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的寻根问祖之旅》

闪闪的红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朱卫东/文</span></p> <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的5月18日,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大使张崇礼走上主席台,庄重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代表该组织授予中国“昆曲”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至高荣誉。“昆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1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项目中最无争议、获评委会全票通过的四个项目之一,并居榜首。这一天,中国昆曲艺术翻开了崭新的篇章!这一天,是每一位昆曲人艺术生命中的盛典!</p> <p class="ql-block">  从明代嘉万至清代乾隆时期, “大美大雅、至情至性”的昆曲作为“举国之音”而风靡大江南北、举国上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宰了中华民族集体审美两百多年”。</span>纵观中国戏剧史,中国地方戏曲中的许多剧种,虽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但却随着时代的斗转星移和变迁洗礼,从剧本到声腔、再到表演,都在不断地进行着仿学和借鉴、尝试和变革。而唯有昆曲,则变化较少,对自身蕴含的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留存完整丰富,表演体系传承有序。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昆曲对许多地方剧种有着非常深刻深远且极具指导意义的影响和艺术熏陶。</p> <p class="ql-block">  湖南桂阳是现今昆曲艺术存留于世的三大支派之一---“湘昆”的发祥地、主要流传地和传承中心。《中国戏曲志•湖南卷》词条显示:“湘昆”是“湖南昆曲”的简称,与中国南方的“南昆”、北方的“北昆”皆同源于江苏苏州的“苏昆”。<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昆山腔便传入湖南,传入当时的“桂阳州”。桂阳从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年)建置升为“桂阳州”起始,至清雍正十年(1732年),“桂阳州”升为“桂阳直隶州”,隶衡永郴桂道,建置规制等级上与东毗的郴州直隶州及西邻的永州府是平行对等的关系,明清两代的桂阳州治均在现今的桂阳县。自明代崇祯年间起及其后,桂阳州下辖桂阳、临武、嘉禾、蓝山四县。直至民国二年(1913年),桂阳直隶州撤州分治,贯穿明清两代、风雨五百年的“桂阳州”成为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在明清两代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素有“八宝之地”、“矿冶之都”又兼有“控引交广”、“两广之管钥”、控制着连接中原地区与两粤之官道、盐道的“桂阳州”,人文蔚起、经济繁荣,自是昆曲艺术的流传散布之地。昆曲来到“桂阳州”辖属的桂阳、嘉禾、临武、蓝山以及周边的新田、宁远、常宁等县域之后,在此兴盛流转。因其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因而被官民们约定俗成的称为“桂阳昆曲”、“桂阳昆腔”或“桂阳土昆”。在这方热土,遍布城乡的几百座古戏台,十几个专业昆曲戏班,数以百计有名有传的艺人伶工,众多的碑刻题壁和口述相传的记载以及从桂阳前进剧团分家出走到嘉禾革新剧团至嘉禾昆曲演员培训班再到郴州湘昆剧团成立之间的师承关系组构成了昆曲在以桂阳为传承主体的历史明证。诚如百岁人瑞、人誉“湘昆之父”的李沥青老先生的评价:桂阳是“湘昆”艺术的摇篮,“桂阳昆曲”是“湘昆”艺术的母体。湖南省昆剧团原团长唐湘音老师则点评道:“桂阳昆曲”之于“湘昆”就如同“高阳昆曲”之于“北昆”的意义一样,是前世与今生的传承关系。