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累积成就梦想

彩虹

<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语文教育方面更有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为学习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今年暑假在朱海燕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走近教育大家,领悟教育真谛——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为主题的暑期教师研修活动。</p> <p class="ql-block">在朱主任的倡导下,大家读书情绪高涨,通过借阅,购买等不同渠道,努力做到人手一本书,感悟分享不间断。</p> <p class="ql-block">随着研修计划表的有序安排,大家开启了暑假读书之旅。</p> <p class="ql-block">书友们自愿打卡,互相鼓励,把每天的读书收获及时进行分享,让暑假过得既快乐又充实。</p> <p class="ql-block">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p class="ql-block"> 前二十五页有感 </p><p class="ql-block"> 分享人:张冰</p><p class="ql-block">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是我对叶圣陶先生的初印象。正如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所说的“凡为教育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捭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结合吴校和朱主任那句“学习并未真正发生”,我似乎发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那就是——引导、启发。</p> <p class="ql-block">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p class="ql-block"> --26页至53页有感</p><p class="ql-block"> 分享人:李轩</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是叶老就罗根泽和陈卓如两位先生的评论而表达的自己的意思,所以其中的一些现象在今天虽然有但也只是个别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我们看到叶老所提倡的三种价值,分别是“实用价值”、“训练价值”、“文化价值”。这三个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今天的语文课程研究中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如果我们以这三方面来衡量现在的教学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在实用价值方面,我们现在过于偏重在应试方面的实用,而忽视了社会生活中的实用;在训练价值方面,以前只注重静态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动态的训练过程;在文化价值方面,政治不是文化的全部,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具有文化价值的东西,换言之,多了解“固有文化”。</p><p class="ql-block"> “囫囵吞枣”这个成语,我们一般用来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笼统含混。朱自清先生也曾使用过这个词语,“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我们看到朱自清先生的使用是在强调,学习的内容上不能贪多,学习的方法上不能简单粗率。但叶老谈的是对“固有文化”的了解,主张有针对性地去了解。然而文化的内容包含众多,既有浅显的,又有精深的,所以不可能完全在短时间内,都让学生“了解”,这是必然的。但不能因为学生“了解”起来有困难,而放弃一些必要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要求学生用一生去习得和实践的。这样的话,我们的课程中必然有一些“囫囵吞枣”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不需要学生当时就能理解,而是为以后的理解提供基石,如我们幼儿园时期学的《悯农》《三字经》等。</p><p class="ql-block">同时,教师要努力做到“清彻通达”才能教好语文,尤其是文言文。这是每一名教师的努力方向。</p><p class="ql-block">言语摘录:</p><p class="ql-block">“勉强的话又何必说呢?”</p><p class="ql-block">“练习者与应试者执笔作文,就同自己本来要说话没有什么两样。先让学生鼓起写作欲望,使练习者体会到有话可说才是有文可写。”</p><p class="ql-block">“写作练习的实效与成功,将终身受用不尽。”</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读《经典常谈》(P34-P38)</p><p class="ql-block"> 叶老在谈到另一派主张“与书交朋友”时,叶老说“他们主张,学生必须跟书籍直接打交道,好比朋友似的,你必须跟他混在一块,才可以心心相通,彼此影响,仅仅记住他的尊姓大名,就与没有这个朋友一样。这个话当然也没有错。”说明叶老是赞同者这种态度的,而后面的转折“可是”是定位在“范围”上的,而不是“态度”上的。对于书籍的态度确实需要专心致志不可浮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用。考虑到时间、精力、功课等情况,真实的受用才是第一位!</p><p class="ql-block">言语摘录:</p><p class="ql-block">“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国文教学》序(P38-P40)</p><p class="ql-block"> 一般社会把写看得比读重。青年们自己也如此,但是在课程里,在实际教学上,却是读比写重。所以课外阅读绝不能无条件的重视,而讲读还是基本不过讲读不该逐句讲解,更不该信口开河,得切实计划,细心启发,让学生们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才能有合乎课程标准的效率。