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走四方-华运号新疆旅游专列经典路线行-北疆阿勒泰

东方枭龙

<p class="ql-block">第四天,2021年9月10日早上7.24,旅游专列到达北屯。</p> <p class="ql-block">北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师部所在地,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模式,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在自治区和兵团领导下,履行屯垦戍边职责,实行党政军企合一体制;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总面积911平方千米,下辖3街道、4镇;2019年末,北屯市总人口74196人。</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下了火车后,在各队导游的带领下,在站台上列队接受穿白色防护服的警察检查每人手机里的行程码,然后排队进入检疫大厅,每隔3米1人列队接受核酸检查。</p> <p class="ql-block">查完核酸的游客们,在刷身份证和电子扫描脸后才能出车站大厅。</p> <p class="ql-block">各队导游举牌,在火车站外北屯客运站等待游客。</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在北屯火车站转乘旅游大巴,沿319省道前往五彩滩。</p> <p class="ql-block">319省道旁的额尔齐斯河</p> <p class="ql-block">经过检查站。</p> <p class="ql-block">大巴车队行驶116公里后,上午10.30到达五彩滩。</p> <p class="ql-block">五彩滩位于新疆北端,属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地处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北岸的一二级阶地上,海拔480米,往哈巴河县方向,距布尔津县城24公里,也是前往喀纳斯湖景区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雕塑:哈萨克族传统《飞马雕羊》</p> <p class="ql-block">五彩滩一河两岸,南北各异,是国家4A级景区。五彩滩又称五彩河岸,位于额尔齐斯河流域,由于长期受风蚀水蚀以及淋溶等自然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属于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是地理学名词,维吾尔语“险峻得土丘”之意。其南边是我国唯一向西流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仅次于伊犁河的新疆第二大河。</p> <p class="ql-block">景区简介五彩滩位于布尔津县城以北约24公里处,是前往哈巴河县与喀纳斯的必经之路。它毗邻碧波荡漾的额尔齐斯河,与对岸葱郁青翠的河谷风光遥相辉映,可谓“一河隔两岸,自有两重天”。激猛的河流冲击以及狂风侵蚀,形成了北岸的悬崖式雅丹地貌,河岸岩层抗风化能力强弱不一,轮廓便会参差不齐,而岩石含有矿物质的不同,又幻化出种种异彩,因此得名“五彩滩”。而南岸却是绿树葳蕤,连绵成林,远处逶迤的山峦与戈壁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北岸是悬崖式的雅丹地貌,山势起伏、颜色多变,其是由激猛的流河侵蚀切割以及狂风侵蚀作用而共同形成。由于河岸岩层间抗风化能力的强弱程度不一而形成了参差不齐的轮廓,这里的岩石颜色多变,且在落日时分的阳光照射下,岩石的色彩以红色为主,间以绿、黄、白、黑及过渡色彩,色彩斑斓、娇艳妩媚,因此被称作“五彩滩”并号称是“新疆最美的雅丹地貌”。每当刮风的时候,沟壑里、岩石下,到处都会发出长短不一、高低不同的怪叫声,让人觉得神秘莫测。</p> <p class="ql-block">南岸有绿洲、沙漠与蓝色的天际相合,风光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五彩滩风景区前还有大型的风力发电网站,给辽阔的视野里添加了一曲动感活力的生命旋律。绿草如茵、山花烂漫、牛养成群、骏马奔驰,绿洲与沙漠之间穿插着群群的骆驼,大场面的景观更体现哈萨克牧民纯情,朴实的牧民生活,让您感受到一路春风一路歌声。</p> <p class="ql-block">五彩河岸由流水侵蚀切割与风蚀作用共同形成。