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域秘境玉树——探秘勒巴沟

新叟

<h1><b>玉树藏语意为“遗址”。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西北与新疆接壤,东南与四川毗邻,西南与西藏交界,俨然是整个青藏高原的地理中心。<br>玉树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唐蕃古道”和“中华水塔”的美誉。<br><br></b><div><b>玉树藏传佛教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地处中原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上,藏传佛教的寺院颇多(玉树州共有238座寺院),宗教色彩浓厚,保留着原始纯粹的藏文化,是一方比西藏更神秘的净土,被誉为藏传佛教最完整的地方,人们往往崇尚西藏而忽略了它的存在。<br>如果把青海誉为人间天堂,玉树藏族自治州这一藏域秘境,则是镶嵌在天堂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b><br></div></h1> <h1><b>玉树是一个神奇而又神秘的地方,由于平均海拔高度(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和交通极为不便(不通火车,乘汽车从西宁到玉树市也要15小时以上)的两个原因,目前玉树仍然保持着较好的原始生态环境,也没有过度的商业开发,就像人间的伊甸园。</b><b><br></b><b><br></b></h1><h1><b>在环游塔里木盆地饱览了我国西部的盐湖景观和雅丹地貌之后,我们走入这个藏域秘境,去探索那里的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b></h1> <h1><br></h1> <h1><b>“勒巴”在 藏语中是美丽、吉祥的意思。<br></b><b>结古镇东32公里处通天河西岸的群山间,有一条长二、三十公里的山谷,一条小溪顺着山谷穿流而出。山沟两侧草木横生,岩画、嘛呢石更是随处可见,神秘而美丽,人们称它“勒巴沟”。</b></h1> <h1><b>相传自从文成和金城两位公主进藏途经勒巴沟后,藏族群众为了纪念两位公主,开始在沟内堆放嘛呢石,并在悬崖上刻岩画,使得勒巴沟这条美丽的沟变得神圣起来。<br></b><b>2006年勒巴沟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1> <h1><b>青海境内发现的岩画多以动物个体形象为主,只有勒巴沟岩画以佛像、菩萨、香客、瑞兽等个体形象为主,散发出浓郁的宗教文化的神秘气氛,从沟口唐末释迦像到现今打制的嘛呢石,可以感受整个藏族宗教石刻的历史。</b></h1><div><b><br></b></div><h1><b>勒巴沟刻有六字真言和其他经文的嘛呢石随处可见。有的昭示于高耸的岩壁上,有的浸润在涓涓流水之中,有的掩映在绿草翠叶之间,构成了让人惊叹的石刻文化景观。从勒巴沟石刻岩画上体态丰满的唐代侍女和古藏文看,岩画的创造历史可追溯到1300年前。</b></h1> <h1><b>勒巴沟的岩画有数十处,雕凿于悬崖峭壁之上,线条流畅、十分精美,岩画图案中的佛像、菩萨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散发出浓郁的宗教文化气息,是汉、藏石刻合璧生辉的精彩篇章。</b></h1> <h1></h1><h1><b>《公主礼佛图》雕刻在平坦的崖壁上,大日如来佛立像有三米多高,身着通肩圆领大衣,低肉髻,右袒,衣服贴身。</b></h1><div><b><br></b></div><div><br></div> <h1><b>《公主礼佛图》其中松赞干布身着典型的藏王服饰,帽子也和藏区绘画中藏王的帽子一模一样;文成公主梳高髻着唐装,手捧花随其后。</b></h1> <h1><b>再后的人物身形略小,发式为唐代侍女流行的双鬓抱面的抛家髻,衣服为唐开元、天宝间流行的小翻领、对襟胡服。是典型的侍女形象。</b></h1> <h1><b>下面还有一捧钵侍从像。</b><div><b><br></b></div><div><b>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富有感召力的事迹,在此勒石铭记,永世传颂。这幅石刻在全国仅此一处,堪称瑰宝。</b><br></div></h1> <h1><b>经过上千年的自然冲刷、侵蚀,岩画有些已经不那么清晰了。</b></h1> <h1><b>一尊佛像结跏跌坐在莲花宝座上。</b></h1> <h1><b>蛇形龙王:佛经中龙的概念,和我们传统之中对龙的概念是不同的。据《大方等大集经》中记载,龙王的形象共有五种。象形龙王、蛇形龙王、马形龙王、鱼形龙王和虾蟆形龙王。</b></h1> <h1><b>用阴线打制出的飞天形象,身着披巾、璎珞,也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襦衫,裙,披帛及半臂的着装特点。</b><div><b>披巾因风荡起,翩若惊鸿,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诗人吴少微《古意》中“妙手轻回拂长袖” 的诗句。 </b></div></h1> <h1><b>三面佛</b></h1> <h1><b>还有一些瑞兽的形象。</b></h1> <h1><b>路另一侧的石壁上,存留着摩崖</b><b style="color: inherit;">浮雕石刻。</b></h1> <h1><b>大概是为庆祝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喜得王子而开凿的大日如来浮雕。</b></h1> <h1><b>大日如来居中,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结跏跌坐。</b></h1> <h1><b>下边左、右各有一尊菩萨。</b></h1> <h1><b>右侧还有一位手捧贡品的侍从像。</b></h1> <h1><b>勒巴沟内的嘛呢石难以数计,大大小小的山石上雕刻着浓缩了佛教全部教义的藏文和梵文“六字真言”,神秘无比;勒巴沟摩崖石刻造像、山体经文雕刻、溪水中遍布的嘛呢石,石刻原始古朴,兼具观赏性与研究价值。</b><b><br></b><b>藏民们把勒巴沟称为“佛像沟”、“佛经沟”。</b></h1> <h1><b>这些刻着佛教内容的石头统称做“嘛呢”。 勒巴沟内遍布着“山嘛呢”、“水嘛呢”、“石嘛呢”、 “草嘛呢”,这些石刻分布范围广、遗存规模大、时代跨度长、铭刻种类多、文化内涵丰富、可以看到整个藏族宗教石刻的历史。</b><div><b><br></b></div><div><b>山嘛呢: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穿过这条沟,并命人在沟内的石壁上刻下佛教岩画。后人也不断在山体上镌刻六字真言和经文,以表达对公主的敬仰,并寄托祝福、祈祷吉祥。当地人称其为山嘛呢。</b><br></div></h1> <h1><b>水嘛呢:在溪水中散落的石头上雕刻六字真言和经文,溪流变成了“流淌着文字的河流”。藏民普遍相信,流水每冲刷一次经文,都是进行一次诵经,所以被称为水嘛呢。</b></h1> <h1><b>草嘛呢:散落在草地、灌木丛中的嘛呢石统称草嘛呢。伴随着微风而摇曳的枝叶,默默地念诵着经文。</b></h1> <h1><b>徜徉勒巴沟中,不论头顶上高峻厚重的山岩、身边堆积的石块,还是清澈的溪流中,具有图案、经文的嘛呢石铺天盖地,你仿佛置身在无形的神圣的氛围中,山谷里回荡着六字真言不息的念诵声:唵(o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 hōng)。</b></h1> <h1><b>摄于2021年7月</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