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里铺的一盏明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有个同学,亦是朋友,人很精干,他不属于英俊高大类,也不是文质优雅型。但是,他却是个了不起的人物。20多年前毅然弃官从商,拿得起,放得下。几十年打拼,潇洒自如,在家乡算得上是位成功人士。生活中的他为人低调、谦虚,朴实、忠厚。他对人热情大方,豪情满怀,他喜欢喝酒,朋友如云,府中常高朋满座,显尽地主之美。他的名字很普通,暂且就叫侯小刚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时间喜欢上书的,看见过几次他朋友圈发的图片,有时发些旧书,所以没有太在意。前几天一起吃饭聊天时,听他说起了近些年收藏书的经历,并在老家十里铺村搞了个书房,这让我很感兴趣,相约第二天去他家看他收藏的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刚的家在县城西十里铺村,第二天我带了两个朋友如约而至,他在门口热情相迎,他家有个很大的院子,我来过几次了,看见旧房又有了新的改造,仔细打量,屋里墙上挂满了书画,屋里屋外摆放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旧家具,原来他不喜欢所谓的高档家具,喜欢怀旧守旧,看着这些老旧的家具,能给人一种朴实又熟悉的感觉。再看看院子里种的花果蔬菜充满生机,很接地气,让人觉得自然而舒服。小刚是个很会说话办事的人,也是个热心肠的人,常给村里人帮忙,看得出村里人都很尊敬他。他收藏书已经很多年了,藏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项漫长的劳作,需要时间,需要金钱,甚至需要一定的体力劳动。小刚讲,他不管走到那里,只要看到书就走不动了,经常可以放弃、推迟事前与朋友的约会。有时背上一袋书或扛上一袋书行走在大街上,像个收破烂的人,再不顾形像,完全一副执着的样子,内心却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多年下来,他的藏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他也越来越有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的书房在一个山脚下,一进书房,着实让人吃惊不小,这那里是书房,简直就是个图书馆,架子上,柜子里,地上,放满了书,让人目不暇接,据讲数量近50万册,这让人十分震惊,赞叹不已。喜欢收藏书的人很多,这等规模,应该不多吧!再仔细浏览,书的门类繁多,很多时间久远,想想这得花多大的时间和精力啊!不由人对他肃然起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捜寻时的辛苦一定伴随有收获时的喜悦。购进一册书,便获得一份快乐,翻几页喜欢的书,便是一种满足,喜欢藏书的人,生活的幸福指数一定很高。房子里有了书,就像人有了灵魂。小刚走进他的书屋,一定会像一个元帅检阅自己的士兵一样,深情而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尔基说:书是知识的源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在周王朝的守藏室(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看管典籍,他博览群书,寻道问道,五千言道德经揭示天地万物的变化之道,为华夏文明的传续,给世人留下了遮风挡雨的智慧。黑暗中</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灯</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照亮典籍,典籍又如同灯,可照亮世人。小刚的书房,像个图书馆,也可以说是他的守藏室,它也是一盏灯,它就是十里铺的一盏明灯,光芒四射。</span></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地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