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跟着郑老师学习书法已经一年了。通过一年来的系统学习,五体兼修,我深深感受到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现在临习碑帖时心醉神迷,无论哪种字体都感觉摇曳生姿,自有其意趣与魅力。只是由于起步晚,天资愚钝,与各位优秀同学一起不免相形见绌,故时常有惶恐之心,深怕辜负师恩,转念一想“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书法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求索追寻之过程,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越来越靠近书法艺术的殿堂,“临古人书,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从另一个角度看学习书法也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它可以陶情寄性,提升精神修养,它让内心更加笃定而沉静,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拿毛笔写字是小学五年级,我的数学老师因为上过私塾毛笔字写得很好,所以引起了少年的我很大兴趣,几次让老师写上几个字我临写一番,只不过那都属于好玩——兴之所至,浅尝辄止而罢了,后来师范时买来柳公权,颜真卿的字帖也在报纸上涂鸦了一阵,无师指导与引领,写了一阵不免索然,后来搁笔数年,早两年复萌生了练习毛笔字的念头,因为身体的缘故畏难情绪一直让我徘徊犹豫裹足不前。就是这次荣幸进入郑老师的书法公益班,也产生过放弃学习的念头。这中间腰椎病复发曾让我无法站立,不能久坐,颈椎病又让我在久坐时疼痛难忍身体诸种不适逾为严重。幸运的是这一段时间通过锻炼站桩两种疾患改善了不少,坐下去的时间越来越长,这坚定了我一直写下去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回顾这一年的学习历程郑老师先让我们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入手,说王羲之是历代书法宗师,大凡著名的书法家,几乎没有人不受惠的,因其书法具有可临摹性,被一代又一代人当作最佳临摹范本。作为一个毫无基础可言的初学者,笔法,结字,墨法,章法的技能与知识可谓是一片空白,一时不知如何下笔,比葫芦也画不成瓢,更别提意与神了。写出的字几近于刚入学的学童,我曾产生过怀疑,自喻为“赶鸭子上架”。然后在网上找到陈忠康的视频想着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学习吧,厚厚一本书不知什么时候能写完呢?没有基本笔法的支撑控笔能力又很弱,写出的字单薄无力总归是令人不忍直视。然后是篆书,也是不得其法,找不到感觉,一直处于迷茫无措之中,哪怕郑老师手把手的教也感受不到学习的喜悦与方向。甚至有过在纸上写字造成资源浪费的罪恶感。不过对篆书的基本笔法“顶纸涩行,中锋运笔”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些笔法在魏碑与草书中都有运用,使字更加浑厚朴拙丰茂。第三阶段学习隶书,才在临写曹全碑中找到那么一丝像的信心。曹全碑初给我的感觉就是娟秀典雅,碑帖字口清晰,易于把握。其用笔方法直接承袭秦代小篆,藏头护尾,以圆笔为主,寓方于圆,寓刚于柔。张迁碑则为雄强高古,奇崛渾朴,体态变化多端,感觉不易临写,所以我才选择了曹全。郑老师说曹全容易写得媚俗,我理解成追求形似的临帖如果没有丰富的笔法,墨色浓淡的变化,丰厚的积淀确实各种字容易写得四平八稳平淡无味;因为不易得到其神彩,难以写出圆润飘逸, 中敛外肆的效果。写了一段时间后感觉确实如此,我想要完成进一步的突破,还需要一个浸染书法、技巧提升的漫长过程。这个阶段特别要感谢郑老师,无论什么时候总是不啬鼓励夸赞,即便你颓废灰心,即便你作业稚嫩丑陋,全无可圈可点之处,郑老师总是耐心指导点评,既指出不足,又借用难以察觉的微弱亮点,鼓励你进步了。这种谆谆善诱,谦和温润的君子之风感染者每一个学生,这时我总是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感激。平时教学中我也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深知这种方法在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兴趣上,转化差生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得遇明师,实乃大大的幸运。第四阶段学习楷书,我放弃了褚遂良颜真卿这些大家的碑帖,选择了从没接触的魏碑。我喜欢这些飞扬恣肆,灵动自然古朴的文字,较多的方笔与刀刻石凿浑然一体,骨力强健,雄俊伟茂,仿佛有着鲜明性格特点的人。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魏碑保存着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康有为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我打算把临习魏碑当做下一阶段学习的一个方向。我起初临写元祯墓志铭,同样也出现了与曹全碑一样的问题,即便通过观察郑老师与其他书家的示范也难写出那种所要追求的笔透纸力的线条质感,更别说章法墨法之类的了,还是如处于小学生老老实实学写字的阶段。总之觉得书法学习真是一项艰难卓越的大工程,是一个人的书法技巧、综合素质与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比如盖楼,既要打好地基,又要砌砖成墙,还要做好整体设计,把每个细节巧妙融合才能相得益彰,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前路漫漫,且不理会,只去写它便吧。最后一个阶段学习草书,按我所想觉得草书实在太高远太难书写本想停留在隶楷中继续临帖,郑老师说还是跟着继续走吧,隶楷为静行草为动,接触一段时间回头必定对隶楷有帮助。跌跌撞撞蹒蹒跚跚写了个把月的草书,尽管不能得起真意,也感觉笔下的东西有了一点点变化。知道了无论什么字体皆求行笔自然,动作连贯,讲究笔势,方圆结合,整个动作就像打太极一样,动作要有节奏,要合于自然。行笔要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笔要留得住,杀进纸去,用笔尤其要注意起笔和收笔的地方。这点感悟虽然书中尽有但真要笔下做到却着实不易,经过很长时间的一个练习摸索才貌似有了一点点感觉。诚如卫夫人所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那岂是朝夕短时之功?</p><p class="ql-block"> ““少年初结翰墨情,半世蹉跎误此生。幸遇吾师圆旧梦,清心习字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执著前行,希望下一年有更大的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