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黛老师、阎永顺老师、陈永明同学谈谈写诗</p> <p class="ql-block">一、张黛老师《古韵律诗几个基本规则》</p><p class="ql-block"> 大家常练的古诗,大多趋近近体诗,传统诗歌包括各类古体诗、近体诗、还有词和散曲。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的叫法。按朝代分唐代以前的各种形式的诗歌被称作古体诗,只讲音韵,没有格律的限制。而近体诗则是在古体诗基础上发展而来。近体诗有严格的限制、规则,分为律诗、绝句两类,它的規则十二个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句。这种规则的妙用,就使全诗产生了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这样就便于吟诵、记忆,有很强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先接着闫老师的话题,再谈韵律。韵是指一个字的收声。相当于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和声母相拼,再标上声调,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字音。声调又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p><p class="ql-block"> 近体诗押韵有严格的要求:</p><p class="ql-block">l、韵脚位置要固定无论律诗还是绝句,偶数句必须押韵,首句限制并不严。 </p><p class="ql-block">2、不能凑韵:也就是说,不能为了押韵,用了与诗内容不搭的</p><p class="ql-block">3、不能叠韵(又叫重韵):即每个字做两次韵脚。 </p><p class="ql-block"> 4、不可同义相押:指同韵同义的字,在一首诗中同时做韵脚。还忌讳一首诗中,重复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格律诗一共才或八句(七律和七绝)或四句(五律和五绝)不可像写自由诗一样,用排比或反复的修辞手法。这点很重要。</p><p class="ql-block">5、一韵到底,不能换韵。</p> <p class="ql-block">二、张黛老师《谈如何赏析古诗词》</p><p class="ql-block"> 1、 云霞推荐了一首著名的古诗《枫桥夜泊》,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我略做粗浅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写了午夜时分三种密切相关的景色。午夜时分,月已沉落,天空只呈现一片灰蒙蒙的光影。这是诗人所见。木栖息树上的鸟儿因光影明:暗的变化而被惊醒,发出几声啼鸣。这是诗人所闻。"霜满天”则值得深思:霜是在地面枯草之上的,不会在天上啊。那是因为诗人夜卧船上,一阵阵浸入肌肤的寒意从周遭向他大袭来,让他有身外茫茫夜色中弥漫着满天星华之感。这是诗人所思所感。这是诗人领略到的意境之美。</p><p class="ql-block">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了"枫桥夜泊”的特定景物并抒发J旅人的感受。"江枫”只是夜色朦胧之中看到的树影,只是轮廓而:。透过雾气‘可以看到几处星星点点分布的渔火。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巧妙的搭配更可见诗人匠心独运"对愁眠"至此才写出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眠"不要理解为睡觉,此处有相伴之意。唯美的景物,缕缕的旅愁相伴,何等契合。</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约一里之处,有了寒山寺做为背景不仅增强了诗意美更增三添了全诗历史文化的底蕴。这种历史的回声中蕴含着宗教的情思,古雅庄严之感顿生。</p><p class="ql-block"> 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了寒山寺的钟声才使得枫桥夜泊写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全诗不单纯是写景物,夜半钟声下的景物才更完美地体現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2030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2、 于莉推荐了三首诗很适时、很应景的古诗。这样做非常好,扩大了群里诗歌的阅读范围。不一定做出解析,大家在阅读中慢慢悟出诗句的含义,也可以就一句诗、一个词各抒己见。这并不难,不要有压力。</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先简要介绍李商隐的巜二月二日》。</p><p class="ql-block">《二月二日》唐·李商隐</p><p class="ql-block">二月二日江上行,</p><p class="ql-block">东风日暖闻吹笙。</p><p class="ql-block">花须柳眼各无赖,</p><p class="ql-block">紫蝶黄蜂俱有情。</p><p class="ql-block">万里忆归元亮井,</p><p class="ql-block">三年从事亚夫营。</p><p class="ql-block">新滩莫悟游人意,</p><p class="ql-block">更作风檐夜雨声。</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首七律。七律属于律诗之一种,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一共四联,依次称首联丶颔联丶颈联丶尾联。中间两联须对仗,偶数句必押韵,全诗通押一韵,不可换韵。这是七律诗最基本的文体常识。</p><p class="ql-block"> 此诗首联破题,写二月二日踏青节于江上游春,从而抒发出最初的印象与感觉。略难理解的一点是"闻吹笙",据传笙这种乐器怕潮湿,天冷久湿,吹奏出来的声音极受影响,必要先用微火香料暖笙,才有好的效果。所以,此处绝不只是听到乐曲声,而是因“东风日暖”才乐声动听。首联从所見所闻的亲身感受中,呈现出一种暖洋洋的春意。</p><p class="ql-block"> 颔联从所見角度呈现江上春色。"花丶柳丶蝶丶蜂"是春季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机勃勃丶生命活力的标志。此联要想想"无赖”的含义?它与下句的"有情”相对应当是"无心"的意思。“无心的花柳”、“有情的蜂蝶”昭示了生命的活力,恰与失去活力的诗人心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商隐丧妻,为了谋生,不得不撇下幼女稚子,远离家乡,远赴梓州东川做节度使柳仲郢幕僚,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幕府生涯,写此诗时,他已到任三年了。</p><p class="ql-block"> 颈联写了长期寄身幕府,思念家乡丶子女的心情。此联中活用了两个典故:"元亮井""亚夫营”。此两个典故请大家想想你们学过的《归园田居》和《周亚夫军细柳》与这两个典故何关?再加上“万里”“三年”写出了空间的遥远、时间的漫长,欲归不得的苦闷何其浓烈。</p><p class="ql-block">尾联回应“江上行”,写出了新滩流水,本给游人们带来的是清新欢快,而在羁愁者心中,却犹如凄凄冷雨一般浸入肌肤。</p><p class="ql-block"> 好了,今天只应和着于莉略说一首,你们也看累了,我也写累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20304</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3、今天是本周倒数第二天,我和于莉携手完成本周作业。</p><p class="ql-block">《二月二日出郊》 宋 .. 王庭珪</p><p class="ql-block">日头欲出末出时,</p><p class="ql-block">雾失江城雨脚微。</p><p class="ql-block">天忽作晴山卷幔,</p><p class="ql-block">云犹含态石披衣。</p><p class="ql-block">烟村南北黄鹂语,</p><p class="ql-block">麦垅高低紫燕飞。</p><p class="ql-block">谁似田家如此乐,</p><p class="ql-block">呼儿吹笛挎牛归。</p><p class="ql-block">首联点明出郊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再通俗不过了:太阳将出未出之时。第二句写漫天大雾,这是出郊所见。这句中"失”字,依古汉语语法讲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消失"之意。满天大雾使城郭都消失在雾中。"雨脚微”说的是大雾象细雨一样,不仅有覌感,还有体感,定是湿凉湿凉的。这一联为山城特有的景色,景物都在湿润润、雾蒙蒙之中。</p><p class="ql-block">颔联写雾散天晴。</p><p class="ql-block"> 三句和四句均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天忽作晴”一个"作"字把这一转换拟人化了;“山卷幔”原本山体笼罩着大雾,看上去象隔了一袭屏幕。天晴了,这屏幕象卷起来了。一个拟人化的"卷”字何其奇妙。</p><p class="ql-block"> "云犹含态”云彩故作恣态;"石披衣"石头上面留有一片片没有散尽的雾与云影,象给石头披上了衣装。</p><p class="ql-block"> "忽作丶卷丶犹含丶披"几个拟人化的动词,使景物灵动,使读者顿生共鸣。又,句中"天忽"对"云犹","作晴”对"含态”,“山卷幔”对"石披衣"对仗工整严格。</p><p class="ql-block">颈联写出了天晴之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烟村丶麦垅,由远及近;南北丶高低,有高有低,诗人出郊活动自然已含在其中了;黄鹂语丶紫燕飞,有静有动,有声有形,使诗作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之美。好一幅农家乐图,所见所闻,令人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尾联由景写到人,骑牛归来,牧童短笛,一派田家愉悦的景象。"