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照片一段历史之四:卡塔尼亚

杨鹏

卡塔尼亚位于西西里岛东岸,这里是西西里岛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府巴勒莫,也是意大利前十大城市),它面对着的是地中海最深的海域,曾经被爱奥尼亚人(ionians)经营,所以也叫伊奥尼亚海。北面墨西拿南邻叙拉古。但如果你从湛蓝的大海往这座城市的西北看过去,就能看到它背后有个终年覆盖着白雪的巨大火山—埃特纳火山,几千年来一直冒着黑烟,时而有岩浆迸发,毁灭城市和农庄。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来形容它再确切不过。<br>  史前既有人迹,希腊古风时期卡蒂农的迦基士人曾在一些古老的居民遗址上建立过殖民地(据推测在730或729BC,比叙拉古晚五年建城),后来被锡拉库萨的赫农统治,被称为“埃特纳”(火山也因此得名)。461BC这一地区再次回到缔造者的手中,并恢复了原称。<br>  从地图上看,西西里岛将地中海一分为二,谁能控制西西里岛,谁就能取得地中海的东西航道的控制权。而卡塔尼亚又处在靠近萨丁半岛和西西里岛最深的海域,一直都是各路王者争夺之所,又因为不到30KM处有个世界上最活跃的活火山,所以只有在现在,卡塔尼亚从来就不是个岁月静好的处所,一直腥风血雨,灾难频发,肝髓流野。415BC的雅典因为深陷伯罗奔尼撒战争多年。为了切断斯巴达的谷物和兵力来源。他们远征西西里岛。表面上是调停塞利农特和赛杰斯塔之间的争分,但庞大的雅典海军就像一个浮动的王国,足够征服整个西西里岛。来到西西里岛后,在内奸的帮助下攻克了卡塔尼亚,作为大本营开始进攻叙拉古。这场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雅典,辉煌的雅典从此从神坛上跌落。其实比希腊人更早的地中海霸主是腓尼基人,从公元前6世纪,就开始经营地中海诸岛,包括西西里岛。397BC, 一支庞大的腓尼基人的城邦迦太基舰队在卡塔尼亚海域与锡拉古萨舰队相遇。锡拉古惨败,约有半数战船被摧毁。迦太基舰队得胜后,进而包围叙拉古城……。 <p class="ql-block">  地球上也只有中国人守着自己的黄土高原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几千年来,无论实力强大到什么地步,从没意愿去侵占别人的领地,因为对于耕种来说,是有个限度的,再多的土地如果你耕种不完就等于没有。但海洋没有边界,到处都是资源不用耕种,在海洋上发展起来的欧罗巴,眼光所及之处都是资源和财富,谁都能争取,如果他们看到苏轼的《前赤壁赋》写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他们会十分的不解,他们会问“这海里的鱼,今天在西西里,明天就游到了罗马,那他们属于谁的?”。所以欧洲人在这种环境下几千年的进化基因就是占领、掠夺和扩张,当然,也可以说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当古罗马在亚平宁半岛崛起后,他也势必走向地中海。而在此航行了几百年的迦太基,绝不允许罗马人染指西西里,于是布匿战争,这场史无前例的大争战就无法避免,结果是迦太基,再也没有迦太基了。西西里岛也变成罗马人的殖民地,而卡塔尼亚等城市,换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但它后来又落入诺曼底人的掌控。诺曼底人在此修建了许多建筑,如大教堂等。之后它又被施瓦本和阿拉贡王朝所统治。阿拉贡人修建了乌尔西诺城堡。卡塔尼亚成为他们最青睐的住所。这么多不同人群的占领,也使得多元文化在这里激荡、融合,无论是古希腊剧场、还是古罗马浴场、又或是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鳞次栉比,不同时期的古建筑在这里林立,也是给不同时期的卡塔尼亚镌刻上了不同的印迹,留下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巴罗克艺术之城。