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7日,是我下乡插队当知青53周年纪念日。想写点什么纪念,打开电脑后,大脑一片空白——,老了,写不出来了。就把我以前写过的有关知青的博客、日记、照片,来一个回忆吧!回忆,也是美好的啊!有的小文后来编入了我们的回忆录《峥嵘岁月》一书。 <p class="ql-block"> 无眠</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1968年9月17日离开济南,乘解放牌的大卡车来到了莒县峤山区(后来叫峤山公社)的驻地——牛庄。晚上当地政府给我们演了一场文艺节目(文革内容的)。第二天就是9月18日,我们来到了知青点——胡家村(我们的第二故乡)。社员们敲锣打鼓在村头列队欢迎。农村的插队生活有苦也有甜(当然,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农活繁重、饭食太差等等,苦还是多的)。每当我们感到孤独、劳累、失望、悲观之夜,也是我们的无眠之夜。于是,我们男生就来一个大合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注:唱的是《松花江上》)……”2005. 1.7.</p> <p class="ql-block"> 回忆插队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累的农活——割麦——烈日暴晒——腰酸背痛——麦芒如针;</p><p class="ql-block">最好的天气——下雨——不用出工——睡个懒觉——快乐无比;</p><p class="ql-block">最苦的时候——招工——别人走了——我留下来——痛不欲生;</p><p class="ql-block">最爽的事情——回家——过年回城——父母兄弟——欢聚一堂! </p><p class="ql-block"> 2006.1.12. </p> 纺棉花<br> 2004年我参加润华汽车俱乐部组织的潍坊安丘自驾游,看到民俗村的纺车,我就纺出了棉花线,俱乐部的同志马上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许多车友问我怎会纺棉花,我说下乡插队时学的,当年下乡知青真学了不少东西呢!<br> <p class="ql-block"> 下乡插队时,村里的老大娘们都用棉花自己纺线、织布,我看着好奇,但坐到纺车前是如何也纺不出线来。经老大娘们的精心指导,我终于学会了纺线,纺线其实就好比学会自行车,虽多年不骑,也不会忘记。这不,我离开农村已经30多年了,坐到纺车前,嘿!技术不减当年!</p><p class="ql-block"> 2006.6.27.</p> <p class="ql-block"> 2004年5月,我参加济南润华汽车俱乐部组织的潍坊安丘市青云山自驾游活动,在青云山的民俗村,正好有独轮车,我又过了一次独轮车瘾:单手推独轮车,大步流星,嘿!真过瘾!离开农村30多年了,车技竟然不减当年!老伴儿在一旁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大家看看我的车技吧!</p><p class="ql-block"> 2006.1.21.</p> 课堂教学实录——笑话一则<br> 我插队5年后上了县师范学校。毕业时,到我插队的的峤山公社的孟家庄小学实习。学校的一个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有一名当地的民办老师,教语文的。一天,上级领导和外村的老师来听他的课,他特别紧张。正好,讲的生字是“鸭”,在当地,鸭子这种动物不叫鸭子而叫“扁嘴”。他在黑板上书写了“鸭”字,并在字上注了拼音,手持一根小树枝,指着黑板上的“鸭”字,大声读起来:“一啊扁,一啊扁,扁嘴的扁!”学生们齐声跟读:“一啊扁,一啊扁,扁嘴的扁!”<div> 2006.1.3.<br></div> <p class="ql-block"> 2003年8月10日,我和老伴儿开车回胡家村,老伴儿给我们拍了这2张照片:</p> 我们又到了莒南县西略庄,看望老乡好友。 回知青点看看<br> 去年暑假,我和我爱人自驾车到山东沂蒙山区的知青点旅游,30年后故地重游,心情真好!到了我俩下乡插队的村——莒县胡家村和莒南县西略庄村。