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领读人计划</font></b></h1> <font color="#167efb">各位协作组的家人们:<br> 大家好!我是本周领读人张树霞。<br>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神通.”本周是我们暑期静心阅读的最后一周,大家好好珍惜2021年暑假的曼妙时刻吧!<br>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享受读书的乐趣。书让我们找到一个最好的、最忠实的朋友,它永远不会抛弃你,也不会背叛你无论我们是在欢乐或痛苦中,还是在寂寞或彷徨时,书总会静静地伴在我的身边,分享我们的喜悦,抚慰我们的心灵。<br> 按照我们协作组的计划,本周阅读内容是《论语·大学·中庸》之“季氏篇第十六”。<br> 本篇共十四章。前三章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的治国主张。后面数章主要是记录了孔子以数字作出归纳的人生戒示,于简明生动之中见出内涵的深刻。而从他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中,又能见出他对理论的真诚。无论是孔子的政治主张还是人伦主张,决定了孔子必然有如是态度。本篇末章内容略觉突兀,前人解说也多有歧义,或认为文首遗落“子曰”两字,或以为是后人在竹简空白处的附记。故后说遭到较多学者的否定。<br></fon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分享建议</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1.精读原著,做好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2.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撰写读书心得。</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3.结合文章,反思自己的生活、工作,分享从中的启发和感悟。</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本次感悟心得收集人和美篇制作人:张树霞 张建<br> 请大家9月12日晚10:00前把读书感悟分享至本微信群。<br> 书中有进步力量,每次读书就是与书中的人物对话,感受不同的世界,欣赏不同的风情,品味不同的人生,让我们走近书籍,走进书籍,走向美好明天!<br></font><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2021年8月23日</font></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白居易可真“白”</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翟王镇中学 宗鹏</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近期闲来无事读了几首唐诗,猛然间发现白居易可真够“白”。这“白”当然不是说白居易的肤色白,而是说他的诗的语言够“白”,就像是在拉家常,说白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比如:他有一首诗《早冬》,是这样写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诗中“天气好”“似春华”“如嫩草”“是狂花”都是我们平时说话时的常用语,读完全诗,我们就会立刻知道了这一定是白居易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冬日,陪同几个朋友一起骑马出游,然后又去喝了一壶酒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他还有一首诗也是写的冬日的一天,内容更是通俗,所记的事件简直让人忍俊不禁,他写的是一次蹲坐在南墙下晒太阳的事情。题目是《负冬日》,他这样写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他把靠着墙自己闭着眼睛晒太阳的感觉写的细致入微,一开始是皮肤暖暖的,就像是喝了美酒一般,再后来全身内外都舒畅务必,最后达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白天的一切可以成诗,夜晚梦中惊醒亦可成诗,在一个雪夜,白居易从睡梦中冻醒,一看,呀,下雪了,于是一首《夜雪》信手拈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已讶衾枕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复见窗户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夜深知雪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时闻折竹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可见在诗人眼中,万物、万事皆可成诗,他们写诗就像我们今天写一篇日记,写一篇随笔一样简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新学期继续走近唐诗,期待很多的发现。</span></p>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b06fbb">我只能行走(一)<br></font></b><font color="#b06fbb" style="">——读《千年一叹》有感<br></font><font color="#b06fbb">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商梅焕</font></h1><h3><font color="#167efb"> 我只能行走,不行走就无法思考。<br></font><font color="#167efb"> ——余秋雨<br></font><font color="#167efb"> 余秋雨梦想中的考察计划终于实现了,尽管冒着生命危险,但余秋雨越到最艰难的时刻,越会迸发出最大的勇气。<br></font><font color="#167efb"> 在这样的险路之上,连记日记都非常困难,很多地方根本无法写作,只能趴在车上蹲在路上写,渐渐也写了不少,一张张放在一个洗衣袋里,积成了厚厚一包。他把背包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每到一处最危险的境地 ,他就把包拉到胸前,用双手抱着。<br></font><font color="#167efb"> 路上匆匆写下的文字形成了《千年一叹》,这本书文字相当质朴,完全不讲究文采,因为只当时根本不可能进行润色和考究,所以,余秋雨非常珍惜在这种特殊状况下完成的作品,舍不得改动。