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真得玉

田夫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抛砖引玉真得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欣赏《安萍诗社》507期微刊有感</p><p class="ql-block"> 文/童学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笺难画家乡美,四季风光景色殊”(万永道),以“诗咏家园”为主题的507期《安萍诗社》微刊,经过社长和诸位编辑的共同努力,随着“菊桂盈香覆砚田”(小桥流水),与各地诗朋词友热情会面了,这真是“陶醉乡间环境美,遣兴墨客劲头昂”啊!(查忠华)</p><p class="ql-block"> 这期诗社微刊,尽管有一部分本地著名诗人储经藏宝,没有献上他们的大作,但还是有108人参与进来。这就说明,“乡情了若窗前月,啼唤熟于肱股亲”(柯其正),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啊!</p><p class="ql-block"> 这期微刊,本人应范安萍社长之约,借机发了一首律诗,题咏家乡陶寓滩(这首诗同时刊载于《中华诗词》今年第九期上)。拙作得到了社长的鼓励和厚爱,作为“领衔作品”,予以抛砖引玉。如题,抛砖引玉真得玉,得来还不费功夫。</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没有那个能力评述诗友们的佳作,仅就得玉情况做点叙述,但因求玉心切,难免筛网漏金,惶惶之拖至今日,但还是恐惊天上人!</p><p class="ql-block"> 依个人爱好与浅见,我很喜欢王意中先生的“山深云雾白,石壁挂青萝,饮酒凭轩坐,时来雨一蓑”(九华云溪人家)和程义松先生的“两桥三步连,一柱插中天。秘谷通沧海,高山涌石泉”(天柱山),还有王和先生的“方砖铺窄巷,照壁显豪门。风水东流去,梧桐一树荫”(老家小巷)。这几首五绝,言简意赅,语短情长,灵动有致,都是上乘之作。邢梅虹先生的七绝:“一川紫菊为谁开?阵阵幽香迎面来。我是丛中赏花客,翩翩振翅把云裁”(赏家乡菊花);和郭素珍先生的五律:“古塔三方佑,青山妙境幽。渔舟歌唱晚,雅客乐弦稠。一曲家乡美,千年楚韵讴。兰桥枫着意,彩笔撰春秋”,也是难得之作。这些佳作,容易诱发诗友和鸣,有若身临其境,遐想无穷。</p><p class="ql-block"> 纵观这期微刊,诗人们人人都下了一番功夫。 我们先来看看起句,“远上天堂第一关,衙门遍换旧时颜”(刘思义);“王城水泽韵流芳,楚国别都珍品藏”(陈亚萍)。开门见山,直指题旨。各自的家乡(岳西,云梦)呼之即出。还有,“院门锈迹锁音尘,每有思来几问津”(苗凌郁《老屋》),“林溪随步漫迎风,一地残阳乱点红”(吴小平《日暮散步》),一读就有一种引人入胜,无比向往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再来看看承句(颔联),对仗工整是诗作的重要特色,诗人们基本上都能掌握。郭锡映先生《梦回老家》里的“鸡鸣平野装车卖,夕照花乡将客留”,将老家人劳碌繁忙的景象,丰收喜悦的心情,热忱好客的民风和优雅恬静的生活环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吴戌先生《山乡岳西》里的“百态晴峰千叠翠,一条虹栈万重弯”,一副数字对,珠联璧合,巧夺天工,如此笔力,难能可贵。还有张旭东的“水灌良田渠结网,情牵世业意安农”,和黄广林的“烟含梨岭花争艳,翠耸鹅峰鸟和鸣”,无论是意境还是句法,二者兼具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转句(颈联)是诗词创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容易出奇制胜的关键。读到胡春江先生的“霞飞壑听一梨雨,雨过天还七彩霞”和樵夫占先生的“民寄田园承紫气,楼连草木衬金霞”,这些优美的诗句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伏案良久,回味无穷。石友明先生的“公瑾扬帆攻北魏,元璋策马取东吴”,这对仗的拟制,没有几把刷子,是涂不成功的,应该是有神灵相助吧?