</p><p class="ql-block">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p><p class="ql-block">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P41-P46)</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讲了两个基本观念,还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了批判。叶老承认,传统语文教育也培养了一些杰出的人才,但他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即着眼的是培养的数量。说道:“我也知道有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说法,而且知道古今专习文学而有很深的造诣的不乏其人。可是我料想古今专习文学而碰壁的,就是说一辈子读不通写不好的,一定更多。少数人有了很深的造诣,多数人只落得一辈子读不通写不好,这不是现代教育所许可的。从现代教育的观点说,人人要作基本练习,而且必须练习得到家。说明白点,就是对于普通文字的阅读与写作,人人要得到应得的成绩,绝不容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p><p class="ql-block">言语摘录:</p><p class="ql-block">“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P47-P53)</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是叶老在谈文言文教学时的态度。这个态度就是对文言文“不能逐句讲解”,这样的逐句讲解存在很多有害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文中叶老从“阅读书籍”“欣赏文学”“训练写作”三方面来考量逐句翻译的危害。在阅读上,叶老也非常重视教材的示范和精讲的作用,而且指示了正确理解文章的方法:“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又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所谓欣赏,第一步还在透切了解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误会。这一步做到了,然后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体会而有所得,那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侯不相上下;这就是欣赏,这就是有了欣赏的能力。而所谓体会,得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综合;体会决不是冥心盲索、信口乱说的事。”这其实就是“授之以渔”的具体贯彻,而且是“方法和态度”兼而有之的。在阅读部分,叶老又一次强调“预习”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p class="ql-block"> (第54-77页)有感 李丹丹</p><p class="ql-block"> 七月底,开始读叶老的这本书,读了一篇篇文章,总体感觉有两个:一是“自惭形愧”,虽说自己也教了几年的语文学科,但把语文味弄丢了,甚至有时候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教课、道法课等等;二是“眼前一亮”,面对当今语文学科的各种层出不穷的实验、改革,的确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但认真读一下叶老的文章,那些对语文教育一针见血、发自肺腑的见解,能帮助我少走很多弯路。</p><p class="ql-block"> 读《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课标的修改,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只有整本书的阅读才更有利于学生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人。同时,针对叶老提出的这五点建议,也将指导我从不同方面的侧重点出发,更好地投身在国文教育教学中。</p><p class="ql-block"> 读到《认识国文教学》,叶老在文中曾谈到当时的国文教学成效,用了一句让我感到沉重的话,“国文教学几乎没有成绩可说”,因为一部分“能够看书,能够作文,都是他们自己在暗中摸索,渐渐达到的”;另有一部分“看书不能了了,写作不能通顺”。究其原因,却是受旧式教育余毒——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的戕害。古典主义即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那类,叶老美其名曰“活书橱”、“人形鹦鹉”;利禄主义即是奔着功名利禄而读书,其余则无心顾及,叶老称这类为“官员”或“儒学生员”。想想这两类,确实使人感到悲哀。所以,要想引导学生学好国文,首先必须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结合“读”“作” 的学习方法,在阅读和写作上多下功夫,才能真正让他们下一分功夫,得一分实益!</p><p class="ql-block"> 由叶老所列举的《中学国文教师》中的七种教师,我不由也回想起了自己的工作历程,并进行了深刻反思。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这些不当的教学行为,一定要自我摒除,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避免误人误己。</p><p class="ql-block">读《大学一年级国文》这篇文字,乍一看,貌似对我的小学教学作用不大。但细细读来,叶老指出大一学生要添读“古文”和“文学名著”,指出作文批改评注需要当面说明,才能使学生了解原因。这不正突出地表现了语文学科的关键之处吗?重视应用,强调运用,突出技能,培养能力。而这些也是我现在教学上欠缺的,尤其在指导作文上,今后我更要时刻秉记:“事”要怎样“叙”?“理”要怎样“说”?“情”要怎样‘表”?“意”要怎样“达”?然后,有针对性、系统地指导学生作文,只有老师先心中有数了,学生写作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一种修行。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我,在路上,收获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p class="ql-block"> (第78—97页)有感</p><p class="ql-block"> 分享人:郑雅琳</p><p class="ql-block"> 打开书的序,叶老的话让我深思了很久,叶老强调“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记忆里举一反三、启发思维是数学老师应该做的事情,感觉语文老师与这些词的关系不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带着这些疑问开启了本书的阅读之旅。