因为他出自于一种万里恐惧中的生命重压。<br></font><font color="#167efb"> 在《哀希腊》这一篇中,他写到爱琴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在海边立着的洁白石柱,是公元前五世纪的遗迹。<br></font><font color="#167efb"> 余秋雨走进石柱,寻找石柱上著名的游人名字,猛然抬头,在石柱稍低处见到“拜伦”。文化祖先在上拜伦低头刻写,如对神明。许多游客理解拜伦的心情,也跟着他往低处刻,弯腰刻,跪着刻,石柱上,早已密密麻麻一片热闹。<br></font><font color="#167efb"> 《河马的麦西尼》一篇则讲述一个故事。伯罗奔尼撒半岛是希腊文明的摇篮,尤其是麦西尼,关于麦西尼那个神秘的传说,就不得不提海伦,一位无法形容的美女被特洛伊人从迈锡尼抢去,居然引起十年大战,为一个女人打十年仗真是不可思议。海伦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元老们目瞪口呆,立即改口说:再打十年,也应该。最后迈锡尼,人以“木马计”取得胜利,但胜利者刚刚凯旋就遇到篡权者的残酷杀害,这些传说原以为只能是传说,却被19世纪80年代一位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并证实。<br></font><font color="#167efb"> 麦西尼遗址是一个3300年前的王城,占据了整整一座小石山,远远望去只剩满山坡的颓败城墙,人们却不知他的第一魅力在于路上,而路也是这座王城作为战争基地的最好验证。<br></font><font color="#167efb"> 这条路很隐秘,走进去才不断惊艳惊叹,他那种躲躲藏藏的宽阔,路过师门进的山门变成两个皇族墓地,继续攀登,到达山顶那便是王宫。<br></font><font color="#167efb"> 不可一世的麦西尼留下的遗址是如此单调和干涩,证实了这样一种规律:不管是多么强悍的君主,多么成功的征战,多么机智的谋杀,到头来都是自我毁灭。<br></font><font color="#167efb"> 余秋雨说过:要么今后只敢小声讲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他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迹,只相信亲自到达。对文化的执着感动我心</font>。</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b06fbb">一地鸡毛的生活</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河流镇中学张云霞</font></h1><h3><font color="#167efb"> 蒙蒙细雨,凉风习习,带着疲惫回到家,姑姑早已备好了晚饭。吃饭完毕,各干各的事,我在厨房刷锅洗碗,孩爸在阳台忙着手头上的事,姑娘在书房专注读书,儿子自由玩耍,这一切是那么的和谐温馨。<br></font><font color="#167efb"> 不曾想,一声哭叫打破了宁静的夜晚。儿子哇哇大哭,我和孩爸几乎同时飞奔过去,儿子哭的很痛苦,嘴里不停地往外吐唾沫,我问他怎么了?儿子说:“妈妈,硬币,硬币在肚子里”。坏了,孩子吞下硬币了,我们去医院,孩爸说道。慌乱之下,我带着围裙,穿着拖鞋,抱着哭泣的儿子去了中医院。我们来到急诊室,向医生说明情况。医生听后,告知我们恐怕有点麻烦,建议我们去上级医院。我们没有片刻的迟疑,立马驱车去滨州市中心医院。车外小雨淅淅沥沥,天黑路暗,车内儿子哭闹不止。我急得满头大汗,豆子般的汗珠滚落到嘴角。我一直催促老公开快点,再快点。他告诉我,不要慌,要稳住,安全第一。我又打通了弟媳的电话,告诉她孩子现在的状态。身为医生的她既安慰我也提醒我时刻关注孩子的呼吸情况,指导我该做什么,怎样做,就这样40分钟后到达医院。儿子一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哭的更厉害了,直接不进急诊室的门。我抱着他在门口,医生询问孩爸孩子的情况,几分钟后我们拿着检查单,跑到二楼放射科做X射线检查。这一通折腾后,儿子渐渐平复了心情,静静地坐在走廊的长椅上,和我们一起等待检查结果。大约二十分钟后,胶片打印出来了。医生看后,长舒一口气,谢天谢地,没在气管里,在肠子里了。医生叮嘱我们:回家后让孩子多吃绿叶蔬菜和水果,加快肠胃蠕动,关注孩子大便,若有情况及时回来。<br></font><font color="#167efb"> 走出医院的那一刻,感觉公路两边的路灯格外明亮,深夜里的街道也变得宽广了许多。此刻一双儿女已进入甜蜜梦乡,而我却毫无睡意。我在想,怎样才能让生活的一地鸡毛状态变成盛开的孔雀毛!</font></h3><font color="#167efb"><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8月30日</div></font>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font></b></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 ----写给军训后的八七班爱生<b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王惠</font></h1><h3><font color="#167efb"> 也许,一段记忆中的悲痛可以转瞬即逝;也许,一段印象中的欢乐也可以立刻忘却。但是有一段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记忆,有一处我们曾挥洒过汗水与泪水的土地,或许我、我们七班的全体同学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一辈子都会深深地烙在心里……<br></font><font color="#167efb"> 站军姿、稍息、立正、向左转、向右、齐步走、跑步走……平日看来最简单的动作竟然都有了那么多的规则。漫长的军姿、走不完、跑不完的步子、挨不完的训斥……使我们慢慢变的坚强起来。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紧张的节奏、以及辛苦的训练,我们知难而进,克服了许多困难。有的同学身体有病也不请假。晕倒了,休息一下再上场,不叫苦不怕累,坚持参加训练。在军训中,教官认真履行职责,精心组织,严格训练。面对酷暑高温,教官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种以身作则的教风也正是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军训,同学们普遍增强了体质,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抗挫品质,正如孟子所说,只有“先苦其心志”,方能“增益其所不能”。只有经过“苦”的洗涤,才能铸就钢铁般的意志。