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年哪月哪学校--写在萍师附小毕业50周年之际

开心就好(彭立霖)

<p class="ql-block">在萍乡,有一个学校很奇特,她原来是一个学校的附属学校,但她所依附的那个学校因时代变迁,由中专升大专,再升本,连名字也一改再改,但她的校名依旧还保持原有的校名。对了,你猜中了,她就是我的母校--萍师附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我就读萍师附小时是1964年秋季,后来读四年级时,教育体制改革把秋季招生改为春季招生,改小学学制六年为五年,初中、高中学制三年为两年。为此,我们就顺延了一个学期,加上当年新旧制合并同轨(新制小学五年,旧制六年),我们又读了一个四年级,结果读了六年半才以五年制毕业生的名义,于1971年2月毕业。到初中二年级时,上面又把春季招生恢复到秋季招生,我们初中又读了两年半,加上后来高中的两年,名义上中小学学制为九年,实际上我们中小学读了十一年,与现在中小学十二年制,差不了多少。</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萍师附小创办于1906年,当时取名为:萍乡公立高等小学堂。民国4年(1915年),成立萍乡公立学校,作为县小学部。民国11年(1922年)从萍乡公立学校分出,迁西门外三里台钟家祠,后又迁孔庙,与办在该处的萍乡公立初级小学合并,成立完全小学。民国12年(1923年),改名萍乡县立模范小学。民国16年(1927年),并入萍乡中山学校,称小学部,翌年分出,改称萍乡县立小学。民国33年(1944年),改称萍乡县立中心模范学校。民国34年(1945年),迁入萍乡中学留下的校舍(现校址)。1949年8月,改为萍乡县立中心小学,同年萍乡女师并入。1953年,改为萍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69年,改名为萍乡市中心小学。1972年,恢复萍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经查有关资料,萍乡师范学校创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11月6日。创办时名为“江西省萍乡简易师范学校”,校址设在萍乡宣风。1944年,改办为“江西省立萍乡女子师范学校”,校址设在萍乡县武官巷(现萍乡二中内)。此后,就在萍乡城区范围内几次易址和更改校名。这也就是说,作为萍乡师范的附属小学,萍师附小的历史反而比她所依附的学校的历史更长、更悠久!</p> <p class="ql-block">记得我当年到萍师附小报名就读时,是与当年居住地“大夫第”(现百度萍乡城区地图都查不到这个地名了)的几位邻居王启彬、文晓明、刘捍东(当年叫刘爱珍)、肖怡萍一块去报名的,报名很简单,老师就只问问我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及祖父母,以及家庭住址等基本情况。只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当时同去的文晓明老家是上栗县的,他刚来萍城时一口上栗话,报名时老师问他公公(祖父)叫什么名字?他用上栗话反问老师:“你问汉哩蒙蒙(公公)搞咋哩?”惹的旁边人都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中,现在的萍师附小的建筑外形虽然和以前一样,都是一个大大的四合院,但我感觉当年四合院内的房子造型的风格更一致,比现在的布局更有观赏性。进入大院正对面的办公楼(东楼)的外形有点象遵义会议旧址,其他三个方向的教学楼的建筑风格和东楼非常协调,有一种古朴厚重的味道。现在的萍师附小经过多次整修,木板楼面变成了钢筋水泥,但似乎只有东楼还保留了原来的一点风格,南楼、北楼和西楼的风格和东楼显的有些不够协调。记得当年进入学校四合院内就是一个大操场,操场北楼前有一大树,大树底下有一水泥搭建高于地面一米左右的台面,这是学校操场的主席台。在北楼走廊往东走过东楼一侧巷道是公厕,北楼断头板梯和公厕一侧有个带轱辘的吊水井,这里又是一个小院子,这个小院越过北楼,沿走廊既可通学校食堂、乒乓球馆及折回学校门口,又可沿走廊巷口折向操场主席台,我们小学一年级的教室就在这条走廊东侧的第二间,教室的对面有座小楼,是教职工宿舍,记得当时学校的校长张谦禄(同学梁晓凤的母亲)及我们的启蒙班主任老师熊金兰就住这座小楼。南楼和北楼结构基本一样,南楼过道左侧有一侧院,即一个小操场。侧院西边是一排教职工宿舍,南楼过道右侧是学校大礼堂,经南过道通往学校侧门。东楼是学校办公楼,北楼、西楼、南楼三座楼走廊相连,呈“凹”字形。