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砖桥

邢建芳

<p class="ql-block">这座平直的百步桥,原址是砖桥。</p> <p class="ql-block">现在砖桥往南隔着十全街对着的尚书第,我好像记得小时候没有这样的门。</p> <p class="ql-block">朱老记载:砖桥也叫转桥,五十年前还是一顶高高的拱桥。他说砖桥没有一块砖,而我却依稀记得砖桥上是有砖的,在金山石的主体桥栏杆之间,砌着砖块。“砖”和“转”,在苏州话中声调和普通话一样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说“转”桥是为了省却路过尚书第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麻烦。所以尚书第的门,不是现在的位置,现在这个位置冲着砖桥,即时走砖桥也无法回避尚书第。再说那时候,黄包车从高高的砖桥上冲下来,有点吓势势的。尚书里和旗杆里大概与尚书第有关。</p> <p class="ql-block">仿佛是为了证实我模糊的记忆,桥边的管子下,有一道砖砌的河岸。苏州的河驳岸大都新修过,很少有砖砌的驳岸。苏州的桥,也很少用砖砌,一般都是用石料,宋代时多用武康石,明代多用金山石,清代有的桥用过青石,也就是园林里叠假山用那种石灰岩,只不过修桥的青石没有洞洞眼,很大,很平整。</p> <p class="ql-block">砖桥下,河往东,通向葑门</p> <p class="ql-block">东南桥堍下,原来的房子紧挨着桥堍,我家一个姓言的老亲,曾住在那里,我们都叫他言生宝(读音),他的母亲是我曾祖父的妹妹,言生宝有个妹妹就叫言妹妹,嫁到了无锡。</p> <p class="ql-block">尚书第的东面,现在是振华中学,原来是苏州第八中学,也是我的母校。</p> <p class="ql-block">  尚书第的位置上,我依稀记得是个大饼店,大饼店东有一条紧靠着的备弄,里面住着一位老太太,我叫她大饼店太太,这个太太在苏州话中就是苏州小孩对曾祖母级的老太太的尊称。</p><p class="ql-block"> 西边就是烟糖店,我祖母在七十年代初,从葑门横街上的烟糖店调到那里工作直到退休。它的原主人叫张炳荣(读音)。</p><p class="ql-block"> 大概在1942年,我祖父英年早逝后,生活困顿的祖母,曾得到张炳荣的准许,在他家门口卖过烘山芋,我父亲才过十岁,就帮着我祖母一起摆摊,进货要到南园西面瑞光塔附近,靠肩扛手提,度过那个最难熬的冬日。</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站着的西南桥堍,原来也都是房子。最早也有一些作坊,但我小时候都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砖桥向西,河道与十全街并行。</p> <p class="ql-block">砖桥向西北,就是吴衙场,桥堍原来是老虎灶。高高的拱桥堍与老虎灶有很大的落差,门口的场地上,时常堆着笼糠(稻谷的壳)。我记得老虎灶有个女的叫凤英(读音)。</p> <p class="ql-block">砖桥的东北堍,现在是厕所,原来住着一位老太太,也是我家老亲,我叫她“小太太”(曾祖母)</p> <p class="ql-block">从南往北看,百步街很短。原来的百步街很窄。</p> <p class="ql-block">砖桥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对于我的童年来说,砖桥头是一个让我最最提神的名字:曾祖母只要喊我一起去砖桥头,我立马精神百倍跟着就走;有时候我在家看见曾祖母从砖桥头回来,我都会高声颂唱:亲亲太太!好太太!然后眼巴巴的等着一颗糖的奖励。得到那颗糖后,还不忘分一半给二姐,还得让她挑大的。</p> <p class="ql-block">吴衙场大院子里的老柏树</p> <p class="ql-block">新修的古建风格庭院</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木瓜树</p> <p class="ql-block">吴衙场东吴饭店门口有几棵梓树。它们都没有栋梁之材的风姿,只有江南的婉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