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往事—-集市

感悟—-林毅臣

<p class="ql-block">  日出日落,日子一天天的过得很快,重复着简单的生活,不时会有些厌倦。只是脑子里胡乱的想着。思绪不由自主的又回到了从前。</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村在城郊,村里只有一个代销店,卖些油盐酱醋和日常用品。八十年代,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民口袋里终于有了一点余钱,购置新的农机设备和家俱等大件物品的念头开始出现,一年四季扯上些布匹做衣做鞋则是普遍现象,而农户手里的土特产又需要有地方出售。而这些需求,村里代销店解决不了,于是城镇上的集市开始热闹起来。</p><p class="ql-block"> 永康城里的集市是农历逢一逢六,腊月二十八则是过农历新年前特加的最后一个集市。八十年代,一年去几次镇上的大集市让我开了眼界。据说集市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以物易物交易市场,这种不知道延续了多久的交易方式,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每个大一点的乡镇都有集市,其中以县城集市为最。</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赶了为数不多的集市,但也留下了太多的记忆。然而自从九三年离开永康,外出念书之后,我便很少有机会再去赶集。现在的我不时想起有关儿时的点滴,深藏在心底的那些赶集经历,关于它们的回忆竟已偷偷溜出,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新年之前农历二十八是最后一个集,也叫“补市”,大概是让大家补足补好过年所需之物特设的集市,它往往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此时的商贩们给出的价格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有的商户卖的东西比平时要贵的多,赌的就是人们必买的决心和对价格的不屑一顾,或许那天同类货物不多所谓奇货可居,赚上一笔是一笔,是啊,毕竟马上就要过年了,很多东西必须要买,口袋里多少有几个活钱,也就没必要像平时那样斤斤计较。另一种则是卖的比平时要便宜的多,有些是心里想的早点卖完回家过年,有些则是市上同类货物太多,大家都囤货到最后一市,想多赚点,但天不遂人愿。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一天集上的情景势必是非常的精彩,所谓人山人海一点也不过分。</p> <p class="ql-block">  我有幸跟着母亲到集市上卖过几次自家土产的经历。卖过玉米、金针(黄花菜)、粉丝、红薯粉等。人站在街边,竹篮子或小方箩筐里盛着土产放在人跟前,看着街道上人来人往,在自己面前走走停停,他们不时的和母亲讨价还价,不亦乐乎。其实啊,卖东西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往往三言两语之间隐藏着很多门道。作为一个门外汉,我只会享受这个过程中的新鲜感,看着行色匆匆的各式人等,还有集市上热热闹闹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母亲看着摊子,我就在集市上来回逛逛,看着各式物件,也是一种乐趣。路上遇到熟人我们也会前去打一声招呼,母亲和他们拉着家常,聊聊年情光景。看到哪个摊子上的小姑娘长得俊俏,也会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将目光在她身上多停留几秒。以前电视剧电影里经常有集市上恶霸欺男霸女,突然就来个英雄救美的情节,只是现实毕竟不是电影电视,见过摊贩争客人打架,没见过英雄救美。</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基本上没有零花钱,却总喜欢到电影院前面租小人书的摊子上转溜。去那些租书人后面蹭看,有时候,摊主会赶我们走,也有一些人不愿让别人蹭就半遮起来看,若碰上愿意与你共享的人则是天大的幸福了。十一二岁的我,对小人书中那些稀奇古怪、天马行空的故事很是痴迷。后来渐渐长大了,偶尔路过当年摆租看小人书的地方还有点恋恋不舍。只是再也找不到当初那种蹭看小人书的感觉,其实早没有那时对于书中故事的渴望和期待,只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本世纪初,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把城市抹去重新造起高楼大厦,剩下的只是记忆。</p><p class="ql-block"> 腊月的集市,卖花生、瓜子、麻片、落花生、爆米花、糖葫芦、烤红薯、糖炒栗子的小摊周围往往围着一群群的小朋友。他们满脸期待着父母能够买上一点那些“美味”,那时的我们都是那样的天真无邪。当年集市上众多磨刀、磨剪子、补锅、补碗、补壶、补鞋匠们已基本绝迹,修自行车的师傅也不见踪影,修伞、配钥匙的老艺人还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着他们的手艺,串起二个世纪的历史。现在我明白了小时候比长大后更快乐的原因,是那时候的我们欲望少更容易得到满足。</p> <p class="ql-block">  想起一句话“当你亲眼目睹菜市上人们讨价还价的时候,你的那些所谓的矫情通通会掉在地上”。我喜欢在路边小菜摊上买菜,不是因为菜特别好吃,只是一种赶集留下的情怀。经常看到卖菜的老大娘颤颤巍巍从一层又一层的塑料袋里翻出一块或者一毛五毛硬币,问她为什么不刷微信或支付宝,他说自己不会用智能手机,刷到儿子们那里就要不回来了;卖菜的头发全白的老大爷坐在那里许久却无人问津;有时候,打扮入时的年轻人为了一毛两毛的蔬菜跟老人斤斤计较。这一幕幕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集市中的情景何其相似。或许这就是生活,科技以人们不敢想象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总有些人跟不上节奏,每个人都在挣扎着,每个人都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专业市场和大型超市的兴起,集市己失去它原有地位。永康城里的集市取消己二十多年,在乡下的集镇中一年还会有一二次的物资交流会。记得有一年,父母亲在一个物资交流会上买到心仪多年的龙凤纱灯,过年时,一挂出来,看到纱灯那个漂亮,全家人开心的样子无法用文字形容。只是物资交流会现在也没了先前的热闹,毕竟所有东西都可以很快在网上买到。或许消失的就是所谓的“人间烟火味”吧。</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不停的向前转动,你没必要抱怨,每种形态和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方式,或许是一时,也许是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本文所有照片均选自网络,若有版权,请联系本人撤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