谁似"应是“谁能比得上”之意,得意自豪,发自内心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般田园农家乐的生活,谁不向往啊! </p><p class="ql-block">作业:颈联是怎么对仗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2030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张黛老师《诗歌中语言的应用》</p><p class="ql-block"> 永明《关于写诗的一点体会》以及阎老师《大家试试吧》的建议,都在讲写诗怎么样把顺口溜式的语言转化为雅气一些的语言,并且都提出了对诗句要浓缩、精练、修饰等等问题。归结起来,这些都属于诗歌中语言应用的范畴。</p><p class="ql-block"> 诗歌是用形象思维方法,通过加强了的具有一定韵律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就强调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几句话就告诉我们,要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写,不要用“硬邦邦”的概念来写。这一点,永明演绎的三首诗,已经形象的做了说明。比如说第一首原诗:</p><p class="ql-block">沏了一杯茶,茶水真叫香。</p><p class="ql-block">每天喝一杯,身体真健康。</p><p class="ql-block">一共四句20个字,只传达出了这样一个内容,就是一个人每天喝一杯茶是为了健康,直白无趣。而改后的第二首同是四句20个字:</p><p class="ql-block">晨沏一杯茶,汤清泛幽香。</p><p class="ql-block">常饮通经络,舒心更健康。</p><p class="ql-block">传达出的内容就丰富了:早晨起来,一杯清茶坚持喝,对健康心态大有裨益。在改后的第三首,仍然是四句20个字:</p><p class="ql-block">香茗落玉盏,汤清出淡香。</p><p class="ql-block">甘苦为一念,心空随无常。</p><p class="ql-block"> 却传达出了茶叶、茶具的精致,这是视觉感受,又传达出了茶水的诱人的香气,这是嗅觉的感受。后两句传达出了坚持饮茶,体味人生百味。有疑神养性的功效,是一种喝茶感觉的升华。这种修改充分体现了在词语的更换中,把更丰富的内涵融入诗中这样一个特点。茶,茶水是物,但是茶水有味道,有香气,有情愫,还有功效,这就是浓缩和精炼。</p><p class="ql-block"> 我们通常说的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而语言对做诗而言,它是形式,是工具,不能脱离内容来判断它的俗或雅。大家一定还记得毛主席在1965年秋天写的一首词,叫《念奴娇·鸟儿问答》,这首词的后几句是这么说的:“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从字面上看,是不是很俗啊?确实很通俗,但恰恰在强有力的嘲讽之中,怒斥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的丑恶嘴脸。语言幽默,又很辛辣。</p><p class="ql-block"> 我们通常练习写作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乃至于顺口溜,都属于旧体诗。旧体诗受着一定形式的限制,讲究一定的艺术技巧。比如讲用韵、讲格律、讲对仗、讲用典,以及词句的锤炼、句式的表达等等。还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都要仔细琢磨。比如春风杨柳万千条,要按习惯应该说是千万条,但是根据这个旧体诗的韵律,写成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按顺序应该是尧舜,尧在前,但是也按照格律写成舜尧,这是词序的讲究。</p><p class="ql-block"> 旧体诗是用古汉语写作的,虽然也用了一些俚语与现代汉语等等,但都是经过融化了的,基本上还是古汉语的形式。比如诗中常称中国为赤县、神州,把重庆称为渝州,把武器称为五尺枪,把操场称为演兵场等等。这些都是古诗写旧体诗中受限制的,决定了的语序问题、选词问题等等。总而言之,写这类诗,不要用现代汉语的大白话来写。</p><p class="ql-block"> 要想写诗,写出来生动感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先要确立意境。也就是通过形象的描写表达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说白了,就是你写什么,你要表达什么。然后再考虑确立怎么样表达。因为有感而后情,有情而后著于诗,所以应该先确立意境,然后再确立用怎么样的语句来表达你要表达的内容、表达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另外,借喻、比喻、拟人、夸张是诗中常用的手法。恰切的、灵活的用典也常常使诗意耐人寻味,这些常常体现在词语特别是成语的使用中。还有现成的句子、成句,都有出奇的表达效果。</p><p class="ql-block"> 阎老师强调,要多读古诗、背诵古诗,多思考,多练习,这很重要。我想再加上一些建议:要学史、学文、学先贤、学民俗,这个对写诗中语言的运用有很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20330三</p> <p class="ql-block">四、张黛老师《浅谈写诗的构思》</p><p class="ql-block"> 云霞让我讲讲怎样在一个限定了写作内容的诗歌创作上举一反三展开写作,咱就先别举一反三,只说一说如何开拓思路,构建一首诗框架的问题吧。以晓红的诗为例。</p><p class="ql-block"> 第一点,是先要关注並占有丰富的真实材料,引发出诗歌中真情实感的表达。"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诗歌创作就是艺术创作。"真实"包括生活中真实的事与物,包括真实的景物,包括作者真实的主观愿望,这些都是生活中原生态的存在,其特点是必然与偶然、現象与本质混杂在一起。比如“书房、发黄的书籍、客厅、影集合影、小树林里漫步徘徊”这些原生态的存在,晓红加以提炼並巧妙构思,从而展现出诗歌的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不可脱离生活中的真实,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逻辑,揭示出事物的某些本质规律。我和晓红的两首诗,其真实性是李老师去世八年及我的缅怀之情。人物是真的,亊物是真的,主观感情是真的。相比较之下,主观感情之真更为重要,这是人格层次的问题。另外,从艺术层次讲,艺术靠的是以情动人,诗歌的本质就是人的真情倾诉,这真情是从实感中生发而出的。可见"真实"在创作中是多么重要。否则,自古至今,就不会出现"无病呻吟"的谴责之声了。</p><p class="ql-block"> 晓红诗中真实的表述,就在于她与我多次的漫谈中知道了李老师的性格上的种种,她听进去了,记住了,懂得了,理解了。所以,她笔下的李老师人物复活,跃然紙上。晓红写到:他不浪漫也不会甜言蜜语,但他把工作的重担抗在肩上;他不会带孩子也不会料理家务,但他有责任的担当。连我儿子看了都说:爸爸就是这样的,太准了。可见占有鲜活的资料,不做凭空想象,写出来的东西就立得住,经得起推敲。</p><p class="ql-block"> 第二点,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这种真实形象化。要用形象来写,不用概念写,这个道理之前我反复地强调过,就不再重复了。</p><p class="ql-block"> 第三点,诗歌不是现象的罗列,在形象地表达真情之时,"理"蕴含其中是十分必要的。会说理是成就好诗的必要条件。当然,诗歌不要用概念化的大道理表达,而是用巧妙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把道理形象化、诗意化。让读者在不经意中受到启迪。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写景抒情之作,不满足停留在一般的情趣鉴赏层面,而是想在审美的同时,从诗中获得更多切实的、真理的信息,探索价值观念和人生目标。因此,诗有"理趣"已成为诗歌创作的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p><p class="ql-block"> 晓红诗中的"理"浓缩在结尾句:"这就是平凡的爱的真谛”。通过三个“深深的爱”作为论据引发读者再思考,这"真谛"是什么呢?前后再读,答案自明:相濡以沫,智慧、付出、理解和包容,这难道不是爱的哲理吗?</p><p class="ql-block"> 第四点,诗歌的语言。这里只谈语言的准确性。如果诗歌中出现了病句或冗长的句子,会影响你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晓红的诗,思路清晰而开阔,感情充沛,读后感人。但在语言的准确性上还要斟酌。我们做了如下的修改:</p><p class="ql-block"> 1、“早春的三月”中那个“的”字是多余的,读起来影响语言的节奏感。</p><p class="ql-block"> 2、“细腻无声的春雨”一句之中,细腻这个词不可以修饰春雨。细腻是精细而光滑的意思,改为:润物无声的春雨。</p><p class="ql-block"> 3、“不知是不是因为…”有两个这样的句子,这两处把这个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改成“莫非是”这样既简明又有力度。</p><p class="ql-block"> 4、“发黄书籍”少了个的字,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有时候需要加的。</p><p class="ql-block"> 5、也许什么什么是推测,要改为肯定句:重踏你们一起走过的印迹。</p><p class="ql-block"> 6、“更不会巧语”,改为更不会甜言蜜语,巧语是不能单用的,因它是一个成语:花言巧语。只用“巧语”这是属于生造词汇了。</p><p class="ql-block"> 7、而已,多余要删去。</p><p class="ql-block"> 8、“更不会理家”,意思是对的,但在句中影响节奏,改为更不会料理家事。</p><p class="ql-block"> 9、“静静悄悄”,这个词是不能随便重叠的,应该是静悄悄。</p><p class="ql-block"> 10、“连接起了爱永恒的延续”。是一个病句,它的动词是连接,它的宾语是延续。“连接…延续”是动、宾不搭配的,况且结尾句是全句的压轴儿句,要用肯定语气表述:这就是平凡的爱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归纳起来是因为你们学习的时候知识有漏缺,我们没有及时给你们补上,这是老师的问题。