在阶地斜坡上沟壑纵横,沟谷与小土梁相间发育,间宽5—10米,土梁高一般为5—15米,最大高度约25米,高低错落,分布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这里地处干旱多风地带,由于河岸岩层间抗风化能力的强弱程度不一,形成参差不齐的轮廓,岩层以红色、土红色、浅黄和浅绿色砂岩、泥岩及砂砾岩组成,岩石色泽各异,五彩缤纷,状如彩色古堡、怪兽、峰丛等奇特造型的风蚀地形,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大风起时,会发出怪异的声音,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它的开发建设无疑对喀纳斯景区是景上添花,客流量及经济效益可观。五彩河岸将以其典型和独特的雅丹地貌形态,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来此旅游观光。</p> <p class="ql-block">五彩滩地貌特殊,长期干燥地带,盛行大风,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变异出许多陡壁隆岗(墩台)和宽浅的沟漕相间的地形和陡壁险峻的小丘,维族称之为“雅丹”又名“雅尔当”。“雅丹”一词就成为了世界上地理学和考古学的通用术语,故此称之为“雅丹地貌”。五彩滩因此成为同类地貌的典型代表。五彩滩风景区内的“雅丹地貌”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雄风大气,刚柔十足,造型奇艳,风尘不染,超凡脱俗,别具一格,鬼斧神工,形成一幅锦绣山河的壮丽图画。</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五彩滩后,中午12.00沿331国道,232省道,219国道塔铁段,铁白段,白喀段前往喀纳斯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中途午饭。哈密瓜,10元一个。</p> <p class="ql-block">午饭休息后,大巴车将要翻越对面的大山。</p> <p class="ql-block">在行驶中的大巴车上用尼康D610十24-120抓拍车窗外的风景,山坡上骑马人。</p> <p class="ql-block">新319国道新疆段</p> <p class="ql-block">中途在贾登峪吃午饭。</p> <p class="ql-block">贾登峪”蒙古语意为“贾登的房子”。为布尔津县封山育林的示范基地,有苗圃80多亩,主要育有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雪岭云杉、樟子松等幼苗。</p> <p class="ql-block">贾登峪是喀纳斯的门户,是通往喀纳斯湖景区的交通关口,如今已建设成为喀纳斯旅游接待和管理的大本营,海拔1600米。</p> <p class="ql-block">行驶180公里后,下午3.00到达喀纳斯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因导游将旅游包(装有所有游客的身份证)遗失在午饭地,无法办理购票。大家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才进入游客中心,登上了旅游区大巴。</p> <p class="ql-block">喀纳斯风景区,位于新疆阿尔泰山中段,地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地带,景区面积10030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卧龙湾当地称卡赞湖即锅底湖,是取其形状象锅底而得名,卧龙湾位置处在布尔津县去喀纳斯的途中距县城140公里,距喀纳斯10公里。湖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湖中小岛景色秀丽,湖进水处巨石抵中流,激浪拍巨石,玉珠飞溅</p> <p class="ql-block">卧龙湾,是由喀纳斯河在此长期侧蚀冲刷而形成一连串岸线曲折的河湾组成。河流在此,流速减缓,水面柔波浮动。在Ω形河湾两侧发育两个半岛状平台,河曲上为月牙形平台。河湾内发育两个小心滩,像两个巨大的脚印。传说是神仙也难以抗拒美景的诱惑,下凡赏景时所留。下游为卧龙湾平台,长800米,宽450米,面积3.6万平方米。登上东侧公路旁海拔1500米处的侧碛平台,俯视Ω形河曲全景,恰似一条蛟龙盘卧嬉水,卧龙湾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喀纳斯湖月亮湾位于卧龙湾上游约1公里,是卧龙湾河曲的延伸部分,美丽静谧的月亮湾会随喀纳斯湖水变化而变化,确实是嵌在喀纳斯河上的一颗明珠。喀纳斯河床在这里形成几个由反“S”状弯河曲组成的半月牙河湾,被称之为“月亮湾”。