见到了老乡们,也见到了仍在沂蒙山区工作的知青们。我们1973年离开的知青点,30年过去了,到处变化太大了。建议有空常回知青点看看老乡们,看看仍在那里工作的老知青们!那一次自驾游,我们还去了我老伴儿曾经工作过的莒南县大店镇薛家道口小学,我俩共同工作过的莒县招贤中学、莱芜二中,见了部分老同事和学生。<div> 2004.3.8.</div> <div> 下乡38周年时,我们知青点部分知青小聚。回家后写了一段(附照片):</div>知青聚会有感<div><br>今日知青聚会,<br>三十八年过去,<br>往事历历在目,<br>回忆插队趣事,<br>嘻嘻哈哈一晚,<br>往事如此开心!<br>不分男生女生,<br>无论职务高低,<br>相互祝愿保重,<br>三月回村再叙!<br><br> 2006.2.19.</div> 2006年3月25日,我们再次回胡家村: 总算忙完了!<br> 《知青回忆录》<br> 自2月28日《济南日报》公布“山东省档案馆开展征集山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档案资料活动”以来,我做了一些准备,放暑假时,我自己订了计划,要在暑假中完成20篇《知青回忆录》。现在,终于可说:“总算忙完了!”<br> 8月16日,我到学校打印出了《知青回忆录》,共20篇文章,审查了3遍。<br> 昨天把我爱人当年当知青的照片(扫描后的)附上说明,共7张,给山东省档案馆发了E-mail。<br> 今天上午,到学校打印出《知青回忆录》,4号字,A4纸,共47页。又打印了封面、目录、前言,捐赠的图书、木箱、小板凳的说明,《知青回忆录》中的化名明细表,装订好。同时,打电话联系好,下午我们去送。<br> 今天下午去送,车的轮胎没气了,到一修理厂检查,原来扎进一个小钉子。等补好轮胎,耽误了40多分钟。赶到省档案馆,已经3点多了。地方好找,在经一路南头,经十路一拐就是,其实就是山东省委的南院。<br> 我们捐增了当年下乡插队用过的小木箱2个、小板凳1个,1972年前出版,我在村里读过的书8本,省档案馆的同志说,你的书就是这章值钱(我的书有的在书的后面还有一枚小小的“莒县新华书店”的销售章呢)。同时交了《知青回忆录》等其他文件。省档案馆的同志还给我们写了“收到证明”,说这些资料由省档案馆永久保存。<br> 省档案馆在未来要举办知青档案展,还要出版图书。<br> 今天晚上,我把《知青回忆录》等所有的文件的电子版,用E-mail发给了山东省档案馆。<br> 哈哈,总算忙完了!<br> 2006.8.19. 68年的冬天,好冷啊<br> 1968年,我们来到沂蒙山区山区下乡插队,开始了知青的生涯。<br> 我们刚到农村,住的是透风撒气的牛棚,没有炉子,三九严寒,好冷啊!晚上,大家烧了一大锅开水,每人都用盛葡萄糖盐水的瓶子灌了一瓶热水,做为“烫壶”,放在自己的被窝里。到了半夜三更,我觉得脚底下冰凉,可是老想睡,蜷一下腿,一会儿,脚又碰到了冰凉的物体……虽然不想起来,但没办法,我知道是瓶子的水已经凉凉的了,于是,我迅速把瓶子从被窝中取出放到床头的桌子上,蒙头而睡……<br> 第二天一起床,我发现我的瓶子有些异样,仔细一看,嘿!瓶里的水冻成了冰砣,瓶子已经被体积膨胀的冰给撑破了……<br> 第二年,我们知青的盖房款到位,村里给我们盖了知青房,从那,再没遇到68年那么冷的天……<br> 现在,我们住了楼房,冬天有暖气,夏有空调,今非夕比,雨过天晴啦!<br><br> 2006.11.28.<br> <p class="ql-block">2008年下乡插队40周年前夕,我们终于完成并出版了知青回忆录《峥嵘岁月》。</p> 纪念插队40周年聚会<br><br> 2008年9月18日晚,我们知青点的知青们在解放桥的仙竹园相聚了。我们请服务员帮忙,拍摄了这永恒的瞬间: 2008.2.26.莒南县西略庄知青纪念上山下乡4周年聚会。 <p class="ql-block"> 2008年11月20日,我们三位知青来到胡家村村民周秀菊济南的家,她儿子在济南工作,现在在济南看孙子哪!</p> <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19日,我随老伴儿知青小组的同学们回莒南县西略庄,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这是我拍摄的照片:</p> 2018年10月19日,济南青岛莒县三地知青第二故乡行联欢会在山东莒县隆重举行,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这是我拍摄的照片: 这是我给知青朋友们拍摄的大合影(为方便手机观看,我把照片竖起来了): 2018.10.19.