一条条列出来分析,就算给大家补一补语法课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晓红原诗:</p><p class="ql-block">早春的三月,下雨了。</p><p class="ql-block">细腻无声的春雨啊,</p><p class="ql-block">不知是不是因为你的滋润,</p><p class="ql-block">才让已经萌动的春花,</p><p class="ql-block">更加明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淅淅沥沥的春雨啊,</p><p class="ql-block">不知是不是因为你的眼泪,</p><p class="ql-block">才让思念的心,</p><p class="ql-block">魂断殇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丽与伤感,</p><p class="ql-block">就这么不期而遇,</p><p class="ql-block">就这么彼此交融,</p><p class="ql-block">延续到四月的清明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收到了您的思念,</p><p class="ql-block">那对逝去老伴的思念。</p><p class="ql-block">随着您思绪的牵引,</p><p class="ql-block">我又走进了您温馨的家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看见您,</p><p class="ql-block">在散发着清香的书房里,</p><p class="ql-block">独自静坐,</p><p class="ql-block">一遍遍翻阅那一本本变旧发黄书籍,</p><p class="ql-block">在找寻他曾翻阅过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看见您,</p><p class="ql-block">在窗明几净的客厅里,</p><p class="ql-block">凝视着着你们的合影,</p><p class="ql-block">那是一对仍然年轻的爱侣。</p><p class="ql-block">仿佛您看懂了他的眼神,</p><p class="ql-block">知道那里藏着他要对您说的话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看见您,</p><p class="ql-block">在楼下的茂密的小树林里,</p><p class="ql-block">漫步徘徊,</p><p class="ql-block">在那斑驳摇曳的树影下,</p><p class="ql-block">也许您在重温你们一起走过的小道和步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知道了他,</p><p class="ql-block">在您给我讲述过的故事里。</p><p class="ql-block">他既不浪漫,</p><p class="ql-block">更不会巧语。</p><p class="ql-block">他只是一介书生而已。</p><p class="ql-block">但他一头把工作的重担抗在肩上,</p><p class="ql-block">一头把对您的爱恋深深地藏在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知道了他,</p><p class="ql-block">在您给我讲述过的故事里。</p><p class="ql-block">他既不会带孩儿,</p><p class="ql-block">更不善理家。</p><p class="ql-block">但他拥有一颗正直的心灵、倔犟的傲骨和负责任的担当,</p><p class="ql-block">也许就凭这点,</p><p class="ql-block">他就牢牢占满了您一生的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知道了您,</p><p class="ql-block">在与儿孙后的相聚里,</p><p class="ql-block">在晚辈的身上,</p><p class="ql-block">总能望见他的身影,</p><p class="ql-block">总能感到到他的气息。</p><p class="ql-block">也许这就是代代的传承,</p><p class="ql-block">也许这就是心的灵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让我知道了,</p><p class="ql-block">深深地爱,就</p><p class="ql-block">是这么静静悄悄,</p><p class="ql-block">对一个人的独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让我知道了,</p><p class="ql-block">深深地爱,</p><p class="ql-block">就是这么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对一个人的痴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让我知道了深深地爱,</p><p class="ql-block">不会因他的离去而消亡,</p><p class="ql-block">而是化做了一串串不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永存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让我知道了,</p><p class="ql-block">挚爱的人是不会离开的,</p><p class="ql-block">他只是换了一个地方,</p><p class="ql-block">再续爱的情缘,</p><p class="ql-block">连接起了爱永恒的延续… </p><p class="ql-block">20220413</p> <p class="ql-block">一、阎永顺老师《关于诗的押韵几个入门级的粗淺己见》</p><p class="ql-block"> 1、"诗是带着镣銬的跳舞″,这是一种哲学观点。我借用一下,表述为:诗歌是美的,但有一定的规矩要求,现在我们就是找规矩,按要求办。</p><p class="ql-block">2、格律诗、新体诗都讲押韵的,绕不过去。</p><p class="ql-block"> 3、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 十 韵母组成的,如"大″(dα)声母是d,韵母是α。"公″(gong),g是声母,ong是韵母,韵母之音就是"韵″。</p><p class="ql-block"> 1)永明在汉字韵表上找解决同韵问题,可用。</p><p class="ql-block"> 2)另一办法是,请大家找出汉字拼音字母表,查一下哪些是声母,哪些是韵母,要记住!</p><p class="ql-block"> 3)格律诗每句的最后是同一韵母的的字,(简單的说)就算是押韵了。</p><p class="ql-block">(每句的最后一字是韵的落脚处,称之为"韵脚")</p><p class="ql-block"> 4、格律诗四句中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字要为同一韵母的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可以不押韵。)</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一般不用押韻,恰是这句给写诗人留下调度全诗意境、志趣、情思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5、一韵到底是常用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6、必须读诗、背诗、常习作、敢示众探討!无捷径可走!</p><p class="ql-block"> " 平、仄″是在压韵的前提下讲究的音"调″问题,我不敢讨论,因为我有诸多难题未弄明白。哈,词就有更多要求了,也先阁置起来。</p><p class="ql-block"> 上述意见,是我之浅见,多有可讨论之处,请大家指正。</p><p class="ql-block"> 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是:说了半天还是要和大家重温一下毛主席的话为好:"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原載王力《诗词格律》引言第二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阎老师《学写诗的几个大致步骤》</p><p class="ql-block"> 永明的诗体会讲得很好,谢谢。进了诗门,还要一步一个台阶的不断攀登才能向上发展! 这是必然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怎么把顺口遛式的语言转化得雅气一些呢?诗句的雅起来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语句的浓缩、精炼、修饰过程。这个过程中多读古诗\背颂古诗\多思考\多练习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持续做下去必有体会与成果,大家试试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2年3月25日</p> <p class="ql-block">三、永明同学谈诗:</p><p class="ql-block">(一)你发的讲座《康震诗词解读》挺好,但他只是讲诗意,并不讲基础的东西,诗的基本格律我们也要学一点。</p><p class="ql-block"> 其实昨天张老师对大家写的诗鼓励的同时也有一种鞭策。大家写诗热情高而且诗的意境感觉都挺棒,但真要称为律诗和绝句还是在基本功上要下点功夫。毛主席曾说过,现代人写古诗不用太拘于格律,会影响思想的表达。但也不能太随意,古诗之所以上口就是因为有平仄,有对仗,有押韵。这就如同唱歌一样,要有调才好听。在这几点上我有几点体会:</p><p class="ql-block">1、首先押韵是必须的,过去有106个平水韵,必须押在里面才算,现在倒没有必要,只要按汉语拼音里韵母相同就行,而且韵是“因”和“恩”之类的也都算押韵,押韵可以宽点,但不押韵绝对不行,顺口溜都得押韵。</p><p class="ql-block"> 2、平仄还是要讲点的,有了平仄读起来会明显上口,读多了都不用细查,只要抑扬顿挫感出来了,不拗口就是平仄感觉对了。但也不能太拘泥于平仄,会很影响用词和诗意的发挥。我认为押韵的平仄一定要遵守,平韵和仄韵一定不能混了,其它地方差不多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3、律诗和绝句都是要有对仗的,尤其是律诗的颏联和颈联原则上说一定要对仗,对仗也可以宽点,但完全不对仗的诗是不能叫律诗的,绝句倒不一定非对仗。