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篦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卫生条件差,几乎人人都长虱子,头发上长就用篦子刮出来。我小学毕业合影照片上,男同学都是秃老亮(光头),女同学是分头。就是为了不长虱子。球衣和线衣都反穿,以免衣缝里藏虱子。1964年我下乡搞社教(四清)时,工作队员见面时都互相问,你长虱子了沒有?长虱子了,表示和农民打成一片,革命化了。还有个笑话:有一个人身上刺挠,顺手一抓,抓出个虱子来,觉得不好意思,把虱子扔到地下,自言自语说:“我以为是虱子呢,原来不是”。旁边有个好事之人,从地上把虱子拣起来,说:“我以为不是虱子呢,原来真是”。</p> <p>怀旧理发系列1理发推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理发二角钱。上海路上的竹林阁(现银行位置)和大上海(原市医院对面)属高档理发店五角钱,一般人消费不起,那时工资才四丶五十元钱。同时那时理发店少,要排一个多小时。于是一些单位就用卖旧报纸的钱买个推子,互相理发。那时沒有人注意发型是否好看,剃短了就行。你用这样的推子理过发吗?我理过。</p> <p>怀旧理发系列(2)唤头。顾名思义就是召唤你来剃头。这是一个钢制的音叉和一根铁棍,它发出的声音很特别,响声不高,却在街巷中久久回荡,给人一种苍茫而悠远的感觉。走街串巷、风尘仆仆的剃头匠左手握着音叉的末端,右手用铁棍在音叉之间由下向上划动,当铁棍在狹小的音叉开口处瞬间划出时,就会发出“噌一一噌一一噌”的声响,用来召唤你来剃头。你还记得这个情景吗?是不是一种温馨的回忆啊!昨天我发的理发堆子不少人手中还有,但唤头却极少见了,快成文物了。🤔 😄</p> <p>模子:这是托煤坯用的模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块煤供应的很少,因此几乎家家都要托煤坯。头一天要先运来黄土,最好是蒜瓣土。头一天晩上要把黄土和面煤面儿按比例和好,浇上水,沤一宿。第二天早上三四点钟就得起来,把煤坯托好,如果天气好,晚上就能立起来了,就不怕雨浇了。托煤坯可是苦活啊!腰像折了似的,累的饭都不想吃。你托过煤坯吗?</p> <p>李乔老师和俄罗斯美女合影</p> <p><b>李乔老师是北华大学俄语教师,他爱好摄影,每天都在朋友圈相关群里发一组照片,有纪念活动的、有名人故事的、有地方习俗的、有风土人情、也有他的学生从国外发来的各国风情等等,李乔老师80多岁,是快乐摄影群里的积极分子、是幽默风趣的老大哥、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这组老照片记录了一个时代,非常珍贵,也叫我想起小时候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儿的故事、想起物种几乎绝迹的现在,想起贫穷落后的旧事,有些事儿,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