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泉州厦门行之二 泉州市区+洛阳桥

羊羊得意

2021年3月27日早5:50,我从住的泉州“费里旅舍”四层房间走出,推开旁边的平台玻璃门。这家小旅舍就十间房,但每间的风格都不一样,我住的这间被布置成东南亚风格 <p class="ql-block">四楼外的平台有二三十平米的样子,从这儿刚好可以欣赏开元寺的西塔(仁寿塔)和东塔(镇国塔)</p> 但“欲穷千里目”要“更上一层楼”,我从旁边的梯子爬上四楼顶的天台,这儿的视野更好。虽说四楼并不高,但泉州这里高层建筑不多,特别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附近。我站在楼顶,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6:15,太阳冲开浓厚的云层露出笑脸,此时刚好有一片云彩拦腰穿过,像腰带一般,好一种清晨里的朦胧美!<div >泉州,别称鲤城,福建省辖地级市,是闽南民系城市之一。泉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泉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泉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泉州文物古迹很多,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包括开元寺、清净寺、洛阳桥、文庙等</div> <p class="ql-block">我今天就按小美女林掌柜昨晚给我画的路线图参观。路线图很细致,甚至把用午餐和下午茶的地方都标出来了,还给我留出了下午去洛阳桥观赏日落的时间。好走心的小掌柜!</p> 大约7:10,我悄悄下楼,没有惊动还在休息的小掌柜一家。我打开院门,经过两三个转弯,就到了西街。从新华北路路口到钟楼这段约700米是步行街,但8点前可以走车。我来的时间太早,昨天下午还熙熙攘攘的街道南侧店铺都没开门,繁华的西街上有些冷清 我从新华北路路口步行170米到达开元寺南门。这是南门外卖纸钱的老人,她来的真早,哪有顾客呢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p class="ql-block">正前方这座建筑是开元寺天王殿。有意思的是,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开元寺早6:30就开门了,不收门票,但要预约,不过现场预约就行。这么早,没有游客排队,我在门口预约后,进入天王殿参观</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内两边的石柱为梭柱,就是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天王殿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该对联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p> <p class="ql-block">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p> <p class="ql-block">我从天王殿东侧门走出,没想到门口的工作人员要我出示健康码绿码和测体温,但为何不在我进天王殿前就扫码测温呢?不明白。在天王殿后有座拜亭,拜亭不大,有部分和天王殿相连。据说古代每逢皇帝诞辰时,地方官员前来开元寺祝贺,山呼万岁。泉州多雨,特造此亭摆设香案,不误礼仪</p> <p class="ql-block">拜亭前有个很大的广场,对面是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从拜亭前广场有一条向西的小路通往西塔即仁寿塔,小路两边种植着树木与成片的鲜花</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内的东西两座塔是现今全国建筑高度最高、年代最古老的一对石塔。唐朝建寺的时候,最初建的是木塔,因为火灾而毁,在宋朝重建时改为砖塔,后再改为现时的石塔。东西塔每一层嵌有佛教人物浮雕16尊,两塔共有160尊。须弥座上,还有佛传图40方、花卉鸟兽图48方,以及侏儒16尊。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北政和四年(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p> <p class="ql-block">西塔是五层八面,然后每一面有两尊佛像, 一塔就有80尊的佛像,基本上都是宋代佛教的石雕艺术的珍品</p> 西塔是献祭给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的。在西方的极乐世界最讲究众生平等,所以在西塔的80尊佛像是没有等级制度之分的 西塔底部圭脚之上为仰覆莲花,束腰以间柱分隔,转角饰以力神。西塔完全是花草禽兽图案,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表观 <p class="ql-block">在西塔北面几十米开外,有一照壁叫“麒麟壁”。它建于乾隆乙卯年,建于泉州府城隍庙前,为城隍庙的附属建筑。“麒麟壁”分三垛:主体正中粉壁上用交趾陶镶嵌硕大麒麟一只,是古人敬奉的四灵之一。左右两垛各嵌砖雕的灵芝,牡丹,鹿,鹤等,暗喻福,禄,寿俱全。“麒麟壁”整体工艺精湛,气韵盎然。1970年代初,移砌到开元寺西塔北面,加以保护</p> 关于照壁上的这只神兽,有两种解说:一说是麒麟,龙首牛尾,麟身兽蹄,作步步回首顾盼状,嘴咬铜钱,铜铃大的眼睛盯着钱币状的太阳,下面配嵌砖雕元宝、如意等吉祥物。另一说是:麒麟壁上的神兽不是麒麟,而是“犭贪”(音同贪),是一种独角兽。据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的古谚说得就是“犭贪”这家伙。传说,“犭贪”的胃口很大,什么都吃。它吞食了山中的奇花异草、珍禽瑞兽,又到人间来吞食金银财宝。后来,它看到太阳从东海面冉冉升起,又想冲过去一口吞下太阳,结果跌进海里淹死了。又一说,“犭贪”淹得半死,被八仙所救,成为李铁拐坐骑。麒麟壁上的“犭贪”,脚踩葫芦,古钱,犀角等各种奇珍异宝,还不满足,仍贪婪地盯着云彩中的太阳,一幅贪得无厌的嘴脸。古代一些官宦人家在堂前门后照壁上画有这种“犭贪”,借此警示自己戒除贪念,清正为官,切莫贪财贪色,贪赃枉法。民间误将犭贪当作麒麟,且因而有“麒麟送子”的说法,许多妇女在此壁前烧香点烛、敬奉供品,祈求早生贵子、多子多福;有些人则把它视同财神或福禄寿的图腾,因为它身边有元宝、灵芝、如意、鹿、松鹤等吉祥物,象征富贵、长寿、厚禄(鹿与禄谐音),所以也来焚香朝拜,祈愿招财进宝、福星高照 <p class="ql-block">我从“麒麟壁”往东走不远,来到大雄宝殿前。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 100 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 根柱子的“百柱殿”。 崇祯 10 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 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 16 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 24 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p><p class="ql-block">大殿前有多位信众对着大殿内的佛像顶礼膜拜</p> 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字,以应桑开白莲之说 大雄宝殿前有方形大平台叫“月台”,其须弥座束腰间嵌有72幅辉绿岩的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的,它们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一位大姐跪在大殿栅栏前,手捧经书,大声诵读 大雄宝殿前的宋代二塔,即阿育王东西二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二塔规制相同,均为宝箧印经式石塔,通高约5米,塔下部为石砌梯形体基座,基座上为分层方形塔身,每层之间有收分错落,上部两层四面浮雕。