</p><p class="ql-block"> 4、诗不能用词太白,像顺口溜一样。但引经据典过多,大量使用生僻字和词,让人不拿着词典就看不懂也是不可取的,还有就是不能用过多的华丽辞藻堆积,感觉也不好。其实唐诗中李白等大诗人那些脍炙人口的诗都是用词简单最好读懂的。</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体会,不知道对不对。我觉得大家写的诗诗意都不错,挺有感觉的,但既然爱写诗就要不断学习、进步,提高咱们的整体水平。</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我看大家的诗都挺棒!要说评论,难。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的就是文章诗词歌赋这类东西各有千秋,如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大自然就会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从自己的角度谈谈对四月的诗的想法。</p><p class="ql-block">1、诗要有一个主题,就是你想表达什么。单纯的写景,写花,描述一个东西也可,这样的诗写好了也很美,如:</p><p class="ql-block">毕竟西湖六月中,</p><p class="ql-block">风光不与四时同。</p><p class="ql-block">接天莲叶无穷碧,</p><p class="ql-block">映日荷花别样红。</p><p class="ql-block"> 但如果能引出一个感受、想法来,一下子能抓住人引起共鸣就更好了。最典型的如马致远的秋思:</p><p class="ql-block">枯藤老树昏鸦,</p><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古道西风瘦马。</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p><p class="ql-block">断肠人在天涯。</p><p class="ql-block"> 前几句写景,最后只一句就把人带入境界,如果最后一句还写景,这首诗恐怕就不会流传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云霞的《清明梦故人》就感觉挺好:</p><p class="ql-block">小楼午刻枕闲暇,</p><p class="ql-block">四月痴春梦入花。</p><p class="ql-block">斜倚晴窗寻吵处,</p><p class="ql-block">檐下故燕争归家。</p><p class="ql-block">碧空远山沉黛色,</p><p class="ql-block">俯瞰门旁折柳插。</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清明日,</p><p class="ql-block">逝人难舍也天涯。</p><p class="ql-block"> 前几句写清明春天景色和人的状态,最后一句“逝人难舍也天涯”一下子写出了清明怀念逝人的感觉。</p><p class="ql-block">2、押韵和对仗。</p><p class="ql-block"> 大家的诗基本都押韵了,比最开始写的棒多了,但押的还是不标准。大家多数写的都是四句,所以应该归到绝句类,绝句押韵是这样:五言绝句一般二、四句押韵,而且要押平韵,第一句末字是仄声。就是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平、仄、平。如果是平、平、仄、平的话,第一句也得押韵。七言绝句一般是1、2、4句押韵,结尾字是平、平、仄、平,如果第一句不押韵,结尾要用仄声字。说简单点就是一定要二、四句押韵,而且是平声韵。</p><p class="ql-block">曾凡丽《游“海棠花溪”》</p><p class="ql-block">娇艳海棠溪边生,</p><p class="ql-block">探身照影梳妆容。</p><p class="ql-block">香气扑鼻游人醉,</p><p class="ql-block">微风吹来满地红。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四句韵就很规范。</p><p class="ql-block"> 如果二、四句押仄声韵也是可以的,就不是五绝和七绝了,应该归到古绝里,而且要押平声韵都押平声韵,要用仄声韵都押仄声韵。不能一平一仄!</p><p class="ql-block">赵老师的《樱花》</p><p class="ql-block">氤氲花海扑面来,</p><p class="ql-block">一片粉雪惹人爱,</p><p class="ql-block">层层花瓣护花蕊,</p><p class="ql-block">仙境只因樱花在。 </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就是押的仄声韵,应该算是一首古绝诗。</p><p class="ql-block"> 总结一下:绝句的结尾是:平、平、仄、平,或仄、平、仄、平。在这之外都犯忌。</p><p class="ql-block"> 古绝可以和绝句一样押韵,也可以平、仄、平、仄。或仄、仄、平、仄押仄声韵。绝句规矩很多,其它的慢慢说,咱们先做到押韵正确。大家对着自己的诗看一下,看看不对的可以改一下。</p><p class="ql-block"> 关于对仗,绝句可以不对仗,也可以对仗。律诗的第二、第三联原则上必须对仗。对的不工整没关系,起码有这么个意思。诗对仗了读起来好听,不能全句对仗其中一个词对上也好。</p><p class="ql-block">比如《赏郁金香有感》中</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赏花季,</p><p class="ql-block">万亩花海郁金香,</p><p class="ql-block">把万亩花海前后调一下,变成:</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赏花季,</p><p class="ql-block">花海万亩郁金香。</p><p class="ql-block">一年对万亩,一个词对仗了,全句都上口不少。</p><p class="ql-block"> 3、诗的意境,我不知道用什么词好,就用了意境这个词。大家的诗意境都挺好,女士的诗写花写景写春天,都挺唯美的。如:</p><p class="ql-block">赵老师的</p><p class="ql-block">柳叶低眉戏池水,</p><p class="ql-block">柔枝摇曳舞春风。</p><p class="ql-block">曾凡丽的:</p><p class="ql-block">桃红柳绿连翘黄,</p><p class="ql-block">紫雾茫茫二月兰。</p><p class="ql-block">句子都很美。</p><p class="ql-block">男生的诗则直白、大气。</p><p class="ql-block">京良的诗:</p><p class="ql-block">群中姊妹花,</p><p class="ql-block">赋诗神韵佳。</p><p class="ql-block">比翼齐双飞,</p><p class="ql-block">凌空追云霞。</p><p class="ql-block">学京的诗:</p><p class="ql-block">昨日春色无限好,</p><p class="ql-block">今日沙暴再狂飙。</p><p class="ql-block">怎奈万物已迎春,</p><p class="ql-block">黄尘狰狞转眼消。</p><p class="ql-block">都很有气势!</p><p class="ql-block"> 诗的意境如果有一些起伏,就像唱歌有高有低就更有味道了,正所谓小起大收,大起小收。</p><p class="ql-block">如李白的《夜宿山寺》</p><p class="ql-block">危楼高百尺,</p><p class="ql-block">手可摘星辰。 </p><p class="ql-block">不敢高声语,</p><p class="ql-block">恐惊天上人。</p><p class="ql-block"> 就是大起小收,前两句多大的气势,后两句则是悄悄告诉你的话。 </p><p class="ql-block"> 写诗只要掌握基本规则就行,太按规矩写就会被束缚住,所以也没必要太在意细节。能抒发感情的诗都是好诗!</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六月《成长之路》开篇就是阎老师大作,写了党的百年成长历程。引经据典,一句一个历程,精彩之至。</p><p class="ql-block"> 小红写了好几首散文诗,我最欣赏《成长之路》中的一段:</p><p class="ql-block">能去做一件事情,</p><p class="ql-block">这是命运的安排;</p><p class="ql-block">能把这件事情做好,</p><p class="ql-block">这是能力的体现;</p><p class="ql-block">能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选择;</p><p class="ql-block">当选择不再是谋生而是热爱,</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事业;</p><p class="ql-block">当把事业与国家、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使命…</p><p class="ql-block"> 一句扣一句,逐步深入。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怎么押韵,但读起来却扣人心弦。可见诗的格式固然重要,但内涵还是第一位的。</p><p class="ql-block">再说一首云霞端午诗:</p><p class="ql-block">碧艾榴红烟雨天</p><p class="ql-block">五彩新丝腕间缠</p><p class="ql-block">香粽蒲酒端阳日</p><p class="ql-block">又读《离骚》敬屈原</p><p class="ql-block"> 诗写的流畅,用词很美。四句末尾字是平、平、仄、平,韵押的很标准。但第二句改成:五彩新丝缠腕间,读起来有什么区别吗?“间”和“缠”都是平声,一个阴平,一个阳平,在新韵里都算平声韵,但在平水韵里就有区别了,这也是我一直弄不太懂的地方,就是感觉读起来有差别。还有就是《离骚》那个书名号在诗里可以不要。</p><p class="ql-block">还有一首赵老师的端午节诗:</p><p class="ql-block">碧绿苇叶红线缠,</p><p class="ql-block">浓香粽子大枣甜;</p><p class="ql-block">不知端午纪念谁,</p><p class="ql-block">家家在吃团圆饭。