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拜灵岩寺

小小草民

<h3>  9月7号,晴空万里,几天的阴雨沉闷,一扫而光。吃完早饭,突然觉得应该出去走走,去哪儿?头脑中灵光一闪“灵岩寺”。<br>  说起灵岩寺,就在身边,也不远,可是30多年前去过一趟,再也没有去过。此时想到探寺朝拜,必是与佛有缘,既然禅意已到,说走就走,穿衣、下楼、驾车、导航,一路顺风,直奔灵岩寺。<br>  灵岩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地处泰山西北,始建于东晋,于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开始重建,至唐代达到鼎盛,有辟支塔、千佛殿等景观。<br>  据《高僧传》记载,古代云游僧人竺僧朗在泰山北岩下说法,听者千余人,当讲到高深奇妙之处,朗公旁边的那块顽石居然也频频点头,众人惊奇,朗公道:“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从此,寺院便得名“灵岩寺”。<br><br>一、灵岩寺影像之一:辟支塔</h3> <h3>  辟支塔系灵岩寺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塔高54米,为八角九层,阁楼式砖塔,塔基石筑八角,八面浮雕镌刻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塔身青砖砌就,四向辟门,各层施腰檐,塔身上置铁质塔刹,自宝盖下垂八根铁链,由八尊铁质金刚承接,整体造型优美,比例适度,做工精湛。<br><br>二、灵岩寺影像之二:千佛殿</h3> <h3>  千佛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现存木结构为明代遗存。此殿坐于高大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殿内中央石质须弥座上是三尊佛像。中为“法身”,名毗卢遮那佛,通高5.46米,藤胎髹漆,通体贴金。东为“报身”,名卢舍那佛,通高3.87米,铜质,通体贴金。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通高3.67米,也为铜质,通体贴金。四周有四十尊彩绘泥塑罗汉像,这些罗汉塑像活灵活现,重于写实,保持一定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总体风格真实、生动、接近生活。是中国彩绘泥塑罗汉中的精华。近现代画家刘海粟为千佛殿罗汉像题字“灵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h3> <h3>三、灵岩寺影像之三:大雄宝殿</h3> <h3>  大雄宝殿始建于宋代,明正德年(1506――1521)。原名献殿。因殿内三座大佛为鲁王捐资雕塑,遂改名大雄宝殿。大雄,即筏驮摩耶,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意谓像大勇士般有大智力,一切无畏,能镇伏“四魔”。<br>  该殿是寺僧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店内早期塑像己毁,现释迦摩尼佛和菩萨像为1994年重塑。<br><br>四、灵岩寺影像之四慧崇塔</h3> <h3>  灵岩寺慧崇塔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为灵岩寺高增慧崇的墓塔,该塔为一方形单层重檐亭阁式石塔,塔高5.3米,面宽3.74米,南辟半圆拱门,券额雕兽头武士像,东西辟假门,雕有乐伎、舞伎、飞天等,保留有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是研究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史料。<br><br>五、灵岩寺影像之五墓塔林</h3> <h3>  墓塔林是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高僧圆寂后,在墓上建塔,是佛教僧侣的葬制。现灵岩寺存墓塔167座,明碑81通,塔林中央为甬道,其北端为砖石结构的单层重檐式北魏祖师塔(法定墓塔),两侧墓塔均为全石结构,可分为方碑型、钟型、鼓型,堵婆、经幡式,亭阁式塔等,其造型古朴,轮廓明快,雕饰刻画简洁,无堆砌之感。</h3> <h3>  灵岩寺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大名刹”。唐玄奘曾住在寺内翻译经文,唐高宗以来的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也多到寺内参拜。<br>  参拜佛寺,不同人有不同人的参拜愿望,求的是一种心里平衡和安慰。但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会满眼禅意,心生善念。<br>  佛,不是一尊偶像,而是人生修行的硕果。不一定要焚香叩拜,佛在心中,而不在身外。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之所以为佛,皆因他看透了常人看不透的局,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人之所以是人,皆因七情六欲缠身,看不透,也走不出来。若心能顿悟,学会满足,你我皆可成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