拍摄 2018年10月21日,我和铁民、光明回胡家村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 离开胡家村,我们去了光明插队的康家村: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把插队40周年时写的小稿,作为本文的结束吧!</p> 我是老三届 我是知青<br>——写于山东莒县峤山公社胡家村知青<br>点纪念上山下乡40 周年聚会前夕<div><br>我是老三届,我是知青——<br>9 月17 日,<br>告别了父母兄弟,<br>告别了美丽的泉城,<br>来到了沂蒙山区,<br>来到了沭河东岸,<br>来到了屋楼崮山下,<br>来到了贫下中农中间……<br><br>9 月18 日,<br>在社员们激情的锣鼓声中,<br>我们走进了这小小的村庄,<br>住进了牛棚,<br>吃上了煎饼,<br>扛上了锄头,<br>丢掉了城市户口,<br>成了吃工分的农民。<br><br>出工、收工、饭前,<br>先祝万寿无疆,<br>再祝身体健康,<br>学上一段语录,<br>干活、回家、吃饭!<br>一切,是那样新鲜,<br>一切,是那样耐人寻味,<br>一切,又是这么值得回忆……<br><br>知青的经历,<br>那是人生的磨难:<br>艰苦的环境,<br>繁重的农活,<br>糟糕的饮食,<br>无聊的精神生活。<br>最爱唱的歌是“九·一八”,<br>从那个悲惨的时候……<br><br>知青的经历,<br>那是人生的考验:<br>割麦、推粪、人拉犁,<br>脏活、累活就在我们面前,<br>考验我们的体力,<br>考验我们的意志,<br>考验我们的承受能力,<br>也考验我们对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br><br>知青的经历,<br>那是人生的精彩:<br>我们的工龄,<br>就从下乡那一天计算,<br>我们最宝贵的青春,<br>献给了第二故乡,<br>四十年过去,<br>真想念我当知青、当农民的小村!<br><br>知青的经历,<br>那是人生的坎坷:<br>离开家乡,离开父母,<br>这心灵的创伤就要愈合,<br>招工来了,最苦的时候到了!<br>别人走了、我留下来、痛不欲生!<br>一次次的招工,与我无缘,<br>我在承受着最艰苦的锤炼!<br><br>知青的经历,<br>那是人生的甜蜜:<br>学会了各种农活,<br>学会了交友,<br>学会了做饭洗衣,<br>学会了对恶劣生活环境的适应。<br>妈妈放心了,因为——<br>我在逆境中成长!<br><br>知青的经历,<br>那是人生的烙印:<br>忘不了那吃不饱的日子,<br>用刚分的新麦去换陈地瓜干!<br>忘不了那补丁摞补丁的旧衣裳,<br>还有用旧轮胎做的简易凉鞋!<br>也忘不了我住过的牛棚,<br>还有身心的创伤……<br><br>知青的经历,<br>那是人生的财富:<br>插队,炼就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br>下乡,培养了我们勤俭节约的作风,<br>农村,锻炼了我们身体,磨练了我们的意志,<br>广阔天地,造就了我们不畏困难、勇于拼博、艰苦奋斗的精神!<br>这是什么?<br>这就是宝贵的知青精神!<br><br>知青的经历,<br>那是人生的骄傲:<br>无论我在哪里——<br>是工作、下岗还是内退,<br>是在农村还是返城后,<br>也不管是对长辈、对同龄人还是对儿子,<br>我总会骄傲地说:<br>“我是老三届,我是知青!”<br><br>四十年的风风雨雨,<br>四十年的峥嵘岁月!<br>我们承受了苦难,<br>我们经历了磨练,<br>我们学会了生存,<br>我们读懂了人生。<br>青春无悔!因为——<br>我是老三届,我是知青!<br><br> 张建华2008.9.17.凌晨完成于济南<br></div> 202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