</p><p class="ql-block"> 写的诙谐幽默,挺有意思。幽默在诗和文章中是魂一样的东西,不可多得。就是诗的最后一字“饭”押的是仄声韵,不标准,但我也没想出什么字能替代。无关整个诗意。</p><p class="ql-block"> 总之诗歌、文章内容都好,就是在如何写的更精上还有余地。有张老师的指导是我们的大幸,张老师写的东西我们要深刻领会,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这样随着每个月的主题,能让我们的文章越写越精。过几年把我们的文章精选出来,出一本文集多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 古诗词是极其讲究格律的,格式、平仄、对仗、押韵都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所以古诗词过去是能唱的。而新诗则没有那么多繁琐的要求,也因此被一些老学究称为“伪诗”。其实新诗也不是写成一句一行就叫新诗,里边也是有很多要求的,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意境</p><p class="ql-block"> 其实就是诗想要表达的内容,也不知道用一个什么词好,就叫它诗的意境吧。这应该是诗的本质。古诗里如刘邦的《大风歌》:</p><p class="ql-block"> 大风起兮云飞扬。</p><p class="ql-block">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p><p class="ql-block">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p><p class="ql-block"> 就三句,在格律上也不伦不类,但其诗的意境有气吞山河之势,成了千古绝句。现代诗里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只有两句,却写出了磨砺中压不垮的一代人追求光明的心态。后来有人把这首诗改成: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翻白眼,也一下子就写出对现实不满,玩世不恭的感觉。可见诗的精髓在意境,而不在形式。</p><p class="ql-block"> 我们群里的诗在意境上就相当好,主要表现在内容的正能量上,写歌颂党歌颂祖国,写怀念老师,写过去美好的回忆,写大好山河自然美景,大多发自肺腑,充满感情,所以读起来都挺感人,如凡丽的《八一军旗红》,小红的《怀念杨楠老师》等等。可以说我们群里的诗作充满阳光!其实不仅诗作,平时大家的聊天,转发的音乐、美术、摄影、视频,包括京良长发的“鸡汤”,都充满阳光,这恐怕也正是大家都喜欢这个群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2、结构</p><p class="ql-block"> 诗虽然意境是第一位的,但诗之所以称为诗,也一定是有一些特定要求的,从结构上看古诗词中的绝句、律诗、词都有严格的结构要求。新诗则没有特定的结构要求,但不是说在结构上就可以随意,一句特长一句特短,一段三句一段八句,没有一点规律,看上去没有一种美感,读起来也很不顺畅。我写《三伏天》时就特注意结构,每段六句,前两句和后一句重复,每段字数基本一致(有点自夸[偷笑]),永进和的诗也一样,丝毫没有违和感。于莉给我加了一段,内容不错,但在结构上就不怎么相通,用上海话说叫不搭界(别生气[合十])</p> <p class="ql-block">3、韵律</p><p class="ql-block"> 新诗不强调特有规律的韵律,必须隔行押韵等,但总体上是要有一个韵律的,每隔几句要压在韵上,每段的结尾要尽量有一个统一的韵。大家可以读一下学京的《入秋,防疫》,读起来就很有韵律,上口。小红的《夏日看海》经过大家修改了几个词,每段结尾就都押韵了,读起来的感觉就比初稿顺畅。顺便多说一句,自己写东西往往会禁锢在某一个思路中,不容易看出问题,有时别人的意见会很重要,杨老师给云霞改的一个字就很棒,正所谓旁观者清。大家互相切磋对提高写作水平会很有帮助,当然也可以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这主要说我[偷笑])。</p><p class="ql-block"> 诗的韵律和音乐的韵律应该有相通之处,没有韵律的诗大概像五音不全的歌差不多吧。前几天大家说学钢琴的事,如果隔壁家有初学钢琴者可以接受,如果有初学小提琴或二胡的人就很受不了。音不在调上太难听了[呲牙],诗亦如此。</p> <p class="ql-block">4、精炼</p><p class="ql-block"> 诗之所以区别于小说和散文,短小、精炼应该是特点之一,当然也有长篇叙事诗了。</p><p class="ql-block"> 诗不用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交代的特清楚,只要能写出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受,心情之共鸣就够了,留有想象的空间,越精炼越好,切记啰嗦。比如我想写去香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周日的早晨我走进香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公园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秋天的香山红叶满山,</p><p class="ql-block"> 像天上的彩虹落在山间,</p><p class="ql-block"> 仿佛展开的一幅美丽画卷!</p><p class="ql-block">时间:周日、秋天。</p><p class="ql-block">人物:我。</p><p class="ql-block">地点:香山公园。</p><p class="ql-block">场景:人山人海、满山红叶。</p><p class="ql-block">思想表达:天上的彩虹、美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说的挺清楚吧?但是不是太啰嗦了,用不着交代这么细。精炼成一句:秋日香山红叶美如画,就够了。香山红叶本就在秋天才有,所以把秋日也省略了:“香山红叶美如画”就够了,至于是不是周日,公园里人多不多都是不需要表达的。</p><p class="ql-block"> 我感觉我们不少作品写的不够精炼,主要是想交代的事太多太细,唯恐自己没说明白或别人读不懂,其实人和人的感受特相通,区别不大,所以有些话实在不用交代的太细,只要一点就理解、共鸣。就像打麻将,站在后边看牌的人有时只是哼了一声,那三个人都能猜出你牌的状态了[偷笑]。我建议咱们写完东西斟酌一下:这句话有没有用?它的作用是什么?和我想表达的东西相关吗?这几句可以合并吗?等等。但写诗万不可僵化,为了结构好看多写一句话,为了押韵多写一个词就不能叫啰嗦。</p> <p class="ql-block">5、层次</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应该叫层次还是叫逻辑好,就先叫层次吧。写诗和写文章、小说什么的一样,一定要有一个层次感,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小,从浅入深还是由繁化简。无论是从一只蚂蚁上树引申到气候变化,人类命运;还是从健康长寿联想起一斋一饭,写东西要有层次感,或者逻辑感,有一种连贯的思绪抓住人,看完上句想着下句,才引人入胜。平时一群人聊天,如果是领导或长者说话,一般大家都在听,这首先是一种尊重。但一帮平辈人聊天时,有的人说话就能引得大家都注意听,而有的人说话,还没说几句大家注意力就散了,各说各的去了,这就是说话的人缺乏说话的层次感,不能一句扣一句,不能让人集中精力听下去。写诗的层次感其实和说话是一样的。于莉的《三伏天》层次感就很好,她是以时间为主轴,从谈恋爱、结婚生子、持家生活、儿子考大学、结婚,一直写到老两口公园散步,疫情中在家相守。以时间为层次写出自己人生几件发生在三伏天的大事,一气呵成(该夸得夸[呲牙])。</p><p class="ql-block"> 啰啰嗦嗦说半天,都是一己之见,而且我语文基础不好,说不出什么理论上的东西,就是平时积累的一点体会,不对之处请大家多指正。</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 上个月关于写诗谈了自己一点诌论,主要是从意境、结构、韵律、精炼、层次五个方面说了说。这个月大家的诗格外多,是个丰收月。都认真读了,真是不错。读完之后也有一点感觉,写出来就算上个月写的那五个方面的一点补充吧。这就是关于诗句的“合理”</p><p class="ql-block"> 先讲个笑话:李白因造谣被抓,柳宗元在狱中遇见李白,忙问因何到此,李白说:造谣了,我说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人家量了,根本没那么长。柳宗元说:“唉,彼此彼此啊,我说千山鸟飞绝,有人举报,说有一只鸟还在呢。”正感叹时,王之涣进来了,两人相视一笑道:“哈哈,一片孤城万仞山!”</p><p class="ql-block"> 所谓诗句要合理,可不是说必须和现实一致,那样的话李白等被抓也不冤了。合理指的是合乎整个诗前后逻辑和情理。这话还真不好表达清楚,我举几个群里的诗做例子说明一下可能更明白。</p><p class="ql-block">例一:</p><p class="ql-block">白露时节喜团圆,</p><p class="ql-block">把酒言欢情更深。</p><p class="ql-block">六十二载发小缘,</p><p class="ql-block">谁说夕阳近黄昏。</p><p class="ql-block">同窗情谊春常在,</p><p class="ql-block">酒不醉人有乾坤!</p><p class="ql-block">其中“谁说夕阳近黄昏”本意是想表达不服老的意思,但夕阳就是近黄昏,这句并不能表达出作者的意思,这就是情景不合理。另一首诗诗:</p><p class="ql-block">白露喜聚餐</p><p class="ql-block">发小把酒欢</p><p class="ql-block">万语千言汇</p><p class="ql-block">微醺乾坤间</p><p class="ql-block">六十余载情</p><p class="ql-block">同窗童真憨</p><p class="ql-block">夕阳无限好</p><p class="ql-block">为霞尚满天。</p><p class="ql-block">最后两句也是表达不服老的意思,但就说的合情合理。</p><p class="ql-block">例二</p><p class="ql-block">临江仙 </p><p class="ql-block">中秋良宵少月圆,</p><p class="ql-block">雨淅沥风飘然。</p><p class="ql-block">夜阑人静共无眠。</p><p class="ql-block">细听飞玄液,</p><p class="ql-block">轻落敲窗栏。