第一层每面浮雕坐莲佛像四尊。第二层则四面浅龛,内刻佛教故事图案。塔顶四角置蕉叶型插角,插角上雕山花、蕉叶、祥云、人物图案。塔顶正中为相轮式塔刹。其中东阿育王塔南侧塔身刻有“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两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七月题。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重修”。开元寺宋代二塔为福建省内尚存的几座宋代宝箧印经式石塔中的两座,被认为是宝箧印经式石塔宋代代表作。双塔历经千年时光,均有部分残缺,部分浮雕与雕刻的文字则已漫涣不清。近年人们在双塔顶端发现横刻有文字,其中东阿育王塔刻苦有“皇帝万岁”、“月光菩萨”、“日光菩萨”等字。西阿育王塔刻有“金上皇帝”四字。不过,字迹已较难分辨清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的保洁老人,她头戴插花,我猜她应该是来自泉州市丰泽区的蟳埔女,我明天要去那儿参观</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供奉佛像三十四尊。佛坛的正面大厅,供奉着五尊通高6米、宽3.2米、厚2.64米的金身五方佛,五方佛的协侍有文殊、普贤、迦叶、阿难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后厅正中则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和善才、龙女。两翼侍列着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大雄宝殿从建筑规制和佛像供列,都是全国少见的,是值得夸耀的奇观之一。</p><p class="ql-block">透过大雄宝殿侧窗,我可以依稀看到大殿东侧的两座长明灯塔</p> 大雄宝殿后的建筑是甘露戒坛。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僧行昭开后为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始筑戒坛,遂称甘露戒坛。现存建筑系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似蜘蛛结网,结构复杂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有24尊木雕 飞天,身系飘带,手持乐器、鸣鸣弹奏,翩翩飞翔,与大雄宝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又是研究闽南古乐南音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据说,全国佛教寺庙 唯有北京戒坛寺、杭州昭庆寺和泉州开元寺尚保留着戒坛的建筑规制。 藏经阁在甘露戒坛之后,始建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毁于火灾。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僧正映重建,景泰、嘉靖年间一再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僧圆瑛改法堂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万多卷 <p class="ql-block">在参观开元寺中轴线的大雄宝殿等四座建筑后,我进入东院,东院的主要建筑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因疫情没有开放,于是我直接往南走,参观东塔即“镇国塔”。它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东塔象征东方娑婆世界,分五层,表示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 </p> <p class="ql-block">东塔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东塔于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p> <p class="ql-block">东塔是献祭给现在的娑婆世界的释迦摩尼佛的,现在的娑婆世界是有等级制度之分的。所以在东塔的佛像的排列,从第一层到第五层,叫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是严格的按照佛家的等级制度来分列的,这就是东西塔的最大的不同。塔壁上所雕的八十尊保护神像,身份、服装、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个性鲜明突出</p> <p class="ql-block">须弥座束腰部嵌有三十九幅释迦成佛连续故事画像,每幅主题集中,人物故事刻画细致,引人入胜。瑞士人戴蜜傲、德国人艾克合著的《刺桐双塔》(1935年出版)一书,对每幅图像内容都作了详细说明。如第三十幅“斗勇金毛”下解释曰:“‘金毛’是狮子的名称,站在左边的勇力士,显然是一个驯狮的人,或可称为角斗者,他身穿西方服装。”并且每幅都有主题刻字。如第一幅题是“童子求偈”,第二幅为“青衣献花”,等等。图刻简练,内容鲜明,充分表现了宋代泉州石雕工艺的艺术成就</p> 东塔描绘的佛教故事,人物众多,符合整体的现世性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中,时间已到9:15,我在开元寺已经参观两小时。按照“费里旅舍”小美女林掌柜给我的参观路线图,我下一个参观景点叫威远楼。按导航指引,我要从开元寺西门出去。在路过西塔前的甬道时,我见一位中年人正在画铅笔画。他画的特别细致,正在画的是开元寺的西塔,他说一幅画作要用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地上摆着三幅他的画作,都是关于开元寺主要建筑的,他这是要卖画吧?</p> <p class="ql-block">我从西门出,沿着开元寺院墙先往北再往东走,不到20分钟就到了威远楼前。威远楼位于泉州旧城区中山北路的州顶古州衙前,又称北鼓楼、谯楼。南宋状元泉州太守王十明就把泉州的北楼(威远楼)和武昌的南楼(黄鹤楼)并称为“天下名楼”。至元九年秋八月(1349年),泉州长官契玉立就重新择址在州衙前建造这座古泉州标志城楼,命名为:“威远楼”。从康煕年间至光绪年间,威远楼经几次修葺。1959年春,泉州市政府接受文化部文物局副总工程师、古建筑专家杜仙洲的建议,决定拨款全面修复威远楼。1969年威远楼在文革中被彻底摧毁,1989年泉州市政府组织重建。重建的威远楼主体建筑占地732平方米,正面宽35.6米,南北进深16.4米,分上下二层楼阁式造型,建筑总面积为1100平方米,楼屋总高度为17.45米。因疫情原因,威远楼内部没有开放,我简单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p> 威远楼东侧有条著名的泉州中山路。中山路位于泉州鲤城区,北起爱国路、模范巷口,南抵新桥(顺济桥)头,南北贯穿整个古城区,横向宽度为10米-12米,全长2495米。泉州市中山路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00一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威远楼旁这段一直到泉州钟楼叫中山北路,比较短,大约600米左右,可以通行汽车,看着不是很繁华 <p class="ql-block">前方中山路和西街交汇处的白色建筑叫做钟楼,虽没有一般人印象中钟楼的那么高大,但也有近九十年历史。泉州钟楼是1934年建设东西街十字路时建的,于次年完工。据说建造钟楼目的是为了提倡守时。