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代以前的《易》2</p><p class="ql-block">秋雨</p><p class="ql-block">四、《易》中的阴阳源自天气现象</p><p class="ql-block">有太阳照耀就感觉温暖,天阴看不到太阳就感到寒凉,从而便衍生出寒暑、凉热等概念;晴天有太阳,能使物体干燥,阴天有云,能降下雨来,能使物体潮湿,从而便衍生出雨旸、湿燥、水火等概念;日晒、风吹、阴暗、寒暑是远古人类每日每时都能亲身感受到,从而便衍生出晦、明、昼、夜等概念。由此总结出来阴天就是阴,晴天就是阳,阴阳也就随之诞生了。</p><p class="ql-block">“仰观俯察”,没有云可以看到天,有云就只能看到地,于是古人认为阳就是天,阴就是地,阴阳的概念也就便由天气现象被推广到了天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阴阳从天地又被扩充到了宇宙万物,把一切都一分为二。譬如:人有男女,动物有雌雄,物体有静动,每种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等等。同一个物体也可以分为两个侧面。譬如:天有日月,地有山泽,人有腹背,万物有死生,物体有表里,等等。阴阳概念被无限地推广,任何事物都有特性、状态、运动、变化,均可以用阴阳理论加以描述。譬如:刚柔、正反、上下、左右、升降、去至、沉浮、生消、甘苦、辛酸、聚散,等等。</p><p class="ql-block">古代哲人老子,古代军事教官鬼谷子,两位先哲一定拜读过《易》,而且也一定细心研究过箕子的《洪范》九畴。老子的《道德经》把阴阳理论用得很灵活。譬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还有善与恶,贵与贱,强与弱,等等。老子的《道德经》比《易》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更有所发展进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后人为鬼谷子集成的《鬼谷子》更是活用了阴阳理论。譬如:捭与阖、弱与强、松与紧、隐与现、始与终、生与死、乐与忧、荣与损、奖与罚,等等。</p><p class="ql-block">万物阴阳属性的划分,都以天气或气象特征为依据。所有这些把事物分为两类和把同一事物分为两个方面,划分方法均是将其与天气的阴晴、晦明、寒热、燥湿等基本概念相类比,从而确定界定出事物的阴阳属性。</p><p class="ql-block">早于伏羲的伏牺氏时代所创立的爻符,也是取象于天气冷暖阴晴。晴暖时天地连为一体,于是被记为“一”,阴冷时天地被云层分隔开来,于是被记为“- -”。这种简单记事符号的发明,算是伏牺氏在没有文字的上古时代的伟大贡献。到了伏羲创立八卦之时,伏羲再次给了阴阳这两个符号新的生命力,赋予了新的意义,诞生了阴阳理论。阴阳概念脱胎于渔猎时代,发展与农业文明初始,定型于商代后期农耕文明初期,系统化并用于描述宇宙万物,则完成于商代末期,这就是《易》中的阴阳体系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到了商末姬昌推研《易》之时,黄河流域已经有了甲骨文字,姬发依然沿用了前人已有的六爻六十四卦符号,在“易辞”方面做出了贡献,含有科学的成分,同时也将《易》引向了迷信算命,这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姬昌推演《易》是为了能卜算出“商灭周兴”的唯心论结果,把大自然与人间社会彻底搅和在一起,让《易》与命相学再也无法分家,从此《易》的正能量渐屈而负能量渐信,真的出现了阳屈阴信的局面,《易》也就成了算命看相的宝典,姬昌当然也就成了摆地摊半仙们的祖师爷。</p><p class="ql-block">关于阴阳这个体系,《说卦》中说:“参天两地而倚教,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由此可知阴阳体系的产生与气象的密切关系,《说卦》中还谈到一些具体各卦的气象含意,较清楚地说明了阴阳概念是基于气象而推广到万物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五、八卦中的天气现象</p><p class="ql-block">八卦符号的排列顺序现有两种,一种是被称为后天八卦的姬昌系统,也就是文王八卦,一种是被称为先天八卦的伏羲系统。现在通常用的是周文王八卦,周文王八卦是不是姬昌重卦,前面已有说明,但尚有人认定就是姬昌所创。如果用二进制数字对爻卦进行置换,可以发现先天八卦数学意义是清楚的,文王八卦则不注意这些符号的数学联系,而是按阴阳相对应的关系排列的。