</p><p class="ql-block">桂子酒香醉缠绵,</p><p class="ql-block">情依旧心却寒。</p><p class="ql-block">不知相思谁与传?</p><p class="ql-block">门外南北路,</p><p class="ql-block">世间别离难。</p><p class="ql-block">细品全词的意境,就觉得“情依旧心却寒”一句表达的不准确,明明是“情依旧心未寒”,或“情依旧心难寒”。这应该算对整诗表达逻辑上的不合理。</p><p class="ql-block">例三</p><p class="ql-block">秋风秋雨润心田,</p><p class="ql-block">十五月亮十六圆。</p><p class="ql-block">千家万户团团坐,</p><p class="ql-block">只为亲情长凯旋!</p><p class="ql-block">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秋雨如何润心田?这也应该算认知上的不合理。</p><p class="ql-block">例四</p><p class="ql-block">一年中秋夜最美,</p><p class="ql-block">天蓝月明白云追;</p><p class="ql-block">草虫低吟浓情意,</p><p class="ql-block">万户温馨人陶醉。</p><p class="ql-block">诗的意境很棒,但细想会发现有点小问题,既然是中秋夜,晚上天不该蓝,云不该白。这算是与现实状态的不合理之处。如改成“天静月明浮云追”是不是就合理了:静静的天上,一轮明月,有淡淡的浮云飘过(浮云遮不住月亮)</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为了说明问题又把大家的诗读了一遍,挑出几处举了例子,不一定对,如有冒犯还请见谅[抱拳]。</p><p class="ql-block"> 诗要写的完全合情合理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有时你认为合理,别人会认为不合理,引起争论是常事。连伟人的诗也一样:“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一句,当时就有人说不合理,应该是“牛肉烧熟了再加土豆”才对,要不然牛肉烧不烂。后有高人解释说:要的就是不烂,让苏修吃了拉稀[偷笑]。可见写诗还是表达自己的心情为主,合不合理的也不必太纠结。</p> <p class="ql-block">(六)关于诗歌“起承转合”知识介绍: </p><p class="ql-block"> 阎老师推荐大家去读悟一下“起、承、转、合”的文法结构。那什么是“起、承、转、合”呢? “起、承、转、合”是旧时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常用的程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转:转折。合:结束全文。现在常用来比喻说话、作文拘泥于呆板、固定的形式。猛一看,好像是很大贬义似的,其实不然,“起、承、转、合”是写好一篇诗文的结构基础。</p><p class="ql-block"> 一说起文章呆板,首先想起的是八股文。其实八股文对写好文章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八股文对引经据典,文章逻辑,以及排比、对仗等等修辞手法都有很强的基本要求。还有就是古诗的压韵、对仗、平仄等等要求也是很死板的。如果钻到这些死板的牛角尖里出不来而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很迂腐。但对这些很基本的要求根本就不懂,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散、乱,逻辑感差,这应该算是个辩证的关系了。</p><p class="ql-block"> 闲话少说,我还是谈谈我对“起、承、转、合”的理解和体会。</p><p class="ql-block"> 所谓“起”就是开头,开头的方法有很多,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是一种;提出一个悬念,抓住读者的好奇心是一种。总之有看了开头就想往下看的感觉就是好的“起”。记得小时候看的小说《平原枪声》第一句就是“老槐树上吊着一个人”。《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句就是“牛大水二十一了还没娶媳妇”。看了第一句话,就特想往下看,到现在我都记得这个开头,可见“起”的多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家的诗文开头都写的挺好,如凡丽的《我为伟大祖国母亲生日骄傲地放歌》第一段:“今年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72周年纪念日。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难忘的日子,特别是这些难忘的日子又是与共和国的国庆日相联系,就更加令人难忘”。两句话,几个关键词:十一、难忘的日子,一下子就点出这是一篇由十一引起的回忆文章。还有学京的“月伴神舟刺苍穹”,云霞的《题画诗》第一句“一双凝视窗外的凤眼,是多少情窦初开少女的模样”;于莉的《重阳遐想》第一句:“登高原是祈福寿”。等等诗都是好开头!</p><p class="ql-block"> 所谓“承”就是诗文的主干,主要想讲的事都在这里。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或一个问题的起因、过程、结果等等,一般都是占篇幅比较多的部分。这一部分我们写的一般都没有问题,大不了是啰嗦点和简练点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转”表面意思是转折,有话锋一转的意思,其实也不见得非“转”,就是前面把事说出来了,该要分析、议论,或发感慨了。我觉得这部分很重要,这才是作者要说的心里话的时候,也往往是作者写这篇诗文的目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合”就是结尾了,为什么用合字呢,合就是闭合,关闭、合拢的意思,字面的意思其实就说的很清楚了。一篇诗文的合或是点题,或是下结论,或是提出问题让读者思考。合一般短而精。</p><p class="ql-block"> 起、承、转、合之间要有很强的逻辑关系,起、承部分描述的东西一般都是为转铺垫,而合的部分一定是点睛、拔高的感觉。如果逻辑关系不对,突然发一句感慨或下个结论就有不知所云的感觉。但这所谓逻辑关系也是因人而异,有人觉得合情合理,有人也会觉得不着边际。比如我为凡莹《牡丹鸽子图》写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美羽花翎映和祥,</p><p class="ql-block"> 牡丹富贵喻国强。</p><p class="ql-block"> 忽闻百年复兴梦,</p><p class="ql-block"> 飞鸽传信到大唐。</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写鸽子,第二写牡丹,由于鸽子可以传信,牡丹花是唐朝武则天时出的名,所以就写了“飞鸽传信到大唐”一句,当时觉得很符合逻辑,后来细琢磨,后两句确实有点跳的太远了,和画作好像没什么关系了,这是“合”的问题。再比如云霞为凡莹的《黄花鸭跖草》所作题画诗中“望眼迷离,痴心如画,游子思归家”就是“转”的问题,前面都是写景,最后一句直接跳至写情,虽然画面是“圆月”、“流云”,可以引发思亲、思乡之情,但诗文中缺乏“转”的过度句,读来“合”就显得有点“生硬”了。</p><p class="ql-block"> “起、承、转、合”只是诗文的一种结构形式,一篇诗文可以四个部分都有,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四个部分也可以变化顺序。结构是死的,诗文是活的,还是那句话,要讲究基础的东西,但不要太拘泥形式,尤其是我们现在写作的目的就是愉悦为主。</p><p class="ql-block"> 关于“起、承、转、合”最经典的一篇文章就是《岳阳楼记》,四个部分非常明确,大家有空可以复习复习,这可是上学时张老师给我们讲过的一篇经典古文。顺便吹一下牛,我现在还会背诵《岳阳楼记》。</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1日</p> <p class="ql-block">(七)再说一下关于“起、承、转、合”。</p><p class="ql-block"> 大家写了不少体会,尤其是晓红写的对自己一首诗的分析:</p><p class="ql-block">温馨恬静金秋光,</p><p class="ql-block">习风送爽花之王。</p><p class="ql-block">飞鸽疑是又回春,</p><p class="ql-block">归巢留恋君之旁。</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第一句是启,第二句是承。这个承也不难理解,花之王牡丹应是春天开的,但习风送爽却送来的是她,但我们不足为奇,知道这不是真的,是画儿。第三句就有转的意思了,因为画的太逼真了,鸽子不知是画儿呢,它以为又回到春天了,所以它高兴得不想飞了,留恋的呆在牡丹旁边,就像归巢一般。</p><p class="ql-block"> 晓红分析的挺到位,有意思的是写东西的时候往往并不会按照“起承转合”四步去想,有思路了一气呵成就写出来了,过后一分析还真有四步。就像我们上学时分析课文,把作者的思路分析的条条是道,其实作者可能都没想到。这说明什么?说明是先有诗文,后有分析和“起承转合”等等的规律总结。所以学习规律是为了更好的写诗文,而不是约束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对“起承转合”的理解,是在写诗或文章时把它作为一个模糊的框架,形成一个潜移默化习惯,自然而然的运用出来。而且不必非得按照“起承转合”四步写东西,那真成“八股文”了。比如写一首绝句,四句都写景,没转没合也可以;三句写景最后一句总结,就一起一合也可以。</p><p class="ql-block"> 虽然不拘泥于“起承转合”的规律写东西,但我们还是要把它作为一个基本框架牢记于心,前人总结的好东西干吗不拿来用呢。其实写一篇诗文先说事的来龙去脉,再谈感受,最后下个结论或说个想法,“起承转合”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啰啰嗦嗦又说不少,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1年11月26日</p> <p class="ql-block">(八)下面来说说诗押韵的基本常识。</p><p class="ql-block"> 上个月晓红即提出说一说关于诗的押韵问题。诗的押韵应该分为四类,律诗和绝句的押韵,古风诗的押韵,词的押韵,现代诗的押韵。</p><p class="ql-block"> 1 、律诗和绝句的押韵</p><p class="ql-block"> 律诗和绝句押韵最严格。