</p> <p class="ql-block">  昆曲传入桂阳州后,艺人伶工们为迎合本土受众喜闻乐见的观赏口味,融入了本土地方戏曲、民间音乐和本土官话等元素,在唱腔中加滚加衬,加快加重唱腔节奏,一改“苏昆”的婉转舒缓;在配器和过场音乐中加入祁剧的乐器和音乐;将念白道白和唱词改为本土受众通俗易懂的西南官话;在表演上,既保持了昆曲优美细腻的传统风格,又体现了豪放粗犷的湘南山野特色 ;在剧情展现形式上,掺入了让老百姓一看即懂,颇接地气的生活习俗。当地百姓形象地称之为“俗伶俗谱”。“山野艺术家”们博采众长、汲取养分,通过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与“北昆”和“南昆”三足鼎立的昆曲支派---“湘昆”。“桂阳昆曲”在历史的长河和磨难中,在老一辈艺人伶工们的执着坚守下,没有形同全国其它地区的昆曲一样颓废消亡或成为其它地方戏曲中的一支声腔,而是在桂阳这偏远的山州草县中较为独立完整的、较成体系的保留和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是除了昆曲源地华东苏浙地区和明清两代京都地区(北京)以外,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个既保留了昆曲血脉、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昆曲支派,堪称昆曲传承史的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主要载体,在人与人之间口传心授、完成技艺的代代相传。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人是第一要素,传道授业的师者和师承学艺的学者的“传”与“承”最为至关重要 ,昆曲艺术的传承也概莫能外。</p><p class="ql-block"> 旧时代的昆曲戏班培养接班人的传统方式是随师带徒,或父传子,子传孙,即所谓的“子孙班”模式。没有明确的培养宗旨,正规的学制,严格的教学计划,科学的教学方法,缺乏培养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的统筹安排,都是各自为战,传承无章法。1920年,曾任湖南一师校长,“船山书院”的奠基人、创始人之一的桂阳莲塘人氏彭政枢先生的族人彭守禄、彭敬斋等尊崇先制、痴爱昆曲艺术的人士,自筹钱粮,在莲塘村石坳岭的“文名书院”创办了桂阳昆曲“昇”字科班,寓意如日东“昇”。科班以传习昆曲为主,也兼学祁剧, 此花雅兼学,乃<span style="font-size:18px;">突破门第之见,</span>以海纳百川之胸襟,树标新立异之壮举。学习三年,帮师演出三年。聘请了昆曲教师谢金玉、侯文保、李向猷、李向阳、刘明亮、唐日生、马日苟、匡荣瑞及祁剧老师刘照玉、欧汉南、程文杰、李汉英等。谢金玉肚里戏文最多,人们都敬尊他为“大先生”。学员共二十余人,每人艺名中间都嵌有一个“昇”字。目前考证出来的“昇”字科班艺人有(老生)袁昇义、程昇智、罗昇孝、(小生)周昇武、程昇安、匡昇平、(旦行)彭昇兰、李昇莲、邓昇翠、(净行)李昇豪、刘昇猛、(丑行)侯昇强、唐昇国等。其后,这批人成为活跃在湘南舞台上的中流砥柱和传播昆曲艺术的骨干力量。民国初期建立于桂阳莲塘“昇”字科班是昆曲逐渐走向消亡的湘南地区乃至全国唯一的专业昆曲科班,他们为昆曲艺术的传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世“湘昆”的惊鸿亮相奠定了师资力量的储备和传承有序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桂阳昆曲”过渡至“湘昆”的传承历史上,自</span>1954年从“桂阳前进剧团”分家出走至嘉禾并组建“嘉禾革新祁剧团”、1957年在嘉禾成立“昆曲演员训练班”以及1960年成立“郴州专区湘昆剧团”的过程中,当年“桂阳昆曲”专业戏班的班主及前辈艺人萧剑昆、萧云峰,以及“桂阳昆曲”“昇”字科班的学员匡昇平、彭昇兰、李昇豪成了传艺授业的中坚力量和“摆渡人”。正是他们,让昆曲艺术在湘南“桂阳州”一带及周边县域得以血脉延续,薪火相传;正是他们,让昆曲艺术得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发扬光大。桂阳昆曲“昇”字科班的成立比于1921年在苏州桃花坞五亩园成立的昆剧传习所还要早一年,成果斐然、意义非凡,贡献巨大!桂阳昆曲“昇”字科班的创建人和热心参与人士、师傅学徒对传承昆曲艺术事业的那份忠诚、执着和担当,是现今昆曲艺术传承人的精神楷模和宝贵财富,居功至伟,可歌可泣!</p> <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3日上午九时,由桂阳县文旅广体局主办,桂阳县文化馆、桂阳昆曲研习社承办的“庆祝中国昆曲入选世界非遗项目二十周年暨纪念桂阳昆曲“昇”字科班开班传习101周年、湘昆老艺术家桂阳“寻根问祖”之旅系列活动在桂阳文化园的“桂阳昆曲传承基地”正式拉开帷幕。