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 地 情 诗</p><p class="ql-block"> ——郑文革散文集《自在飞花轻似梦》赏析</p><p class="ql-block"> 孙宝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起四为本文作者孙宝良)</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p><p class="ql-block"> ——艾青《我爱这土地》</p><p class="ql-block"> 阅读完郑文革散文集《自在飞花轻似梦》已是午后时分,我习惯地推开窗子望远,雪依然在下着,纷纷扬扬洒向山川大地,覆盖了原野,积雪已经很厚。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下得真好!它让人心里踏实且充满憧憬。是啊,这晶莹的、洁白的飞雪和那轻盈的、恣意的、如梦的飞花,不都是回馈大地的情诗吗?</p> <p class="ql-block"> 这使我自然想起了舒婷的《土地情诗》:我爱土地,就像/爱我沉默寡言的父亲/血运旺盛的热乎乎的土地啊/汗水发酵的油浸浸的土地啊/在有力的犁刀和赤脚下/微微喘息着/被内心巨大的热能推动/上升与下沉着/背负着铜像、纪念碑、博物馆/却把最后审判写在断层里/我的/冰封的、泥泞的、龟裂的土地啊/我的/忧愤的、宽厚的、严厉的土地啊/给我肤色和语言的土地/给我智慧和力量的土地/我爱土地、就像/爱我温柔多情的母亲/布满太阳之吻的丰满的土地啊/挥霍着乳汁的慷慨的土地啊/收容层层落叶/又拱起茬茬新芽/一再被人遗弃/而从不对人负心/产生一切音响、色彩、线条/本身却被叫做卑贱的泥巴/我的/黑沉沉的、血汪汪的、白花花的土地啊/我的/葳蕤的、寂寞的、坎坷的土地啊/给我爱情和仇恨的土地/给我痛苦与欢乐的土地/父亲给我无涯无际的梦/母亲给我敏感诚挚的心/我的诗行是/沙沙作响的相思树林/日夜向土地倾诉着/永不变质的爱情。与舒婷这首诗同时想起的还有美国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红土地之恋》“我愿踏进松软的泥地/上帝/感觉那红土在脚趾间环绕/我愿在泥地里一步步跋涉/感觉那红土吸吮我的脚趾/……/就因为我有红土地的忧伤。与以上诗人相比,郑文革是名不见经传的,其作品的文体形式也大不相同,但阅读郑文革散文与阅读那些经典诗篇,却在思想情感上同样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郑文革散文,以诗化的语言,抒写了对祖国山川大地及家园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父老、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及挚爱亲人的一往情深、不尽的思念和牵挂;歌颂了大辽西烟火人间的风土人情及人民群众高尚的道德情操。</p> <p class="ql-block"> 阅读《自在飞花轻似梦》,我仿佛步入了诗意丰沛的美学丛林,目不暇接,美不胜收,陶然沉醉。在郑文革的散文集里,抒写故乡山水、风土人情的篇章占有很大的份量,作为少小离家走上求学成长之路的她,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青龙河、小南山、老封山、古镇、古村落、生产队后院、老宅、老井……每一处皆有美好的记忆,哪怕是光秃的山峁、荒疏的沟坡,在郑文革笔下,都给予了诗意的观照。故乡是童心的牧场,充满浪漫,充满幻想,也充满激情,充满神奇。没有这片土地,就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也就没有那份文学的灵性和冲动。正是因为有了这深深的故园情结,郑文革的散文才写得如痴如醉、如诗如画。如《我心中的河》写青龙河的“奇”:奇就奇在它是西流入海,神奇地冲刷出两岸的奇峰怪石,它奇迹般地养育了两岸的茂树繁花,它奇丽的风光,奇美的山水,甚至于奇特的乡音,都令人惊奇和惊叹;写青龙河的“清”: 转眼秋天到了,岸边茂密的杨树林苍绿的叶子变得枯黄,随风飘落河里。远远望去,清清的河水,浮在水面漂流的黄叶,如一朵朵绽放的莲,而从不会变黄的绿油油的水草就在这蓝天碧水的秋的色彩中招摇。青龙河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而岸边秋收的乡亲们就成了这水墨画中的主角,那忙碌的身影把青龙河衬得灵动而多情;写青龙河的“丰”: 青龙河里不仅有开着白花的水莲等水生植物,岸边还有长脖子水鸟的栖息。青龙河里鱼的种类很多……,多少年过去了,让我常常想起青龙河的小鱼炖豆腐、河虾炒咸菜(或河虾炖辣菜缨子),那是鲍鱼、海参、龙虾等名贵海鲜都无法与之媲美的。因为它不仅仅是青龙河独有的特色,更是情与爱的浓缩,是故乡刻在我心尖上的痕迹;写青龙河的“美”:是原生态的美,灵动的美。故乡的小桥流水,故乡的牛哞狗吠,特别是爷爷讲的古代皇帝路过小村时写的诗中描摹村中少妇的故事等等,故乡的一切都是我生命中难以割舍的爱,如青龙河,在我的心中缓缓流动,不曾停歇……郑文革的散文,以深情的笔触,写河流、写山川、写土地、写古村、写古镇、写炊烟、写鸡鸣犬吠……写得美轮美奂,诗意盎然。有的像素描画或水墨画,简约几笔,那份形象,那份生动便跃然纸上,题旨要义便尽显其间。