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一座鲜活的汉文化生态古城

澎澎

<p class="ql-block">我是徐霞客的粉丝,退休后喜欢游走世界,既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也赏识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似乎对人文景观更感兴趣些。比如今春的隆里古城之行,我就被这座原始古朴的小城所深深吸引,没想到在黔东南众多的苗乡侗寨里,却遗世独立的存在着这样一座“汉文化孤岛”(余秋雨语)。走进隆里,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气息,一座鲜活的汉文化生态古城,正展现在我们面前。(本图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隆里古城位于黔东南锦屏县南部,是古时通往黎平府的交通要道,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原名龙里,因当地龙溪河蜿蜒如游龙而得名。曾经隶属于龙标县,<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始创的屯兵城堡,</span>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取“隆盛之意”,才改为隆里。</p> <p class="ql-block">隆里古城是600年前明朝“调北征南”、“屯田戍边”时形成的军事城堡。居民大多为明朝屯军的后裔,其生活方式仍保持着浓厚的古老汉文化习俗;城中格局和民居建筑群,仍完整保存着明清时期风貌,既有北京四合院的韵味,也有徽派建筑艺术的魅力,兼有江南水乡的精致……隆里古城,以其保存完好的明代军事城堡建筑风貌和独特的汉文化韵味,成为贵州旅游界新宠和贵州四大古镇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城至今完好的保存了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东门——青阳门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门,古城楼巍峨耸立,气势威严,也是隆里古城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含有紫气东来的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进了青阳门就是来龙街,街道不过百余米长,全为卵石镶嵌的花街,从远处眺望,像一条巨龙蜿蜒而来。</p> <p class="ql-block">在隆里逛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儿,不需要路标,跟着古老的鹅卵石路,就可以带你到古城的任意一个角落。雨中漫步,听不到喧哗吆喝声,一切都显得宁静祥和,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城内至今仍保存有明清时期典型民居30多栋、祠堂5座及部分古城墙、古街、古井和护城河,是贵州省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城镇之一。</p> <p class="ql-block">民居建筑均具明显的徽州风格。老宅门前通常为三步青石台阶,两侧设护座石,八字门,门框上方是匾额,彰显主人的郡望、名望或家风。</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走进这家开在指挥第里的小餐厅,各色菜肴果然很有徽菜特点,老板很热情地为我们介绍古城来历,并提醒我们务必要去陶家大院游览,那里地处偏僻,很容易漏掉。</p> <p class="ql-block">来龙街右边的第一条巷子尽头,隐藏着古城内唯一的书院——龙标书院。据地方志记载,明清时期,龙标书院号称黎平八大书院之首,也是黎平出人才最多的学府。</p> <p class="ql-block">龙标书院是贵州一座最古老的著名书院,也是隆里古城最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看到国保标识牌了吧,古城内每处国保建筑外都有统一的木制标牌。</p> <p class="ql-block">书院和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有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宝七年(公元748年),</span>他因一首《梨花赋》而遭人中伤,被朝廷贬谪龙标尉,时人称之“王龙标”,王昌龄在龙标县设“龙标学宫”,传道授业,使得隆里重教好学,文化气息十分浓厚,<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隆里后人追慕其精神,故改名为“龙标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听到王昌龄遭人诬陷,诗人李白非常关切,特地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此有寄》,其中的诗句<span style="font-size: 18px;">虽短,但情谊深长,发人深省。</span>“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p> <p class="ql-block">重修的龙标书院,面墙是青砖叠砌古式牌坊图案,正中大门上方用青砖镶砌横匾,上画“日龄跨鹤图”,横匾上方是条形竖匾,上书“龙标书院”四个大字,字体气势挺拔,朴素自然,两边画山水图案,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跨石门坎进入大门,中间卵石镶面,两边花台栽有桂树、垂柳等绿植,环境幽雅,是个读书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内有一口池塘,名日“洗墨池”,直跨池塘的是一座三拱石桥,名日“鹏程桥”,暗喻龙标书院诸生,个个成才,鹏程万里。</p> <p class="ql-block">过鹏程桥,进入书院,大门两边的楹联令人耳目一新:龙标传教学天开神韵人文里新,书院洗墨池地接云气历史古城。</p> <p class="ql-block">书院内挂着孔老夫子的画像,画像两侧的楹联: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真实的反映了隆里古城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书院内藏书颇丰,桌椅齐全,可以在这里静静的读书,感受当年学子勤奋读书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隆里有三大充满汉文化色彩的习俗:“花脸龙、唱汉戏、吟故事”,尤以“花脸龙”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所谓“花脸龙”就是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舞龙者无论男女老少,皆画花脸,旦、末、净、丑尽全,每年元宵节,古城都会舞龙狂欢,场面恢弘壮观,独具魅力。