</p><p class="ql-block"> 读《中文系—致教师书之八》,叶老强调中文系教学要搞清楚主从关系,分清楚哪些篇章目录是必读,哪些是次要,要精而少使学生负担得起。而对于传统经籍我们在受其益的同时要知其弊;要知道以往,更要开创将来,不抱残守缺。叶老提出,就中文系本身而言,主持者要把态度改正,不把知识向学生死灌,而应站在辅助的地位,引导学生往学习研究的路子走。突然让我想到了小学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呢,精简教学,发散思维也是我以后教学中努力达到的目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读《再谈讲解》,本章叶老用具体例子谈了文言文讲解的方法。叶老指出文言文与我们的口语不一样,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加一道转化的功夫。(一)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文言文中有很多多义字、僻义字以及与现在说法不同的字,要学会用归类、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当然有些文言语句需要整体理解,或者查史来历来理解,比如“龆龀之年”、“倚闾之情”,要理解透彻这些词,就必须探求来历,勤查辞书。(二)文言语句的各部分的次序。文言语句的排列次序与现在口语有排列不一致的情况,读者需意会其内容才能分辨出来。这离不开我们对文言文的熟读。小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虽然浅显易懂,但是如果孩子们明白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或者通过老师的讲解明白某些词的由来,不仅会对某些词记忆犹新,也可以称作是一次阅读,因为查阅资料就是阅读。</p><p class="ql-block"> 读《中学国文学习法》,本节叶老主要从认定目标、靠自己的力、阅读举要、写作须知、写作举要、写字六个方面具体讲国文学习的方法。触动比较大的是“靠自己的力”这部分,叶老强调阅读不可专等老师讲解,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培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在阅读中具体哪些准备,叶老提出(一)留心听人家的话。听话也是一种阅读,只不过是“声音的书”。(二)留心查字典。同一个组成不同的词代表了不同的意思,通过查字典了解更多字文。(三)留心查辞典。把辞典作为钥匙,随时翻检,阅读的范围就扩大了,阅读参考书的习惯就养成了。(四)留心看参考书。参考书中提取要点,并且广泛接触参考书,当然也可以选择性的读书中某个部分的内容。阅读也是一个积蓄得过程,积蓄得越多,阅读能力就越强。阅读是不分年龄的,不仅小学要读,中学要读,出了学仍需读书。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我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读完叶老的“靠自己的力”开始反思自己,发现我们班的阅读教学太过于单一,以后的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问长辈、查字辞典等方法去阅读。</p> <p class="ql-block">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p class="ql-block"> (第98——123页)有感</p><p class="ql-block"> 分享人:韩建民</p><p class="ql-block">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感慨颇多,收获甚丰。叶老对于语文教育的论述,之所以能对当今的语文教学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认为不仅是因为他对语文教育具有前瞻性,更是因为他准确地把握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下面我将以两个部分阐述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一、读《大学一年级国文》有感</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字,虽然从题目上看不是写给中学语文教学看的。但它却突出地表现了语文学科的关键之处。重视应用,强调运用,突出技能,培养能力,这是1941年的课程标准。在具体的解说过程中,叶老补充了一个重要的内容——方法。读解的方法,欣赏的方法,从选文中获得阅读的方法,从专门的文章中获得写作方法。这实际上就是在传授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点,在关于考试上,叶老所说“须使与试者表出他平时所用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考试中已经无法得见了。不是因为难以出题,而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的“方法”已经失传了。</p><p class="ql-block">二、《中文系——致教师书之八》有感</p><p class="ql-block"> 从叶老表述的内容上看,那个时代的中文系似乎和现在的中文系是两个极端了。不光是内容上,还是态度上。叶老说“这种见解,与主张中国自有特别国情的人是一脉相承的,以为中国文学自有特别情形,又高贵又堂皇,他国文学算得什么?阿Q精神是表现得很充分了,可惜脱不了个抱残守阙。”。在这句话里其实前半句是对的即“中国自有特别国情的人是一脉相承的,以为中国文学自有特别情形”,只要我们守住这前半句对的内容就行了,警惕或抛弃后面“又高贵又……”的情况,就当不了阿Q了。更何况现在的中文系教育,当“阿Q”的人少,当假洋鬼子的人却很多。另外,中文系是搞研究工作的而不是教知识的。这样依赖其实师范的中文系尤其要加强“教学”这一应用方面的训练。因为一般中文系所针对的其实是有学术意识的读者,而师范生要注重的是传授技能的训练。相对与一般中文系的学生而言,师范生的能力要求其实更高一些,更全面一些。</p> <p class="ql-block">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p class="ql-block"> (第124—164页)有感</p><p class="ql-block"> 分享人:李玉莹</p><p class="ql-block"> 读《谈识字课本的编辑》有感,一本可作为学习材料课本的编辑原来如此的不能马虎!识字如交友,不可“知面”不“知心”。要明白“字”,不能单单从“字”入手,要结合“词”,只有一定量“词”的积累,才能做到拿起书报就读,才能做到应付自如。这样才是一本好的识字课本。诚然,生活中处处皆学问。</p><p class="ql-block"> 读《关于〈国文百八课〉》有感,一本书的编辑,原来需要考虑如此之多,从题材的选取到修辞法、文法的运用,系统而又完整的展现,却又在考虑是否太过单一。