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泉州钟楼与东西塔、威远楼等成为古城独特的景色,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现在的钟楼的钟由机械钟换为石英钟,钟楼还装上了节日灯。夜幕下的钟楼放射出新的光辉,更加灿烂夺目</p> 我从钟楼旁走过,再往南就是泉州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中山中路。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中山中路这段儿是步行街,说是步行街,但可以走电动车 <p class="ql-block">在中山中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都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p><p class="ql-block">这是基督教泉南堂,离钟楼才100多米。基督教自唐贞观九年(635年)传入中国,随后传入泉州,时称“景教",元朝称“也里可温教"。元大德七年(1306年),泉州已有基督教堂,称“兴明寺"。基督教泉南堂清同治帝三年(1863年)设教,占地面积1810平方米。该堂历来为市基督教活动中心,是市基督教两会所在地。教堂大门紧闭,问旁边工作人员,他说要到晚7点和明早6:45有活动时才开放</p> <p class="ql-block">在基督教泉南堂的旁边,有一家大上海理发厅,不过在内部装修。有意思的是,在它斜对面,隔着中山中路步行街,有一家正在营业的同名理发厅。大上海理发厅历史悠久,泉州当地无人不知,现在也是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早在清末民初,福州人便以“三刀”(剪刀、菜刀、剃头刀)行走天下。中山路作为当年泉州最繁华的大街,自然少不了福州人的踪影,大上海理发厅就是其中之一。该理发厅在当时算是高档理发厅了。理发厅以“大上海”命名,除了体现来自民国时期的时尚之都上海的味道外,很多细节都与上海有关。当年曾有一位上海理发师来店里培训员工,座椅、理发工具、风扇等大多也从上海购买</p> 最早大上海理发厅开设在这家正在营业店面的旁边,1959年门店扩充,搬到了如今的位置,先是一间店面,后来拓展到三间(中山中路368-372号),如今则是两间(中山中路368-370号) <p class="ql-block">理发厅二楼也曾设有理发位,只是面积较小,如今已停用。一楼南洋风味的木天花板下,是几个华生牌老风扇,夏日里依然在输送清凉(网路照片,感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大上海理发厅内,旧时光似乎在这里凝固。老式的理发厅专用转椅、老吹风机、老剃须刀,再加上一台播放怀旧音乐的音响,让人瞬间感觉重回几十年前。上海制造的“蝴蝶” 牌理发椅,几十年前从上海托运过来,质量牢靠,如今仍在使用,按一下开关,还可以放平,方便顾客采耳修面(网路照片,感谢原作者)。我也坐过类似形式的理发椅理发多年,看着特别亲切(网路照片,感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我不解的的是,我要从外面拍摄这家理发厅时,居然被店员制止。我这在店外,又不是在理发厅里拍摄,真是莫名其妙。不让拍,我就到步行街对面“吊摄”吧</p> 拍完理发厅,我继续逛步行街。步行街两侧都是连在一起的不同风格的建筑,建筑形式、结构、高度甚至外墙颜色多种多样,走在街上,仿佛在参观万国建筑博览会 <p class="ql-block">这两栋形同姊妹的建筑,外墙都是欧式弧形风格且颜色相近,但两者的外窗结构和骑楼立柱等均有不同,看上去和谐又和而不同</p> 在很多建筑外墙上均有或横或竖的招牌,招牌字体甚至颜色都有不同,有些招牌后的店面还是原来的商家,算起来差不多也是百年老店了,很是不易 <p class="ql-block">但大部分如下面左手这家,早已更换门庭,让人不免感慨时代的变迁。中间这家店面居然盖了五层,其上面三层还是错层结构,下一层的屋顶是上一层的院落。我见过山西依山建造的多层窑洞有类似的风格,没想到在千里外的泉州又看到了,很有意思。这家还利用上层可充分享受阳光的优势,在阳台上种了很多花草绿植,看上去生机盎然</p> 这栋四层建筑看似中规中矩,但外立面很有特点,不仅以橘黄色花砖组成漂亮的图案,更有二十多幅精美繁复的浮雕,内容有花卉飞鸟有青铜器瓷器玉器等,建筑顶部还有四只老虎形状的滴水兽 与灯火辉煌人流涌动的晚间相比,不是旅游旺季的周末上午,中山路步行街游人不多 <p class="ql-block">我离开中山路步行街,按林掌柜的路线图,去参观元妙观。元妙观位于泉州市东街新府口俗称“天公观”,离中山北路只有三百米远,我从西侧小门进入。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泉州兴建了福建最早的道教宫观-白云庙,主要供奉三清尊神、玉皇大帝及道教正统神。历代屡屡修葺扩建,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日臻精美,由此成为影响深远、传播广泛、善信众多、香火鼎盛的道教圣地,是闽南地区道士传播海外的主要祖庭之一。20世纪以后,泉州元妙观多次受到冲击、破坏、占用,原有的建筑物和神像被毁坏殆尽。</p><p class="ql-block">面前的三清殿,1999年12月竣工,为元妙观复建一期工程的核心。该殿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殿宇五进五开间,重檐歇山顶式,阶前为九龙腾飞云石雕;前檐六根高3.2米、直径84公分的石雕龙柱,雕工精美;正面左右两幅龙吟虎啸,栩栩如生;东西外墙八个石窗和后墙五面墙壁,分别嵌有四相、五岳、九龙、修真、内经等道教故事图案的石雕、砖雕,富有道教内涵。整座建筑共有二十八根石柱以象征四灵二十八宿作护卫神,壮其威仪,这是道教建筑所独有的风格。殿顶共有飞檐九条龙脊,脊上雕有老君炼丹炉、飞龙、麒麟和各种道教饰物,颇具匠心。殿内正中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两边为四海龙王</p> 三清殿精美的石雕盘龙柱 外墙八个石窗之一,人物和花鸟器具雕工相当细致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前为凌霄殿,是复建二期工程的核心。凌霄殿通高 18.5米、面积630.5平方米,为中国古典宫殿建筑,建筑既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又精致典雅,精雕细镂,既富涵道教文化内涵,又深具当代闽南古建艺术风格,融合道教文化和闽南古建筑工艺于一炉,堪称当代道教仿古建筑之精华。凌霄殿规制与三清殿略同而高于三清殿,殿内正中祀玉皇大帝,两旁为金童、玉女、雷声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东西两侧为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六丁六甲。玉皇大帝座前有一尊铜雕日神</p> 凌霄殿西侧 凌霄殿后身,重檐歇山顶上雕有福禄寿三星 <p class="ql-block">凌霄殿的每一处工艺细节比三清殿要精细得多,象征着二十八宿作护卫神的石柱往外散发着清冷庄严的气息,让人的神经顿时不由自主的紧绷起来。除此之外,各种瑞兽、云彩的雕刻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不断有善男信女来到此为家人祈福,殿前的香炉也是烟雾缭绕香火不断</p> 元妙观南门上方精细的木雕 还有讲述各种典故的绘画和浮雕、彩色装饰图案等 南门西侧正在对“镇守南天岳元帅”(即岳飞)和“翊灵昭武温元帅””(即温琼)两尊塑像顶礼膜拜的四位信众 <p class="ql-block">我从元妙观南门出来,准备步行去花巷天主教堂。这是一条小巷拐角处的小庙,占地也就十平米左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供桌、神龛和香炉一样不少。泉州这边或大或小的庙宇众多,我这两天的旅行对此印象很深</p> <p class="ql-block">我按高德地图的指引,穿街走巷,往西南方向走。前面这位妈妈骑着电动车,女儿站在踏板上,车前还有一大块挡风被,看着好危险</p> 我昨天在永宁古卫城步行走了3.4万步,超过20公里。今天到现在11点,也走了七八千步,实在有些累。我就坐在路边的花坛边休息一会儿。