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退休前,看到一部反映女兵工作生活的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是孙俪和邓超俩人主演的。电视剧让即将步入老年的我浮想联翩、心情跌宕起伏。部队那段充实、深刻、艰苦、快乐,活力喷发的工作生活经历,如电视剧般又一幕幕展现在眼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0年年底,35名像花儿一样的妙龄女兵来到陆军119医院,开始了她们的军旅生涯,我是其中一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军营自古是男人的世界,这里到处弥漫着阳刚之气。一群妙龄女兵的到来,给刚强单调的军营抹上了一层柔美浪漫的色彩。她们像冬天里的春风,用七彩点缀长城,使之更加勃勃生机、令人向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女兵是那个年代的“宠儿”,不仅是“物以稀为贵”,更重要的她们是清一色的军二代。当时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五十年代嫁英雄,六十年代嫁贫农,七十年代嫁军人……,由此可见,当时军人在社会及人们心中目的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医院的男同胞很照顾女兵:搞生产脏活累活他们抢着干;排队购物让女兵“插队”先行;难得看一场电影,前排位置永远是女兵的。即便男同胞早到,他们也不会去抢占女兵的坐位。女兵们努力秉承《军人本色》,也尽情享受《军中绿花》的优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七十年代初,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我们每月只有七八元津贴,除去买肥皂草纸等生活必须品外,剩下的也不能乱花,要响应上级号召存入小银行,支援国家建设。现在想起来,真不知道那时候是怎么过来的,每月几块钱津贴竞然还有结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部队铁的纪律,使我们这群正值爱美年龄的女兵,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美丽,唯有一双管束不太严的脚,成为我们“显摆”的亮点。我们可以穿自己的鞋袜,一双黑色松紧口布鞋,配上色泽鲜艳的尼龙袜,是那时我们最时髦、最漂亮的装扮。我有一双手工做的方口布鞋和2双尼龙袜子,是家里寄来的,平时不舍得穿,休息或上街时才拿出来穿上。假日,我们三五成群坐在一堆,把脚一起伸向前方,看谁的脚长得最美,谁的鞋袜最漂亮。尽管当时生活艰苦,但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缩,大家工作都很认真,精神状态都很饱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1年夏天,为响应党中央“626”指示精神,医院组织医疗小分队下农村采草药,弥补医疗经费不足。我和温所长和卫生员小闻被分配在一个小组。那段日子我们头戴草帽,天天顶着烈日上山采药。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我像印度黑人,额头、睑颊、手臂红肿褪皮,鼻尖上的皮可以一点点剥下来,两只手臂常常被利草划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次有条黑色毛毛虫爬在我手臂上,又刺又痒我大叫起来,温所长跑过来一把将毛毛虫打掉。他帮我把领口袖口扣子扣好,裤脚管用绳子扎紧,这样虽然很热,但小草小虫不容易粘到身体上了。就在那时,我认识了二十几种草药。鱼腥草治疗肝脓疡,车前草治疗肾炎、仙鹤草用于止血等等。仙鹤草外形很特别,一对大叶子下面紧挨着一对小叶子。它止血功能很强,战场上如没有止血药,把仙鹤草放在嘴里嚼烂敷在伤口上,也能达到消炎止血的目地。鱼腥草大多生长在潮湿的阴沟里,我个子小经常跳到沟里拔鱼腥草。这些草药晒干后用于临床治疗,特别是那些生活困难的老百姓病号,草药为他们节省了不少医药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天我们挑着滿滿两大筐草药去农户家歇脚,农户很热情忙着搬凳倒茶。男主人指指我问温所长:她是你女儿吗?温所长哈哈大笑说:我哪有这么好福气啊……农户家的两个孩子围着温所长和小闻一个劲的喊解放军叔叔。那天我没穿军装,穿的是部队配发的白衬衫。我把其中的一个孩子拉到跟前,指着自己的鼻子对他说:还有我呢解放军阿姨。小男孩眨眨眼,盯着我的脸看了好一会,才怯生生的叫了声解放军阿姨。我从小生长在军营,四周都是解放军,叔叔好成天挂在嘴边上。当兵后还是第一次听到别人叫我解放军阿姨。那一整天我心里都美滋滋的,特别开心,一身疲惫荡然无存,幸福的心情像花儿一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部队,解放军大学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生活氛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印象如烙铁烙在记忆里一样,赶不走、挥不去,它时不时的会蹦跶出来,把你的记忆又拉回到从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为改善女兵住宿条件,领导把我们安排在病区第一幢房子的楼上,楼梯口有一道铁门,上面挂着“男宾止步”的牌子。休息时铁门一关,里面就是女兵的天地,是我们展示“活泼”的地方。三个女兵一台戏,三十多个女兵热闹的像菜市场。唱歌、拉琴、聊天、说笑,想干吗干吗,不用避着谁、防着谁,同志间相处的和亲姐妹一样。就在那时我学会了吹口琴。