念及参加本次活动的老艺术家们已届高龄,考虑到他们的出行安全、便利以及避开与郴州市区昆曲专业院团系列活动日程安排的交叠冲撞,我们特意选择了错峰举行,将活动提前到了“五一”假期间。另外受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活动现场的与会人数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却不失庄重和热烈!桂阳县相关领导与桂阳昆曲老前辈后人代表谢建平(谢金玉后人)、何增科(萧剑昆后人)、匡永嘉(匡昇平后人)以及建国后第一批昆曲演员训练班学员及“湘昆”建团后的第一批演员、“湘昆”老艺术家唐湘音、雷子文、郭镜蓉、李忠良、梁淑玲、彭云发、谢序干、文菊林、左荣美、唐湘雄和部分湖南省昆剧团在职演职员、昆曲新生代、桂阳昆曲爱好者参加了当天的活动。活动正式启动前,大家饶有兴趣的参观了“桂阳昆曲”研习社的展厅,对其间收集收藏的“桂阳昆曲”传承溯源的史料文献和文物给予了“脉络清晰、资料翔实”的高度赞赏!随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上午九时三十分,活动正式启动,在活动现场,桂阳县政协副主席刘忠、桂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柏民权、“桂阳昆曲”一代宗师谢金玉老先生的后人谢建平先生作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和发言。柏民权副部长概括评价道:“此次活动是一座丰碑,开创了桂阳昆曲传承历史的新纪元。” 活动开始后,由原湖南省昆剧团团长、郴州艺校校长、嘉禾昆曲演员训练班第一批学员及“湘昆”成立后第一批演员唐湘音老师围绕《从“桂阳昆曲”到“湘昆”的演变和历史沿革》主题对“桂阳昆曲”的历史定位和“湘昆”溯源及流传散布史进行了讲座。随后,多名昆曲传承人先后表演了传统戏《昭君出塞》、《牡丹亭·寻梦》之【懒画眉】、《寄子》、《夜奔》、《牡丹亭·游园》之【步步娇】、《打碑杀庙》、昆曲红色经典样板戏《红色娘子军》之选段《常青指路》,精彩的节目赢得了现场嘉宾们的热烈掌声。雅集活动结束,全体嘉宾及老艺人们赴龙潭街道昭金村魏氏宗祠古戏台参观游览、莲塘镇“文名书院”瞻仰拜谒“桂阳昆曲”“昇”字科班旧址。在和平镇,参观瞻仰“桂阳昆曲”一代宗师谢金玉故居。</p><p class="ql-block"> “饮水思源、不忘师恩。”在当天下午的参观瞻仰的活动中,“湘昆”老艺术家们和新生代的昆曲人以及昆曲爱好者怀着虔诚的感恩之心,不顾长途跋涉和疲劳病痛,谢绝了我们的好意,坚持前往总里程一百多公里的三处景点参观,共同重温和缅怀了“桂阳昆曲”老前辈们坚守执着的苦难而又光辉的传承历程,老师们纷纷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今后如有机会,还会再来!</p><p class="ql-block"> 人生旅程,何曾不是聚少离多?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当晚九时许,在“湘昆”老一辈艺术家的殷殷嘱托下,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中,我们与各位敬爱的长辈和师友依依惜别,也告示着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任何一个事业,何尝不是通过艰辛付出和拼搏努力而成就?下一步我们将与广大同仁们一道,不断<span style="font-size:18px;">增强文化自信,</span>不忘初心、不负嘱托,继续努力,积极做好“桂阳昆曲”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播和继承,<span style="font-size:18px;">培养一批昆曲爱好者和参与者,</span>打造一个良好的昆曲文化氛围,为发扬光大“桂阳昆曲”添光增彩,积极扩大“桂阳昆曲”文化影响力,增强“桂阳昆曲”的软实力。</p> <p class="ql-block">  (桂阳昆曲研习社 朱卫东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 桂 阳 昆 曲 传 承 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湘 昆 老 艺 术 家 简 介</b></p> <p class="ql-block">  【郭镜蓉】 郭老师今年八十岁高龄,她系原湖南省昆剧团小生演员,是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退休教师。