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走了快两年,她是过了九十七岁后离开我们的,要是还活着今天正好满九十九岁,算是百岁老人,可惜啊没有达到这个心愿。只能留下母子的魂牵梦绕,无疑想起了我们伟大的母亲。是她给了我生命,是她教我走路、说话,是她给我无限的母爱,是她做的柴火饭把我养大,是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起当年在老家,妈妈做的柴火饭真香,吃上三碗还不想放筷子,肚子实在撑不下去了才放下碗筷。说是柴火,其实就是稻草,居住在湖区的家乡,出门看到的都是水,哪里有什么硬柴,只有软绵绵的稻草。别看这稻草烧饭还是有讲究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讲究之一,要有专门的土灶。土灶是自家用土砖筑成的,打(筑)灶有技巧,没“打”过的还真不行,我家的灶是我老爸打的。家里的灶是两个灶口,一大一小两口铁锅,小的常用来自家人煮饭抄菜,大的是来了几个客人或者煮猪食用。我看着父亲先把两口锅盖在地上,根据锅的大小放好样,划好线,接着用事先准备好的土砖一层层往上砌筑,到了齐腰高时就做灶台,灶台的砖要横着放,可增加灶面宽度和达到放上铁锅的目的。修整一下放铁锅的园口,把锅放好后,周围用加筋的泥巴筑满,不能有缝隙。然后是灶面和灶壁用三合土敷上抹平。两个灶之间安装两个铁缸子可以热水,灶口上方留一个园形洞口可透气冒烟(老家的土灶没有烟囱)。要注意的是灶膛内必须要空,稍宽大一些为宜,这样稻草火苗才能烧得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讲究之二,稻草要经过加工处理后,再放进灶膛燃烧效果就好多了,否则,用散稻草去烧是烧不好的。这处理的办法是:先把稻草晒干,用一个像弹弓一样竹制的“绞把筒”,两个人配合,一人把着稻草,一人拿着绞把筒一圈一圈绞,绞成像麻花一样的“草把子”,这绞紧之后的草把子,再放进灶膛里,经久耐烧,火力也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时候,放学了,这工作就喊我去帮忙,看到母亲用耙子把晒干的稻草收成一堆,然后到屋里拿一把“麻拐凳”坐在草堆边,叫我去拿着“绞把筒”帮她一起绞草把子。母亲手里不停的喂草,我就不停的绞,绞了一个又一个,心里想着赶快绞完这堆草,再去做老师布置的作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妈妈的手在稻草的刺勒下,变得粗糙干裂,但她一点也不在乎。为了家里日常生活,洗衣做饭,忙里忙外,呕心沥血,一心一意为儿女们吃好穿暖,健康长大,这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纯真的母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实行包产到户,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大部分住上砖瓦楼房,稻草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变成废料,绞把筒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烧稻草的土灶也失传了。现在做饭都用藕煤、沼气和液化气,农村的妇女再也不用毛巾搭在头上进厨房了,和城里的生活没啥区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妈妈的柴火饭再也闻不到那种香味了,爸爸筑灶的技术也被淘汰了。偶尔到现在的农家乐,品尝柴火饭的味道,觉得没有那时的香,更没有过去的那种气氛。所有的这些,只能作为回忆,永远的铭刻在我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图片/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字/汤爱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1年9月16日(古历八月初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