月亮湾迂回蜿蜒于河谷间,水面平波如镜,在上下河湾内发育两个酷似脚印的小沙滩,很是奇特,被当地人称为“神仙脚印”。这月亮也像一条长长的蓝色纽带。</p> <p class="ql-block">月亮湾两侧峰峦叠嶂,原始森林密布,古木参天,林下河湾半岛状平台上是绿茸茸的大草坪。</p> <p class="ql-block">月亮湾是喀纳斯湖最著名的景点。喀纳斯湖在这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犹如弯弯的月亮落入这林木葱茏的峡谷,令无数游人为之陶醉。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胜地,从春季到秋季,从清晨到傍晚,在不同的气候作用和光线照耀下,一汪水月不停地改变着充满神秘魅力的颜容,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彩画面。月亮湾是喀纳斯景区里的又一精品。从卧龙湾北上1公里,你就可以见到风景如诗如画令人百看不厌的月亮湾了。月亮湾夹在东西两山之间,河道随山势迂回,恰似一牙初升的弯月。在“湾月”之中巧有两座平坦小岛格外引人注目,犹如两只巨型脚印。有一种传说是西海龙王当年在此降服河怪时留下的脚印;也有人说是大脚嫦娥在凡间找不到丈夫而被迫上天寻夫时不小心留下的足迹;还有人说这是当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追击敌人箭步如飞时留下的脚印。众说纷纭,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站在比河面垂直高出60米的盘山道上鸟瞰月亮湾,感觉近在咫尺,实则遥不可及,令人若即若离,夺目牵魂。月亮湾的确美到了极致。只要看上一眼,她可能一生都会印在你的脑海,刻在你的心头。</p> <p class="ql-block">神仙湾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喀纳斯景区,是喀纳斯湖在山涧低缓处形成的一处浅滩。湖面背光看去在阳光照射下闪着细碎的光,仿佛无数珍珠任意洒落。由此也称它为“珍珠滩”。加上常有云雾缭绕,山景,湖水,树木相映,如临仙境,神仙湾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河水将森林和草地分切成一块块似连非连的小岛,人们称之为“神仙湾”。它是喀纳斯河在山涧低缓处形成的一片沼泽浅滩,从湖面背光处看去,在阳光照射下河水流光溢彩,连树上的叶子都随风摇曳、闪闪发光,仿佛无数珍珠任情洒落,为此也被称为“珍珠滩”。这里常有云雾缭绕,山景,湖水,树叶相互映衬;绿色的白桦林,湛蓝的喀纳斯,红色的小木屋,超凡脱俗,如梦如幻,如临仙境,神仙湾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喀纳斯湖是有名的“变色湖”,湖面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时时变换颜色:晴天深蓝绿色;阴雨天暗灰绿色;夏季炎热的天气里湖水会变成微带蓝绿的乳白色。</p> <p class="ql-block">喀纳斯湖四周雪峰耸峙,绿坡墨林;湖面碧波万顷,群峰倒影,桃源仙境也不过如此。</p> <p class="ql-block">张浦用无人机航拍的喀纳斯。</p> <p class="ql-block">居住在我国新疆的图瓦人大约有两千五百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哈巴河县的白哈巴村、布尔津县的禾木村和喀纳斯村。 </p> <p class="ql-block">图瓦人(英语:Tuvas;俄语:Тывалар)或译作土瓦人,自称“提瓦人”(Tyiva),是一个渐渐被人们遗忘的民族。中国史籍称之为“都波人”、“萨彦乌梁海人”、“唐努乌梁海人”等。国外(主要是俄国)旧称“索约特人”(Сойоты,源自Сойон,萨彦人之意)、“唐努图瓦人”等。主要分布在图瓦共和国、蒙古国、中国。</p> <p class="ql-block">图瓦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系,属于蒙古人种。图瓦(Tuva)是亚洲腹地的一个古老地名,大体上包括了西伯利亚南端叶尼塞河上游河谷近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图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6世纪。公元13-18世纪时,图瓦处于蒙古控制之下。图瓦人总数现有20万左右,约3万人分布在蒙古国境内。</p> <p class="ql-block">关于图瓦人的历史,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下来的士兵繁衍的后代。