囗琴小巧方便,自娱自乐,许多女兵都会吹。后来所里举行联欢会,我们的口琴演奏受到大家好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医院经常组织文艺体育活动,我不爱运动,是体育场上的看客。但每项文艺活动我都积极参加,还自编自演了一些小节目慰问伤病员。不过出点馊主意、干点调皮捣蛋的“坏事”,我也从沒有拉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次我发现男兵宿室走廊里挂着几串地瓜,冬天的地瓜又脆又甜,比苹果还好吃。那天晚上我和另一位女兵悄悄溜进去,用扫把柄把挂在墙上的地瓜捅下来。不料刚捅笫二串就被男兵发现了,他们叫喊着追出来,我俩一溜烟跑到楼上,关上铁门,铁门上“男宾止步”的牌子把他们阻挡在门外。我们啃着地瓜,望着楼下一脸无奈的男兵,嘻嘻哈哈的和他们逗着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年春节,我们班被派到炊事班帮助包饺子,结束时还剩下几张饺子皮,我用辣椒酱包了几个辣饺子,煮熟后分放在几位男同胞碗里,心想:舍不得甜的,就尝尝辣的(指地瓜)。他们一咬,辣的直吐舌头,我们则在一旁开怀大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感触最深的是我生肝炎住院时、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关心、安慰和照顾。怕我寂寞班长和战友们一有空就到病房里和我谈心聊天;为增加营养,护士长特意嘱咐病号开小饭时多给我一份,我发的鸡蛋红枣总比别人多;病重时班长贾慧把我的被子和换下的衣服都抢去洗了,藏都藏不住。一天午睡醒来,我发现枕边放着一斤白糖。一斤白糖现在看起来微不足道,但那时物质紧张,白糖凭票供应。战士不发糖票,这是一个干部三个月的糖票计划,至今我都不知道这斤白糖是谁送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被浓浓的战友情包围着、感动着,虽然重病在身,但我不寂寞、不悲观,心里暖暧的很温馨,幸福的心情像花儿一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3年1月我退伍来到地方工作。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对军队那份感情、那份留恋时刻缠绕在心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军人情结”。为释怀这份情结,我经常组织台里工作人员、八一时去部队慰问,和官兵们共庆节日,从朝气蓬勃的战士身上寻找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我把宣传部队、培养部队通讯员、去部队慰问列入工作计划。由我组织策划的《军歌嘹亮》——舟山市首届“八一”杯军旅歌曲大奖赛;《军港之夜,鱼水情深》;《月是今夜明》等与部队紧密相联的大型文艺活动,得到部队陆海军首长支持,受到干部战士的欢迎。对部队通迅员我也特别关注,经常和他们取得联系给予指导。我指导过的部队通讯员有的后来成长为部队宣传干部,有的复员后在地方新闻单位找到相应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部队这所大学不仅教育培养了我,也教育培养了我的儿子。儿子读高中时因贪恋电子游戏,两门功课挂灯。望着又高又大的儿子,我又急又气毫无办法。我不管儿子反对,坚决把他送进部队,我坚信部队一定能治理好他。果然长不大的儿子在部队一下子立起来了。新兵训练结束那天他给我打电话:妈妈你辛苦了!感谢你的养育之恩……,那一刻,我激动的泪水一下子流出来。从那时起儿子记住了我的生日,记住了母亲节。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没有忘记在这两个节日里给我送上祝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儿子在部队表现很好,连年被评为优秀士兵。退伍后他去日本留学,考入日本国立大学,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札幌总领馆教育处聘为所在大学留学生会会长,为维护中国留学生利益及中日友好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儿子写的留学体会《我是中国人》,先后在宁波日报、舟山日报整版刊出。儿子告诉我,他在日本六年,边打工边读书,最艰苦时每天只睡三四小时,很多同学顶不住,放弃了学业,但他咬牙挺住了。他说我是中国军人,不能当逃兵,更不能输给日本同学。后来儿子回国,单位同事见到他后对我说:你儿子很好,很阳光。我知道这不是我的功劳,是部队这所大学教会他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儿子已成家立业在上海工作,看到他越来越成熟,我很骄傲、很开心。作为母亲,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孩子健康成长更高兴的事了!节假日我常和儿子一起观看反映部队生活的电视剧,一起谈论军旅生活。每当这时我都感到特别滿足,幸福的心情像花儿一样……。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真心感谢部队、感谢部队领导、感谢部队这所大学校教育培养了我们母子两代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作者 / 制作 / 蓝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照片来自电视剧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幸福像花儿一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