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的悲剧,让我们看清了三个人间真相

握瑜怀瑾

<h3>鲁迅先生的《祝福》,题目是忙碌热闹的守旧俗礼,故事是凉薄可叹的命运悲剧。</h3></br><h3>主人公祥林嫂的一生充满坎坷,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可得到的却是旁人充满恶意的“同情”,在生活的折磨之中,祥林嫂死在新年来临之际。</h3></br><h3>年少时候读祥林嫂,总觉得她是自食恶果,每天唠叨,到处游说自己的不幸,死了也是咎由自取;</h3></br><h3>可如今再读祥林嫂,内心却充满着悲伤之情,读懂了她的无奈和悲苦,她从来都不是滑稽人物,而是一个悲剧人物。</h3></br><h3>她的死也不仅仅是穷死的,更是被丑陋扭曲的人性害死的。</h3></br><h3>作为一个成年人,突然读懂了祥林嫂,也是一种悲哀吧。</h3></br><h3>我们活在世间,有喜有悲,不管是在哪个人生阶段,都经受着命运的考验,而祥林嫂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这三个人间真相。</h3></br> <h3>01</h3></br><strong><strong>不要到处游说自己的不幸,真正在乎你的人寥寥无几。</strong></strong><h3>祥林嫂是鲁镇上的一名女工,她的丈夫早逝,家里只剩下一个恶婆婆和小叔子。</h3></br><h3>她第一次来鲁镇四叔家里时,二十六七岁,虽然经历了丧夫的打击,但祥林嫂依然保持着自己勤劳善良的本性,脸上也常带着笑容,对生活还是充满着希望的。</h3></br><h3>因为她特别能干,鲁四老爷家里对她非常满意,祥林嫂也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h3></br><h3>可惜好景不长,祥林嫂被婆婆卖到山里去,逼着嫁人了。</h3></br><h3>嫁人后的祥林嫂夫妻和睦,还生了一个儿子,本来以为她能开始新生活,可丈夫再次去世,更可怜的是儿子也被狼叼了去,没了性命,她自己也被族里人赶了出来。</h3></br><h3>两次残酷的打击,直接把祥林嫂击落到深渊,她失去了活着的希望和盼头。</h3></br><h3>为了生计,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鲁四老爷虽然觉得她晦气,可念着她的能干,收留了她。</h3></br><h3>可这次回来的祥林嫂明显和之前不一样了,手脚不麻利,反应也迟钝,整个人暮气沉沉,没有个笑脸。</h3></br><h3>鲁四老爷已经对她很厌烦了,同时觉得她败坏风俗,坚决不让祥林嫂碰祭祀的东西。</h3></br><h3>于是,祥林嫂开始向每个人抱怨自己的不幸。</h3></br><h3>“我真傻,真的……” 每次她都以此开头,讲述自己儿子被狼叼走的故事,起初的时候,人们对她深感同情,甚至陪着她一起哭泣。可渐渐的,人们不再觉得祥林嫂可怜,反而开始厌烦她的唠叨了。</h3></br><h3>她哪里会知道,自己的不幸和悲哀经过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变成碎渣,只值得厌烦和唾弃了。</h3></br><h3>世间的悲喜并不相通,“感同身受”也只是表面,真正在乎你的人,只有家人和挚友。</h3></br><h3>所以,如果遭遇了不幸,也不要到处游说,到处抱怨,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真的同情,还是偷偷在背后嘲笑。</h3></br><h3>脆弱的人才会四处游说自己的不幸,坚强的人只会不动声色的愈加强大。</h3></br><h3> <h3>02</h3></br><strong><strong><strong>不管心情如何糟糕,也不能失去谋生的能力。</strong></strong></strong><h3>人活世上,都要有安身立命的本事。</h3></br><h3>能维持祥林嫂温饱的也就是自己做女工的收入了,可祥林嫂重回鲁镇之后,就一直沉迷在自己的悲伤之中,干活不再灵活,反应也越加迟钝,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脸,这些表现很快惹得东家的不满。</h3></br><h3>后来,因为鲁四老爷一直不让她参与祭祀,祥林嫂听了柳妈的建议,去庙里捐了门槛,她本以为这样就“赎了罪”,可东家一样还是不让她摆弄祭祀的东西,祥林嫂从那之后彻底没有了精气神,变得胆怯害怕,终日呆坐着,连自己分内的活也干不好了。</h3></br><h3>久而久之,鲁四老爷家对她越来越不满,终于把她打发走了,祥林嫂成了乞丐,连最后的温饱也得不到,死在了大街上。</h3></br><h3>当然了,祥林嫂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底层妇女,更不知如何控制情绪,但这一点对我们却有着警示作用。