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 张宁骥 胡继琴 朱中澜</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 陆世萍 朱中澜 康仲力</p> <p class="ql-block"> 2021年9 月上旬我们和几位同事自驾去宝鸡千阳陇县游,途中临时起意回到我们曾经插队地方看看。</p><p class="ql-block"> 五十三年前,我们作为知青曾在陇县河北公社兰家堡大队西沟村插队,历时三年的知青生活让人记忆犹新。离开五十年了,重返西沟,心情复杂……</p> <p class="ql-block">我们知青点的十名同学</p> <p class="ql-block"> 到达陇县县城,五十年的变迁已经找不到记忆中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晨曦中的陇县县城,繁华的西关街景,早起而繁忙的市民,叽叽喳喳背着书包上学的孩童们,组成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晨景。</p> <p class="ql-block">县城东西大街中的标志性建筑—奔马雕塑</p> <p class="ql-block"> 县城西关的农贸市场,摆满了当地的新鲜蔬菜和土特产,当年未见的一串串五味子,亦果亦药,十分好看。</p> <p class="ql-block"> 陇县县城的夜晚十分漂亮,远处是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近处是车水马龙,颇有现代气息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乡的地方在县城东北方向,距县城20多公里,当年不通汽车,每次回家需步行40多里路到县城坐车。</p><p class="ql-block"> 现在公路一直通到兰家堡,沿途两边都是满山翠绿,十分悦目,往日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早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还在寻找当年的路径时,突然看到公路右手边兰家堡村的路牌,急呼停车。下车一看果真是右转通往兰家堡村的道路,站在公路边纵观四周,却怎么也找不到以前每次回家必翻越的山梁。变化之大让我们竟然找不到回村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前方公路的左手边有一片水域,老农告诉我们这是知青走后在兰上修的小水库。</p> <p class="ql-block"> 正在犹豫往哪边走时,遇到两位兰上队的老农,为我们指明了去西沟村的路。</p> <p class="ql-block"> 西沟村座落在半山腰,村里当年不通水电,晚上只能煤油灯照亮,生活用水还必须到山下水井去担水。这是当年我们保存仅有的一张西沟村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下了公路沿村道直通西沟村。眼前的景象和记忆中的完全不一样了,村子里静悄悄的,许多院落都锁着门,也听不到小孩儿的喧闹声。村里的好些房子还是土胚房,破旧不堪。家家门口依旧还堆着柴草垛……。村子通了电,每家院子里也按上了水龙头,结束了担水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随手录了一段西沟村貌</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五十一年前我们小组的五位男生和部分女生在西沟村头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村子里,我们极力想寻找当年的旧址:老槐树,村子中央的磨盘,知青点房子旧址……,寻找记忆中这个让我们为之付出青春,洒下汗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中房子尽头的左手边是农户家中的旱厕。世事沧桑,五十多年了这里的用厕环境仍旧没有太大的改观,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 在村子里遇到一老妇人,言谈中得知她是在我们走后嫁到西沟村。她帮我们找到了当年的饲养员兰纯世老人,听到问起当年的知青时老人马上脱口而出“崔维克嘛”,他还能记得我们小组每个人的名字,见到我俩说:“朱中澜瘦了,陆世萍胖了”,记忆力之好令人咋舌!</p> <p class="ql-block"> 和纯世交谈中得知原西沟队现扩大为上西沟和下西沟,而我们熟知的多数人已逝去,年轻人大多数则外出打工,孩子们都去县城上学了,原来的大队小学校因无生源早已关闭了。偌大的西沟村只剩十几人留守。照此下去,再过些年也许村子都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 在纯世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知青小组曾经住过的地方,这里以前曾是村子尽头,现在周围已盖满了房屋。我们住的五间房已被拆除,农民新盖了两栋平房。</p><p class="ql-block"> 我们十个知青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活了三年,门前的菜地,柴草垛仿佛还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的我们在知青点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每年冬天我们都会和当地农民一样,带着干粮背着水壶去沟里砍柴,一年的生活用柴必须在冬天搞定。这是当年艰辛背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路边碰到干完农活的安治,他算村里较年轻的劳动者,也68岁了。他还记得知青离开后他曾到宝鸡任金娣家,金娣做了好几个菜招待他。我们正聊着明世媳妇走来,82岁的高龄,生活尚能自理,我们四个一起合了影。</p> <p class="ql-block"> 安治带我们去了八斤家,八斤老人以前是个木匠,儿孙满堂却都不在身边,虽一人生活,但性格开朗,身体健康,谈起以前事,还都能记得。院子里盛开的花草,点缀着老人孤独寂寞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八斤家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 又找到已故老队长家,见到了老队长的儿子民治夫妇。民治曾任过队支部书记,现因中风半身不遂,行动不便。其妻说,他常念叨知青名字,说:知青离开了,再也不会回来了。一见到我们很是高兴。</p> <p class="ql-block"> 民治家的院子,民治站立的房子是他家老宅地方,左手边的上房是后盖的。</p> <p class="ql-block"> 和民治年龄相仿的还有一个叫治明的,常到我们知青点来玩,不过他因中风已于三年前去世了。他家的房子后来就建在原知青点旁边,可惜家中无人,小院锁着门。</p> <p class="ql-block"> 明世媳妇和世元媳妇是妯娌,她带我们去了世元家。当年世元和我们知青交往最多,关系密切。现世元媳妇体弱多病,世元去世后,家中只有一弱智儿子在身边,其他儿女都在外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她家墙上的镜框里还保存着我们五个女知青的合影。半个世纪前的照片,看到令人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世元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虽然岁月过去了半个世纪,但三年的知青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常常魂牵梦萦。这次西沟之行,圆了我们多年的梦,赋诗一首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重回西沟》</p><p class="ql-block">一别西沟五十龄,</p><p class="ql-block">近村心切意难平。</p><p class="ql-block">难觅昔日羊肠道,</p><p class="ql-block">但闻耳熟西府音。</p><p class="ql-block">物是人非叹沧桑,</p><p class="ql-block">喜见旧照热泪盈。</p><p class="ql-block">回首知青躬耕路,</p><p class="ql-block">永生铭记农友情。</p><p class="ql-block"> 十分感谢同行的单宏祥夫妇,促成了我们这次西沟之行;衷心感谢张宁骥、胡继琴为我们抓拍的精彩照片,留下了难忘的瞬间!更感谢崔维克提供50年前珍贵的老照片,使影集内容更加丰富,令人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