也就是说,伏羲八卦注重数的连续变化,文王八卦则突出阴阳对比。</p><p class="ql-block">古人占卜是在问天,祈祷是在乞天,祭祀除了祭祖之外也是祭天地自然之神。所以八卦中的事物以观天候气为主,并推广到人与自然的各个方面。利用八卦推知未来,对于观天候气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是推知未来将要出现的天气现象,直接的天气现象主要有晴、阴、雨、雪、雷、风等。由天气晴阴推延而来的有乾、坤,阳、阴。天上降下雨雪,落入山泽便化为水,如果天不降雨,便会燥热生火。大地上的千山万水被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所覆,均受气象影响,因而八卦的内涵无不与气象有关。八卦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描绘与展望,人赖以生存繁衍的环境处于天地之间大气之中,大气之中充满了风云变幻。</p><p class="ql-block">二是推知未来将要发生的气候变化,最突出的是四时八节风的变化。最初是四方风,春夏秋冬四季的季风,每个季节的风都不同,由此推广为八节之风,八方之风。八个节气风的名称用得很混乱,譬如震卦春分节气的东风,名称就有协风、明庶风、滔风、谷风、条风等,所有这些风的名称均与时代、地域有关,多形成于战国到秦汉那段时间。</p><p class="ql-block">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与八卦同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其对应关系发展到了过于繁琐的程度。譬如汉代的《太玄经》中说:“《易》卦气起中孚,除震、离、兑、坎四正卦二十四爻主二十四气外,其余六十卦每卦六日七分,凡得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中孚初九,冬至之初也;颐上九,大雪之末也,周而复始。”由此可知位于东、南、西、北的震、离、兑、坎四卦,每一爻都代表一个节气。譬如震卦,其六爻自下而上分别代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而其余六十卦每卦分配到六日七分,即每爻代表一天多一点。一年四季经历了气的升降变化,阳气复苏开始于中孚韧九最下一爻,所管的是冬至第一天;阴气最盛时,阳气最弱,位于颐上九最上一爻,所管的是大雪的最末一天。</p><p class="ql-block">三是用二十八宿天空区划定节气。《彖》中说:“当位以节,正中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易》将四象、八卦、九天(九野)、二十八宿都统一到一起。九天、九野就是八卦的八方加上中央,东方苍龙七宿的头置于中央钩天,它的地位相当于《易》的“太极”,最后一宿箕伸到艮卦。北方玄武七宿起于艮而止于乾。西方白虎七宿起于乾而止于坤。南方朱雀七宿起于坤而止于巽。九野九个天区,每区三宿,共是二十七宿,多出一宿是排在北方,坎卦有女虚危室四宿。</p><p class="ql-block">阴阳八卦未重卦之时,还没有发明冶金技术,所以卦辞、爻辞中都没有金,对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物质世界只是宏观的分类描述。到了商代末期,早已出现青铜文化,金木水火五行在《洪范》九畴之中已很成熟,重卦之后的八卦把五行思想吸收进去,爻辞中有金,而且以东南西北四方的震离兑坎四正卦配木火金水,中央太极配土。八卦概念推广到时空、物质,已足以表达天地万物了,然而天地万物之中人是应该特别重视的,因而又推广到人体四肢、器官,以及人的精神活动和社会生活,而所有这些最原始的源泉却是大自然中的万千气象。</p><p class="ql-block">令人痛心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之时,周文王姬昌在推演朝思暮想的“商灭周兴”结论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了不少先验论之类的卦辞,而这些卦辞成为今日半仙们摆地摊为人算命的法宝。《易》原本主流正在走向科学,放射着正能量的光辉,但经姬昌如此这般一摆弄,《易》与算命再也分不开家了。科学向前发展了,《易》在发挥正能量的同时,更多地却滑进了迷信的泥潭,在泥沙俱下的今天,《易》同《鬼谷子》一样,好似枯木逢春,显得朝气蓬勃,而在当今民间也弥漫着负能量的阴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