我心想,也许该打车继续下面的行程。不一会儿,一辆三轮自行车停在我前面,从车挎斗里下来一对情侣。好久没见过这种自行车了!坐自行车在城市旅行也不错,速度慢可以看风景,还可以向车夫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我喝水吃了些东西,大约休息了10多分钟,就继续沿街往天主教堂方向走。从前面一辆“小白”上下来几位游客,我随他们走入旁边的金鱼巷。这本在林掌柜安排的后面行程,但既来之则安之,我就先参观金鱼巷吧,也不管高德地图“您已偏离路线”的提醒 金鱼巷巷口宽近十米,窄的地方只有两三米-据说这是小巷最初的宽度,而巷口是因为民国时期电影院的建设才拓宽的。这儿在宋代时被称作谢衙,因福建转运使谢仲规曾在此建宅。年久宅废,他的后裔在原地建造祠堂,造了一块匾,上书“金鱼世第”。原来,从唐代开始,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五品以上佩银鱼袋。谢仲规是宋皇祐元年进士,福建转运使,官至三品。他的后代也出过高官,佩戴金鱼袋,所以谢衙就被称作了“金鱼巷”。巷口曾有座老大光明电影院,在民国18年(1929年)由何集隆等人合资建造,后改名泉州人民电影院。当时市民从上个世纪20年代无声电影看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产有声电影,度过了难忘的流金岁月。每当夜幕降临,人们就从泉州城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巷口挤满了来看电影的人,充斥着小商小贩叫卖的声音,既可以喝到四果汤、汤圆,也可以尝到菜头酸等泉州经典小吃。如今电影院已废,小巷也一度冷清了许多。但因为小巷的五叔公土笋冻、沙茶面、菜头酸、汤圆等名小吃声名远播,小巷再度热闹起来 我走到金鱼巷东端,就见对面马路边有座漂亮的门楼,在一层上方有块匾额上书“泮宫”两字。我有些好奇,就穿过门楼走进一个大院落 我打开高德地图查看,原来这座大院就是林掌柜安排我参观的文庙,只是和金鱼巷一样,顺序被安排在参观花巷天主教堂后面。眼前这座古厝叫做“文庄蔡公祠” “文庄蔡公祠”是泉州府文庙的附属建筑之一。它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后经李光地等人多次募众修建。2002年对其进行全面整修,恢复旧制,重新展现昔日风采,成为海内外人士缅怀蔡清的好去处。这蔡公祠祭的就是蔡清,蔡清字介夫,号虚斋,明朝著名的大理学家、教育家,官至国子监祭酒。他为官清正廉明,关心民间疾苦,政绩显著;又热心教育事业,育出众多英才俊彦,尤其毕生致力于理学研究,有《四书蒙引》、《虚斋文集》、《太极图解》等名著传世。蔡清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赐谥“文庄”,清朝雍正二年又被下诏从祀于孔庙。如今的蔡清祠成了泉州好几个文化团体的所在地。不知是否因为疫情,“文庄蔡公祠”大门紧闭。但其两边的隔扇门镂空木刻棱花,还有屋檐下的半埋垂花和砖雕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文庄蔡公祠”旁边的绿地上,是有百年历史的泉州泮宫门楼屋顶砼仿木结构。泮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府文庙建筑群的主要附属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原系牌坊式建筑,1914年由南安爱国华侨李功藏捐资改建为二层三开间歇山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门楼。因经过百年风雨,泮宫门楼已破败不堪成了危房,泉州市遂将门楼拆除后按原样复建。但与原建筑不同的是,“泮宫”二字拣取了泉州名人吴鲁名篇《百哀诗》中的“泮”“宫”二字。建设者们还花了几天时间将原门楼顶移至此地供市民参观 泉州府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主要文化古迹之一。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迁回,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重建。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历史悠久,规制完整,气势宏大,文化内涵丰厚,是福建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br>文庙,当然就是孔庙,可是这里却叫做府文庙。府文庙就是府学和文庙,府学就是公办大学,那这里就是泉州大学加孔庙的意思呗。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在一起,那里就是国立大学加孔庙。过去的学校分为私塾和官学,泉州府文庙就属于官学。各州、府、县都有自己的官学。一般的府学都是学庙合一,就是学校、教育局、孔庙合在一起,类似于北京的国子监。泉州的府文庙应该是府学和文庙分开的,叫做左学右庙。南京也是,左边是江南贡院,右边是夫子庙。过去府学入学要经过考试,有一定名额限制;也可由府长举荐,也有名额限制。府学毕业合格可以参加乡试,优秀学生还有奖学金,叫做“禀膳”。通过会试的更优秀学生可以进入京城国子监读书,这些是贡生。国子监还收官二代,好像是五品以上官员有资格送子弟入学。<div>同时,泉州文庙在建筑尺度和工艺手法上糅合了闽南地区建筑的独特风格,显现出民族特性与地域特性,是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宝贵遗产。<br></div><div>泉州府文庙基本形制为“左学右庙”的院落空间模式,坐北朝南,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整体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总体布局由两条轴线组成。各组群建筑数量众多,体制宏伟,主从有序,共同组成中轴对称,以大成殿为核心的庙、学两组建筑群。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时的基本格局,构成一个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较为完整的文庙建筑群,建筑规模为中国东南七省之冠,是中国南方文庙的重要代表。<br></div> <div>前面是大成门,即泉州府文庙的正门。为屋宇式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上面是黄色琉璃瓦单檐硬山顶,曲面坡弯脊燕尾杀,闽南风格。脊墙上贴瓷是凤凰追牡丹和麒麟追凤凰,没有脊刹。明间正门有报鼓石门墩,南方不常见,南方常见报鼓石装饰,不做门墩。端墙上除了有“万”字浅浮雕墙花,还写着“未戴口罩禁止入内”。屋顶还是斗拱抬梁架构,花哨的是那些枋梁雀替上的木刻,十分华丽。大成门两边还有侧门,一边是“金声”,另一边是“玉振”,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工作人员说这是清代建筑,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近来多有修葺<br></div> 大成门到大成殿之间的殿前广场相当大,中间有一水池叫泮池,南沿是弧形,这是文庙标配。周天子的辟雍四周有圆形水池,诸侯的泮宫就只有半圆形水池,这是泮池的来历。泮池上中间有一座桥。北京的国子监里有辟雍,孔庙里有泮池。这是一座非常简单的梁式拱桥,平常不让人走,过去只能举人走(网路照片,感谢原作者) 甭管从左岸还是右岸绕过去,都可以走到大成殿面前广场,这里也叫拜庭。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五明间,两侧有封闭梢间。你也可以说一明间加四次间。上面是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闽南风格曲面坡弯脊燕尾杀<br><br> 正脊两端有张牙舞爪腾云龙。正脊上的贴瓷装饰很奇妙,中间好像是一块圆的烫手山芋,左手的凤凰为躲它而逃回自己的梧桐树;右手的麒麟也为躲它而向蓬莱岛奔逃。下面围脊上的贴瓷装饰是劝人读书上进的故事,每个读书人身后都有一条金龙;劳动人民身后就没有。