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爱好写作的人大体都知道,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一般而言,散文的分类主要为三种,即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但对于目前几千万美篇爱好者而言,创作主流似乎主要为记叙性散文,这其中由于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别,又可以大致划分为文旅散文和回忆性散文两大类。文旅类散文的写作把控笔者已有相关文章入选美篇创作学院话题(</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3qzi3j5m?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0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话题指导】浅淡旅行游记与文旅散文的写作把控</a><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文则就回忆性散文的写作再谈一些个人心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一、回忆性散文的情感因素与传承影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美篇创作群体中,各行各业的退休老同志占有很高的比例,他们当中人生阅历丰富、社会经历多彩、创作热情不减的大有人在,若能把其中一些感触最深的精华写出来,当然是为社会发挥了余热贡献。但也必须要承认,在老同志中属社会名流的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如果想要写大部头的回忆录,不仅需要花大把的时间,而且自己也得有非同一般的人生经历和超出常人的写作实力,否则写出来回忆录除了亲友而外未必有人看。我的个别老友就曾调侃过:有那个精力还不如去尝试写写小说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我们这个时代绝大多数老同志都是不甘虚度年华的,即使已经退休了,但也仍然常为自己与共和国同年岁共命运而感到自豪。这几十年经历的艰难困苦,值得回忆思考与传承的特殊经历与情感纠葛确实是后人难以想象的。既然如此,那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就写一写那些自己经历过的,看起来平凡,但仔细回想却又感到别有一番风味的回忆性散文,来聊发一下不甘伏枥,仍心存高远的创作意愿。因为这样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耗时不多,凡人趣事,俯拾即来,既接地气,又易共鸣,对多数老同志而言,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有哪些轶事可写,那就太多了,比如校园花絮,知青岁月,军旅生涯,车间师徒,商贸人脉,机关处事等等,都会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趣闻奇事,如恰当地选取某一角度稍加整理,就可能成为一篇让人产生梦回当年之感的有趣之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近来连续写了几篇追忆知青年华的文章,投发美篇“难忘的知青岁月”栏目,均被加精,其中有四篇还接连成为了“双认可”的美篇精选。其实我只是有感而发,灵感来了就写,并未考虑是否能对哪一个话题的路子,这样才不受拘束,尽情发挥。结果这几篇文章都比较受欢迎,基本上三四天时间就都达到了三四千的阅读量,这就表明回忆性散文在美篇中也是可以归类于情感类文章的,明星八卦类的文章可以吸引较多人的眼球,但宏扬社会正能量,描述特定年代真情实感的回忆性文章,客观上也是会有许多读者的,关键则在于你能否情感抒发自然,故事叙述精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二、回忆性散文的语言驾驭与艺术提炼</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知道,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回忆性散文也不例外。它不仅要有叙述的脉络,深邃的意境,精彩的描述,独特的见解,还必须要显示出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彩,这样才能引人入胜,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回忆性散文中所记述的事由,大多已年代久远,细节性的记忆有些可能已模糊不清,要写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确实并不容易,怎么办?我觉得可以用文学性的描述来弥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比如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所记叙的史实几乎均以文学方式载入,这一方面固然与当时的书籍都是简册,过于笨重,必须惜字如金方能减负而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司马迁的史书写作理念相关,即具有文彩的史实记录,才更容易让人们记忆深刻。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陈涉世家”中太史公是这样描述的: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段记叙里面的两位文化程度很低的佣耕者,现实中可能会像这样文绉绉的应答吗?但只要对话的基本意思如此,那就可以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将二者的语言适当文学化。正因为如此提炼,这当中的“苟富贵,勿相忘”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两句,不也已经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名句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可否认,回忆性散文也是记叙个人人生经历的一段难以忘怀的史实,是有特定的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原型的。而散文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在回忆性散文创作中,适当提炼一下所涉人物的行为动作和语言表达,使之达到一定的文学效果,显然无可厚非,只要把握的好,文章就能因此而出彩。我的回忆性散文《</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3rzwv81n?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0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难忘的知青年夜饭</a><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就有多处这样的描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写这几段文字时,当时的情景仿佛又入眼帘,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当然,回忆性散文不是小说,写作把握的基调是高于生活的文学艺术再现,而不是纯属虚构的文学艺术想象。虽然其阅读感受可能与第一人称的短篇小说有异曲同工之感,但它是以真实情节为基础,由真情实感而创作,因如临其境而感人,因而写作中情感的合理把控至关重要,既然写出来,当然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人生精彩瞬间回放。浓墨重彩且恰到好处地撰写这方面的回忆文章,那就是在客观体现“每个人都了不起”的人民书写历史观,以及“平凡人也有其不平凡人生”的价值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三、回忆性散文的逻辑思维与修旧如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忆性散文既然是作者人生某一片段的历史追忆,那写作中就必须十分注意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氛围,涉及的许多事情就不能以当今的思维去解析当时的情境,如果老是想着怎样将文章写得与当今人们的普遍认识相吻合,那就失去了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意义,即使写出来也会发生通常所说的不合逻辑,偏离史实的情况,这是一定要着力避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写作中对一些人物性格方面的刻画,回忆记述中常常并不存在是褒还是贬的价值取向问题,应该认为只是客观地再现一下当时生活中的特定场景,尽量不要受到人为拔高的“高大全”创作理念影响。比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上海知青晓光把盘中剩下的肉丝全倒进自己碗里,并非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而是当时知青中常会出现的苦中作乐的一种酸涩的幽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前面截图中所提到的那位北京知青建华,愣是把一张十元大钞甩出声响来的动作描述,也是有些颇具优越感的知青中常会摆酷的一种表现,而未必就真的是又在耍大牌。在这种特定的场合下,你如果写成用现在流行的AA制方式来筹措加餐费,那就不仅不符合上下文逻辑,也丝毫没有当时的时代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所以,回忆性散文在写作时假如记忆片段有所缺失,就要如同修复出土文物那样修旧如旧,这样才能把作品还原成是那个年代的特产,也唯有这样才能使作品体现出时代变迀过程中的沧桑烟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四、回忆性散文的恰当议论与避免说教</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各种类别的散文体一样,回忆性散文同样强调“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也可以托物抒情,抑或兼顾发表议论,总之,是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进行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的。但要切记,尽量不要出现理论说教类的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忆性散文的深邃意境,应着重体现在作者的生活积累和客观感受,力求写得自然流畅,场景如在眼前,抒情沁人心脾。只要情感真挚,就无须刻意渲染,也不必面面俱到,更不能站上某一制高点去理论说教。只要事由交待清楚,读者自会领悟深层的意韵。比如《</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3s3h5685?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0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这个知青够哥们儿</a><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中晓光最出人意料之举是:陪笔者一夜骑车三百里将我送到宝应县目的地后,仅吃了我大姐招待的一碗肉丝面,随后只说了一句告辞话便扬长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真话,我现在写这段回忆,都感到当时晓光的骤然离去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刚一夜骑行三百多里,仅仅休息了吃碗面的功夫,就立即单骑返程,这是需要何等的体力与毅力啊!然而,这就是我的知青哥们儿的侠肝义胆,如同小菜一碟,没多少大道理可讲,而其中的震撼读者自可去详细品味,我之文中也就只能点到为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实,笔者也仅是初步尝试写了一些几十年前的回忆文章,好在保存了当年的一些日记和相关图片资料等实证素材,我想这也应该是美篇创作类似文章中的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把握得当,自可产生锦上添花之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