军训虽然短暂,但足以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的路途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时常会有荆棘存在,与坎坷同行,只有拥有钢铁般的意志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走向成功。<br></font><font color="#167efb"> 我们是需要团队精神的,个人走得好并不意味着什么、让整个团队都能完成得很出色这才是真理。但是团队精神也是需要个人的,很可能就是因为一个人的小小失误,而影响到了整个团队的整齐。一天天的训练,使我们深深了解到团队精神之重要,可以说刚开始我们的队伍缺乏默契,以致疏远了整齐,简单的走路都显得有些散乱,口号也没那么响亮,队伍便显得毫无生气。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官监督着我们一遍遍的训练。一遍不行,再一遍,再不行,再一遍……就这么一遍遍的纠正我们的错误。通过短短的军训生活,增强了我们的组织纪律观念,让我们真正的放下了任性和自私,学会了谦让和宽容,最主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了团结合作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在这里没有个人的魅力,只有团结的力量,在这里没有婉转的歌喉,却有高歌荡气的回肠。在这里有种纪律叫:绝对严明。虽然条条框框,却把人训练的堂堂正正,犹如中国的汉字,横平竖直,坦荡有力。<br></font><font color="#167efb"> 同学们,军训是一个成长的阶梯,军训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在4天的军训中,同学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已,顽强拼搏,表现出色。军训又是一个崭新的课堂。这次军训,让我们领略了军营的氛围,感受了军人的风采,拥有了军人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团队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形成了良好的纪律观念,学会了用纪律来约束自己。通过军训,我们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感的沟通,较快地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和班级凝聚力。<br></font><font color="#167efb"> 军训的日子虽苦,却像咖啡一样可以品尝出浓浓的滋味。坚持到底,因为胜利终将属于有信念的人!</font></h3><font color="#167efb"><br></font><br>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内心柔软,却有力量</font></b></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读林清玄《你心柔软 却有力量》</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李静静</font></div></h1><h3><font color="#167efb"> 翻开这本书,如品茗般幽雅清韵。智慧的光芒闪烁其中,洗净铅华,抛开那些看起来很虚无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会展示在面前。<br> 喜欢林清玄叙述自己儿时的故事。虽然表面说着自己儿时的事,但总表达着一种情感。读着、读着就会情不自禁融入其中,看到了林清玄与“棋子”下棋,看到了林清玄和小松鼠嬉戏,也看到了林清玄过火时的恐惧、害怕。欣赏林清玄撰写自己现在的生活。每篇文章都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的怀念,或是一则意味深长的道理。<br>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越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够包容我们的伤口。”打开书,林先生平实质朴的语言映入眼帘。<br> 读林清玄的书,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予我太多太多。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盏清茶细细品味的。 林清玄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在书中审视内心,看到诗与远方,遇见美好。</font></h3><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拨开迷雾,找到正确的人生态度</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读余华先生《活着》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张树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充满浮躁与迷茫社会中,大人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当下生活节奏中,当你思索在内卷与躺平的路上感觉无法自拔时,请读一遍余华先生的《活着》,或许能够跨过那些难以跨过的坎,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允许生活的不完美,努力的生活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时代》周刊曾评价到: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富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富贵身上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抓住暑期的尾巴,陪孩子在书店读书,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了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有人说:“如果你已经体会过命运的无常,就一定要读读余华的《活着》,因为这本书里句词之间,藏着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体会《活着》中几句最为经典的语录,走出凡世,悟人生态度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有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我在看《活着》这本书之前,迟迟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如今想明白了,活着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人之所以要活着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需要活着。