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最高等级,这座大殿恐怕就是泉州等级最高的建筑了 你再仔细看这屋顶,是不是正脊非常短?在大同华严寺可以看见这么短正脊的庑殿顶,北魏的;蓟州独乐寺山门殿也是这样的,唐代的;开封仿宋建筑也有这样的。山西永乐宫的庑殿顶正脊就开始加长了,元代的;到明代故宫里的庑殿顶正脊就更长。说明这座大雄宝殿最晚应该是宋代建筑,据说是建于南宋初年,我觉着靠谱。当然后来有修葺,应该没有重建。根据记载,泉州文庙最早是在唐代,不在这个位置。正式在这里建文庙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 - 984年) 月台须弥座束腰处保存着宋代的青石浮雕,采用浅浮雕的闽南传统石雕手艺,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各具形态,宛若生枝。各种植物花草在中国传统文化都各具含义 大成殿正面殿前檐下浮雕盘龙金柱两根和浮雕盘龙檐柱六根,造型生动优美,保存古朴风格,为闽南建筑龙柱较早的实例,在全国现存孔庙罕见。另有原府文庙前棂星门青石龙柱,现移存开元寺小戒坛大门,龙骨嶙峋,雕工细腻,是青石龙柱较早的实例 进了大殿的第一块额匾,九龙贴金横匾。“生民未有”,印章是“雍正御笔之宝”。这块匾的位置是承前启后,首先自己足够高级,然后表示后面还有更高级的。这块匾是清雍正皇上题给曲阜孔庙的,并令天下孔庙悬于大成殿内。“生民”一词出自《诗经》,意为自天下生出民众以来;“未有”出自《孟子》“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是说自天下有人后,孔夫子乃第一贤人 下一块是“与天地参”九龙贴金斗匾,印章是“乾隆御笔之宝”。清乾隆皇上曲阜祭孔所题,也是要天下孔庙同悬。“与天地参”出自《中庸》,意为和天地共同受拜,宇宙第三 其后是“万世师表”匾,清康熙皇上曲阜祭孔所题,悬挂在全国孔庙。“万世师表”出自《三国志》“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这块匾在夫子龛之上,这个位置是殿内最高等级。<br>夫子龛后金柱横枋上挂着一块“道洽大同”匾,虽是金匾,但是黑底,很朴素。“道洽大同”出自《礼记》,意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实现天下大同。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不到半年便被迫废除帝制。又过了几个月便含羞而亡。时任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于第二年(民国六年,1917年)赴北京孔庙祭孔。他当场题写了“道洽大同”,撤下所有清朝皇上匾,让把他的匾挂在“万世师表”的位置,并传天下孔庙照样办理。黎元洪题完这块匾三个月,遇上了张勋复辟,他只好躲到天津去了。现在泉州文庙里挂的就是九块清代皇帝题匾和民国黎元洪的匾。黎元洪撤老匾的时候,全国孔庙好像是跟风办理了,很多地方的老匾都丢失或者毁灭了,只余黎元洪的匾。泉州府文庙的这些匾不知是原匾翻新还是重做的新匾 东西两边前排就坐的分别有颜回、曾参、孟轲和子思;两边后排墙下就座的还有另外十二贤者 最奇妙的是殿内所有梁、枋、椽、斗拱上都是彩绘。那些彩绘有龙有凤,有牡丹有缠枝。大成殿为抬梁式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其基本构造方式,是用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以数层重叠的梁架,逐层缩小,逐层加高,直至最上一层梁上主脊瓜柱,各层梁头上和脊瓜柱上承托檩木,又在檩木间安排椽子,构成屋架。大成殿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为宋元时期传统规制。 殿内以48根下石上木结构的柱子承托,整齐划一,如果不是经人点拨,很难发现其不同之处 <p class="ql-block">我在参观过府文庙后,还是从泮宫门楼走出,再次经过金鱼巷。我刚才走的只是修复后金鱼巷东段,大约只有全长的1/3左右。我要走过金鱼巷全程才能到花巷天主教堂。我发现金鱼巷大部分与普通的小巷没啥区别,只是偶尔有几处院落为当地名人故居,比如这是建筑大师傅维早先生故居,他主持维修过开元寺东西塔、府文庙大成殿等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从金鱼巷出来,再经过几条街道,我终于到达花巷天主教堂,它的浅粉色外墙很引人注目。泉州天主教堂位于花巷许厝埕,是由西班牙教士传入,初期在1926年由旅菲华侨陈光纯捐资修建,当时占地15亩。解放后教堂及附属建筑被占用,1978年之后收回部分房产。1983年,该教堂获准从事宗教活动。由于此前破坏严重,从2001年开始重建,于2004年11月13日举行落成典礼。现占地1550.8平方米,建筑面积975平方米,可以容纳1000多人,目前泉州及周边地区的信徒都来此参加宗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的建筑风格为哥特式。哥特式建筑起源于中世纪的法国,主要用于天主教堂,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钟楼高耸瘦削,这个特点来到它的正面才能感受到。教堂前立有一汉白玉耶稣雕像,脚下还坐着三个小天使,雕像的基座上写着:“耶稣圣心,为我等祈”。基座周围及两边花坛内的三角梅,正开得灿烂。此时13:43,教堂附近有10多位像我这样的参观者,我听他们说教堂要在下午14:00开放,我就随他们在二层钟楼下的大门外等候</p> <p class="ql-block">14:00刚过,教堂开门让我们这些参观者进入,不过,钟楼下的正门即东门未开,开的是二楼北侧门。我进入教堂。这座教堂内部墙面是纯白的,正前方悬挂着大十字架。在仅有几位参观者的教堂里,我想象着信徒们来此参加宗教活动的场面。我面前的圣水盆,是给信徒洗礼用的,正面雕刻的天使正将圣水倒出</p> <p class="ql-block">大十字架上方有讲述宗教故事的花窗,下面是主祭坛</p> <p class="ql-block">主祭坛前有幅画《最后的晚餐》,看着像是刺绣作品</p> <p class="ql-block">棕色的长桌椅整齐有序的摆放,纯白的墙面搭配杏色的窗帘。虽然没有特别的富丽堂皇,但每一角落都被用心收拾得整洁无比</p> <p class="ql-block">北侧们旁安放的忏悔台</p> <p class="ql-block">复建后的花巷天主教堂,这两年也成了网红ins打卡地。更多人了解它的存在于过去,欣赏它独特的美丽与庄重</p> <p class="ql-block">我离开天主教堂,教堂外面正在施工。一个女生骑着电动共享单车,载着朋友从前面的丁字路口转过来,差点撞到我。她朋友下车,她又骑车扬尘而去,我有些纳闷儿,她这是要去哪儿呢</p> <p class="ql-block">等我转过弯,没走多远,就见这女生骑着车又载着另一女生飞奔而来,原来她们是三人同行。徒步旅行经常会看到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我有些走不动了,于是叫了辆“滴滴”,坐车去中山南路的天后宫</p> 天后宫外正在候客的自行车夫 在天后宫门前是泉州德济门遗址。德济门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遥对晋江及顺济桥遗址。德济门及与之相连的翼城始建于1230年,其时天后宫(顺济宫)、顺济桥俱已建成,这里成为进入城市南部商业区的交通要道。门址在元代1352年进行了拓建,明代增建瓮城,清代重修加固,沿用至20世纪中期,历时七百余年。2001年经过考古发掘,完整揭露出13世纪以来多次营建遗迹。遗址由北向南分别由南宋城墙遗迹、内壕沟及古拱桥、元明城墙及城门、明代瓮城、外壕沟等遗迹组成,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扩建的趋势。德济门遗址作为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 泉州天后宫始建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我国东南沿海庙宇中现存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泉州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天后宫是台湾各主要妈祖宫庙的分灵祖庙,每年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前后都是一年中进香团最多的时候,每年都有10万多海内外信众前来参拜,其中很大部分是来自海峡对岸的信众。 <div>前面是山门。原山门马戏台因筑公路被拆毁,1990年3月由台湾鹿港天后宫暨诸委员捐资重建。今移清代晋江县学横星门为山门、面阔五开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两侧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顶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整体结构华丽壮观。紧接山门两侧为东西厥建筑,所谓“秦宫汉阙”以示天后宫之尊。建筑为二层楼阁,面临通衢,两楼高耸,楼上分置钟鼓,楼下塑造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威武庄严<br></div> 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艺术风格。 <p class="ql-block">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历代构件。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八骏云火”、仙家法器、鹤舞云中、宝盖莲花等图为二度空间动态艺术造型、雕刻刀法熟练,生动活泼,表现其神职至高无上与教属。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p> 天后正殿背面 <p class="ql-block">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柱头浮雕仰莲连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彩。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表现女性神庙。殿内油漆用朱地画“暖八仙”之一的钟离及如意相间图案,其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图案作异兽,寓意“益寿”。殿内础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仙家的非凡境界</p> 我走出天后宫,右手边有家“秉正堂”,林掌柜说他家的“四果汤”很不错 <p class="ql-block">已经是下午三点多,店里面依旧有很多食客,看样子都是慕名而来。他家最有名的是四果汤和石花膏,也有烤串儿和麻辣烫</p> <p class="ql-block">我先点了肉串和菜串,又要了一份四果汤,然后交钱24元,服务员给了我一张取四果汤的餐卡和一个蜂鸣器。她让我先去选四果汤,待会儿等蜂鸣器震动后再过来取肉菜串儿。调制四果汤的是几位60岁上下的老人,一份四果汤可以从二三十种豆类和水果中选配四种,这些水果和豆类好些我都叫不出名字。我就随便要了四种,店员用一次性塑料碗按我说的搭配好,之后就加些汤汁和水就算配好四果汤了,我看制作倒是没什么复杂的。她把四果汤递给我,恰好此时蜂鸣器也开始震动起来伴随着“滴滴”叫声,那边的肉菜串儿也好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点的四个肉串两个素菜串和一份四果汤。四果汤发源于福建闽南地区,算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名点,味甜爽口,清凉解毒,很受欢迎,在秉正堂卖8元一份。我吃完这些,感觉有些饱,想想过会儿还要品尝“好成财牛排馆”的牛排,这可咋办呢?还是先继续参观景点消消食儿吧</p> <p class="ql-block">刚好门口有几辆“小白”空车,我心想这怕是要等几个人后车才走。没想到司机师傅在问清我要去“清净寺”后,让我用手机刷卡付费2元,然后拉着我一人立马启动,这“小白”真是方便啊!我问师傅,要是沿途不断有人上车咋办?他说你是第一位乘客,自然先送你,后来的乘客能顺道儿就拉上,绝不绕远</p> <p class="ql-block">从秉正堂到清净寺还不到两公里,中途路过关帝庙,就见那里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在行驶几分钟后我在清净寺旁下车,右边即为清净寺所在院落。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寺门朝南,主体建筑有门楼、奉天坛、明善堂三部分,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1961年,清净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一般清真寺的主体建筑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向圣地麦加,而麦加位于中国的西方,故清净寺布局也像国内大部分清真寺一样,整体是东西向。内部虽然没有明确的布局形制,但在建筑分布上也有“主次”之分。如虽然经过多年改建、扩建,清净寺重要空间的礼拜大殿-奉天坛仍处于整个组群的前部并紧挨着清净寺入口 。而那些辅助或较次要的空间,如寺内人员住房和水房等则建在较隐秘的后部区域</p> 我来到清净寺门楼外,准备入寺参观。工作人员要我去买票,售票处在清净寺西北角壕沟旁的游客服务中心,从门楼过去要走5分钟。虽说票价只要3元,但这是我在泉州市区游览一天,唯一要买门票的地方 <p class="ql-block">买票后我回到清净寺门楼处,准备入寺参观。这座门楼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朝南,入口凹进,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除了第三重为砖砌圆顶,第一、二重皆为青石作圆形穹顶拱门,有着和中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第一尖拱大门穹顶正中衔接外层,倒悬一朵雕刻精致的辉绿岩莲花。以此垂莲为中心,砌嵌成放射状,由上端沿外层各侧延伸,有如蜘蛛网状拱形宝盖。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p> 中层辉绿岩尖拱门内的结构,是用花岗岩精工雕砌成半穹窿形。穹窿壁上,砌饰着层层叠叠87个精工雕琢的小型尖拱,状似蜂巢。连同门楼东西两墙砌饰的8个巨大尖拱壁门、壁龛,以及构成门楼分成3层的4道尖拱大门,整座门棂共有大小尖拱99个,象征赞颂真主的99个尊美之名 门楼内层为石砌正方形,东西两壁各砌饰一巨大尖拱壁龛。上部为青砖块圈筑的圆形大穹顶,涂垩洁白,无任何装饰,象征无限宇宙空间。门楼后墙上两行阿拉伯文石刻,则记载着清净寺的创建年代重修时间以及最早的名称。 我经过门楼,再穿过两根阿拉伯风格的石柱,进入一个庭院 庭院北面围墙正中,完好无损地镶嵌着一方明永乐五年(1407年)刻有《永乐上谕》的石刻,是明成祖朱埭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碑石高100厘米、长160厘米,四周边框绕刻浮雕龙饰;上框正中雕刻一条张牙舞爪的蟠龙,左右篆刻“敕”“谕”,两条奔龙从左右朝敕谕飞舞。左、右边框各雕刻一奔龙,下框为双龙戏珠(网络照片,感谢原作者) 庭院的左边,也就是清净寺的西北角有座建筑叫明善堂。明隆庆元年(1567年)穆斯林在寺内西北角增建一间小礼拜殿,泉州太守万灵湖题匾曰“明善堂”,在众多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中别具一格,是砖木结构的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初为伊玛目(阿訇)居住生活区,并设有厅堂接待宾客和商讨教务与登殿礼拜前后休息场所。由于万历年间地震,古礼拜大殿塌毁后无法复建,穆斯林不能在此举行礼拜,明善堂即改为穆斯林礼拜安拉的场所。明善堂多次塌毁重建,至1952年,政府拨款帮助在原址搭盖了水泥柱、木三角框架的简易瓦片平屋,供穆斯林礼拜。