太多的珍品与瑰宝让人应接不暇,使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整个卡塔尼亚市中心区都列了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我们骑行到达卡塔尼亚后,直奔古罗马剧场。它莅临于闹市的中央,四周都是街道,人来车往,入口有世遗标志,但更能说明古老历史的是他半零不落的颓垣败壁。在下午光线后面的阴影下想努力对我们说些什么,但真的听不懂,毕竟太过久远,能用大脑回到古代的人毕竟不多,所以游人稀稀落落。剧场所在的街道叫做Via Teatro Greco,查了查有希腊剧场的意思,这个剧场可溯源到公元2世纪繁荣的罗马时代,曾一度非常庞大华丽而壮观,剧场最大直径87米,可容纳16000人,可见昔日的强盛。看台最高处的回廊联通着一些房间。后面三四层高的红房子是利用了一部分原来剧场的墙体建造的陈列室,从这能看出当年剧场建筑的高度。随着帝国的衰败,到了6-7世纪,人们开始就地取材将剧场的石材挪作他用,诺曼王罗杰一世时,剧场正面的大理石砖被拆去建主教堂。剧场一度变成了露天农贸市场,当然也少不了地震的破坏。直到19世纪,才被重新进行保护、修复和考古研究。</p> <p class="ql-block">走出遗址,太阳已经偏西,而西边恰好就是壮丽无比的圣尼科洛大教堂,靠北是泰扎诺宫,这2座精美的古老建筑与古罗马剧场废墟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落日的逆光下勾画出明亮的轮廓,像是镶上的金边。回头看了看古剧场遗址,它完全落入阴暗中。夕阳斜晖下的城市,完全看不到现代建筑,四处都是巴洛克风格的教堂、雕塑、建筑和广场,我是否到了一个中世纪的古老欧洲呢。躁动的小车声和涌动的人流将我拉回到现代,我来到多莫广场,这里是市中心,广场中央矗立着卡塔尼亚市的标志—大象立碑。憨态可掬的大象鼻子上扬,顶上是一座埃及的方尖碑。据传,方尖石塔拥有控制埃特纳火山爆发的魔力。大象由黑色火山岩雕刻而成,而基座和塔身的材料取自于叙拉古特产的白色石灰岩。黑白岩石有机搭配优雅而神秘。只是我很奇怪为什么在一个没有大象的地方出现了大象吉祥物,我只能联想到布匿战争中的汉尼拔将军的大象军团直捣罗马。</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可以近距离面对圣尼科洛,这个充满巴洛克神韵的教堂,在人流中默默理解这座建筑的语言。这是我这次意大利之行见过最有神韵的建筑,他传给我的感受,我经历了两年后仍无法找出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或文字或许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情感表达或传递形式。记载中它是公元11世纪由埃特纳火山黑色的火山岩和锡拉库萨特产的白色石灰岩修建而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卡塔尼亚有九次被埋在火山灰下,1669年埃特拉火山爆发的岩浆冲进市区,1693年的大地震又让卡塔尼亚几乎夷为平地。但卡塔尼亚没有屈服,在他的大时钟上写着:“我从自己的灰烬中再生”。设计师瓦卡里尼重新设计了这座教堂,教堂的两侧和钟楼等仍为诺曼时期的外观,而正面的立面则是他新设计的巴洛克风格外观。我直觉,黑色的火山岩代表死亡,白色石灰岩代表生命,而巴洛克风格代表生命的态度。代表“我从自己的灰烬中再生”的喜悦和对死亡的蔑视。</p> <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是巴洛克呢?这可需要一篇长长的论文。选点简述吧。巴洛克是十七世纪发源于罗马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限于建筑的艺术,还有音乐、文学服饰家具和装修等。他与贝尼尼、博罗米尼、维瓦尔第和巴赫等大师的名字连在一起。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虽不如文艺复兴那么重要,但在建筑、音乐上却可圈可点。