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而且是平声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五言不押,七言押。第三句不能押韵。</p><p class="ql-block"> 律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而且是平韵。首句是仄声可以不押韵,是平声就得押韵。三、五、七句不能押韵。绝句和律诗押韵的字不能重复。律诗不能换韵,要一韵到底。</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绝句和律诗最基本的押韵要求,必须遵守,否则就不叫绝句和律诗了。</p><p class="ql-block">2、古风诗的押韵</p><p class="ql-block"> 古风诗押韵就宽松不少,诗两句叫一联,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每一联对句押韵即可,而且可平可仄。古风诗还可换韵,一韵押两联以上就可以换韵,但不是特长的诗尽量不换韵。</p><p class="ql-block">3、词的押韵</p><p class="ql-block"> 词的押韵就简单了,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韵,记不住就找一首标准点的词对一下,照葫芦画瓢就行。词押仄韵的多,所以宋词读起来委婉。</p><p class="ql-block">4、现代诗</p><p class="ql-block"> 现代诗押韵更宽松,两句一押韵,三句一押韵都可,基本上说就是到句号押韵就行。尽量不换韵,一韵到底读起来上口。</p><p class="ql-block"> 总结一下,就是律诗和绝句的押韵太严格,当然还有对仗、平仄等很多更严的要求,所以我们写的不够规范的诗不标注七律、五绝等什么的名头就是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1年11月26日</p> <p class="ql-block">(九)有关“对仗”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按照张老师的作业,先科普几个问题。</p><p class="ql-block">1、对仗。对仗是近体诗基本要求之一。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p><p class="ql-block"> 所谓对仗就是上下句相对位置的词要有一定的对应,字数、平仄、词性、词意要相互对应。对仗也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工对要求严格,对仗的要素一点不许差。而宽对就相对宽松一点,词义、平仄局部有点出入可以不论,但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一定要对。我们现在写诗还先从宽一点的开始,先有点对仗的味道就行,不必太严格。</p><p class="ql-block">2、律诗四联的名称。张老师前天已讲过了,律诗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是前两句,颔联是三四句,颔是下巴,所以在首下面。颈联是五六句,颈是脖子,所以在下巴的下面。尾联就是最后两句了。解释一下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更好的记住四联的名称和位置。</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作业是问颈联是怎么对仗的。当然就是这五六两句了:</p><p class="ql-block">烟村南北黄鹂语,</p><p class="ql-block">麦垅高低紫燕飞。</p><p class="ql-block">对仗相当工整,大家可以看看说说。我就先不举手了[偷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20306</p> <p class="ql-block">(十)关于写诗的一点体会</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来大家的诗歌创作硕果丰硕,出现了很多好诗。但也有的诗意思虽然很好,而用词写的口语化了些,缺少那么一点诗的味道。所以想谈谈这方面的一点体会。</p><p class="ql-block"> 诗除了格律和很多基本要求外, 仅从语言上说,诗是高度浓缩的语言,既要简洁清晰,又不能简单直白。当然也不能晦涩,不拿着辞典查都看不懂。这么说可能不好理解,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p><p class="ql-block"> 我沏了杯香茶,喝着挺高兴,想天天喝茶有益健康,于是写了首诗:</p><p class="ql-block">沏了一杯茶,茶水真叫香。</p><p class="ql-block">每天喝一杯,身体真健康。</p><p class="ql-block">合辙押韵,但有什么问题吗?</p><p class="ql-block">一、前两句写的太白话了。“沏了”、“真叫香”等都是日常说话的语言,不是诗的语言,诗的语言要雅。比如早晨沏茶,可以说晨沏,沏的比较浓,可以说浓沏等等。另外重复用了两个茶字也不好。如果改成:</p><p class="ql-block">晨沏一杯茶,汤清泛幽香。</p><p class="ql-block">看着就有点像诗了。</p><p class="ql-block">二、后两句意思不错,有了起承转合的感觉,但也是说的太直白了,而且重字太多了。每天喝一杯,就是常喝,喝茶有益健康是因为可以通经络,心情愉快。所以就把这两句改成:</p><p class="ql-block">常饮通经络,舒心更健康。</p><p class="ql-block"> 四句连在一起后再看一下原诗和改过的诗对比:</p><p class="ql-block">原诗:</p><p class="ql-block">沏了一杯茶,茶水真叫香。</p><p class="ql-block">每天喝一杯,身体真健康。</p><p class="ql-block">改后:</p><p class="ql-block">晨沏一杯茶,汤清泛幽香。</p><p class="ql-block">常饮通经络,舒心更健康。</p><p class="ql-block">再改的雅点:</p><p class="ql-block">佳茗落玉盏,汤清出淡香。</p><p class="ql-block">甘苦为一念,心空随无常。</p><p class="ql-block"> 这几次改动,就可以说是一首诗的写作过程,先有了一个思路框架,大白话写出来,用文雅点的词替换一下口语化的词,在意境上再升华一点,基本就像一首诗了。当然在平仄上,对仗上再下点功夫,就更好了。写散文诗的意思也一样,散文诗也是诗,不能太口语化了。</p><p class="ql-block"> 以上一点浅薄的体会,不对之处请指正[呲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20325</p> <p class="ql-block">(十一)浅谈诗歌与情感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诗是最能表达感情的深刻而又含蓄的文学形式。表现美好事物的诗自古今来有很多,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诗句,非常美。但更多的是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或悲壮、凄凉,或离别、思念,或孤独、惆怅,或愤世、嫉俗,或登高明志,或儿女情长。这样的好诗数不胜数!而很多诗,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用高大上的句子歌功颂德,用美丽的辞藻描绘景物,往往都缺乏诗意,或者叫没有情调,读来味同嚼蜡。所以,我一聊诗就爱说诗意,诗意其实就是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写东西第一要有想法,也就是起、承、转、合的“合”,到“合”这里就要说出点想法来。第二要有点幽默感,写东西要有点诙谐或轻松一点的感觉。写诗也是一种说话,虽然不是说大白话,但一定让人听得懂,听得顺。不能晦涩,不能为了凑字数,合格律而造词,更不能堆砌词句。</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推崇莫言那句话:“文学不是用来歌功颂德的”!揭露黑暗是为了世界更加光明。当今知识分子早已不纯洁了,而过去知识分子被尊称为“士”,士是最有忧国忧民之心,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节的人,诗人都应该是士!</p><p class="ql-block"> 有点扯远了。我们这一代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幸福指数高,但科技在日常生活的广泛使用,现代职场工作状态…又让我们很难有这种“士”的感觉了,所以现在我们写诗,特别是写有“诗意”的诗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20504</p> <p class="ql-block">(十二)谈谈写诗最重要的要素</p><p class="ql-block"> 昨天晓红问我,写诗什么是最重要的要素呢?我想,重要的有很多因素,琢磨半天怎么说好呢,觉得还是举个例子说得明白。</p><p class="ql-block">百度一下玉米:</p><p class="ql-block">玉蜀黍(学名:Zea mays 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俗称玉米。[1]一年生高大草本。秆直立,通常不分枝,高1-4米。叶鞘具横脉;叶舌膜质,长约2毫米;叶片扁平宽大。顶生雄性圆锥花序大型,雄性小穗孪生,长达1厘米。颖果球形或扁球形,一般长5-10毫米。花果期秋季。[7]</p><p class="ql-block">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1]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7]玉蜀黍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p><p class="ql-block"> 按照百度随手可做一首五律《玉米》,所有词都出在百度词条里,看着也通顺,押韵。</p><p class="ql-block"> 《玉米》</p><p class="ql-block">学名玉蜀黍,</p><p class="ql-block">实乃禾本科。</p><p class="ql-block">叶鞘具横脉,</p><p class="ql-block">宽大质有膜。</p><p class="ql-block">颖果型如球,</p><p class="ql-block">子粒特别多。