1998年初,利用约旦哈哲尔先生夫妇10万美元捐款,重予修建,恢复清同治年间建筑原貌。<div>明善堂大门紧闭,我拍了几张外观照片,就继续往南走</div> 明善堂南面的这座建筑叫奉天坛,是与门楼相联的礼拜大殿,阿拉伯名叫“麦斯吉德”,即叩拜真主的地方。奉天坛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奉天坛屋顶原为巨大的圆顶,于明万历年间地震中坍圮,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圆柱虽已搬移或散失,可是柱基、柱础却大部分依旧遗留原地。为体现原结构风貌,1998年又将倒塌后四散数百年的12根石柱础及9根残柱收集重新竖立于原位。但是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埋于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东墙辟一尖拱形大门,高4.45米,宽2.25米,平面为横长方形,四壁都是花岗岩石砌成。南墙开八个长方形大窗,北墙开一门。南墙外壁窗上及室内大小壁龛上,均有古阿拉伯文字的石刻《古兰经》经句。 奉天坛坐西朝东,西墙为朝向伊斯兰圣地麦加的正向墙,西墙上从南至北共有六个小壁龛和四座长方形门,龛与龛间开设高2.95米、宽1.60~1.65米的长方形大门各2个。中部砌饰一座雕刻阿拉伯文《古兰经》的巨大尖弓宝盖状壁龛,伊斯兰教称为“米哈拉布”,即穆斯林礼拜安拉的“拜坛”。右侧放置一装“敏拜尔”(状似台阶的宣讲台)和一支长枣木杖(虎图白棍)。坛正面为一尖拱形大壁龛,左右各辟一门 在参观奉天坛后我回到门楼附近,这里有条小路通向新礼拜堂,就是前面那座四四方方的建筑 新礼拜堂为尖拱式仿伊斯兰文化风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8平方米,形制同奉天坛,可容纳500多人。 <p class="ql-block">新礼拜堂是安曼苏丹赛义德捐资50万美元建造,2009年10月底建成。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同伊斯兰世界,特别是阿曼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很多阿曼商贾曾访问过这里。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往来就很密切,双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据统计,泉州现有阿拉伯血统的后裔四万多人。有本地穆斯林八百多人,外来穆斯林近万人。多年来,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等遗迹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瞻仰者。</p><p class="ql-block">新礼拜堂大门敞开,但有活动护栏围起。尽管没有工作人员值守,但我还是守规矩没有入内参观,在拍了几张照片后离开</p> 我从清净寺出来,往东走约200米就到了我在泉州市内要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关帝庙 泉州泉州关岳庙,道教庙宇,俗称“关帝庙”,因主祀关圣帝君,附祀岳王,故名。始建于宋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关公信仰六大祖庙之一,也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庙宇占地二亩多,由主庙和左右的三义庙、崇先殿三座并列,各有前殿、大殿三进深,后进新建仿古楼房一幢。庙内香火终年旺盛,信徒远及东南亚及台湾 历史上泉州城供奉关帝的庙宇,最多时达到了100多座。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今仅剩下几座,而香火最旺盛的,依然是这座通准关岳庙。现存庙宇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进行全面整修,庙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的庙宇组成,均为三进,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三座神庙连成一体,形成结构对称,庙形壮观的建筑群。修复后的殿宇,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的艺术风格 泉州关帝庙,主殿为武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正位左祀关圣帝君(关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飞),以张飞、赵云、王浚、谢亥、韩擒虎、李靖、郭子仪、王彦章、曹彬、狄青、徐达等历史上24位名将为从祀;左旁崇先殿,祀关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右旁三义庙,祀刘备、关羽、张飞,配祀诸葛亮、赵云、其后建原为平屋,现改建为三层楼房,仿古装修,现为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所在地 关岳庙内面积不大,但信众特别多,用“摩肩接踵”形容丝毫不为过,是我这一天来参观寺庙里人最多的。里面不许照相,我参观后就到了马路斜对面的“好成财牛排馆”享用下午茶。距离我在秉正堂吃的午餐刚好过去一小时,我一会儿还要去城外参观洛阳桥和欣赏日落,这正不正当不当的时间,就算下午茶代晚饭吧!这家店是林掌柜特别推荐的,在泉州当地很有名气。<div>这是一家传承了100多年的中华老字号,出品主要是牛排和牛肉汤。老板祖籍泉州惠安,100多年前,老板的爷爷离开家乡创南洋,去了菲律宾做厨师。民国初年回到家乡开了家牛肉馆。创南洋的经历让老板的爷爷见识了西式牛排的做法,回到泉州后加进了西方元素改良了本地的牛肉做法,没想到炖的全熟的牛肋排受到了客人的喜欢,于是这种做法便坚持下来,直到今天。经过爷爷黄金纪、父亲黄清山的认真经营,黄记牛肉很快在泉州就有了不小的名气。<br></div> <div>1949年后经历了许多波折,直到1980年代后期,50多岁的黄财成才算接上了祖业,在泉州旧车站开了间牛排馆,1990年代中期又开了这家“好成财牛排馆”。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着亲自采买原料,亲自下厨烹制。他家的牛排是根据泉州人的饮食特点改良过的,选用的是二、三岁的黄牛,制作的过程中加入当归、姜、辣椒、八角、加饭酒等调味提香,焖炖90分钟才成。味道好坏的关键在选材和调味。好成财的牛排是连着肋骨的那一块肉,焖炖的酥软入味,牛肉的香气中夹杂着一些中草药的味道,味道有点像南洋地区的肉骨茶,泉州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气候和南洋相差不多,加进中草药的目的除了有去腥增香的作用,也体现了中国饮食传统中的滋补与食疗的理念。<br></div> 这家店不大,一共只有几张桌子,顾客只有寥寥几人,但我猜到饭点儿时特别是在旅游旺季,这里一定是人满为患。柜台后面的是老板的胖儿子,他负责收银,应该也参与牛肉加工吧。液晶电视里循环播放着《舌尖上的中国》关于他家的节目 <p class="ql-block">我要了一份B套餐,包括咸饭、牛肉丸和他家招牌菜牛排。牛排很嫩很软还有股肉骨茶的味道;四粒牛肉丸劲道且醇香,汤很鲜不油腻;咸饭是泉州地区传统名点,和炒饭相反,咸饭性凉,在吃过牛排后再吃感觉很爽口也解腻。33元套餐价格也很实惠</p> 好吃的牛排套餐享用后,我叫辆网约车赶往洛阳桥。在行驶近13公里后,司机师傅把我放在洛阳桥外的停车场,此时17:37,离日落时间18:19还有40分钟左右。我从停车场穿过这道“万古安澜”牌坊,沿着江城路走500米就到了洛阳桥边 洛阳桥旁矗立着一尊高达12米的蔡襄塑像。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福建莆田市仙游县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官至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他为官清廉、忠于职守、爱护百姓。