</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辈是不够幸运的一辈,出生不久就迎来了三年困难时期,人人都天生的营养不良;启蒙就读不两年,又迎来了后来被史学家称之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基础学业基本中断,六年半的小学生涯在懵懵懂懂中度过,文化知识没学到多少,清溪四十八窝捡茶子、井冲学农、农忙时下乡支农春插、双抢,送肥料到农村、安源纪念馆搞义务劳动、上街学雷锋做好事、扯猪草、忆苦思甜吃忆苦餐,搞拉练“抓特务”,甚至批斗校长和老师等往事倒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哪时的我们懵懂无知、贪玩,“文革”动乱时期的学校管理混乱,经常停课,我们象一群无人放养的羊群,倒也乐得自在,在我印象中,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寒、暑假作业就从没完成过,总是到开学的时候才做了那么一点点,贪玩的本性倒是得到了极致发挥!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没有电视、三用机,没有手机,更没有什么机器猫,奥特曼和虹猫蓝兔,市面上连扑克都买不到,最大的娱乐就是戏剧和电影,八个样板戏的调子谁都能哼上几句,《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几部扳着指头都可数的清的电影也不知看了多少遍!但我们的生活并不单调,我们仍然是那么的快乐!每天课间和放学后几粒小石子,地上画几个方格,也会玩的乐此不疲;一根小线绳圈两人能玩出多种花样;一截木头削成的陀螺,能让我们抽上半天;一个铁环能让我们屁颠屁颠地玩上一个下午;“文革”中红卫兵串联时收集的语录画片、纪念章和后来两派武斗时捡来的子弹壳,都是我们相互交换和弦耀的“资本”。还有捉迷藏,老鹰捉小鸡,打搭板,斗鸡,跳绳,踢键子,跳橡皮筋,丢手绢,甚至是玻璃弹子、橄榄核,快乐的游戏总是让我们流连忘返,直到天色已晚,家家户户父母四处叫唤,自己也饥肠辘辘,才会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年是快乐而又短暂的,不知不觉间,六年半的小学生涯在匆匆中度过,留下的记忆真不多,大多是断断续续的断片,甚至有些教过我们的老师都记不住了,但几位班主任老师却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脑海中:熊金兰、钟珍彩、刘翠芳、刘清华、叶绍桃,记忆中第一个四年级时还有一位姓姚,记不起名字,萍师分配到萍师附小实习的女老师曾短期担任过我们的班主任...</p> <p class="ql-block">童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令人向往。离开萍师附小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一新使得我们这些当年的学子都难以找回过去的记忆!但这里毕竟有过我们大多的童年记忆,童年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件趣事,常常会呈现在我们美好的追忆中,使我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十年聚散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走上社会,方知校园生活的美好;经过洗礼,才知道惟有同学友情的珍贵。没有人能留住岁月的脚步,但我们可以留住美好的记忆。感恩老师,感恩母校,萍师附小,我们人生的第一个驿站,历史的原因,社会的冲击,我们在动荡中在这里就读,虽然所学到的东西不多,但这都是学校和老师顶住当时的压力和冲击传授给我们的,这就显得弥足珍贵!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坚守,他们的辛勤和汗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 2021.9.14</p> <p class="ql-block">本图为2021年10月6日,我班同学毕业50周年暨刘惠萍同学回萍省亲接风洗尘聚会现场照,地点为同乐酒楼,前排左起:张来德、陈建美、晏小群、王顺桂、朱建萍、杨放萍、欧阳辉兰、廖宜萍;第二排左起:刘焕清、易冬梅、赵丽华、易德群、刘惠萍、李爱文、肖运梅、邓桂云、兰建珍、张小邈、刘捍东、熊玲、丁燕;第三排左起:王建萍、刘建云、何小萍、李建芳、彭立霖、唐选明、付海燕、余佑萍、邬在华、张建。</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和数据取自网络,谨致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