而其实现在大多数人都走偏了,在他们看来,人之所以要活着的原因,是要去享受金钱、权利、娱乐、房子、车子之类的事物。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有些人用尽一生的努力,就在追求那些外界的事物,哪怕追到了一辆车子,又会想要房子,所以迟迟得不到幸福,因为我们把活着的目的都给弄错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作者说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想要告诉我们,时间的力量是我们无法抗衡的,我们的寿命注定由时间来掌控,在有限的生命中,按自己的想法努力的去活着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老人经常会羡慕年轻人年轻力壮,而年轻人则会经常羡慕老人退休之后的轻松,人就是这样,总是不懂得知足常乐。这也导致了我们在人生中遇到绝望的事情时,往往会想要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想着那些去世的人非常轻松,啥都不用考虑了,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去世的人或许也是非常后悔的呢,他们也在羡慕着我们可以继续活在这人世间,去体会真正的幸福。所以知足常乐,能活着就已经很不错了,可千万别想去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做人不能忘记4条:话不能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这4条是人生准则,话说错了,得罪一堆人,人脉关系好不起来,床睡错了,婚姻关系永远也没法幸福,门槛踏错了,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回头了,口袋摸错了,你的一生也就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幸福也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就足够了,这时候也根本没必要谈什么福分,我们在活着的同时,需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家人身上,这样才能更加接近真正的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人的一生会被时间、命运所影响,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自己手上,就像一个想死的人,就算命再大,也难以阻止他去世。同样,一个努力活着,追寻幸福的人,就算命再衰,只要自己不放弃,就肯定能够追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切的一切,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活着》这本书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再现了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乐观。书中说了人如何去承受苦难,说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说了无望的不存在,说了人活着的终极意义,这样一本让人深思的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些生命的真谛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深有启迪,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也大有裨益!当今青少年心里脆弱、抗打击能力差,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可以充分运用余华先生的这些金句来指引孩子们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如果你现在非常的迷茫,正经历着苦难,对人生很绝望,不妨去读读《活着》这本书,它能帮你拨开迷雾,找到正确的人生态度,让你觉得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学本教学心得体会</b></div><font color="#b06f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信县实验中学 李秀芬</div></font></h1><font color="#167efb"> 近段时间把《龚雄飞与学本教学》读完,结合开学两周的教学做了一些总结。<br> 学本教学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这个理念为主导,新学期初一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听说课,阅读课的教学。在课程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基本能理解该模式的结构,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质疑,并进行结果的展示。<br> 通过这几节课的效果看,利用学本教学的模式,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并且在合作、交流、质疑中,大多数学生能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并且更加锻炼他们的表达、沟通、协调、自律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也更加有兴趣了。例如,在一节试卷讲评课上,我尝试利用学本教学模式,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犯错的题目,讨论后,再以展评的方式,让每个小组的3号、4号来给大家讲解几道容易犯错的题目,他们在讲解完每一道小题后,下面的同学们都会再次提出自己的质疑,或是对他的讲解再做更深入的分析。