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填写所有表格个人资料的籍贯栏,都是填写新会,就是说我们来自新会,新会是我们的家乡,但父辈没交待过,我们也从没去过,家乡到底在哪,出自何方,无从得知,隐约中长辈只留下“石嘴”二字,那时的纸质地图,找不到石嘴这地方。<div> 近年的旧工友聚会多了,问新会的工友有没“石嘴”这地方,呵呵,回答说是“石咀”,在罗坑镇,是林氏在新会的一大家族,名声在外。经查,是福建蒲田名门望族九牧林的后人从宋代起就在新会开枝散叶。</div><div> 由此激起了本次寻乡之旅,2021-9-12,目标:新会罗坑镇石咀村。<br><div> </div></div> 石咀村里的林氏家庙以其规模大、规格高等特色而闻名,为海内外林氏所关注。<div><br></div> 座落在石咀村里的林氏家庙,是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家庙是新会林族中最古老的大宗祠,前身名“崇报祠”,祀石咀开基一世祖森公及二世祖植公、三世祖宽公为不迁之祖,上奉披公、蔇公、旺公以追远,为族中地位最高的大宗祠;后在清朝更名为林氏家庙。在封建年代,只有其祖先做过皇帝或者由皇帝御赐,才可以将某氏家庙牌匾挂在家族祠堂大门之上。 林氏家庙左并排的有分房祠“金山祖祠”,构成林氏家庙古建筑群。 林氏家庙规模之大为新会乃至江门地区少见,家庙建筑工艺精湛,木雕、石雕和灰塑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福建蒲田林披,字茂则,林披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既。兄弟九人俱仕官刺史,这一支林氏世称“九牧林”(唐九牧)。“九牧林”兄弟逝后同葬一丘,称“九牧陵”。 家庙第五进供奉的是九牧之父林披公,“九牧林”派系之旺、繁衍之广、人才之多,堪称中华姓氏一大望族。<br><br><div> 林姓的起源。<br><div> 殷商纣王时期,有一位顾命大臣叫比干(公元前1092-前1029),他是黄帝的第33世代孙裔,也是商纣王的王叔。当时,商纣王荒淫无度,疏贤臣亲小人,百姓怨声载道,比干屡谏不听。数日进谏之后,纣王大怒,认为比干“自以为圣人”,遂杀比干于“摘星楼”,剖腹验心。<br>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到:纣王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br> 商纣王杀死比干后,又下令诛其家族,比干的儿子全被杀害。当时,比干的正妃“有妫氏”有孕三月,携带婢女逃出都城,避难于山林之中,后在此地的“长林石室”生下一个儿子。<br> 第二年,周武王伐纣,殷商灭亡。武王派人褒封比干,并寻得比干遗腹子。因遗腹子生长于林石室,遂赐以树林为姓“林”,以山洞坚硬为名“坚”。从此,林坚成为了华夏林氏第一人,而比干就成为了林氏太祖。<br> 福建林氏的繁衍<br> 福建最出名的就是“晋安林”与“九牧林”。<br> 林姓最早入闽出现在西晋(266-316年),到了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林坚后人林禄,奉命入闽为晋安郡守(今福州),其子孙在晋安郡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因此福建林姓多以林禄为入闽始祖,此为“晋安林”。<br> 由于林姓入闽比较早,因此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繁衍,成为了福建的一个大姓群体,到了唐代末朝,林姓后裔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就开始迁居福建各地。比如林禄第十六世孙林披,就是从福州迁往莆田,林披育有九子,分别为: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藴、林蒙、林迈、林蔇,俗称“九牧林”。<br> 究竟是谁成就了新会当地林氏一大家族?<br> 宋徽宗年间,当时在福建担任承事郎的林森公(披公第九个儿子林蔇的后人)外出游览,来到新会沙冈时,看到当地“前临巨海,海畔有石如胆,潮涨不没,名曰青胆洋,江流一忘,碧波千顷……左有舞龙山,萦回飞绕,直奔江畔……”顿时被美景所吸引,“情不自禁”地下马驻足,这一停留,便成就了下马里的由来。<br> 此后,林森公在舞龙山脚下马里一带开辟居所、繁衍后代,延续至今,已发展成40余条自然村,绵延数十里,而自下马里开始,林森公的子孙一次次开枝散叶,至今已遍布整个珠三角、粤西、广西、海南各地乃至海外。