如在《浓浓野菜香》里写记忆中老家的山,除一座封山外,都是光秃秃的,裸露的山岩,嶙峋的石壁,偶有的几处绿色来自于倔强生长的松树,无论春夏秋冬,以不变的姿势和或青绿或苍绿的色彩装点着这贫瘠的穷山荒岭,但即使这样的山,也养育了一方人。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辽西丘陵的地理特征,其中也蕴含着对这一方水土的无限感激之情;有的散文写的像油画,浓墨重彩、工笔细腻、生态自然。如在《湿地,诗地》里的一段描写:水边自然生长的株株弯柳,旁逸斜出,风情款款,柳丝醉软;水洼处那一片片芦苇荡,浓密而洒脱,尽享水的爱抚,不知名的鸟儿在这天然的帷幔下啁啾着谈情说爱,而粉白的打碗花儿、紫色的刺菜花儿、叶子又宽又长的土大黄托举着细小的串串绿花儿,成片成片如星星一样的小黄花儿,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五彩缤纷的野花,在浓浓的绿中开得恣意而娇艳,而清流中白色的水莲花却又与众不同,在水里搔首弄姿,随波逐流地轻歌曼舞,娇美得让人心醉。而在《八盘沟,那一抹淡淡的乡愁》里对秋天八盘沟的描写,也精工逼真,浑然天成,就像八盘沟的梯田一样错落有致,层次感强。</p> <p class="ql-block"> 郑文革散文,在纵情抒写家乡山水的同时,绝没有忽视对风土人情的描写,最拿手的是写乡风民俗、小村气象、农家生活、街坊人物、小猫小狗、瓜菜豆秧……真的是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如在《何人不起故园情》里的一段描写:两只猫在主人家一铺没有叠起的褥子上打闹,一只大公鸡在院外的窗台上旁若无人地站着,几只羊在村前石垒的梯田下吃草,女人在石墙围着的菜园打理……而在院里、在梯田上、在墙边,有几株枣树和梨树,在这秋末初冬时节,早已落光了叶子,却留下一树一树的红枣和黄梨,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这是一个典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描写,还有在《生命的古镇》中对辽西重镇厚重的文化底蕴及春节“请年”、“拜家堂”等习俗的描写,对老家十字街人们聚堆谈论家长里短的描写等等,有背景、有人物、有情境,仿佛一幅幅绝美的辽西风情画,确实令人称奇。既突显了辽西地域文化特征,也彰显了作品生态美的艺术追求。</p> <p class="ql-block"> 郑文革出生在青龙河畔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这里的青山秀水装点了她的美丽童年,丰润了她的青葱岁月,滋养了她的文学梦想。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山川大地,感恩故土家园,感恩时光岁月,感恩父老乡亲、至爱亲人。郑文革不是呼风唤雨的政坛人物,也不是腰缠万贯的企业老板,她不可能仅说一句话就能为家乡办成多大一个事儿,让父老乡亲都得到多大实惠,她的回馈家乡,只能以她饱含深情的笔歌颂家乡,赞美家乡,怀念家乡,为故土家园点亮诗情画意,进而为父老乡亲、兄弟姐妹、至爱亲人寻找生命存在的理由,标识诗意栖居地,为幽深的岁月追光,追忆他们的似水年华,进而为他们虽然生长在贫困山区,但始终不忘初心,坚守本色并高擎理想火炬奋力前行、坚忍抗争的精神而注释高贵、雕塑崇高。这是郑文革散文所抒发思想情感的主旋律,也是她热爱这块土地和更加热爱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的人们的心灵自觉。郑文革有着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而散文创作是她对心灵自我最恰切、最如意的表达方式。她写山川大地、故土家园写得如诗如歌,如痴如醉;写父母姥姥,甚至写没有血缘关系的姥爷,也写得如泣如诉,如心尖淌血;写公爹公婆、丈夫女儿,写得情爱相牵,血脉相连;写兄弟姐妹、同窗发小,写得情深意笃,至真至纯;最令人感动的是写青梅竹马的文哥,写得情意绵绵,如高山流水,春蚕吐丝,“相见时难别亦难”。既使写单位领导、同仁同志,也写得重情重义、真心可鉴。郑文革抓住了散文创作的审美特征和本质要求,即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借以抒发自己对家乡对至爱亲人的无限热爱,表现自己对青葱岁月、经年往事以及世事苍凉的深刻体悟,同时也为自己寻找精神皈依,灵魂救赎,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与休憩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郑文革出生在贫困山村,但由于她家庭条件优越,又深得父母及家人的呵护与宠爱,同农村一般家庭的女孩相比,她并没有吃多少苦,更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辛经历,后来求学发展走向了城市,温馨的家庭,舒心的工作,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谓一路走来,一帆风顺,春风得意,如鱼得水。