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2日,沁水县人民剧团一行50多人,受邀来到端氏镇的槐庄村,准备演出3天的上党梆子和蒲剧,全部为传统剧目。<div> 偶然的机会,遇到并跟拍了一场演出过程,感触颇多。</div><div>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演出团队,演出用的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服装、道具都是专业水准。</div><div> 尤其是演员,唱念做打都是真功夫,台上台下、一招一式都认真、专业。比起流量明星们不知强了几千倍。</div><div> 看的出这是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受到推崇和追捧才是。</div><div> 可惜,目前遭遇了尴尬。</div><div> 首先是观众少。现代人更喜欢快餐式文化,因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人的娱乐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达到娱乐效果,一定是快餐文化。传统戏曲节奏慢,想看出一些门道,一般需要2-3个小时,观众往往不耐烦。看传统戏曲需要有历史知识和戏曲文化知识,很多人不具备,确实看不懂。</div><div> 其次是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学习戏曲是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一般从10来岁开始练功,要经过很长时间才可以演出,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演出的市场不好,报酬不高,自然吸引不了孩子学习这个行当。沁水县人民剧团的演员没有低于42岁的了,一些行当,尤其是旦角,显得不是太出彩。</div><div> 有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上党梆子这个非物质遗产呢?</div><div><br></div><div> </div><div> </div> 演员在化妆,非常认真。看的出他们对自己的艺术追求是真诚和严肃的。 一个村里的小女孩好奇的看着演员的化妆,不知道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什么样的记忆。 在后台,穿戴行头也需要一丝不苟,不敢有丝毫马虎。 演出开始了,演员们开始了他们的艺术表演,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完全陶醉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海洋中。 观众却是老的老少的少,现场大约有200人观看,几乎看不到青壮年人。 不过,孩子们却异乎寻常的感兴趣,这是否是戏曲的希望所在呢? 剧团的一位演员说,如果我们这一代演员老了,唱不动了,还有人唱上党梆子吗?<div> 这朵美丽的文化瑰宝出路在哪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