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少家庭在拍手称赞的同时,内心又隐隐地担忧,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后,质量会不会“水落船低”?至于如何减负不减质,学校层面今后当然会有诸如提供延时服务、提高课堂效率、精准布置作业等举措推出。但对于尝到过“抢跑”甜头的父母,会因为政府开出了“双减”药方,就药到病除吗?</p> <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已经患上“教育焦虑症”的父母,最容不得孩子“闲”下来。学校作业少了,他们就会想办法自己给孩子“加餐”;无论是自顾自给孩子作业上加餐,还是点对点找人辅导,都离不开重复训练、重复刷题的低效率学习。如果没有父母们家庭教育行为的矫正,“双减”推出后很难实现让孩子高质量成长的预期效果。</p> <p class="ql-block"> “双减”后,新父母们该在哪些方面着力?</p> <p class="ql-block"> 一增:增加伙伴关系的亲密度</p> <p class="ql-block"> 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父母们做到“三个别”。</p><p class="ql-block"> 一是别无休止的唠叨。孩子的叛逆,是对父母的唠叨、数落行为的反感。别以为苦口婆心就是对孩子的好,很多孩子跳楼、弑亲事件,都是因为父母苛求式的唠叨引发的。</p><p class="ql-block"> 二是别让陪伴的时间缩水。陪伴孩子的投资是有价值的投资,亲子关系是要用时间来维持的。如果一个家庭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不要指望孩子有多优秀。“双减”后,迫切需要那些喜欢流连于无效的交际场上的父母们回归家庭。</p><p class="ql-block"> 三是别给孩子反向的示范。如果父母回到家中总是手机不离手,追剧不停歇,甚至打牌成了瘾,这样的示范“毒化”作用十分明显。</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家长认为,各人有各人的责任,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家长的任务就是休闲。只懂得回家休闲享受的父母,陪不出勤奋刻苦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父母好的示范,应该陪着孩子一起完成“和大人一起读”,和孩子一起做做家庭小游戏、小运动,和孩子一起聊聊生活中的趣事。当然,父母们还应该帮助、鼓励孩子找到同龄的玩伴、学友,避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二增:增加亲子阅读的饱和度</p> <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书读得多的孩子,眼中自然有光,生命的气息也会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 最近几年社会上流行这样的说法:得阅读得语文,得语文得高考,得高考得人生。</p><p class="ql-block"> 阅读无论是对心灵的滋养还是应对现实考试,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双减”可能会少了书面的家庭作业,但绝不会少掉了大量的整本书阅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400万字,大约是四五十本书的样子,这只是一个保守的底线要求。我觉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应该基本维持在200本左右。阅读量大的学生,大抵语言是灵动的,思维是多元而深刻的,得高分也是自然而然的。做题多而阅读少的考生,作文等级基本是会被打入三类四类文。</p><p class="ql-block"> “双减”后,学生多出来的课余时间,父母们应该懂得用经典作品阅读来填补。做题训练,只能局限性解决眼前的问题;阶梯性有营养的阅读,可以积淀应对未来甚至终身的素养。孩子特别中低年级的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们的“如影随形”。中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尽管不需要父母与其同步阅读,但如果父母们把孩子需要阅读的作品提前读过,并在轻松氛围里将自己阅读的感受和孩子一起聊聊,可以想象这样的阅读能释放多大的能量。</p><p class="ql-block"> 阅读是父母帮助孩子成长、自己不断成长最廉价、最便捷、最有效的路径。父母不热爱阅读,孩子也很难爱上阅读。</p><p class="ql-block"> 因此,要想孩子成人成才,父母要挤出时间陪孩子读书,腾出柜子给孩子装书,养成习惯陪孩子坚持。无数事实表明,童书曾经改变过许多错过了阅读关键期的成年人。借助童书,父母的童年被唤醒,并与孩子的童年发生共鸣,家庭教育的密码被打开了。</p> <p class="ql-block"> 三增:增加日常生活的体验度</p> <p class="ql-block"> 有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接受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最浅显的回答: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获得好收入。细细想想,个体接受教育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当下和未来更好的生活。因此新教育提倡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p><p class="ql-block"> 让孩子学会生活,主体责任不在学校,而是家庭。倘若家庭将重点放在关心学会学习上,学校更多地去操学会生活的心,显然是本末倒置。当下孩子成长中的不少问题,与家校责任边界模糊、混淆、颠倒有关。有质量的家庭教育,需要在育人目标上回归生活本位。让孩子回到生活,不仅是适应未来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中高考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双减”实施后,父母们应该帮助孩子更真切地迈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门,充分融入其中,感受日常生活浓烈的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最后,想跟家长朋友们说:“双减”之后,成绩将不再是判断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等待他们的是另一条全新跑道。所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背后是孩子接受的教育,除了课本上的知识,更多来自家庭、社会。</p> <p class="ql-block"> “学霸”之外,期待看到更多卓越的孩子涌现出来:他们不仅好学乐思,还拥有阳光的心态、强大的审美力……</p><p class="ql-block"> 从这一刻起,家长要努力和孩子一起奔赴这美好的未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