杨迪中先生的“拐角馋猫鸣竹翠,檐廊遗梦醉髦翁”,就是一副美妙的风景画,让人产生一种欲临其境,亲眼目睹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这期微刊,诗人们在锻造结句方面,更是铆足了劲,情深意浓,景美词丽。看, “鼓角呜深俱往矣,霜侵秋夜点斑斑(雨载鹰《塞上》)”,“搗衣石埠家长短,古渡斜阳独钓船(吴小涛《蒲城吟景》)”诗人勾勒出的美景,足以让人思绪万千,遐想无穷。再看,“门庭洁净蚊蝇少,一体城乡万象新(丁宪杰《今日家乡》)”,“纵然都市千般好,虽在乡村绝不差(杨东市《咏家园》)”这种直白的结语,带着诗人的情感,充分表达了对乡村振兴成果的赞美。又看,“情知将是红尘客,却入诗乡种李桃(何玉龙《坝下秋河》)”,“解得秋风吹酒冷,随欢入梦不论秦(柯其正《忆乡邻》)”切景入情,启智明哲,言在诗外,味留诗中。还看看,“天高云淡骚人醉,便引诗情上九重(方书兰《龙山游》)”,“我居鸿塞冰封地,却得春晖胜日天(老柴《寒塞篱前》)”这种据实构虚的表现手法 ,着实将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还有,“最忆村头垂柳下,还余笑话一箩筐《老屋》”霍庆来先生用这种鲜活的语音为诗作结,同样给我们留下悬念,留下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从整体来说,这期微刊,七言律诗占有很大的篇幅,其中的精品力作比比皆是。如社长范安萍先生的《家乡宜城》,副社长何瑞霖先生的《咏安庆》,副主编王立新先生的《家乡的横埠河》,檀正平先生的《升金湖秋日泛舟有题》,以及钱义贵先生、毕坤先生、许春发先生、檀基宽先生的作品,都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珍藏学习。王声淼先生的七言排律《古镇石牌吟》,也充分显现了诗人的深厚功底。</p><p class="ql-block"> 由于本人对诗词的学习不够,研究甚少,尤其是在填词方面缺乏锻炼,难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所以,我从来不敢妄议诗友们的词作。但是,拜读本期微刊,我还是觉得有些词作,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滋有味。如程天来先生的《念奴娇·咏牛镇》,代文英先生的《西江月·咏古镇阚疃》,董富香先生的《南乡子·故乡梨都》,王立泉先生的《清平乐·田家乐》,只要你愿意认真的读一读,其中的奥妙,值得探究;其中的韵味,值得咀嚼;其中的乐趣,值得拥有。</p><p class="ql-block">“百里云外西风,三秋霜染枫红。袅袅炊烟四起,田家老酒香浓。”</p><p class="ql-block">“鹭鸥淝岸乱芦花。堪似仙家幽雅。文韬锦绣绽琦葩。翰墨溢香书画。”</p><p class="ql-block"> 这些词句,优雅迷人,悦耳动听,有如神来之笔,美哉,美哉!</p><p class="ql-block"> 一首小诗,即同烹饪一盘小炒,也像承建一座摩天大厦。从审题立意,到布局谋篇,从拟声撰韵,到遣词造句,从一气呵成,到精修细改。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算一步。没有扎扎实实的基础,没有细致入微的态度,没有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积淀,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许能出高产,出巨作,但是绝对不可能出精品,出力作。</p><p class="ql-block"> 恕我直言,在这期微刊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檀正平先生的《升金湖秋日泛舟有题》</p><p class="ql-block">山色湖光影共幽,恰如画里荡轻舟。</p><p class="ql-block">篙横怕扰群鳞雅,龙隐偏招百鸟柔。</p><p class="ql-block">淡雅为怀容广宇,清凉裹韵唱高秋。</p><p class="ql-block">此时若有长天索,牵住斜阳一起游。</p><p class="ql-block"> 我不认识这位檀先生,读其作,可谓我师。诗情画意,蕴藏其中,起承转合,匠心独运。像一根家乡田园的甘蔗,越嚼越有味;像一罇香醇浓烈的老酒,越品越有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