编者为读者之心真是赤诚可见!</p><p class="ql-block"> 读《谈语文教本——〈笔记文选读〉序》,语文教本的编辑,原来是如此一步步地演变到了现在这样大家所熟悉的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吕先生的《笔记文选读》不失为一个好的教本,文言文中的笔记类,在内容上富有兴味,在风格上朴实自然,真实而有营养,让学生可以好好地利用并学习文言。</p><p class="ql-block"> 读《〈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编辑例言》,读本的编辑越来越规范化全面化,越来越适合当代青年。</p><p class="ql-block"> 读《〈开明文言读本〉编辑例言》,以文言为主的读本,可以更全面、精准地让学生阅读、理解并欣赏过去的文学,养成阅读文言书籍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读《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从编者的角度,更能理解读本为何如此,该如何利用。编者在编辑读本的时候,已经大范畴地考虑老师、学生可以怎样更好地利用这个读本。</p><p class="ql-block"> 读《大学国文(文言之部)》序,定了标准,有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是我们中国民族的文化遗产,不可丢弃。文中所提到的可能在时代背景下所认为的排斥、批判,就现在而言,文言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古文的韵味、文字的变性等都让人大快朵颐。当然,文中所提到的学习文言的三点确应咬实、熟习!文言是我辈不可丢弃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读这一大部分,说实在,我是懵懵的!什么编辑要旨、编辑例言、编辑大意,在讲什么,完全看不明白。硬着头皮看下去,其实就是一些编书的人把编书的情形呀,书的长处短处呀这些内容讲给读者。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现在的课本经过了这么长的过程这么多的探索才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用的教材!原来的不完善,原来的各家不同的理念,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用的部编版教材,结合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情况所设定不同目标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其实很感谢,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各方面完善,让我们可以不用担心迷路可以在学海畅游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 分享人:郝炳颖</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2021年8月1日星期日</p><p class="ql-block"> 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p><p class="ql-block"> 初读叶老的文集,第一次被叶老的教育理论震撼,叶老在七十八年前谈论的教育问题,今天的我们不仅没有改正,甚至依然在错误的道路上倔强。</p><p class="ql-block"> 先说,什么是国文,也就是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也一直为能牢记语文的课程性质而自豪,今天读了叶老的文章,才真正明确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叶老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才有了我们的教材中的选文,然后选文只是例子,就教学而言,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才是主题。</p><p class="ql-block"> 叶老说:“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p><p class="ql-block"> 真后悔现如今才看到这句话。叶老在七十八年前就呼吁“精读”课文不能逐句讲,“略读”课文不是不用讲。我们今天很多语文老师,包括自己,都还在这条错误的路上徘徊。今天但就“略读”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以前自己一度以为“略读”就是学生自学的课文,你看,课时只要一课时,考试也很少涉及,只要不是参加公开课比赛,很少会去讲略读。叶老在文中写道:“略读不在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怎么指导呢?先拿自己的例子来说,略读要讲是吧,那就讲,家常课就是蜻蜓点水,造成好多孩子学过了都不到略读课文讲的什么?公开课上,看吧,逐句讲解的老毛病又来了,恨不得讲得比精读还仔细。再听听叶老怎么说:“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作‘落’。”多么精辟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用我们现在的理念来说,略读课文是学生在精读课文上学习方法的运用和补遗。既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又要给学生一个指导大纲,沿着既定目标,抓住以前的知识积累拐杖,逐步走在大道上。</p><p class="ql-block"> 在文章中,叶老就略读如何指导,从“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问题指导”五个方面详细讲解了略读教学以及略读的课外如何延伸,有兴趣地你可以找来细细研读。</p><p class="ql-block"> 今天得到:略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p> <p class="ql-block">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p><p class="ql-block"> 分享人:邵莉娜</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语文教育方面有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不仅表述在教育专著和书信里,还体现在他主编的教材和文学作品里。</p><p class="ql-block"> 我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的崇敬之情,翻开了文集。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那天地般博大的爱。