他们至今保存着1918年民国政府颁发的“乌梁海左翼左旗札萨克”银印。图瓦人多穿蒙古长袍、长靴;居住的木屋用松木垒砌,有尖尖的斜顶。他们以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为主要饮食,常喝奶茶和奶酒。在一年一度的“敖包节”中,图瓦人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他们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每年都举行祭山、祭天、祭湖、祭树、祭火、祭敖包等宗教祭祀仪式。</p> <p class="ql-block">旅游区大巴摆渡车行驶10多公里后,到达的终点站--喀纳斯景区停车场。私家车不允许进入喀纳斯湖的中心景区,只能乘坐景区提供的区间车,和公共汽车差不多,在景区内有固定行车路线和时间,全部是免费的。</p> <p class="ql-block">喀纳斯换乘中心大街上有一些图瓦人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在冬季雪天,滑雪板是图瓦人的最爱,也是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图瓦人的滑雪板底部钉有整张马皮,下山时顺毛滑行,速度极快;</p><p class="ql-block">上山时逆毛,防滑效果极好。</p> <p class="ql-block">图瓦人吹楚尔雕塑</p> <p class="ql-block">在换乘中心下车后,在此换乘去各去喀纳斯各景点的摆渡车。</p> <p class="ql-block">图瓦人喀纳斯村。</p> <p class="ql-block">按照旅行社的安排,我们在喀纳斯村下车,列队准备去图瓦人家家访。</p> <p class="ql-block">当地导游说:每人花100元进入图瓦人家中家访,图瓦人的非遗活化石--楚尔和呼麦音乐会使人留下难忘的记忆,也是对偏远地区图瓦人的一种扶贫支持。</p> <p class="ql-block">图瓦人的房子,都是用圆木搭盖的</p><p class="ql-block">尖斜顶木屋或哈萨克毡房。</p> <p class="ql-block">我们要去家访的对象,是喀纳斯村图瓦族人芒达勒西家。</p> <p class="ql-block">芒达勒西家门口,有一位图瓦族小伙子热情的迎接我们。</p> <p class="ql-block">90岁高龄的图瓦族乐器楚尔吹奏手,他眼睛患有白内障,视力不好,带上太阳镜,站在门外犹如雕塑。</p> <p class="ql-block">图瓦人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部落,他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富饶的河谷,宽阔的草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图瓦人独特的音乐。他们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乐器楚尔,据说是汉朝“胡笳十八拍”乐器中的一种。叶尔德西老人是生活在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中,既会制作又会吹奏这一乐器的唯一一位传承人。据说,他13岁开始学“楚尔”,用了10年的功夫才掌握了技艺。他使用的“楚尔”乐器非常独特,是用喀纳斯湖边生长的一种叫“芒达勒西”的苇科植物茎秆掏空钻孔后调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进入图瓦族人家中,主人端来了奶茶和小水果糖。</p> <p class="ql-block">图瓦族小伙子可能是首次接待游客,说话有点紧张。</p> <p class="ql-block">门外的图瓦族乐队领队进门圆场接待。</p> <p class="ql-block">楚尔又可称之为楚吾尔,是一种草笛是蒙古族图瓦人的民间传统乐器,也是汉朝时期在西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乐器中的一种,吹出的声音深沉舒缓、悠扬婉转,美妙而又神奇。更为奇妙的是,制作这一乐器的新疆图瓦人用的是一种名为“芒达勒西”的苇科植物,他们把这种植物的茎杆掏空钻孔后调制成乐器。只能用一年,第二年重新制作。楚吾尔长60多公分,有三个音孔,三个音孔的位置都是用手指量的,这三个音孔能吹出五、六个音。要想用它演奏出音乐,必须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竹笛相比,这种草笛几乎没有重量。草笛中空,一端有三个圆孔,各种美妙的乐音就是通过这3个孔发出来的。用丹田之气吹奏,吹孔置于嘴角,靠舌尖的振动发声。