以这种方式,每组中稍微落后的学生得到了表达的机会,同时,通过分析题目,对考试的要点更加清晰,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牢固。<br> 但是,也有一些新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根据英语学科特点,语言的学习是大量的听说读的过程,即使是后面部分的阅读课也是要求学生读,背。那么,怎样在这种听说活动中开展小组讨论呢?如果是仅仅组长检查,能否有一套奖惩措施或是激励机制?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龚院长也设置了详细的评价机制,但是怎样能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我还需要再在课堂实践中探索。</font><br>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b06fbb">《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读书感悟</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b06fbb" style="">刘 玲</font></span></div><font color="#167efb"> 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平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平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br>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br>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 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br>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br> 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font><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读《龚雄飞与学本教学》有感</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东校区初中部 赵洪芹</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新秋迎新校,新校迎新人,新人迎新生,一切都是崭新的!着实令人精神抖擞,我以新的开始走上新的征程!龚雄飞的教学理念“润物细无声”般遍布鸭梨之乡所有校园的每个角落。开学之际,我坚持不懈再次学习《龚雄飞与学本教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我们传统教学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多数这样:一般知识普遍讲,重要知识反复讲,课堂形态满堂讲,这是不少老师上课的“秘诀”。一般知识全面背,重点知识反复背,考试之前拼命背,这是不少学生应考的“秘诀”。2002年,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出新课改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当下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教学已经深植于中华大地,核心素养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种要求之下,学生再死记硬背,在学习中不深度思考是与世相悖的。龚雄飞的学本教学“润物细无声”般遍布鸭梨之乡所有校园的每个角落。由此可知,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县学习的学本教学展示的几节示范课都属于问题导学型。在学本教学中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是:先由个人尝试独立解决,个人解决不了就在小组解决,小组仍然解决不了就在全班解决。从技术上讲,教学模式是趋向稳定的,而模式运用的过程则是趋向灵动的。把握了自学、互学、展学的组合关系,课堂就会灵活多变,精彩纷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学本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互助展评。先学是自主学习自学,强调学生的前置学习,把学生的先学作为课掌的起点和教学的依据,为后教定向;互助,强调学生的互助学习,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少组互助的方式来予以解决,也就是倡导开展以互助为基本特征的合作学习,简称为互学;展评,学生互学的成果需要在全班分享,或者互学的问题需要在全班解决,因此需要在全班学生互动交流与思维共振中深化认识,“生生互动”中“释疑解惑”与“达成共识”;后教,在学本教学话语体系中,“教”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学生教学生,即所谓“先学后教,学生主教”。而“互助”与“展评”,就是学生教学生的方式,“互助”就是小组内部学生教学生,“展评”就是在全班范围内学生教学生。第二层含义才是指老师教学生。老师要处理好教与不教的关系,有三种情况不教!第一,学生自学能够学懂的老师不教;第二,学生自学有困难,但通过合作互学能够解决的老师也不教;第三,自学有困难,通过互学依然有困难,但通过全班展学,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老师还是不教,老师只有在经过自学、互学、展学以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时才可以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学本教学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老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互助式解决问题,其实质就是“以学定教,学生主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这是学本教学的教学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太阳不仅美在闪耀,更美在将能量传与世界;雨露不仅美在温润,更美在用心血滋润大地。学本教学如同太阳与雨露,教育的正能量正滋润着鸭梨之乡这片沃土!