这本文集共分五卷,第一卷收编了叶老先生关于教育的文学作品,第二卷收编了他关于教育的论著,第三卷收编了他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著,第四、五卷都是他的语文教材节录。</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中,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众多问题作了深切详细的阐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他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这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放任学生不管,而是新课程目标改革对教师 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叶老先生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文中常常提到“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知识,乃是教学生学”;“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p><p class="ql-block"> 对学生,还要有充分的信任。信任有时会创造奇迹民主的师生关系事实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我们教学的方向。仰望高山,不仅让我们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得到熏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 <p class="ql-block"> 读&lt;&lt; 叶圣陶教育文集&gt;&gt; 有感 </p><p class="ql-block"> 西大街小学 韩佳慧</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先生所撰写的本书,虽然目前还没有阅读完,但是到目前为止,我相信对于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翻开书的出版说明上,就能够看到这本书在语文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许多语文名师语文教育专家也在不断的向后辈们去推行这本书。足以看出这本书对于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学习语文,阅读文章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阅读一篇文章,怎么样才能够读懂读会,并且理解到作者其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不容易的。而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他认为真正弄清楚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首先要理解词句,其次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身为一名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经历来写的,否则就是空谈就是胡说,并不会让读者产生共情。</p><p class="ql-block">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都是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从这两种表现可以知道人物的思想,情感,脾气习惯等等。那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大多都是通过这两种表现来分析的。有时候一个人物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一个小小的微妙的动作,都能够体现出这个人物他独有的性格。文章当中的人物也是根据现实当中人物来写的,它并不是纸上的简单的一个字。他也是鲜活的,只有作者把这个人物写活了,那么我们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才能够与这个人物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与作者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p><p class="ql-block">在今天的阅读部分当中,我看到了叶圣陶先生对于文章字里行间之间的把握,而且他能够看得出从这些句子当中能够看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并且对于作者所用的一些写法,他也是非常精通的。</p><p class="ql-block"> 当今时代的快节奏,已经打破了我们在阅读时的细心琢磨的一种精神,在阅读时候不免有浮躁之气,想要快速的读下去,现在的学生也有这样的一个毛病,不光是说学生其实我也有。但是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时候能够逐字逐句的进行研读,这种精神首先就值得我们学习,而这种精读背后是需要庞大的知识储量来支持的,那这样整体看下来,我也深感到自己要不断学习。</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之</p><p class="ql-block"> “谈语法修辞”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分享人:杜娟</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暑假读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感受很深。下面重点谈谈读后“谈语法修辞”这部分后的一些心得。</p><p class="ql-block"> 小学语文课堂上不讲语法,就连最基本的主谓宾,介词、代词、语气词也是遇到了才说一说,那么语法涉及如此之少,是不是老师就可以不关心语法了呢?并非如此,老师平时说的话里就包含一种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这就是语法。</p><p class="ql-block"> 学语法不一定要去上专门的语法课,人从一出生就在学语法了,小孩说“茶喝”,大人就告诉他,应该说“喝茶”。这就是在学语法了。叶圣陶先生是怎么理解“语法”“修辞”的呢?他这样说道:“总起来说什么叫语法呢?语法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对。什么叫修辞呢?