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招

邢秋平

<p class="ql-block">  地招,是学校招生的一种形式,从字面解释就是下到乡镇街道、大街小巷、农家户院、田间地头,进行深入细致而不留死角的招生,采取一对一、面对面,反复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促成家长带学生到学校参观报名交费。</p><p class="ql-block"> 地招是民办学校常用的且十分有效的招生模式,多数民办学校采用的招生方法。公办学校由于收费低,得到大多家长的认可,公办学校一般不会采取这种招生方式。中考达到分数线的初中毕业生多数被家长送到了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只能通过地招去争抢那些为数不多的生源。</p><p class="ql-block"> 地招又称“地推”,这更加直白形象,就是下到基层、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按照预定方案,逐乡镇、逐村庄、逐门户推进,夸张一点就是不放过一村一户一人。</p> <p class="ql-block">  招生工作在民办学校占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倘若没有了学生,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学校的老师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学校的其它工作也无从谈起。说到底,招生工作对民办学校来说是关系到生死存亡、关系到发展壮大,是基础中的基础,是重中之重,说它有多么多么的重要,一点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  6月底,进入夏季三伏天,学校秋季招生也随之火热展开,学校老师们被分成若干小组开启“地招”模式。</p><p class="ql-block"> 随着在校学生期末考试和放假开始,招生动员培训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掌握招生话术,明确注意事项,解答疑难问题,划分地招小组,安排任务责任,确定口号誓言,宣读奖励政策。老师们特别是没有参加过招生工作和新入职老师更是充满了期待,可以说是信心百倍,跃跃欲试。</p><p class="ql-block"> 早上7点半,太阳已经升起来,火辣的阳光洒向大半个操场,气温也达到20多度,空气中没有丝毫凉风,刚刚吃过早饭的招生老师们,脸上还挂着汗珠,匆匆赶到球场列队,有起床迟的跑到饭堂抓个馒头、拿个鸡蛋,边走边吃,一路小跑赶来。按照学校规定,老师们要着得体工装,他们携带着可装招生简章的红绿蓝宣传袋。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站成一路,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从右至左依次排开,清点人员,负责学校招生工作的领导到场进行出发前简短的“战前动员”,各组在小组长带领下依次齐呼口号,虽然没有像部队作战出征前那样豪壮,但也声音铿锵有力、整齐划一,达到了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充满信心、力争打赢的目的。有时由于特殊原因,早上出发的时间会更早,甚至凌晨5-6点就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以小组为单位各乘坐一辆车,检查装具物品,按照导航的地招路线前进,一天地招的工作就此拉了帷幕。</p><p class="ql-block"> 早上8点来钟的车内开始闷热起来,耀眼的阳光透过车窗斜射在裸露的手臂上还有点刺痛,开车师傅打开了车内的空调,车内顿时凉了下来。刚开始招生的老师们和师傅相互聊着,由于在去的路上就要奔波一个多小时,大家赶紧趁机闭目养精蓄锐,十几分钟后,车内渐渐静了下来,后座上招生老师偶而发出轻微鼾声。</p><p class="ql-block"> 每天到招生的地方大都比较陌生,选择路线只能靠车载导航或手机导航。快到乡村时,司机就会询问小组长,是到村委会还是就在此处停车,组长作为地招小组最高领导多数会说,到村委会再说。乡村的村委会大多在村子的中心位置和交通十分便利的地方,也是村民常聚集的地方,在这里地招也是非常不错的想法。华北平原上的农村,2000人的村就算是小村,多数村在500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 村委会门前“中国共产党某某村党支部委员会”、“某某村民委员会”和“某某村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站”三块牌子格外引人注目。地招小组在村委会这个的政治、经济、文化、医疗中心展开地招工作。</p><p class="ql-block"> 走进乡村集镇,感受最深的是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城镇化初具规模。通往村里的乡村柏油或水泥路修得快赶上了等级公路,村里的水泥路横平竖直、四通八达、干净整洁,路两旁花草树木修剪得法很有艺术感,层次分明,争奇斗艳,特别是村民的房屋一家赛过一家,独门独院,多层欧式风格小洋楼比比皆是,每家大门装修的比过去的县衙门还高大漂亮,红、绿两种色调的大门各有千秋,尽显荣华富贵。</p><p class="ql-block"> 农村发展快慢,到村委会一看便知。村委会大多有文化活动广场,门前街常常是购物一条街,车水马龙,属村里集市。这为地招创造了有利条件。拉横幅,设招生报名咨询点,为过往的行人发放招生宣传简章。在村的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有几个老人在一起谈天论地、打发时光,眼睛还在打量着一个个外来的陌生人。你一说是哪个学校招生的老师,他们大都会伸出那双饱尽风霜的手接那份花花绿绿的招生简章。倘若这些老人家中有晚辈是初三毕业生且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他们会主动打听学校的情况。倘若没有学生,他们也懒得问,有的还低下头瞅一瞅简章内容,有的干脆把简章塞在屁股疷下。</p><p class="ql-block"> 村委会都安装有大喇叭,村里有什么通知都能给广播。村里广播员都是上了年纪的打杂看门人员,收费2-3元,给广播广播,最贵的也不超过5元。在地招中,农村广播省时省力,但效果不理想,村里的人们对招生好像时空见惯,没有什么吸引力,听到广播来村委会咨询招生的事的人少之又少。刚开始地招时还采取这种广播方式,后来也逐渐失去了信心,白费那个钱,白费那个时间。</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走村串户。地招老师们必须口勤、腿勤,多问村里人今年初三毕业生住在哪里,多到村里的大街小巷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 到学生家里家访交流更是一门学问。为了赢得家长的信任,招生老师有的称是孩子学校的老师,有的称是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搞调查,有的称是孩子同学介绍来的帮助填报志愿的,只要是家长感兴趣的怎说都不为过。接下来,询问了解孩子学习和家庭生活情况,中考分数没公布之前,有的家长说孩子不知考的怎样,那就问中考前一、二模的成绩。招生老师一听成绩好,心里就凉一截,不是自己学校的“菜”;一听成绩考200-300分(指不超高中入档分数线,每年有所不同),平时不听话不好好学习,即确定为主招对象。发给学校招生简章,介绍学校专业优势和管理特色,帮助孩子选定合适的专业,互留联系方式,免费提供接送车辆邀请家长孩子参观学校,最好争取交纳一定的订金。之后不定时加强维护,特别是中专分数出来后,后续工作一定得跟上,否则前功尽弃,竹篮打水一场空。</p> <p class="ql-block">  地招,看似一项平常的工作,吃了苦受了累,但不一定有收获,它需要信心,需要坚持,需要挑战,需要经验,更需要技巧。</p><p class="ql-block"> 地招,是一种苦乐并存的工作,要流汗,要经得起太阳晒,要吃惯地摊饭,要克服没有午休连续作战;乐得是能够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能够真实了解底层社会的生活状况,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了解不同的家庭对待教育态度,更重要的是能够招到满意的学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