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趣事(4)--野食

凡夫俗子

<p class="ql-block">野食</p><p class="ql-block"> 俗话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身处群山环绕的701厂,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困难年代,我们这些毛孩子向山上寻找野食吃,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山上最丰富的,应该是野毛栗子,也就是野板栗。每当10月后,野毛栗逐渐成熟了,大家三两成伙挎着竹篮,带上剪刀结伴上山采野毛栗。那些个年代,厂区周边的农家烧水做饭用的柴火主要是山上的灌木,每年都要对上山灌木进行砍伐,使得山上的灌木不太浓密,行走在灌木间也不是太难,不像现在灌木茂密丛生根本无从下脚,并且砍伐还留下一条条山道。顺着这些山道,不需要太费心就能找到一棵棵散落的野毛栗树。毕竟是野生环境,再加上连年砍伐,野毛栗树长得不会太高大,与成人高差不多,因此采摘野毛栗相对容易,要不了大半天就能採半篮筐。要把野毛栗吃到嘴,把野毛栗采摘下来仅仅是第一步。野毛栗圆圆的,全身裹满了一层带刺的外衣。只要用脚一颗一颗踩住毛栗在地上来回搓滚,把刺折倒,再用剪刀剥开,就露出了里面的果实。野毛栗果实比较小,只有小指尖大小。剥好的果实可以用水煮熟吃,当然也可以直接生吃,各有不同风味。那时候,菜场路边时常能遇上临时摆摊卖售野毛栗果实的农民,偶尔花上一毛钱能买一茶杯,装满半衣口袋,丢一颗毛栗进嘴,轻轻一咬“咔”一声响,再一咬挤出果肉,最后“噗”地吐出果壳,一嘴清香微甜。下学路上一边走一边吃,路再远也不觉得了。</p><p class="ql-block"> 秋天的山上,还有就是野柿子、野百合。刚采下的野柿子是不能吃的,涩得嘴都麻木。往往需要把野柿子藏入柴火堆,一两个月后突然想起,扒找出来又软又泛着橘红,吃起来别样的甜。野百合在山上并不好找,要站在山脊上,往砍伐过的山坡向下望去,只要看到像长矛一样立着,顶端有褐色的果实,那就是野百合。顺着枝干往土里挖,就能挖出白色鳞茎球形的果肉。能找到四五个野百合,那是很幸运的。洗净剥成一片片放在锅里煮成汤,特别苦,要放好几勺糖才能吃下去。</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山上的动物不是很多,反正没吃到真正的野味。只听说有豹子、狼,但从没见过。可能是大人们担心我们孩子到处野,吓唬我们的。其实就连野猪也没有在山上碰到过。住在701厂技校时,有一次,技校边上孙村(自然村)的一位民兵用步枪在山上打死了一头野猪,看着与家猪差不多,只是个头大些,身体更壮实,灰灰的,没有看到想像中的大獠牙。隔壁的叔叔买了两三斤野猪肉,放在院子里红烧,闻着有股子浓浓的骚臭味道。烧熟后我们小孩子都尝了一块,奇怪了!吃在嘴里一点也闻不到那骚臭味,倒是满嘴喷香。</p><p class="ql-block"> 虽说在山区,其实也还有些“水鲜”能吃到的。山里有几条溪流,穿过厂区。小溪里生长着一种小石蟹,乒乓球大小,躲在溪底的石块下,扒开石块一抓一个准。只是石蟹太小没肉,需要裹上面粉用油炸,实在耗油又耗面粉,的确是得不偿失。如果煮熟吃,更是如同嚼蜡,尝过一次后再也不吃了。吃得多的,其实是水田里的螺蛳。每年4、5月,水田刚插上秧苗,螺蛳一簇一簇聚在一起。用铁丝、纱布做个网兜,绑在竹竿上,很容易就能捞到不少。放到脸盆里,在稍许放些食盐和几滴香油养几天,待螺蛳吐尽脏物,剪去螺蛳壳尾洗净,放上生姜、黄酒、酱油入锅炒熟,味道十分鲜美。</p><p class="ql-block">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虽然生活不再像以往那么贫乏,但这些个野食也随之少见,甚至消失了,再想回味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免让人遗憾万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