修辞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好。自觉地研究语法,说话就可以不出错误;自觉地研究修辞,就可以把话说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在这节里,叶圣陶先生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先要看一句跟一句怎样联系,再来看段,研究人家的文章,写自己的文章,每句每段清楚了,意思就畅通了。如此说来,行文讲话一定要有一条顺畅的路径,不要带领别人东拐西拐,走进死胡同再走另一条,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气息不畅通的文章让人不知所云,浪费时间!落笔之前一定要清醒,围绕中心写,写完了要修改,多读几遍,像我这思路不甚清晰的人写文章,那就需要把文章多捂捂,经常回头来看,改来改去,文章就有了气,有了魂,读罢感觉酣畅淋漓是最好不过。</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先生还讲了怎样锻炼自己的语言,怎样提高语言方面的修养。有两点: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语言,我们的武器就是语言,用好武器就要用好语言,不得马虎、随意、粗制滥造。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养成多揣摩,多研究,多修改的好习惯。看东西留心,经常留心,就养成敏感。看人家的文章多研究,好在什么地方,是用词好还是修辞写得妙,或者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自己写文章要多修改,把文章视若己出,珍惜每一次行文用笔的机会,珍惜了就认真了,认真了就思考了,思考了就会慢慢进步。</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这一节我学到了语法和修辞是用好语言的基础,语法是规则,就像交通规则。修辞是路边的标志和指示,遵循规则,按照标志,才能在街上畅通无阻。修改文章就是铸剑,铸剑就要锤百炼,留下剑身,磨出剑锋,如此,才能琴心剑胆,气贯长虹!</p> <p class="ql-block">读&lt;&lt; 叶圣陶教育论集&gt;&gt; 有感402页至425页</p><p class="ql-block"> 分享人:牛晨歌</p><p class="ql-block"> 最近读得多是评改的文章,总的来说只有一个感受,太细致了!用词需要推敲,一个词有多种说法,用在句子里是否郑重也是应该考虑的。文章里还讲解了代词的具体用法,让人一读便知文章为什么这么改了。大到句子小到标点符号,这一篇评改真是太细致了。从这细致的评改里,我确切地知道了,写文章一定要认真,修改文章也定不能草率从事。</p><p class="ql-block"> 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境是,老师认认真真批改了作文,让学生再誊写一遍的时候,学生会忽视老师的批改。个别学生会问老师,待他懂了、明白了,才根据批改的建议修改作文。大多是不问的,那老师批改过后再一一叫来讲解一遍?效率会不会很低。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批改的要求告知学生,一篇作文完成后,学生先对照要求自己批改一次,然后同桌交换再对照要求互批一次,简单修改后再交给老师,老师批改,给出评语。这样是不是可以提高老师的批改效率,提高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有待尝试。</p><p class="ql-block"> 读《&lt;文章评改&gt;序》,收获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句子:</p><p class="ql-block">1.凡是能力,总是要在实践中锻炼。空谈该怎样读,该怎样写,是无济于事的。</p><p class="ql-block">2.学院听讲一直处于主动的地位,在思考,在衡量。而这样的思考和衡量又是一回认真的练习。</p><p class="ql-block">3.语文教师评改学生作文,情形不尽相同。教师首先要顾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各个阶段的作文训练就得各有重点。</p><p class="ql-block"> 读《端正文风》,里面提到一点,文章要尽可能短。</p><p class="ql-block"> 但是,有一些学生的想法是文章长一些再长一些,字数越多越好,于是文章很冗长。可能我们没有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吧,强调篇幅过多了?再次牢记:“文章自然要言之有物,要环绕一个中心,把意思写清楚。五百字可以说完的,不要说到六百字。说完了就完。内容实在多了,当然也不妨长。当短的短,当长的长,这叫适当。”</p> <p class="ql-block">读&lt;&lt; 叶圣陶教育论集&gt;&gt; 有感</p><p class="ql-block"> 分享人:谢丹</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很多感受。叶老先生的很多话语,都值得我们回味。如:“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等等,可谓“受益匪浅”。下面我重点谈谈我精读这部分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P426——P448这部分一共有《文章病院》、《杂谈读书作文和大众语文学》、《语言与文字》、《读〈文言虚字&gt;》、《语文随笔》及《拆开来说》这几篇文章。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章,我懂得:许多基本功都要从多读多写来练。读人家的文章,要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自己写文章,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并且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的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真本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不仅让我收获了教育知识,而且让我收获了教育常识,我会汲取这份收获,更好的谱写我的漫漫教学路。</p> <p class="ql-block">读《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有感</p><p class="ql-block"> 安阳市西大街小学 李梦洁</p><p class="ql-block"> 最近读叶老的教学理念,我受益颇深。