</p> <p class="ql-block">不同于笛子或箫是放在嘴唇下闭嘴吹奏,楚尔是将管嘴放在上嘴唇中,张嘴用丹气吹奏。闭上眼睛可以听见气流在楚尔管中流过的丝丝声,在丝丝声中伴随着美妙销魂的音乐,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p> <p class="ql-block">呼麦(图瓦语:Хөөмей;蒙古语:Хөөмий,意为“咽喉”),又称喉音唱法、双声唱法、多声唱法或浩林潮尔,是阿尔泰山周围地区诸多民族的一种歌唱方式,并非蒙古族所独有。呼麦是阿尔泰山原住民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早在12世纪蒙古形成民族之前就已在广袤的地域上流传: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呼麦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即在匈奴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呼麦。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图瓦人呼麦乐队,他们用图瓦三弦,马头琴,吉他,大鼓和奇妙的呼麦表演,奏出了令人陶醉的自然之声,他们的声音是自然界的神秘召唤,令全场游客们心灵震撼。</p> <p class="ql-block">蒙古族舞蹈:鸿雁</p> <p class="ql-block">喀纳斯景区是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是中国唯一和四国接壤的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最大支流布尔津河的发源地。喀纳斯湖还是我国唯一的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分布区,生长有西伯利亚区系的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等珍贵树种和众多的桦树林,已知有83科298属798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以及鱼类、昆虫类在此繁衍生息,更是生趣无限。不同的植物群落层次分明,色彩各异。每至秋季更是万木争辉:金黄、殷红、墨绿各呈异彩。林中 灌木叶茂,枯叶朽木上苔</p><p class="ql-block">藓、野草遍生。林间空地草甸如菌,山花鲜艳。风静波平时湖水似一池翡翠,随着天气的变化又更换着不同的色调,自晨至夜换变着风采。</p> <p class="ql-block">喀纳斯湖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湖”。喀纳斯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北部,湖水来自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湖面海拔1374米,面积45.73㎞2,湖泊最深处高程1181.5米,湖深188.5米,蓄水量达53.8亿立方米,是中国最深的冰碛堰塞湖,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内陆淡水湖。</p> <p class="ql-block">喀纳斯湖码头有一座巨型哲罗鲑雕塑。巨型哲罗鲑是北方一种珍稀的冷水型食肉鱼类,体长数米,体重能达到上百公斤。生性凶猛、机警,长年隐藏在深水中,繁殖季节鱼体呈红褐色,有大红鱼之称。如今已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灭绝,只有在新疆喀纳斯湖还有少量残存。</p> <p class="ql-block">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牧民把十几匹马赶到喀纳斯湖边放牧。天气非常好,太阳暖洋洋地照着,牧人躺在离湖边较远的一片草地上,草香醉人,渐渐地不可抗拒的睡意把他带入了梦乡。十几匹马或香甜地嚼着青草,或跑到湖边饮水。等牧人醒来时,马群不见了。牧人的心里紧张了,他急忙奔到湖边一看,立刻惊呆了。只见湖边的水被染成一片血红色,岸边还遗留着一些杂乱的马蹄印。惊恐中,牧人没敢在湖边久留,急慌慌跑回家去了。 这类传说在湖区还很多。据说,那喀纳斯湖怪硕大无比,出没无常,一口就能吞掉一头牛犊。它时常在湖边偷袭吞食牛马。到了1931年,有一位牧民正在湖旁放牧,突然听到湖中发出“隆隆”的声响。牧民一惊,忙放眼向湖中望去,刚才还平静的湖面上骤然掀起了巨大的波浪,浪花飞腾翻滚,在阳光下闪耀着刺眼的红光。只见十几条巨大的红色鱼形怪物在水面上翻腾跳跃,搅得湖水汹涌澎湃,十分雄奇壮观。