建筑上的巴洛克,抛弃了对称与平衡,抛弃方形和圆形的静态形式,代之以漩涡和动态;以椭圆为基础的S形、曲线形,典型造型就是涡卷(小提琴的头部就是个典型的涡卷),这种极度追求装饰性,追求富丽堂皇的效果的涡卷造型也成为最知名的审美原创,直到现在依然影响着人们对于欧洲建筑的总体认知。巴洛克建筑从罗马起源后,不久整个欧洲建筑都开始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我们能看到的罗马,大多是从巴洛克时期延续而来的,因为“罗马浩劫”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被毁坏殆尽。</p><p class="ql-block"> 我默默想象我们中国源于书法的建筑是不是和巴洛克有同工异曲之妙,中国的线条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直先曲,欲现先隐,欲放先收,无垂不缩,无往不复,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比简单的直白更浪漫。</p> <p class="ql-block">爱奥尼柱式也是个涡卷图案</p> 离开多莫广场后我沿着埃特纳大街向北走去,北端尽头可以看见埃特纳火山,因为天快黑了,我急急赶到贝里尼广场。我盼望多年的老朋友就在这,他坐在纪念碑的高处。碑座下面四面各有一座立像,不同身份的2男2女,可能表现音乐家受全体民众的爱戴吧。这里的贝里尼(不是巴洛克画家、建筑大师贝里尼)1801年出生于卡塔尼亚,是“美声歌剧三杰”之一。歌剧包含歌和剧,但贝里尼更强调歌,剧情不重要,枯燥无味乱七八糟也无所谓,甚至连伴奏方式也非常简陋,他创作的目的是要将观众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塑造歌剧中那些最精致、最柔美、最深沉演唱密度最高的旋律线条上,他特别讲究“Legato”(贯音)的创作手法,要求演唱者考虑唱词之间的逻辑性,实现唱段间平滑无痕的转换和总体音质的统一。1831年12月26日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的他的歌剧《诺尔玛》中的著名选段《圣洁女神》(Casta Diva)刷新了人类对于演唱的认知,为了突出女高音的清晰声线,贝利尼用非常简单的分解和弦进行配器伴奏,选段中“断而未断”的“Legato”唱词淋漓极致地体现了美声歌剧唱法的特点,可谓是塑造声音线条的教科书范本,是人类整体对歌剧这个东西,甚至说对演唱这件事情上的一个集体的听觉记忆。<br>  山友在山顶遇见,酒徒在酒吧聚会,来意大利十几天了,今天在贝里尼雕像下第一次遇见两个中国人,一整寒暄,知道这夫妻俩从深圳来,两人都是深圳合唱团的团员,来到意大利沿路听歌剧听到卡塔尼亚,这次是专程来贝里尼歌剧院听歌剧的。短暂的十几分钟将成为终生的朋友,因为我们在贝里尼广场遇见。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离市区29KM的埃特纳火山。</p><p class="ql-block">  位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汇处,海拔高3,326米的埃特纳火山,是"世界上喷发次数最多的活火山"。有记载的有500多次,第一次的记载是2400多年前了。而最猛烈的爆发则是在公元1669年,持续了4个月之久,滚滚熔岩冲入卡塔尼亚城中。岩浆穿过街道、教堂与民宅,一直流到海里,整个城市成为一片火海,2万人因此而丧生。18世纪以来,火山爆发更加频繁,本世纪已喷发10余次。1950-1951年间,火山连续喷射了372天,喷出熔岩100万立方米,又摧毁了附近几座市镇。1979年起,埃特纳火山的喷发持续3年,其中1981年3月17日的喷发是近几十年来最猛烈的一次,从海拔2500米的东北部火山口喷出的熔岩夹杂着岩块、砂石、火山灰等以每小时约1千米的速度向下倾泻,掩埋了数十公顷的树林和众多葡萄园,数百间房屋被摧毁。据统计,自埃特纳火山喷发以来,累计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达100万。