在《作文论》第二章里,叶老就提出作文应是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在叶老看来这是提笔写作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心中有所想,并有写下的冲动,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即使所想与前人相同,也不用担心。比如“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这正是返璞归真式的求真。如何让心中有话想说,并让这话有质量,还得追根溯源,这心中的话到底来自哪里?叶老认为他来自生活的充实。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要写出真正好的作文,必须先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内心与真实的生活贴近。&nbsp;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停的与自己的作文教学进行对比。以前只是简单的从自己的意志出发确定作文题目,并未真正去观察学生的生活,融入他们的日常,这种主观臆断根本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从而也无法让他们有话可说。平时的作文教学虽然也有写作指导,但我所谓的指导与叶老的主张相去甚远,总以为华丽的外表、多样的艺术手法才会让作文更出彩,才能博人眼球,殊不知最真实的语言平白如话、朴实无华但却打动人心。想要参透叶老先生的思想精髓,我们的路还很长……</p> <p class="ql-block">读《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有感</p><p class="ql-block">安阳市西大街小学 赵佳</p><p class="ql-block">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让我受益匪浅,深感先生的思想谨慎、系统,既符合当时年代国文教学的时代性、先进性,又符合语文教学的一般思维。这些思想今时今日依然在使用。如在写作上,先生写道,“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的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学校里的定期作文。因为须估计教师批改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把次数定的太多,每星期一次作文算是最多了。就学生历练方面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先生所说的几种写作,我们将之都写在“随笔”上,但随笔的量对于学生而言却是不够。对于随笔许多学生也常为敷衍,鲜有好文,且学生经历实少,也无新颖材料可书。可比起写,目前最紧要的是“读”。学生的阅读太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言的匮乏、思考的怠惰让学生的写作很难再上一步,所以我鼓励孩子多读多抄,但要将所读应用于写作却是需要阅历和经验。根据先生的建议,书读得越多越好,不必一开始限制什么范围,最好是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将课内学的写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去。但扩大阅读面还是极为重要。略读先生的文章,不由得觉得语文教学的艰巨。这是一个由“繁”到“简”,由“教”到“不教”的过程,实在是“道阻且长”。令我望洋兴叹。</p> <p class="ql-block">读&lt;&lt; 叶圣陶教育文集&gt;&gt; 有感 </p><p class="ql-block">分享人: 任娟</p><p class="ql-block">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308至331页后着实感受到写作在国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写作教学在我们日常教学中也是着实让老师们头疼的科目。可作文习作却又是必不可少的。怎样写作就成了我们一直在讨论的话题。现在有好些作文法一类的书讲得很详细,不过写作的时候如果要临时翻查这些书,一一按照书里说的做,那就像一手拿着烹饪讲义一手做菜一样,未免就是个笑话了。而习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如同说话一样。写在纸上的一句句的文章念起来就是口头的一句句的语言,教人家念了听了,不但完全明白文章的意思,还能够领会到那种声调和神气,仿佛当面听那作文的人亲口说话一般。要达到这个境界,不能专在文字方面做功夫,最要紧的还在锻炼语言习惯。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呢?一方面为要练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另一方面也为生活上有记载知闻与表白情意的必要,时时练习,时时把知闻记载下来,情意表白出来,这才成了习惯,才可以终身受用。根据这一层,作文题最好适应学生的经验与思想,让他们拿出来自己的东西来,不宜使他们高攀,作一些非中学生能够下手的题目。至于认为练习作文在应付将来的入学考试,可以说完全没有明了练习作文的本旨。现在高中与大学的入学考试,国文题目往往有不很适应投考学生的经验与思想的,是事实。然而这是高中与大学方面的不对,他们应当改善,为了他们的不对,却花费了初中高中练习作文的全部功夫去迁就他们,这成什么话呢?所以我们要明确写作的重要性,要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做好基础的作文训练,以协助学生们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p> <p class="ql-block">看,杜娟老师的笔记字体工整,言语摘录重点突出。</p> <p class="ql-block"> 叶老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教师,教师要努力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可以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和条件,致力于了解和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不断的总结改进,引导他们自觉运用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求,学习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会乐于学习,才会真正学会学习,也希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成为每位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p>

语文

叶圣陶

学生

叶老

教育

教学

阅读

国文

略读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