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网上看过一段话:</p><p class="ql-block">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父母。而这爱与伤害,总会被孩子继承下来。</p><p class="ql-block">《母爱的羁绊》这本书的作者卡瑞尔曾在书里讲过一个故事。卡瑞尔是个心理医生,在28年的从业生涯里,有个叫珍妮的访客,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珍妮8岁时,在一家百货公司,看见妈妈很喜欢一个小零钱包。 为了讨妈妈欢心,她省下了好几个星期的午饭钱,为妈妈买下了那个钱包。 </p> <p class="ql-block">可接下来的事情,简直令她崩溃:</p><p class="ql-block">妈妈把钱包扔在一边,还指责她偷东西。 珍妮只能委屈地捡起钱包走开,她不知道怎么为自己辩解,更不知道怎么让妈妈消气。 这件事情成了珍妮心里的刺,直到成年后,她都害怕给别人送礼物。 卡瑞尔说:“不管孩子多大,都希望得到妈妈的赞许。” 但总有一些妈妈,对儿女们很挑剔,只要孩子的做法和她们的预想不一样,就会对孩子横加指责。</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为了得到妈妈的爱,总是想尽办法“讨好”妈妈。因此,“讨好型”性格深深烙在孩子身上,影响他们一生。 而对父母而言,被孩子“讨好”,也是一种悲哀。 </p> <p class="ql-block">被讨好的妈妈</p><p class="ql-block">在孩子心里留下不止是恐惧,我们相信,几乎所有的母亲对儿女都是怀有好意的。 但遗憾的是,有些母亲将“我这是为你好”作为口头禅,试图让孩子按照她们的规划成长。 大到事业婚姻,小到穿衣吃饭,她们控制着孩子人生的每一处细节。如果孩子稍有反抗,妈妈们就陷入情绪失控,在孩子面前变得面目全非。 </p> <p class="ql-block">不禁想起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小舍得》里面,颜子悠的妈妈田雨岚把自己的人生希望一股脑儿地寄托在孩子身上。 在她的意识里,只有“考第一”的孩子才足够完美。</p> <p class="ql-block">虽然儿子为了让她高兴,放弃了自己的爱好,但仍因为贪玩,受到妈妈的指责。你整天玩着这些东西能考好吗? 迟早有一天给你扔了! 再这样下去,什么都玩不了你!这些可能是田雨岚的气话,但在儿子听来,却是一种警告和威胁。</p> <p class="ql-block">她觉得是督促孩子学习的一番好意,可在孩子心里留下的却是恐惧和难堪。</p><p class="ql-block">这类妈妈其实是“自恋型”妈妈。</p><p class="ql-block">她们事必躬亲,试图影响或者控制孩子的方方面面。 她们替孩子做决定,左右孩子的行为、言谈、想法和感受。 这类妈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想培养一个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孩子。 如果事与愿违,她们便不再慈眉善目,让孩子感到害怕。 </p> <p class="ql-block">《母爱的羁绊》这本书里还记录了另外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叫明蒂的小女孩,被妈妈定义为“一团糟的家伙”。 妈妈希望她成为一个极度干净、一丝不苟的人。但她性格随意,不拘小节,这在妈妈眼里,简直糟透了。明蒂害怕妈妈发怒的样子,于是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来学习整理家务,学习井井有条地做事。 </p> <p class="ql-block">本想以此取悦“鸡蛋里挑骨头”的妈妈,但仍无济于事妈妈的强势不仅让明蒂胆小怕事,还让她不断地否定自己,逼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 而一次次讨好不成、示弱被拒之后,她的自尊被摧毁,内心迷茫无助。 而最严重的后果,是明蒂觉得自己一点价值都没有。 著名心理学家费洛伊德说:“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p> <p class="ql-block">妈妈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远。“自恋型”妈妈,总是说“我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肯定孩子的天性,教会孩子如何自信自爱。 她们没有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在孩子心里留下恐惧、自卑、迷茫、失望……让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 这种性格不仅让童年阴云密布,还让孩子在成年后遭受强烈的“余震”。</p> <p class="ql-block">越讨好的孩子,越不被看重</p><p class="ql-block">正如卡瑞尔所说:如果你在取悦的环境中长大,成年后,你每天都竭力去做一个好女孩,你相信取悦他人,就能赢得你所渴望的爱和尊重。同时,你的内心还向你传递负面信息,削弱你的自尊和自信。越是低到尘埃里,别人就越会轻视你。一味地取悦别人,并不会给余生带来爱和幸福,反而让我们的孩子活得卑微。</p> <p class="ql-block">讨好的终结,是看见孩子</p><p class="ql-block">孩子对父母特别是母亲有着天然的、强烈的依赖和爱。而取悦妈妈,得到妈妈的关注和爱,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本能。一旦这种本能和愿望发生冲突,孩子就容易屈服,转而压抑自己。当一个孩子,没有表现出作为孩子的天性时,那可能就是在讨好妈妈。如果你发现孩子出现了上述迹象,你就要学着改变了。</p> <p class="ql-block">1.、不以结果定义孩子</p><p class="ql-block">2、不随意挑剔批评孩子</p><p class="ql-block">3、学会处理好自己情绪</p><p class="ql-block">4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相对于成年的父母,孩子们更像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父母只考虑他们的存在,他们却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对父母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学会“讨好”,学会察言观色,是父母给孩子上得最糟糕的一课。</p> <p class="ql-block">只有给孩子充分的接纳和爱,孩子才能建立</p><p class="ql-block">真正的自信,肯定自己的价值,做到不卑不</p><p class="ql-block">亢不讨好他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