郭镜蓉老师1957年考入嘉禾昆曲演员训班,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湘昆艺术传承人之一,同时也是1960年湘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成立后的第一代演员,是湘昆的著名小生演员。她师承湘昆名师匡升平老前辈,后又拜于北方昆曲剧院白云生大师门下。1957年考入嘉禾昆曲学员训练班学习昆曲小生,1960年调入湘昆剧团,多年来她成功塑造了许多舞台人物形象,比如《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墙头马上》的裴少俊,《玉簪记》的潘必正,《连环记》的吕布,《王昭君》的温敦、《白兔记》的咬脐郎,《宝莲灯》的沉香,还在现代戏《琼花》中饰琼花,《女飞行员》中饰林雪征,《腾龙江上》饰小丹。她先后得到南北昆剧名家徐凌云、白云生、周传瑛、郑传鉴、沈传芷、傅雪漪等亲授! 1961年首次赴京汇报演出和1962年赴苏州参加南昆汇演,她主演的《出猎回猎》与《醉打山门》一道成为湘昆首场剧目,受到首都戏剧界和昆剧界一致好评。昆曲泰斗徐凌云先生亲授昆曲《寄子》。</p><p class="ql-block">1964年主演昆曲传统戏《琴垗》与现代戏《琼花》受到陶铸同志赞许,同年主演现代戏《腾龙江上》参加中南区现代戏观摩会演,成为大会推荐剧目和培养昆曲的新人。她先后参加文化部主办的昆曲传统剧目抢救继承教学活动和湖南昆腔剧目教学。1987年赴京汇報演出湘昆抢救剧目《折梅》受到好评。1988年9月《折梅》又应邀苏州昆山参加第二届中秋曲会获得殊荣。1984年为培养昆曲后人而调入郴州艺术学校任教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彭云发 】 彭老师于1957年12月考入了嘉禾县昆曲学员训练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湘昆艺术传承人,师从萧剑昆、匡昇平、李昇豪、曹子斌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花脸。1960年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成立后,随训练班入郴,成为成立“湘昆”的第一代演员。1984年调至郴州地区艺术学校任教,2004年退休至今。主演的昆曲剧目有《三闯负荆》《闹朝扑犬》《芦花荡》《霸王别姬》《千里送京娘》《逼上梁山》《张飞审瓜》。</p> <p class="ql-block">  【谢序干】 谢序干老师出生于1944年10月,今年已是七十七岁高龄了。谢老师是我们桂阳六合人,1957年考入桂阳湘剧团,1960年调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丑行演员,现已退休,湖南省昆剧团的第一代演员,是湘昆的著名丑行演员,师承主曾泗魁、谭贵昌、侯玉山、王传淞、周传昌。曾主演传统戏《挡马》中焦光普(1960年参加全省青年演员戏剧汇演获优秀表演奖)、《相梁·刺梁》万家春、《荆钗记》孙汝权、《连环记》曹操、《浣纱记》、《杀狗记》胡平转、《风筝误》戚友先、《前亲》一折参加1984年全区中青年演员会演获二等表演奖。主演有《十五贯》娄阿鼠、《三叉口》刘利华、《狗洞》鲜于佶、《下山》本无、《茶访》茶博士、《柜中缘》淘气、《荣归》崔宝。主配有《扫松》李旺、 《西厢记》饰 张太医、《醉打山门》酒保、《武松杀嫂》郅哥、《佘赛花》杨洪、《白兔记》小家将、《白蛇后传》小沙弥、《苏仙岭传奇》相士等。1961年赴北京演出《挡马》《醉打山门》《出猎诉猎》等戏,受到童小朋、俞平伯、田汉等领导专家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  【李忠良 】 李忠良老师,是湖南省嘉禾县人。国家二级演员,曾任湖南省昆剧团演员队队长。主攻付、丑行。1957年考入嘉禾县昆曲训练班,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湘昆”的第一代演员。师从王传淞、谭贵昌等。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昆曲事业。代表剧目有《渔家乐·相梁》、《渔家乐·刺梁》、《连环计·议剑》、《连环计·献剑》、《党人碑·打碑杀庙》、《玉簪记·秋江》等。</p> <p class="ql-block"> 【梁淑玲】 梁老师是湖南省蓝山县人。1957年考入嘉禾县昆曲训练班,主攻花旦、老旦。师从彭昇兰、朱庭干。代表剧目《渔家乐·藏舟》、《渔家乐·刺梁》、《西厢记·佳期》、《西厢记·拷红》、《荆钗记·见娘》等。文革后下放回团,改舞美工作,一生从事昆曲事业。工作中甘当绿叶,视后台为前台,视工作为生命。