他在任泉州太守期间,主持修建的洛阳桥 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洛阳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1988年,洛阳桥被正式确立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的附属文物也很多,现存的就有2座塔、2座亭子、3个祠庙、4 尊武士石像、 20方历代碑刻。<div>此桥建在泉州,为何以千里之外的洛阳命名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div><div><div>我从桥北往桥南走,桥北属惠安县,过了桥就到了洛江区,虽都是泉州市,但属不同区县管辖。桥北这两座塔叫做镇风塔,为"楼阁式塔”,造型清秀挺拔,结构严谨,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风格。八角五层,全高5.3米,单层须弥座,转角有负塔力士。塔檐仿木结构,出檐翘角,呈曲线状,檐顶雕瓦,四面刻菩萨头像,塔刹圆柱形</div></div> 桥头各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又各有一尊武士像,石像线条简洁,神态安详,他们在此镇守大桥已近千年 我倚着护栏,欣赏洛阳桥的落日 洛阳桥朝西的一侧桥墩似船型,有尖尖的船头。这种造桥基的方式叫“筏型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一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何不是两头尖?因为退潮时海水力量大,古人为了减少海水退潮对桥身的冲击,所以在桥的一侧建筏型桥墩。而涨潮时冲击力小,另一侧不需要这样的桥墩 为了巩固基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周边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 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现在仍可看到桥墩石上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网络照片,感谢原作者) 桥基、桥梁都建好了,现在就剩桥梁了,这又是一个大难题。现在铺设在洛阳桥上面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古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 修筑桥梁的工匠们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潮涨落的高低位差来铺设桥面的大石板。人们先把石块用木排托好,放到要铺的地方,然后等涨潮。潮水一涨,石块就被“抬”上来了。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趁着落日余晖,桥上的小贩们抓紧时间推销小商品,有卖玩具的,还有卖剥好的牡蛎等 等待涨潮后浮起的小船 洛阳桥边滩涂上有大片石板林,每两块石板靠在一起搭成“人字”型。据桥上的保安说,在涨潮后石板上会附着海蛎子或生蚝,那这算是海产养殖吧?既然桥墩上可以附着海蛎子,那这人工海蛎房当然也行喽 滩涂上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孔,那是众多螃蟹的家。泥沼中不时有小蟹在爬 我走到桥北头与桥中礁石之间2/3位置,在西边有一座高3.5米的“月光菩萨塔”。双层须弥座,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刹顶;一层素面,二层每面雕四个并排的小跌座佛像,三层四面,东面刻有梵文,据说是佛教中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是“观世音菩萨咒”,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西面雕有“月光菩萨”头像,左右刻“月光菩萨,乙亥岁造”,“乙亥年是1095年,当是后建。“月光菩萨”是“药师如来”的二胁侍之一,同“日光菩萨”一样,二菩萨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难与病痛,成就一切善法,远离怖畏。北面刻有佛教偈语-“涅槃經揭,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己,己滅為樂,常往三寶”;南面刻有佛教揭语-“諸佛出世,欲令眾生,開示悟人,佛之知見,使得清淨” 人站在桥上,只能看到东、北、南三面,从海上看过来才能看到菩萨。当地民间传说,因为菩萨额头原来镶嵌着番客所赠、欲用于建桥费用的夜明珠,入夜时,夜明珠发出如月般的光亮,因此得名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不远,我就到了桥中央碑亭。这里有明万历年间“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周边有所代碑刻12方,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p> 这里比较吸引我的是这块《万安桥记》碑。当年由太守蔡襄亲自主持洛阳桥竣工仪式并书写此碑。《万安桥记》全文仅153字,碑文极其简洁。记述了建桥始起时间、意义、资金来源,及其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郡民欢乐情况,碑文洗练粹美,是篇绝妙好词。《万安桥记》宋碑,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蔡襄书写碑文时,表现出十分谦虚的品格,碑文一点也不吹虞自己的功劳。蔡襄是宋四大书法法家之一,此碑文是他的杰出之作,其书法浑宏道劲,刻工精细传神,手艺高超,冠弱一时。历史上评价极高,《皇宋书录》说:“蔡公万安桥记,大字刻石最佳。南宋周必大说:“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着,宜为本朝第一。洛阳桥上皆入书法冠冕也。”明代王世贞说:“万安桥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 回望洛阳桥北段 洛阳桥东是洛阳江入海口方向,不断有小渔船高速驶来,忙碌一天的渔民们纷纷上岸,回家休息。渔民中有不少妇女,这让我再次感慨福建的女人真能干! 这座亭子里立着一块“西川甘雨”碑很引人注目。据说是明代泉州知府方克祈雨时留下的碑刻。西川,安徽人方知府的字号,代表官府祈雨成功留名。明嘉靖年间,泉州府一带久旱无雨,方克听说洛阳江神灵应,步行前往祈雨,一时困倦,倚石而眠。梦见金甲神人捎话,午时三刻见背有“七”字者,可乞之雨。方细观路人,见一人肩横扁担,背挂镰刀,恰似“七”字,于是跪求增雨。那人说,本去西川降暴雨以惩戒,今分数滴与你解旱,顿时天降甘雨。方家小厮持一树叶来告,上写“西川”二字。方连夜上奏,求将西川改为四川,以免雨神受罚。玉帝因此免于惩罚雨神。泉人遂建亭纪之,并刻“西川甘雨”碑竖于亭中,成为历代祈雨处 前方是洛阳桥的南段,趁天还没全黑,我抓紧时间往南岸走 洛阳桥南也有两座石塔。站在南岸桥头,我回望这座近千年的古桥,感慨于它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也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此时已过18:40,在洛阳桥南岸边有一片民居,沿岸还有一条叫桥南街的通车道路,不过,这里有些偏僻,打不到车。我不得不沿洛阳江南岸步行走800多米,来到洛阳江大桥下,才打到一辆网约车。在行车约13公里用时半小时后,我才回到我的“费里旅社”。<div>今天又走了2.8万步,算上昨天在永宁古卫城走的3.4万步,我两天共走了6.2万步,两天走了差不多40公里,感觉很疲倦。</div><div>明天我要去鲟埔村参观拍摄鲟埔女,林掌柜建议我再去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该街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