</h3></br><h3>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工作之中,今天心情好,做事就很勤快,和同事相处也格外和睦。</h3></br><h3>但如果心情不好,就在工作中吹毛求疵,到处撒气,时间长了,大家自然就会疏远。</h3></br><h3>不管我们遭遇了何事,不管心情如何糟糕,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守好自己的事业,不能丢了心情的同时,再把维持生计的工作给丢了。</h3></br><h3> <h3>03</h3></br><h3><strong><strong>“看热闹不嫌事大”是旁人最大的恶意。</strong></strong></h3></br><h3>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时,别人只称赞她勤劳能干,并不太讨论。</h3></br><h3>可当她婆婆把她抓走后,就成了镇上的“舆论中心”,人们讨论她如何被卖到山里嫁给了贺老六,如何在新婚夜里拼死抵抗,如何生了儿子等等。</h3></br><h3>再后来,听说她日子过的不错,众人都只说她交了好运,不再提起她了。</h3></br><h3>你发现没有,众人的对她的议论刚开始是可怜同情的,可知道她过得好,众人又闭口不提祥林嫂了。</h3></br><h3>人性的扭曲就在此,旁人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同情着她,可她真的过好了,旁人心里又不是滋味了。</h3></br><h3>所以我们常说,真心盼着你过得好的,除了自己的父母,还真没有几个。</h3></br><h3>后来祥林嫂又死了丈夫,死了孩子,彻底变成了一个可怜兮兮的妇女。</h3></br><h3>她再次回到鲁镇,又掀起一股议论的热潮,众人都去听祥林嫂讲故事,甚至还赔上了眼泪,可没多久就开始厌烦了。</h3></br><h3>直到一直吃素的柳妈,八卦地问祥林嫂:“你后来怎么依了呢?”。</h3></br><h3>镇上的人又开始了新话题,对祥林嫂的事又有了新趣味,纷纷问她“后来怎么依了呢”,祥林嫂也不是傻子,看着他们的嘲笑和丑恶嘴脸,自然知道众人的用意,不过是用自己的悲惨来给生活加些调料罢了。</h3></br><h3>祥林嫂渐渐变得沉默,整日不说话,只默然地干活。</h3></br><h3>柳妈对她说地狱里两个男人都会争抢她,阎罗大人只好把她锯开分给一人一半,这些言语吓坏了祥林嫂,为了避免这种结局,她省下开销,去庙里捐了门槛,希望得到救赎,可依然没有改变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看法。</h3></br><h3>这是击倒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最终不堪重负,完全失去了活着的信念。</h3></br><h3>鲁镇里,有许多看似无害的“闲人”,他们闲来无事,就喜欢议论别人是非,把别人的伤痛当作生活的调剂品,当再也听不到新的话题时,他们就对祥林嫂弃之敝履,只会无情地嘲笑和厌弃。</h3></br><h3>我觉得最可恨的旁观者就是“柳妈”,文中说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可她打着关心的名义,却用地狱之说恐吓祥林嫂。</h3></br><h3>而且第二天她就把祥林嫂“如何依了”的新话题带到了大街小巷,说她是善女人,可见是充满了讽刺意味的。</h3></br><h3>就这样,在这些麻木无情的旁观者的厌弃和嘲笑中,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结束了。</h3></br><h3>最初的她,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虽然没了丈夫,却想依靠着双手过上一种新生活。</h3></br><h3>可没曾想,婆婆的势利,众人的冷漠,再加上实在悲惨的命运,祥林嫂最终走向了死亡,不仅肉体毁灭,连精神也被彻底摧毁。</h3></br><h3>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年少时自觉得祥林嫂爱唠叨,每天都是“我真傻,真的……”,后来才知道,她每次说出这句开头是何等心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b>鲁迅先生这段话,藏着社会和人性中最深的凉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在这凉薄中活得清醒、独立、有尊严,一定要记住十个字:<b>不看低自己,不妄议他人</b>。热闹终归是别人的,可日子是自己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