class="ql-block">一、教学内容</p><p class="ql-block">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三段: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认识和加减法。</p><p class="ql-block">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p><p class="ql-block"> 1.1~5各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集中编排,从数概念的不同方面:基数、数的顺序,书写,大小比较,序数、数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充分感受基数含义。主要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方式,让学生体会1-5各数的基数含义。</p><p class="ql-block"> 认读数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对基数含义的理解还包括认读数。包括两个方面:一认识数字,会读、知道怎么念。二看数字能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是什么。这两方面的任务,应该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p><p class="ql-block"> 由于学生很早就记住了数词的顺序,只要他能认得这些阿拉伯数字(把这些数词和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对应起来),知道它们的顺序并不困难。现在我们不仅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数的顺序,还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p><p class="ql-block"> 重视书写、分散难点。由于1~5的认识是集中编排,因此受教材编排方式的影响,1~5的写法也集中在了一起。但这里并不是要求集中教学1~5的写法。实际教学时,老师们要重视书写,但可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把写数分散进行。</p><p class="ql-block"> “比较大小”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抽象,一个是比较数量的多少,一个是比较数的大小。前面在准备课中我们主要是比较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这里教学比较数的大小</p><p class="ql-block"> 序数和基数对比编排。5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但实际教学中仍然有些学生分不清基数序数,为此修订将序数和基数对比编排,同时习题中也加强对比练习,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教材从“排队买票”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感受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p><p class="ql-block"> 数的组成分两步教学:先通过把4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的不同情况,帮学生认识4以内数的组成;然后再通过把5根玉米放在两个食盒里,让学生探索5的组成。</p><p class="ql-block">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加、减法的含义和1~5的加减法。</p><p class="ql-block"> 教学中突出了加减法的含义。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减法的含义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加减法的含义比较抽象,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来说是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材都借助情境图或操作,通过动态演示“合并”“去掉”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这次修订更加突出了加减法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首先把情境图换了。如加法原来放纸鹤的情境,1+2=3的素材很丰富,但合并的过程不是很突出,所以换成了小丑合气球的情境,小丑把3个气球和1个气球合在一起,合并的过程非常突出;</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处,还增加了体现这一过程的点子图,点子图既能表示合并,又能更好地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另外在“做一做” 和练习中,还安排了看图说算式表示的加、减法含义和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加减法算式的含义的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的说和表示“合并”“去掉”的经历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p><p class="ql-block">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p><p class="ql-block"> 从没有可以用0表示、0可以表示起点等角度认识0。教学主要是从没有可以用0表示,0可以表示起点等角度来帮助学生认识0的含义的:用小猴逐次吃桃子的情境图教学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出示直尺图,教学生活中0还表示起点,并通过直尺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通过提问“你在哪儿还见过0”,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体会0的不同含义。</p><p class="ql-block"> 0的的加减法根据没有可以用0表示的含义来计算。根据没有可以用0表示来计算:教材用3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的情境图,教学得数是0的减法的意义;通过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教学有关0的加法。在讲有关0的减法时,让学生独立思考。</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由杨老师对第四单元《认识图形》进行了解读。</p><p class="ql-block"> 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开始,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课标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这一要求就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直观地、整体地认识立体图形。从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过程中来认识图形的特征,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符合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能力,初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态度。</p><p class="ql-block">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1.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氛围</p><p class="ql-block"> 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常见的楼房、积木、各种包装盒、皮球等,都给我们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直观形象。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学生可以从认识立体图形开始,“通过实物和模型等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但与以往的经验有所不同,它要经历从事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p><p class="ql-block">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学生没有任何知识基础,但是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童趣的语言,如:从玩积木开始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玩积木。“看看这些图形中你认为哪种图形最淘气”“哪种图形比较淘气”“哪种图形最乖”“说说你的理由”。使学生在充满童趣的语言中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总结、归纳出每种图形的特征。了解每种图形的特征是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依据。</p><p class="ql-block">2.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理由,使学生在不断的观察、说理、思辨、修正自己的过程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为学生能够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做准备。</p><p class="ql-block">(二)设计多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加深学生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能力。使学生在图形的认识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p><p class="ql-block">(三)设计易混的图形,提高学生的辨认能力</p><p class="ql-block"> 如: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尤其是当一个正方形的面朝向学生时,学生极意认为这是正方体,也会有学生会认为是长方体,到底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去判断到底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学生在不断思辨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及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能力,进一步的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p><p class="ql-block">(四)在操作中感受立体图形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认识事物不仅要认识事物本身,还要通过认识它与周围的关系反过来再次认识这个事物,才是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认识图形也是如此,教学中创设拼一拼的活动,如:8个同样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既可以拼成大正方体,又可以拼成长方体,还可以拼成不规则的几何体。</p><p class="ql-block">(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通过“把所有的积木都用上,看谁搭得又高又稳”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解读后,唐玉春组长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这节有趣的课,怎样上才有效”这一问题。老师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们认为只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讨论,才能更好的建立空间观念。</p> <p class="ql-block"> 此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为一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有效促进了数学组的备课能力。也让大家明白,只有深入研读教材,用好教参,把握好教材重难点,这样才能离高效的数学课堂越来越近。</p><p class="ql-block"> 活动的最后,吴丽君老师就接下来的教研活动做了安排部署。给老师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相信在走向高效课堂的路上,我们会收获更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我们有梦,从西关开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