一辈子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甘于奉献。</p> <p class="ql-block">  【左荣美】 左荣美老师,国家二级演员,工老旦行。湖南省昆剧团退休干部。1944年11月16日出生,是郴县华塘招旅人,1958年9月赴湖南省歌舞团舞蹈训练班学习,59年元月加入市文艺宣传队,59年12月调郴州地区昆剧团,60年正式成立昆剧团,成为湘昆建团以来的第一批演员。69年下放,70年调回地区歌舞团,72年调回昆剧团直至1999年退休。曾获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暨优秀古典名剧展演荣誉表演奖、2000年《荆钗记》中王母一角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表演奖、导演的昆剧《埋玉》荣获1997年湖南省新剧(节)目汇演荣获导演奖,导演的《雾失楼台》参加湖南省戏剧会演荣获导演奖。</p> <p class="ql-block">  【唐湘雄】 唐湘雄老师生于1945年,湖南嘉禾县人,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工文丑、戏剧导演 。曾任湖南省昆剧团演员队长。 1962年考入湘昆剧团。他曾多次向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等“传”字辈老师学艺。演出并获奖的剧目有:在1983年中青年演员评比中,主演《下山》获演员“表演奖一等奖”。 1986年郴州地区五岭艺术节,主演《活捉》张文远一角获“演员一等奖” 。他导演的获奖剧目有:《荆钗记》,在参加第四届昆剧艺术节中获“优秀剧目奖”。2012年导演《荆钗记》,参加第五届湖南省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唐老师曾主演大戏:《十五贯》《屠夫状元》《一天太守》。折子戏:《活捉》《下山》《狗洞》《拾金》《羊肚》《昭君出塞》《义侠记》等大小四十余出。</p> <p class="ql-block">  【唐湘音】 唐湘音老师是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他1942年6月生于湖南省嘉禾县。1957年考入嘉禾县昆曲演员训练班学演湘昆剧,向湘昆名宿肖剑昆、匡升平等先生学了《连环记》及《八义记》、《义侠记》的全本,《激秦·三挡》、《三闯·负荆》等湘昆剧目。1960年调郴州专区湘昆剧团工作。1961年经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先生介绍,拜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侯派创始人侯永奎先生为师,先后学了《林冲夜奔》、《单刀会》、《千里送京娘》、《锤震四平山》等剧目,成为湘昆台柱之一。先后上演过《白兔记》、《秦琼反潼关》、《还我河山》、《义侠记》及现代戏《阮文追》、《红色娘子军》、《小刀会》、《逼上梁山》等一百多个大小节目的主演主配。1964年主演的《腾龙江上》被选参加中南五省戏剧汇演,得到专家和领导的好评,唐湘音同志表演从人物出发,功架稳,气势大,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创造了许多感人的舞台形象。1960年评为郴州地区优秀青年演员,1986年获得湖南省优秀中年演员称号。由他导演、主演的《武松杀嫂》、《一天太守》二戏分别由文化部和中央顾问委员会邀入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们演出。《武松杀嫂》1989年由文化部选入中国昆剧艺术团代表团员,赴港参加香港文化中心开幕节演出。</p><p class="ql-block"> 1982年唐湘音老师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进修班任学生支部书记,系统学习了有关导演理论知识,在上海越剧院实习期间为越剧王子赵志刚排演《玉镯记》时担任总导演。</p><p class="ql-block"> 唐湘音老师1978年兼任湖南省艺术学校湘昆科负责人,1996年任郴州艺术学校校长。任教期间为学生的基本功、剧目、艺术理论等科目亲自授课,培养了昆剧学生两批80多人,其中有谭益友等四人获湖南省优秀青年演员称号,唐飞等11人获得“芙蓉奖”,傅艺萍获“梅花奖”;2004年被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生班聘为院外兼职教授,指导研究生罗艳同学有关戏曲理论和剧目的教学。