</p> <p class="ql-block">古城以千户所衙门为中心,往东、西、南开三条主街,分出六条巷道,巷道又把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形成了“三街、六巷、九院子”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所谓“千户所”,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千户是明代军队里的一个官职,相当于现代军队里的团长。</p> <p class="ql-block">和其它地方的古衙不同,堂内不挂山海图,而是一个大大的“明”字高悬,鲜明的军政一体特点。</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p> <p class="ql-block">千户所右侧是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p> <p class="ql-block">左为观音堂。</p> <p class="ql-block">观音堂斜对面就是古戏台,两傍挂满了红灯笼。</p> <p class="ql-block">正对观音堂的大街叫蜈蚣街(又名南门街),全长93米,宽8.5米,全路用鹅卵石铺就一条巨大的蜈蚣图案,蜈蚣头朝上对着观音堂,蜈蚣的脚朝下一直延伸到南门口,蜈蚣背宽2米,脚长2.5 米,共56只脚。</p> <p class="ql-block">隆里古城的街道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这条蜈蚣街了。据当地老人所言,按照风水学,南门火旺,须以水克之,而蜈蚣属水,所以在南门大街铺蜈蚣图案。</p> <p class="ql-block">蜈蚣街上有好几幢著名民居,书香第是其中之一,建于清光绪年间,代表的是王姓。王家曾出了个王大臣,是当年黎平府历史上第一个举人。</p> <p class="ql-block">科甲第始建清代,重建于民国二年(1912年),宅名“科甲第”,取科甲隆盛之意。原为江姓住宅,江氏祖先江有本是科举出身,中进士。</p> <p class="ql-block">现为杨、江两姓居住,三间两进式建筑,墙上贴满了对联和山水人物彩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用一座深宅大院改建的隆里生态博物馆,反映了一个汉民族的军事屯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历史遗存,领略六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所散发出的厚重汉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是一幢两层两进两天井楼房,馆内珍藏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物件和资料,成为研究隆里古城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p> <p class="ql-block">我感兴趣的是这座古城模型,它可以帮助我快速了解古城隆里。</p> <p class="ql-block">顺着蜈蚣街走到底,便是南门的内门。</p> <p class="ql-block">出内门是一个小小的瓮城,拐一个90度大弯才能出外门,这种城门设置称为“勒马回头”。这样两道呈直角的城门设计既是求祥,更有“明通暗塞,暗通明阻”之妙。</p> <p class="ql-block">这才是南门外门(正阳门)。</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的街巷四通八达,方便我们随意溜达。</p> <p class="ql-block">街巷两边的房屋清一色三间两层封火墙,上面青砖灰瓦兽脊鸟翅,飞檐翘角,宝顶装饰,花雕门窗,做工精美。</p> <p class="ql-block">民居平面基本为三进四合院落,所有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堂屋镂空雕刻鱼虫鸟兽,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城内民居户户相通,这是军事防卫的需要。古城内原有72姓,72口水井,之所以要在城内打这么多水井,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军事需要。</p> <p class="ql-block">席地而坐的两位老人,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早已司空见惯。</p> <p class="ql-block">更稀奇者,还有人端着饭碗在门外吃,哈哈……我插队时安徽老乡也是这习俗,还喜欢蹲着吃。</p> <p class="ql-block">二郎庙,可惜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西门,也叫迎恩门。</p> <p class="ql-block">这里同样设内外两道城门。</p> <p class="ql-block">城外绿水相拥,是贵州高原地区不可多得的江南水乡景色。</p> <p class="ql-block">陶家院位于古城东北角,紧邻城墙边。</p> <p class="ql-block">五柳堂代表着陶姓,以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而取堂名为五柳堂。</p> <p class="ql-block">陶家大院,是清末木商陶明哲的住宅,为三间搭两厢型建筑,四周围高风火墙,屋前建有门楼及防火石缸,是古城最有代表性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房屋全系木质构造,不用一钉一铆,结构严谨,工艺精良。</p> <p class="ql-block">窗扇均为雕刻精美的木板花窗,上面雕有精致的鸟兽,其中的镂空玲珑木板雕镂更为奇特,比起山西大院的精美装饰也毫不逊色。</p> <p class="ql-block">广厦华居,陈旧的匾额和精致的雕花见证着往昔的风光和荣耀。</p> <p class="ql-block">这段尚存的长达1.5千米的古城墙,是古城内最引人注目的。历经漫长岁月和无情风雨的侵蚀而屹立不倒,沧桑的面容正是整个古城的最好写照。</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墙上眺望,古城风光尽收眼底。多彩贵州的魅力,不仅仅是秀丽的风景,还有那独特的人文,更令人心驰神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