<br></div></div> 九牧林氏子孙现在遍布全球,繁衍昌盛,近现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林彪副主席、林兰英院士,林锵云副省长等皆出此世系。问过管理员,位中空缺的人是谁,回答说是林彪,上级不让挂。 石咀乡第四代先祖林仪凤在南宋时期官封朝议大夫,林氏家庙就是因他而来。” 家庙内众多的题词,题字。 精美的灰塑 龙飞凤舞 规模宏大 惠州林氏的题词 第五进的文斗阁,高二层。 祠堂内神楼层数的设置是有要求的,一般的祠堂只能有几层,最多只有5、6层,而林氏家庙却多达12层,是因为林氏的祖先地位显赫,所以,家庙神楼才有资格设这么多层。 新会罗坑石咀林氏家庙,是五邑地区规模罕见的岭南广府风格祠堂,全祠五进,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于雍正癸丑【1733】年上梁,到乾隆三年【1738】年告竣,历时五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进深70余米,清光绪年间重修。一进“九牧流芳”牌坊【抗战时被毁】;二进头门,匾额书“林氏家庙”;三进为中堂,议事用;四进为寝堂,分中左右三个神龛,供九牧祖披公,既公,森公以及森公派下列祖神主898座,五进为文斗阁,两层,高10多米。 新会石咀林氏只是九牧其中的一支,即九牧(即林披公第九个儿子)林蔇的后人,林蔇第十代孙林森公从福建蒲田云游到新会,开创了新会的林氏家族。 在江门市新会区罗坑镇,有一林氏聚落——石咀、南联、下沙,古称“沙冈”。这里世代住着宋代始迁祖林森公的子子孙孙,并由此开枝散叶到整个珠三角、粤西、广西、海南等地乃至海外。而在如今的石咀村,历经200多年风雨的林氏家庙承载着该地林族900多年的历史。 左边最后一个电话,是管理员阿姨的电话 好多谢阿姨,专门为我们开门接待 石咀村民居 石咀村幼儿园,民国的建筑。 罗坑镇很有名气的渔夫子酒楼 沿江而建,风凉水冷。 石咀村委会 石咀渡口 村委的渡船上岸了。 罗坑镇依谭江而建。 镇内大型的建筑材料企业。 下沙村,是林森公从福建云游到此地下马的地方,从此林氏家族在这里开枝散叶。现建成小公园,纪念林氏在新会的发源地。 偶遇骑行一族数十人 宋徽宗年间(距今约800多年前),当时在福建担任承事郎的林森公外出游览,来到新会沙冈时,看到当地“前临巨海,海畔有石如胆,潮涨不没,名曰青胆洋,江流一忘,碧波千顷……左有舞龙山,萦回飞绕,直奔江畔……”顿时被美景所吸引,“情不自禁”地下马驻足,这一停留,便成就了下马里的由来。 模仿林森公下马情境 石咀林森公乃旺公之次子仕宋承事郎,大理寺评事之职也。系唐九牧九房蔇公第十代孙。宦游放粤爱吾邑山水之奇秀,奠基于朝阳之沙岗村(今石咀乡),盖林氏入粤之始祖也。 我们的祖先,新会沙岗一世祖林森公(800多年前)下马处。 嘿嘿,属马的,也威一下。 读完此碑文,就基本了解福建九牧林家族如何流入新会的。 下马公园的老榕。 此后,林森公在舞龙山脚下马里一带开辟居所、繁衍后代,延续至今,已发展成40余条自然村,绵延数十里,而自下马里开始,林森公的子孙一次次开枝散叶,至今已遍布整个珠三角、粤西、广西、海南各地乃至海外。 园田风光 石咀村旁的下沙村,这条小村曾出过一位大人物——他就是珠江纵队司令员、功绩显赫的抗日名将林锵云。林锵云是罗坑镇下沙村大来里人,生于1894年。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珠江三角洲敌后武装部队创始人之一。 林锵云(1984-1970)<br> 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任珠江纵队司令员。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兼职工委员会第二书记、广东省总工会主席、中国海员工会华南区委主席、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副省长等职务。 林锵云故居 下沙村村貌 下沙村成旅游点了 眼前一亮 美丽的下沙村 罗坑镇得名于宋初,因其地势南高北低,境内中部有罗山,山有坑水外流,故称“罗坑”。 幽幽山径 深山古刹 路边的庙宇 罗坑镇依山傍水,环境清幽,迎宾大道沿途有林氏家庙、道北寺、云峰寺、桂林寺等众多寺庙,还有芦涌古村,林锵云故居等,是闲暇游憩的一个好去处。 在此多谢多位新会工友的介绍和指点,多谢东哥和小马的全程陪伴,谢谢! 多谢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