</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读《论语·八佾篇》有感</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第五实验中学 常洪萍</font></div></h1><h3><font color="#167efb">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br>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宽宏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卸下重任,这不是很遥远吗?”<br> 这一章中,曾子谈“士"的人生追求。曾子说,士要“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孔子所提倡的仁,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也是一种社会理想。“仁以为己任",就是以弘扬仁道,建立理想社会为自己的责任。一息尚存,自身对仁道的追求,不可少懈,理想社会的建立,亦需为之奋斗终生。所以“士“的一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旅程。《礼记・表记》: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曾子所言与孔子一脉相承。这反映了儒家和传统文化对人生的理解。<br> 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两句名言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换一种表述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所为了。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心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都是源自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br> 我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教师,那就应该将一生的辛勤和汗水奉献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我要牢记教育初心与使命,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和“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描绘阳信教育又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font></h3> <br>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b06fbb">古代岁月里的“中国制造”(四)</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b06fbb" style="">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张建</font></span></div><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绝处逢生</span></div><font color="#167efb"> 第七章是讲竹简,讲木牍,讲两千年前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历史故事。<br> 在中国文化的漂泊转折中,伏生是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他为即将断裂的历史线索,结结实实的打了个结。尽管伏生口述,晁错记录的原稿早已在历史中遁形,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竹简、木牍,想象他们原始的样子。竹简、木牍上是写字者最原始的墨迹,中间没有经过翻刻与转译,让我们最直接的体会写字者的情绪与个性。两千多年前,文字落在竹简上,就像雪落在地上,被大地迅速融化和接收。那些疾速写下的文字,后来不断的被抄写,被翻译,与后世的雕版相衔接,与一代代人的目光相衔接。在那些目光里,文字真正变成了鸟,因为它保持着适当的高度,所以它很容易飞越了朝代之间的栅栏,一直飞到今天。<br> 与刀的哲学相比,笔的哲学是中正平和,以柔克刚。在这个世界上,越是锋芒必露,杀机毕现,就越会伤及自身,这就是强悍如秦始皇者始终抵不过一支毛笔的原因。<br> 而在历史的翻云覆雨中,艰难生存的中国文化总是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原因是这个国家始终不缺像伏生这样认死理,死认理的人,刀枪不入,百毒不侵。<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犹在镜中</div> 故宫博物院里存着春秋战国以来四千多面铜镜,光影陆离,照亮两千多年的岁月,也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故宫古物之一。<br> 那面“永平元年四神纹镜”,是最接近司马炎的皇后——杨芷的一枚镜子,或许杨芷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但这毕竟是她那个时代的镜子。在所有的古镜中,杨芷真正用过的镜子,就像她的杏眼娥眉,朱唇贝齿一样,在时间中遗失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年华岁月,历史故事,都像那流水,流走了再回不来。所有在镜中出现过的人与物都消失了,除了一个铜绿斑驳的粗糙表面,什么也没有留下,仿佛枯萎的花朵,见证着时间的荒凉。<br>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历史是一面更大的镜子,所有的善恶美丑在他面前都无所遁形。假如说实物的镜子,为我们观察自己增加了空间的视角,那么历史这个虚拟的镜子就被为我们认识自己拉开了时间的纵深,在亘古无垠的时间里,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中看见历史,确认自我的存在,而不至于永远囚禁在个人经验的狭窄牢房内。通过历史这面镜子,中国人不仅可以看清自己的当下,还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br>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赋予镜子以一种隐喻意义,把反观历史比喻为照镜子。<br> 所以,欧阳修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