</p><p class="ql-block">不仅为粮食,</p><p class="ql-block">工业不可缺。</p><p class="ql-block"> 这算诗还是不算诗?字数、行数、押韵都有了,应该算诗了,但读着总会觉得哪不对。</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所谓诗不仅是一种格式,也不仅是语言浓缩、精炼的句子。诗一定要有它独特的东西在里面,用一个词来表达的话,就是诗要有“灵魂”才行。</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诗的“灵魂”就不好简单说了:思想的深度,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的泄露,如喜、怒、哀、乐等等。或写景的美感让人心旷神怡;或诙谐的幽默让人忍禁不住;或叙事的逻辑让人起伏跌宕。总之诗要写出点心里的东西来,也要让别人看出点东西来。这一句两句真表达不好。</p><p class="ql-block"> 平平淡淡的描述或词的堆积,凑成格式出来的句子,不算诗,至少不算是好诗[呲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年11月1日</p> <p class="ql-block">(十三)《与晓红讨论诗的节奏问题》</p><p class="ql-block"> 晓红,看了你的诗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水共长天一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草木顷刻成花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季轮回周复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光美好心有缘。</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借用了王勃《滕王阁序》的“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句子。这个句子读出来应该是:秋水-共-长天-一色,也就是2-1-2-2的节奏,在对联里,赋里都没问题,但在七言诗里是不可以的。</p><p class="ql-block"> 七言诗的节奏可以有很多种组合,什么2-2-3,2-1-1-3,2-2-1-2等等,记起来很麻烦,其实完全没必要记那么多,只记住两点就够了:第一,七言诗的大节奏是4-3,就是4-3之间一定是断开的,至于4里面和3里面怎么分都行。第二,出句是什么节奏,对句就是什么节奏。</p><p class="ql-block"> 同理五言诗的大节奏是2-3。2-3之间必须断开,2和3的内部随便划分。至于书上说有1-4等节奏,其实那个4里面一定是1-***,总的还是2-3节奏。</p><p class="ql-block"> 总结一下就是:七言诗大节奏是4-3,五言诗大节奏是2-3。出句对句节奏须一致。所以你的诗改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水长天共一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草木顷刻成花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季轮回周复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光美好心有缘。</p><p class="ql-block">这样节奏就对了。一点体会,不太正规[呲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2年11月6日</p> <p class="ql-block">(十四)</p><p class="ql-block">《我对对联的理解及写对联的基本方法》</p><p class="ql-block"> 大家最近对对联很有兴趣,新年将至,更是到了写对联的日子。我把我对对联的理解说一下,共大家参考。</p><p class="ql-block"> 对联其实和诗的一联基本是一样的,因为就两句,所以不用押韵。对联的要求有很多,精妙之处也很多,但我们是以娱乐为主,掌握点基本方法即可,不必苛求。基本要点有以下几方面:</p><p class="ql-block">1、为了读起来顺口,对联一般情况下: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但也可以有平起仄收的,不常见。基本是平仄对应就行,不要上下联都平或都仄。我们平仄按汉语拼音四声要求就行。比如丰老师的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立春之日看说几句句句精彩</p><p class="ql-block">下联:开岁今夜阅知文章章章有香</p><p class="ql-block">上联的尾字“彩 ”- -三声仄,下联的“香”- -一声平。</p><p class="ql-block">平水韵的平仄一般记不住,可以不用,用时可以上网查,比如:</p><p class="ql-block">上联:门对千棵竹</p><p class="ql-block">下联:家藏万卷书</p><p class="ql-block">这个竹字在汉语拼音里是平,在平水韵里是入声仄。这些知道就行,不必深究。</p><p class="ql-block">2、既然叫对联,就要求对仗。做不到工对,起码也要基本词性相对。</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上联:西山八大处</p><p class="ql-block">下联:北海五龙亭</p><p class="ql-block">单看大对龙不妥,但八大处对五龙亭就特别工整了。</p><p class="ql-block">3、对联的平仄和诗的平仄要求基本一样,比如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对的就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对不上,起码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相对不能错。而且不要上联仄仄仄仄仄,下联平平平平平,一定要有点平仄起伏。</p><p class="ql-block">4、对联没有字数要求,几个字都行,而且不止一句,加逗号的好几句也行。但上、下联相对字数和结构一定要一致。比如林则徐的:</p><p class="ql-block">海纳百川,有容乃大;</p><p class="ql-block">壁立千仞,无欲则刚。</p><p class="ql-block">5、上、下联之间最好不要有重字。比如群里写的:</p><p class="ql-block">上联: 立春之日看说几句句句精采</p><p class="ql-block">下联就不能对:春节之前……。立春、春节两个“春”字有点重了,之日和之前也重了。改成除夕将至……,就好多了。上下联本身的叠字不算重字,用的好更精彩。</p><p class="ql-block">6、关于技巧方面,对联特别讲究“文字游戏”或隐喻,越巧妙越好,不要说大白话或光堆砌好词。比如拆字对联:</p><p class="ql-block">此木为柴山山出</p><p class="ql-block">因火成烟夕夕多</p><p class="ql-block">还有苏东坡兄妹的对联:</p><p class="ql-block">去年一滴相思泪,如今方流到口边。</p><p class="ql-block">出门未及三两步,额头已至画堂前。</p><p class="ql-block">不完全算对联,但很幽默,一个隐喻对方脸长,一个隐喻对方额头大。</p><p class="ql-block"> 总之对联除了是过年过节的风俗和一些场合的装饰外,就是个有趣的文字游戏,大家不妨没事写着玩玩,最好轻松点,幽默点,不要太死板。</p><p class="ql-block"> 对了,忘说横批了,横批如果不是贴在门上用,可有可无。但横批应该像三句半里的收尾半句,要有画龙点睛之意。</p><p class="ql-block"> 最后给大家介绍几幅名对。</p><p class="ql-block">黄鹤楼一楼大厅悬挂着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p><p class="ql-block">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p><p class="ql-block">一般都说紫气东来,因为下联有大江东去,所以就成了爽气西来,这就是技巧。</p><p class="ql-block"> 灵隐寺是中国佛教名刹之一,寺中悬挂着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人生哪能多如意</p><p class="ql-block">下联:万事只求半称心</p><p class="ql-block">有禅意的对联特别多,大家不妨以后旅游参观时多留意。</p><p class="ql-block"> 试写了一个,把咱们群里几个人名放进去了,是不是挺有意思?</p><p class="ql-block">上联:永清说几句群中永顺</p><p class="ql-block">下联:凡莹做美篇网上小红</p><p class="ql-block">用了老师名讳,罪过、罪过[抱拳]。</p> <p class="ql-block">四、齐宪代老师介绍诗的意境(部分转摘网上资料)</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形容它,即意境。</p><p class="ql-block">1)意境(yì jìng),汉语词语,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明代文人朱承爵的《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曾提及该词。我引的这段话在百度或搜狗中都能找到。</p><p class="ql-block"> 2)搜狗百科中说:意境之于诗歌,简单的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或: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P217)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p><p class="ql-block"> 4)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p><p class="ql-block">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2年11月2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