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right">——堂头中学 洪晨柳</h1> “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才”是学校的办学宗旨,“打造学校立德树人的绿水青山”是教师的行动方向。成长,归根到底是孩子的事,别人只能帮助,不能替代。在教师的字典里,不应该有“奇葩学生”“问题学生”的概念,不应该以升学标准框定学生,发挥每位学生独一无二的价值,才是教育的狂欢。 <b>情景一:课堂闹剧</b><br> 学校提出并践行“端正行动”——坐姿端正,听课专注。每一位任课老师会严格监管,做出提醒。小A同学的学习情绪化严重,在课堂上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现象。认真时,他积极回应老师,声音洪亮;消极时,他认真阅读书籍,不再听课。不论哪种情况,他都是翘着二郎腿,坐姿随意。对于老师的提醒,心情平静时他会马上整改,但坚持不了几分钟;心情烦躁时他不予理睬,甚至会恶语相向。上课老师对此十分烦恼,小A同学的我行我素不但影响了上课效率,也给同学们做了不好示范。 <b>情景二:生活戏剧</b><br> 八年级的课堂,小A同学依旧如此——学习情绪化,无休止地看课外书,偶尔与老师起冲突,不善沟通......英语是他最弱也是最抵触的学科,不出所料,英语课上他又犯浑了,和老师当堂起了冲突。为了继续上英语课,班主任把小A同学带出教室了解情况。本以为情绪化的他会依旧怒气冲冲,不再沟通,这次却一改常态,认真倾听也倾诉了内心的想法,让这次师生小冲突快速解决。突如其来的转变让老师不得其解,难道孩子突然成长了? <b>案例解读:坚持创造希望</b><br> 在一次家校联系中,我偶然得知真相,小A同学的母亲猜测,是一场母子观影活动造就了这场生活戏剧。一天,小A同学和母亲得闲在家,他提议在家看场电影,母亲答应了,随机开了一部——《银河补习班》。小A同学的母亲是做裁缝的,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孩子上了初中后两人见面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静静地坐在一起看场电影更是难得,所以调皮的小A同学看得格外认真。电影接近尾声,母亲自然地说了一句话:“你有没有觉得电影中的爸爸特别像你们班主任,从来没放弃你。其实,所有老师来关注你都是没放弃你,你要自己懂事起来。”小A同学若有所思,从未像当时一样认真地思考一件事。<br>生活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br>幕后的他:班主任老师镜头下的小A同学<br><b>镜头一:合照五连拍</b><br>有一个特别的他,躲闪镜头,不愿露面。看似不合群不配合的他,其实是心思最细腻的男孩。私下他和妈妈坦言,自己没有为班级做贡献,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 <b>镜头二:小身板大能量(右下角的他拿着班级三年的纪念照捂脸)</b> <b>(期末表彰大会获校进步奖,大方地露出笑脸)</b> <b>教育反思:静待花开</b><br> 小A同学的转变是一次契机带来的坚持教育效应。他是一个在家特别受宠的孩子,相较于姐姐,他在小时候得到了更多的爱与关注。一旦置身集体,他会变得焦虑,变得自由化,在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都能得到满足的事情在学校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这让他极不适应;在家他是焦点,都能发挥的机会在学校会受到大大小小的束缚,这让他极其烦躁。<br> 他最信任最依赖的是母亲,因为母亲会耐心听他说,会经常鼓励他。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马斯洛成长需要层次理论,孩子在此时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当这个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会表现出叛逆、情绪化等情况。追根溯源,我们如何对症下药?<br> 一做好家校联系,整合在家在校的表现才是完整的学生,找到学生的痛点才能高效解决问题;二做好师生交流,坚持和学生交朋友,才能快速地了解学生心理,为解决问题争取时间,也为教学工作争取时间。<br> 爱是成功教育的金钥匙,坚持是成功教育的金大门,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一视同仁地面对学生,老师也应摒弃情绪化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静待花开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