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古镇,质朴中见珍奇(下)

老长不大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当年大河关码头纳税情景的塑像</b><b> </b></p><p class="ql-block"><b> 见证时光变迁的古码头</b></p><p class="ql-block"> 以军兴商,以水盛城的镇远,不得不说一下散布于舞阳河畔的古码头。</p><p class="ql-block"> 民国前的镇远,水路航运是其主要的交通方式,因此,镇远的舞阳河畔有众多的渡口和码头。这些码头的作用不同且有讲究,有装卸货物的商用码头,有官员出入的官码头,还有一些是商帮巨贾自己的专营码头。</p><p class="ql-block"> 青龙洞古建筑群隔河相对的大河关古码头,虽风光不再,然气派仍在。码头的广场上,是现在观赏和拍摄青龙洞景色的最佳位置。</p><p class="ql-block"> 大河关码头,早年为沙湾渡,明洪武年间建舞溪桥(祝圣桥),渡口改作码头。明清时期,它是出入滇黔水路航道的一处重要关卡。清代在此设立厘金总局督办税务,所有过往商船必须在此靠泊报关、交纳税金。</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看到的码头上一组雕塑,就是商家当年交纳税金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位于兴隆街中段南侧的禹门码头,说是专门为激励镇远学子所建。它规格较高,临街有座雄伟的石牌坊,立柱和横梁上面雕刻着蟠龙,显得庄重威严。立柱下方倒挂的石狮雕像,尾巴朝上头朝下,不知有何寓意?若是鲤鱼,我等俗人则能理解。</p><p class="ql-block"> 禹门,即为龙门,寓意功名科第。为求取功名的学子从这里乘船赴省、京赶考,考中了秀才、举人、进士等人归来亦在此登岸,以示荣耀。</p><p class="ql-block">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当年这首诗,聚集了多少学子的期望与梦想,牵挂着多少亲人家眷的期盼和希冀。</p><p class="ql-block"> 米码头,顾名思义,是装卸米粮的专用码头。贵州山多地少,粮食不能自给,军队和民众的用粮需靠湖广、江淮等地调拨接济。运粮的船只在此码头卸米、分发、转运,临街又是米市,故而得其名。</p><p class="ql-block"> 还有“江上烟凝合,林间鸟息长”的冲子口码头,“津头风雨暗垂柳,两岸相逢即异乡”的杨柳湾渡口,“数声渔唱归舟晚,吹遍芦花两岸风”的天后宫码头等,各具特色,皆有逸趣,不再赘述,留待大家日后有机会去镇远时,慢慢观赏、细细品味和悠悠遐思。</p><p class="ql-block"> 岁月飞逝,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古码头,其作用已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所取代。它们虽然有些落寞,但仍宠辱不惊地伫立在那里,不只以残败的条石台阶诉说昔日的辉煌,还以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身份,成为一处游览景点,继续为古镇作出新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大桥至祝圣桥的兴隆街,是镇远老城区(旧城府)最繁华的地段。新大桥其实并不新,建成于1950年,只是相对祝圣桥而言。从新大桥拐进兴隆街,迎面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四柱三门三重檐。牌坊横额上书“石屏巨镇”四个大字。外侧立柱楹联:入门来四面青峰迎客驾;登道去一泓碧水洗风尘。里侧立柱楹联:秦汉古雄藩,万里梯航分道去;唐虞新景运,百花仙子舞运来。简明扼要地描述了镇远古镇的历史、地理位置与风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禹门码头的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b> 通往历史的古巷道</b></p><p class="ql-block"> 这段兴隆街不宽亦不长,长约1.5公里,一边依山,一边临河。青石铺成的路面,衔接有致、厚实古朴,历经岁月的磨砺,越发锃光瓦亮。</p><p class="ql-block"> 两边的街屋大多经过新的修建,高度和式样相似,布局与风格统一,透出一丝现代气息,但建筑仍秉承古韵,所以新颖中不失淳朴。尤其是临河边一排美观整齐的楼房,晴天倒映水中,雨时烟雨濛濛,犹如一幅清新的水墨画。若河中泛舟而行,或隔河观赏,不失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街屋大多为三层,粉墙黛瓦,二三户之间由马头墙分隔,多为酒肆茶楼与商铺客栈,与旅游小镇的身份相适应。其间亦有些年代久远的老旧街屋,门窗上的漆色已经褪去,有些也许从晚清民国延续下来,至今仍在经营着各种传统美食小吃,或有民族特色的物品。它们在屋檐和门楣上挂的一盏盏红灯笼映衬下,依然红红火火,散发着蓬勃向上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兴隆街北边(靠山一侧)不时会闪现出一些牌楼、巷口,古朴而老旧。</p><p class="ql-block"> 四方井巷口有座新建的石牌楼,前面塑着一位担水人的铜像。我揣着访巷探井的想法,走进小巷,顺着青石路前行,两边既有老旧的普通民宅,也有建于民国和明清时期的深宅大院,难得的是都还保存较好。有些老房子虽然拆除翻新了,但在剩下的旧门楼飞檐下,立几根木柱用以支撑。这些深宅大院大多门从边开,与正屋朝向完全错位,这种结构造型就是镇远独特的“歪门邪道”。</p><p class="ql-block"> 昔时镇远多富商,讲究风水和财不露白,用高耸的风火墙围住庭院,刻意保持正屋不与街巷成直角,斜开的旁门是其财不外露的内敛与低调。这就造成了迷宫般的歪门邪道之布局。</p><p class="ql-block"> 巷道里转弯处有口正方形小井,周边以条石围成井圈。井壁用青石镶砌,做工精致。井台后面有座小小神龛,也用青石雕琢。这就是著名的四方井,说是开凿于宋元年间,巷名亦由井而来。井水来自石屏山的山泉,没有污染源,冬暖夏凉,盛泽不涸。附近居民至今还在汲水日用。</p><p class="ql-block"> 镇远古城中还有许多古井,形状各异,深浅不一,如猪槽井、琵琶井、雷家井、陈家巷井等等。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里,人们的日常饮用、洗涤,以及消防火灾都离不开它。</p><p class="ql-block"> 小巷曲径通幽,巷中有巷,纵横交错,相互通达。古宅庭院幽深,普通民居绵延,错落有致,彼此衔连。每走几步,不经意间就会和另一条小巷相通,复兴巷、仁寿巷、冲子口巷……与另一座院落相遇,傅家大院、全家大院、杨茂兴大院、谭钧培老宅等等。看似一条条独立的小巷,一座座独立的庭院,其实连着整个古城,凝集着镇远生生不息的血脉。</p><p class="ql-block"> 历经时光浸润和人气滋养的古巷庭院,身上都浓缩着镇远古城曾经的荣华富贵,抑或辛酸血泪,无不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行走在这样的小巷里,摸摸陈年的青砖,看看雕刻的窗扉,你会有种特殊的体验,仿佛进入了时光的回廊,走近明清,走向历史。</p><p class="ql-block"> 读懂历史,也能读懂镇远。镇远是一处可以边看边思考,边走边发现历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镇远古镇之韵,正是藏在这些古老的巷子里。它们不张扬,不惊艳,但平淡中显意韵,质朴中见珍奇。</p><p class="ql-block"> 镇远古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坚忍不拔的品格,不事张扬的个性,安之若素的操守。让人思绪万千,给人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字:老长不大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