</p> <p class="ql-block">图瓦人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成吉思汗西征,途径喀纳斯湖,见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决定在这里暂住时日,休整人马。成吉思汗喝了湖水,深得特别解渴,就问手下将领这是什么水。有一位聪明的将领答道:“这是喀纳乌斯(蒙古语是可汗的水的意思)。”众将士便齐声答道:“这是可汗的水。”成吉思汗说:“那就把这个湖叫做喀纳乌斯。”于是在图瓦人的传说里,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成吉思汗驾崩后,遗体就沉在喀纳斯湖中,图瓦人作为当年成吉思汗的亲兵,就留在喀纳斯湖中,世代守卫王陵。“湖怪”就是保卫成吉思汗亡灵不受侵犯的“湖圣”。 图瓦人说,其祖辈曾组织过两次猎捕湖怪的大行动。一次制作了一只大铁钩,以牛头为饵,牛皮为绳,将绳的另一头用20匹马拉着。等了一天,湖怪上钩了,他们便赶着马拉动,走了没多远,20匹马累得口吐白沫,他们只好将皮绳绕在几棵大树上,刚系好,绳子便断了,第一次行动失败。另一次是宰杀了十多头牛,用牛皮制成一张大网,用五只小船拖着大网绕湖而行,结果船沉网破,此次行动又以失败而告终。</p> <p class="ql-block">当地的一位蒙古族的老校长说,据老人们讲,有一年,一头小牛犊在湖边吃草,不料被大红鱼吞食了。他年轻时,湖里的鱼特别多,而且很大,他见过近两米的大红鱼。冬天在湖面上,打开一个冰洞,就会有鱼从洞口跳出来。上世纪70年代一个初冬,三个牧民赶着生产队的一群马,准备从结冰的喀纳斯湖的下游通过湖面,不料冰冻得不结实,哗啦一声巨响,冰塌下去,一群马都掉进了湖里。过了几天湖水又结冰,冰下面有几匹马清晰可见。牧民们砸开冰,打捞上来几匹死马。其余的马连尸骨都不见了。到了来年开春时湖冰解冻,河水又流淌着,但掉进湖里的马,连一块骨头都没有浮出水面,在河的下游也没有出现。</p> <p class="ql-block">据说在19世纪末,一群从俄罗斯过来的白俄人住在喀纳斯湖畔的一个小村落中,有个强悍的俄罗斯汉子下湖捕到一条“大红鱼”,竟有好几吨重!他在茫茫的雪地里牵着十几匹马驮运,运了三天三夜,还没能运完。于是他不得不忍痛丢下不少鱼肉。</p> <p class="ql-block">每人花120元在码头乘游艇游览喀纳斯湖。</p> <p class="ql-block">喀纳斯湖景区由高山、河流、森林、湖泊、草原等奇异的自然景观、成吉思汗西征军点将台、古代岩画等历史文化遗迹与蒙古族图瓦人独特的民俗风情于一体,有驼颈湾、变色湖、卧龙湾、观鱼台等主要景点,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自然保护、科学考察和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喀纳斯后,乘摆渡车回到游客中心已经是下午7.00过了,天色已黑,我们乘旅游大巴连夜行驶172公里,晚上10.30入住布尔津酒店。</p> <p class="ql-block">第五天,2021年9月日早上8.00,从布尔津出发,沿319省道,216国道前往可可托海景区额尔齐斯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长途旅行中,旅游大巴中途停下,让游客们进卫生间。</p> <p class="ql-block">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景区里,随处可见牧民赶着牛羊等牲畜进行转场的景象。随着季节变化,夏牧场的水草逐渐丰茂起来。牧民赶着牛、羊、马、骆驼从春牧场迁徙到夏牧场。</p> <p class="ql-block">穿过隧道,就进入可可托海了。</p> <p class="ql-block">可可托海镇位于阿尔泰地区富蕴县西北部,距县城距离52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88°50′,北纬47°20′,可可托海镇为山地,海拔1200米左右,属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冬寒夏凉,素有“*寒极”之称。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37℃,较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5℃,极端*气温-51.5℃。极端*气温37℃,年平均气温-1.9℃。夏季少雨日照长,冬季风大多雪。年均降水量250毫米,年平均风速1.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冻土深度2.2米,无霜期120天。</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哈萨克族牧民毡房。