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学前阶段是启发并强化幼儿天生特质的理想时期,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呵护幼儿的好奇心,为幼儿主动探究的习惯养成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也许孩子们在未来会成长为一个个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小建筑家呢!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当中养成幼儿探索的良好习惯呢?</p> <p class="ql-block"> 本周二(2021年9月14日),我们的特邀嘉宾周梦莉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专题讲座:儿童是与生俱来的探索者</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听了今天的讲座,感受颇多,记录了自己学习心得和体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大一班田蒙老师直播感悟:</p><p class="ql-block"> 通过学习周梦莉老师的《儿童是与生俱来的探索者》,我有以下几点看法:</p><p class="ql-block"> 1.有效的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学会正确对待幼儿的发问。幼儿每天都有奇思妙想,或是围绕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讨论,或是突然发现某个有意思的事件,如摩擦起电等。</p><p class="ql-block"> 2.我们教师应学会耐心倾听,正确对待幼儿的发问,并帮助幼儿进行解答或是支持幼儿形成科学项目,让幼儿围绕项目,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究,最终达到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索精神。积极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教师对幼儿而言,既是他们模仿的对象,也是崇拜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3.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时常影响着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积极参与与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一同寻找,一同探索。</p> <p class="ql-block">大一班姚欣老师直播感悟:</p><p class="ql-block"> 通过听周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科学探索重在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所以我们可以在科学探索区投放陀螺、磁铁、沉与浮实验材料、海绵、弹弹弹等材料,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幼儿知道操作方法后,通过幼儿反复的实验、操作、观察、比较之后,从而探究其中的奥妙和规律。创设良好的科学环境、提供充分材料,推进科学探索能力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只有为他们创设好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丰富的材料,并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保证探索科学活动有效、顺利的进行。</p> <p class="ql-block">大二班尹春月教师直播感悟:</p><p class="ql-block"> 通过听周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蒙台梭利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以生命的热情来探索世界,以独特的语言来描绘世界。大自然的内容极其丰富,是一本为我们准备的天然教科书。让孩子们在野外玩耍,多接触大地、小草、蚯蚓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了解气象变化和各种动植物等等,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中包含着万千的科学知识。他们不断探索,逐步深化对事物的认识,积累科学经验。幼儿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有趣科学现象,我们以各种方式支持他们,让他们乐于探究。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大二班张丽娜老师直播感悟:</p><p class="ql-block"> 通过观看周老师的《儿童是与生俱来的探索者》从中体会到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和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索的生动内容,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初步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因此,老师,需要有敏锐的捕捉到不同孩子的需求,寻找到最有价值的部分,有目的性的调整教育内容,并准确的判断孩子当前的经验水平,将其转化为最可实现的,具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教育内容。</p> <p class="ql-block">大三班张雅丽老师直播感悟:</p><p class="ql-block"> 周梦莉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大自然的内容极其丰富,是一本为我们准备的“天然教科书”。在花园里种植花草,观察昆虫,在户外尽情奔跑、游戏,山、水、风、雷、电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的知识来源,充满着生活的乐趣,也是幼儿的必修课。比如蚯蚓为什么断了之后还能活着呢?这是一名大班幼儿的发现,针对在大自然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大班的教师不是着急地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支持和引导幼儿扩展、生成了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寻找工具和材料去研究,不断探索,逐步深化对事物的认识,积累科学经验。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幼儿发现蚯蚓有一个“再生器官”,简单的器官被切掉后,再生器官能够分泌出一种黄色的带有粘性的物质把伤口包裹住,蚯蚓就可以再活下去。如果复杂的器官如心脏、砂囊等被切掉,蚯蚓就不能存活了。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幼儿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有趣科学现象,然后以各种方式支持他们去自主地探究。好动、好问、好奇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对大千世界充满兴趣、疑惑。因此,我们重视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提倡“从小爱科学、学科学。”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以科学启蒙教育为基点,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创新能力。</p> <p class="ql-block">大三班王志超老师直播感悟:</p><p class="ql-block"> 通过今天学习了周老师的讲座,我认为。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学习、思考着周围的世界,不断构建着周围世界的内在模型。科学是对儿童系统地探索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天然的好奇心的延伸,是对大量知识和实践的发展。科学教育不仅是获取大量静态知识的过程,而且包括发展使用工具的能力从使用显微镜和尺子到使用计算机和试管,包括建立和解释模型、做出预测、进行科学探究等能力。就像阅读、写作和数学包含了复杂的实践那样,科学也是如此。自然角是班级幼儿观察自然的窗口,它为幼儿提供了可以每天观察、管理、记录、比较的场所,孩子们在自然角可以看见各种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如地瓜长出新芽,最后长出一片片的叶子,大蒜既可以在水里成活,也可以种在土里。除此之外,孩子们还可以亲手采集落叶、落花、各种小昆虫,并将它们制作成标本。在自然角,孩子们会因为小蝌蚪长出前腿而开心不已,也会因为鱼缸里死了一条小鱼而伤心难过。自然角成了孩子们每天最向往的地方,它的一切,成为孩子们心里最挂念的事,是那么的真实和温馨,它不仅陶冶了孩子们的美好情感,还使孩子们掌握了许多的生活科学小知识。</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用斯科兰登老师所说的:“我很喜欢和幼儿们一起进行项目课程,因为我觉得看着他们自己去建构知识的基础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我喜欢看着他们决定什么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探索这些事物,并询问相关问题。我喜欢看到幼儿对于他们所进行、所学习的实物感到兴奋。”我们要相信孩子是与生俱来的的探索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