</p> <p class="ql-block">  对西西里人们来说,埃特纳山既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毁灭之源</span>,也是生命之源。火山灰覆盖的的土壤极其肥沃,富含矿物质,这里产出大量的优质农产品,柑橘、柠檬和油橄榄等,良好的收成总让他们忘却了火山的存在,欧洲的历代君王也对这里趋之若鹜。当它成为毁灭之神时,顷刻间也让美丽的西西里小岛陷入巨大的灾难。历史上几次大型火山爆发,抹去了周边一个又一个村庄。古希腊人甚至相信在埃特纳山下,有通往死亡世界的入口。但无论经过多少次的毁坏,卡塔尼亚总是能在浴火重生,一代又一代的当地人,学会了与自然宿命共处。他们平静的望着火山爆发,一次又一次的清扫街道上的火山灰,平静地酿造葡萄酒。丰富矿物质的土壤,使得这里成为意大利的葡萄酒圣地。如果那一天岩浆又涌过来,他们会抢着喝下最后一口葡萄酒,平静的对世界说再见,生命就是这样,美丽而神秘莫测。</p> 在火山上徒步并不轻松,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硫磺味,让人有些窒息,应该带个口罩。山峦起伏而雄伟,地中海的云朵不断涌动,山腰上是葡萄园和田野。这里其实是个火山群,山上有十来个大大小小的火山口,主火山口由于安全原因是无法登顶的,但其他的都可以,脚步也在灰渣里头深一脚浅一脚,目之所及都是灰黑色或者铁锈色的焦土,寸草不生。地缝里散发出一丝丝的热气,火山口每隔3分钟就会喷出一股黑烟,几千年来从不间断,但谁知道几时岩浆喷出来将游客淹没?埃特纳火山对于游客们而言并不总是那么安全,之前曾有数次游客与喷发的火山发生了“危险接触”。但当你真的来到它跟前的时候,又忍不住想去窥探它的秘密,没人会放弃这种近距离与活火山接触神秘的体验,冒险是人类的基因。山风很大,阳光明媚,但温度比卡塔尼亚低不少。作为户外爱好者的我,看见这么多徒步者,心情欢快而平和。站在山上,无论往那个方向看去都非常美,令人心旷神怡,卡塔尼亚城市和大海,山梁上人群的剪影和白云,生动而不喧嚣,我偷偷拍下身边的徒步者,而最开心的是,我又遇上一个中国人,这是我来西西里岛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中国人,一位来自上海的美女独行侠,真的是山友在山上相见!想请她喝杯咖啡又觉得唐突,但是这个朋友还是交定了。 <p class="ql-block">  山上的管理处有许多商店,餐厅和酒吧,和同伴们去喝杯火山葡萄酒吧!这里墙裂推荐一下:埃特纳产区的奈莱洛·玛斯卡斯(Nerello Mascalese),奈莱洛·卡普希奥( Nerello Capuccio)和白葡萄品种卡利坎特(Carricante)。埃特纳产区的界限划分比较严格,必须在埃特纳活火山的450米到900区间。黑色的火山岩土壤和埃特纳屏障下的大陆性微气候赋予了这个区域的葡萄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造就出清新优雅的风格。优质的埃特纳红葡萄酒有着中等单宁和明显的酸度,展现出酸樱桃、红李子、覆盆子等红色水果味道,同时异乎寻常的集中度让该产区的葡萄酒有着极强的陈年潜质,颇有勃艮第黑皮诺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  火山岩土壤的总面积只有1.24亿公顷左右,只占全球土地面积的1%,是非常稀缺的土壤资源,所以即便是在危险的火山边缘,依旧有很多葡萄园扎根于此。这些特殊的葡萄园,不知道哪天就会因为火山喷发荡然无存。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把握呢?</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卡塔尼亚,永远怀念你城市的顽强和巴洛克,怀念埃特拉火山的热情和翻脸不认人的残忍,怀念你美味的葡萄酒,优美的歌剧,夜市的小吃,怀念你们向死而生的达观和浪漫。</p><p class="ql-block">Rinasco dalle mie cene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