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敬佩的两个书中人物

木铎金声

<p class="ql-block">  我所敬佩的两个人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再读《窗边的小豆豆》偶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日,在家用三、四个小时的时间,重读了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什么时候读的第一遍呢?已经不记得了。只依稀记得其中的一些主要情节,比如说最开始时小豆豆被一个学校退学;比如说小豆豆在便池里掏钱包;比如说校长带领孩子们在礼堂里撑帐蓬……而其它故事情节,书中的思想内核便什么都不记得了。</p><p class="ql-block"> 2019年的国庆节,在写作班培训课上,老师们偶尔聊到文风、笔调这个话题。张文质老师说,我们写作,遣词造句,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调调。就像《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笔触最大特点是浅白,但是,注意哦。浅白不是浅显、浅薄,也不是简单……</p><p class="ql-block"> 由张老师的话,让我联想到的是李白那首《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该诗情感真挚,通畅晓白,无一处生辟,却传神感人。可见,能把深刻的意思,用通俗易懂的句子表达出来,这是语言艺术的魅力,更是写作高手的高超本领。 </p><p class="ql-block"> 经典永远不会过时。我这是读第二遍了,因为看了后面的《后记》,才知道这本书又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站在低年级儿童小豆豆的视角与心理,来讲述自己成长中的小故事。娓娓道来,语言浅白,所以,无论老少男女,无论什么时候捧起这本书,都没有违和感。 </p><p class="ql-block"> 用三四个小时读完一本书,只能算是匆匆浏览,但是,书中两个主要人物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掩卷沉思之时,令我不得不佩服有加! </p><p class="ql-block"> 第一位是小豆豆的妈妈。无论小豆豆做错了什么事,她绝不会轻易批评,更谈不上责罚,用现在的话来说——无论小豆豆做什么,妈妈都会顺应孩子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小豆豆因为多动,太不安分,被之前的学校退学。妈妈只帮她找到巴学园这所新学校,在整个转学过程,都没有批评她;比如说小豆豆因为淘气,钻铁丝网挂破了裙子;小豆豆要两毛钱去还给校长——因为她上当买了会测试人是否健康的树皮。在后两件事上,妈妈明明知道,小豆豆是在撒谎,但也不轻易拆穿她;再比如说小豆豆与家里的小狗玩“狼”的游戏,以至于耳朵都被狗咬破,流了好多血。一个女孩子疯玩到如此地步,这位妈妈除了担心之外,自始至终都没有生气。 这是怎样一位懂得宽容、善解人意、静待花开、懂教育的母亲啊!</p><p class="ql-block"> 当然,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是相辅相陈的,惟其如此,才会有小豆豆的顺利成长。换言之,小豆豆正是在妈妈的宽容、理解、尊重之下,她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善良悲悯的天性才得以最大化受到呵护,她的人格才会如此的健全。 </p><p class="ql-block"> 这位母亲生怕伤害到小豆豆幼小的心灵,一直到女儿20岁的时候,才告诉小豆豆曾经被老师罚站,其实是被学校退学的事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中第二位值得佩服的人物当然是小林校长。小林对孩子们总是那样和蔼、真诚。对教育的态度永远那样热情、朴实。在他的身上,从来没有空洞的说教、灌输,他的人生道理渗透在与孩子的日常交往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施教无痕⋯⋯</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看见小豆豆拿着长勺,舀便便。当他问清楚缘由后,既没有大惊小怪,更没有批评指责。而只是淡淡地交代了一句——“干完之后,记得把东西归还原处。”然后就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他每天检查学生自带的盒饭里,是否有“海的味道、山的味道。”还让自己的太太随时给孩子们添加饭菜。 </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说小豆豆上当受骗了,找他借两毛钱,买树皮。小林校长不仅借了,而且配合她咬这个假树皮,还笑吟吟地说,一点都不苦,我的健康也没问题——这是葆有怎样的一颗童心的长者啊! </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说自己的女儿也想有一个像小豆豆一样的蝴蝶结,当问清楚蝴蝶结的来由后,试探着与小豆豆商量:能否明天不戴这样蝴蝶结,省得女儿难过。小豆豆愉快地接受了,由此小豆豆也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任何事,要时刻为他人着想。要照顾到他人的心理感受。 </p><p class="ql-block"> 还是小林校长,带孩子们去游泳、去泡温泉、去野炊、去搭帐篷——在家的外面过夜、还教唱简单的校歌、教孩子们做韵律操……</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小林校长是一位是真正热爱孩子、依赖孩子、充满热情的教育家。 </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读《后记》,我怎么能了解到小林校长丰富的人生经历呢?小林出身贫寒,曾受最初任职那所小学的校长——中村春二的影响:“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每个班级学生,绝对不超过30人。中村倡导自由教育,贯彻尊重孩子们个性的教育理念。上午上课,下午游戏与活动。到大自然中去,把课堂移到郊外,小林先生也实行了这种授课方式……” </p><p class="ql-block"> 30岁时,小林得到三菱财阀的赞助,到欧洲学习教育学。然后见到了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达克罗兹,向他学习音乐。之后,回到日本先是创办了幼儿园。六年之后,又第二次到欧洲,跟着达克罗兹认真学习韵律学。又一个七年过去了,小林才创办了巴幼儿园和巴学园。也就是说巴学园的创办是小林认真思考、细心地长期地考察,充分酝酿与筹备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巴学园创办于1937年,在1945年毁于战火,虽然只存在了8年(规模不大,办学不久),但是,却培养了一批批富有个性、颇具特色的人才。 </p><p class="ql-block"> 小林的亲和、温润,让我联想起民国时期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还让我联想到夏山学校的校长尼尔先生。</p><p class="ql-block"> 尼尔也是一位非常有趣的老头:有一次,尼尔与一个淘气包偷偷地搞在一起,合伙将学校的一块窗玻璃砸碎了;尼尔关爱女儿,甚至会探问女儿性生活满意不满意。</p><p class="ql-block"> “民主、尊重、宽容、开明、顺应……”几位校长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几乎一致。巴学园与夏山学校都是小班制学校、袖珍式学校,而且办学时间都不太长——当然,夏山学校延续了几十年之久。但是,这样的学校作为现象级的存在,确实培养过不可多得的人才,被学生永久的怀念,而这两所学校的育人理念也被教育人士津津乐道。 </p><p class="ql-block"> 当然,巴学园也罢、夏山学校也罢,它们只是历史的产物,放在教育规模化、产业化的当下,进行纵向比较,完全不具可比性。 </p><p class="ql-block"> 在市场化的今天,在人才标准化培养的当下,两所学校的办学模式注定缺乏生存下去的生命力。但是,窃以为,那寓含在那一代教育人头脑中的开明的、自由的、自然的教育理念与民主启蒙的育人思想却永不过时,是值得后人深深学习、借鉴的⋯⋯</p><p class="ql-block"> 202109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