退休后潜心写作创作了二十多万字的《兰园旧梦》一书,对湘昆源流艺术特色等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p> <p class="ql-block">  【文菊林】 文菊林老师1944年9月出生于湖南湘乡的韶山。1958年参加郴州市文工团,从事演员工作。1960年湘昆建团,调入湘昆,工昆曲正旦(青衣)和五旦(闺门旦)。师从湘昆昇字辈著名旦角彭昇兰老先生。后又成为原湖南湘剧名家陈绮霞老师和中国文学艺术硏究院傅雪漪老师的入室弟子,学习表演和唱腔,深得几位老前辈真传。1961年11月,经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先生介绍,拜北方昆曲剧院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马祥麟先生为师。后又投师张娴、沈传芷、王传蕖、姚传芗等诸多传字辈老师,得老师们亲授《游园》、《痴梦.泼水》、《描容别坟》《浇墓》等折子戏,技艺精进,她主演的多部作品,如:《浣纱记》的西施、《白兔记》的李三娘、《荆钗记》钱玉莲、《宝莲灯》的三圣母、《追鱼记》的鲤鱼仙子、《昭君出塞》的王昭君、《千里送京娘》的赵京娘,现代戏《红色娘子军》的吴清华、《杜鹃山》的柯湘、《红灯记》的李奶奶,《五狮岭》的蓉姑 。《逼上梁山》的林娘子、《还我河山》的岳夫人等众多角色,表演细腻沉稳,情感饱满精湛,做功大方,深得行内同仁们和广大观众的赞誉和喜爱。为了昆曲的传承,她34岁就暂别深爱的舞台,潜心从事戏曲的教育工作,将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融贯于教学工作中。参与培养的各科班学生人才辈出,梅花奖获得者有郭卫民、傅艺萍、雷玲等。许多获省级芙蓉奖的学生花落各地,成为当地演出团体的中坚力量。现已77岁高龄的她,忘却年高,不计名利,默默地耕耘于昆曲的传播之中,经常参与指导专业团体的排练。在传教于戏曲爱好者的活动中,能经常看见她那优美的身段及坚定的身影!恋上昆曲,终生陪伴!“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诠释了文菊林老师对昆曲的终身挚爱!</p><p class="ql-block"> 1962年8月,与毛泽东同窗五载,情谊甚笃的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周世钊先生在长沙观演湘昆文菊林老师的《昭君出塞》一剧,大为赞叹,当即赋诗一首: </p><p class="ql-block"> 赞湘昆《昭君出塞》</p><p class="ql-block"> 周 世 钊</p><p class="ql-block"> 几年艺苑发新花,竞奇争艳进百家;</p><p class="ql-block"> 夜半歌台人静后,满街犹听赞琵琶。</p> <p class="ql-block">  【雷子文】 雷子文老师今年七十八岁,1943年出生,湖南嘉禾县定里人。1957年考入嘉禾县昆曲演员训练班学演湘昆剧,师从萧剑昆、匡昇平、李昇豪、曹子斌等老一辈艺术家。1960年调郴州专区湘昆剧团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湘昆剧学员和演员。湖南省昆剧团担纲的名净,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昆剧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雷子文曾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一届全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展演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多项重大奖项,并获文化部“长期潜心昆剧艺术成就显著,予以表彰”的奖励。2012年受聘担任“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理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师从萧剑昆、彭昇兰等湘昆名师。1961年后又相继师从北昆花脸名家侯玉山,南昆名师沈传锟、邵传镛。擅演的代表剧目有《相梁刺梁》《嫁妹》《花荡》等几十部,其中尤以《醉打山门》为</span>其代表作,《醉打山门》已成为湖南省昆剧团最具特色剧目之一,他在剧中右腿金鸡独立摆出十八罗汉造型的表演更是令人叹绝,由此获得中国“昆剧第一腿”美誉。</p> <p class="ql-block">  朱卫东/撰写 雷海波/供图 </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