然而,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生活条件,并没有让她完全解决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危机问题,面对工业化、数字化、信息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人类生存空间离传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远的现实困境;面对人与人之间不讲真话,诚信关系疏离,甚至尔虞我诈,玩弄骗术、权术、权钱交易,公平正义缺失等社会风气;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冲击下的现代生活,郑文革表面上的志得意满,春风满面,谈笑自如,却难以掩饰心灵上的深深困惑,她纠结、迷离、恍惚、焦虑,甚至孤独,甚至忧伤,多种精神意绪侵扰着她,难以排遣,这是她作为一个博学多思、多愁善感、才情并茂的女性作家最容易产生的特异精神状态。而排遣孤独,战胜忧伤、冲出精神困境就成为郑文革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这也恰好是郑文革散文创作的精神旨归。在郑文革的全部散文里,无不渗透着一种回望故乡与建构精神家园的迫切愿望。如《湿地、诗地》《回家啊,回家》,简短几个字的题目,就足见她的情切切、意浓浓。如在《且听雨吟》结尾处的一段抒写:春雨绵绵,雨韵悠悠,在这浮华喧嚣的尘世,让我们静坐一隅,且听雨吟,感受自然与人性的合一,感受心灵的回归,感受生命中的感动……寥寥数语,便真切地道出了心灵还乡的渴望。这也是郑文革散文的一个深深的乡愁情结。</p> <p class="ql-block"> 乡愁是个很古老的话题,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国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乡愁文学大国。综观历史上所有乡愁文学作品,有的离愁别绪、情意绵绵;有的忧国忧民,壮怀激越;有的国恨家仇、春花秋月、不堪回首等等,总之,无论表达怎样一种情绪,都写的情真意深,感人肺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局限,也就是都没有突破故国家园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进而以打破时空叙写人物事件、抒发情感,从高远的视域,辽阔的眼光,来揭示乡愁的本质内涵。而郑文革散文,可以说开启了乡愁文学的表现空间,扩展了乡愁文学的表现边界。她的目光不仅只关注辽西,也关注江南,关注异国他乡。书中抒写故乡的作品固然写的好,但寻梦江南系列写的更好。在寻梦江南篇里,郑文革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的惯常写法,即只写所见所闻所感,而是将自己“虽然生在辽西,却对江南情有独钟”的江南情结融注其中,贯穿全篇,这不仅是视野上的一种开阔,更是对乡愁情感的一种新的诠释,也是对乡愁文学审美境界的一种提升。高海涛老师在为《自在飞花轻似梦》散文集写的序里称郑文革的这个乡愁情结为“文化乡愁”,我认为定义得很准。在前不久高海涛老师创作出版的散文集《英格兰流年》里,也对乡愁文学的艺术表现进行了创新性实践,他在开篇不长的地方,便提出了乡愁这样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他写到“一个人对自己从未到过的地方也会有乡愁吗?这是批评家阿吉特的提问,我觉得会,对于我,英格兰就是这样的地方。正是这种特殊的乡愁,让我对这本小书无法释卷……。我点燃了平素收藏的一枚烟斗,一边吸烟一边看书,觉得这种老派的方式,或许和这本书的格调相适宜,而且我仿佛到了英格兰,并在那里流连忘返。”郑文革写的寻梦江南是自己游历的地方,高海涛老师写的英格兰是自己从未到过的地方,感知的情景与认知的程度不一样,但相同的都不是自己的故乡,尽管如此他们对这种异地乡愁都写的情深意满,真挚感人。我把这种乡愁称之为“根系辽西故土与移情异域家园的博大乡愁”。写到这里,我自然想到了前些年朝阳提出的“新辽西派散文”,这个提法一出,感觉很鼓舞人,也是朝阳散文创作的一种自信,有种高举旗帜,集团冲锋的态势,但我们冷静思考,既然称为“派”就得有界定。那么对原辽西派散文创作成就应如何肯定与评价,是不是可以界定为田园散文、乡土散文、游记散文等等,这应该是个研究的课题,而新辽西派散文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创作方向?美学追求又是什么?也应该有个深入系统的研究。还有郑文革散文创作上的突破,可不可以算作是新辽西派散文创作上的一种新的探索与实践,甚或称之为一个新的艺术价值取向,如果认为可以,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说,郑文革散文集《自在飞花轻似梦》为新辽西派散文创作标识了方向,开启了一代新风。</p> <p class="ql-block"> 大地情诗。诗情画意。无限乡愁。期待郑文革有更多好作品问世。</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深情地拥抱大地吧!</p><p class="ql-block"> (2016年12月10日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