</p> <p class="ql-block">新疆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转场,羊群走在景区道路上。</p> <p class="ql-block">区间车司机停车,让游客尽情地感受令人震撼的转场场面。</p> <p class="ql-block">我在车内用尼康D610十24-120变焦镜头,隔窗抓拍了机会难得的“可可托海牧羊人”。</p> <p class="ql-block">额尔齐斯大峡谷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是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中的一处主要景点。沿额河对峙连绵排列的花岗岩山峰,峰壁圆浑,形态多样,峰峰演绎着美丽的故事,堪称一百单八峰。更奇特的是这里的花岗岩山峰表面,多呈密集蜂窝状的凹坑,以及好似凝固的巨瀑一样的竖直沟槽,俨然瀑布化石。</p> <p class="ql-block">新疆北部,阿尔泰山气势恢宏,绵延千里。它横亘于中、蒙、俄边界,成为中国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天然分界,也是作为新疆第二大河流的额尔齐斯河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全长2969公里,在我国境内546公里,沿途留下了一串串美丽富饶的绿洲和牧场。它流经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的可可托海,在此形成了一条近百公里长的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额尔齐斯大峡谷就是从可可托海开始的。从额河岸边的富蕴县城出发,转过108道弯的山路,绕过可可苏海湖,穿过可可托海镇,就进入到当地人所说的大东沟。大东沟,又叫神钟山峡谷,整体呈"U"形状,全长约8公里,底宽约10~40米,额尔齐斯河从中流过。两岸分列着神钟山、飞来峰、骆驼峰、神象峰、神鹰峰、小石门、人头马面等无数个极具个性的奇峰怪石,俱是裸露的花岗岩石壁陡峻。更奇特的是,那些奇异多姿的山峰多呈钟状、穹状、锥状。山峰表面,多有呈密集蜂窝状的凹坑,以及好似凝固的巨瀑一样的竖直沟槽。这些独特的花岗岩石峰,与峡谷内以杉树、松树、桦树和杨树为主的森林和叠石湍流的额河相得益彰,自然勾勒出一幅幅粗朴、苍凉而静幽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神钟山位于富蕴县境内额尔齐斯河上游约40公里处。在额尔齐斯河两侧,坐落着两座钟形巨岩,高约1000米,岩石上生长着白桦树、青松和西伯利亚云杉,巨石上还生长着青苔,雨过天晴之际,岩峰上白云缭绕,彩虹划天而过,景色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神钟山又叫“阿米尔萨拉峰”,缘于当地哈萨克民间流传的一段美丽凄凉的传说:有个小伙子叫洪太吉,他是蒙古王的儿子,他爱上一个姑娘叫萨拉,但姑娘却爱上了他的朋友阿米尔,为了萨拉,两个好友反目为仇。阿米尔和萨拉带领一队人马私奔,跋山涉水来到钟山脚下,他惊叹于钟山的雄奇壮丽,爬到钟山之顶,安营扎寨。夏天,喝雨水,吃山顶上的野葱、野白菜;冬天,打猎。他们平静而幸福地生活着。洪太吉得知心爱的人与朋友私奔,心生仇恨,发誓一定要找到他们。终于有一天,他在钟山发现了他们的踪迹,于是,他在钟山对面的一座山上驻扎下来,隔河相望,等待萨拉出现。一天,萨拉背对额河,梳理美丽的长发,这时,洪太吉对着萨拉的背影射出了仇恨的箭,殷红的鲜血滴落在小溪里,萨拉从钟山顶上掉了下来。 阿米尔悲痛欲绝,从山上跳下,他们双双落在额河中间的一块巨石上,鲜血染红了巨石。据说,至今这座巨石中间的凹陷处仍盛满了血红色的水,向人们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爱情悲剧。据说,冬天下过雪后,有人在某块山崖上可以看到阿米尔抱萨拉欣赏着神钟山的美丽冬景。</p> <p class="ql-block">岩壁上的孔洞就像是人工雕琢的佛龛。</p> <p class="ql-block">素有"金山银水"之称的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自古就不缺少赞叹:"金山南面大河流,河曲盘桓赏素秋,秋水暮天山月上,清吟独啸夜光球。"这是元代大诗人丘处机描绘额尔齐斯河的诗作。面对阿尔泰山,同为元朝名仕的契丹才子耶律楚材有过这样的击节称赞:"千岩竞秀清人思,万壑争流壮我观,云覆云开岚色润,松巅风起雨声乾,风光满贮诗囊去,一度思山一度看。"</p> <p class="ql-block">晚上10.00,在富蕴火车站乘车前往伊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