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炮定乾坤 毛主席为之写下了(西江月 井冈山)

高原上的行者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之旅</p> 井冈山位于江西西部与湖南东部边界处,罗霄山脉中段,方圆250公里。<div>  (“岗” 指较低而平的山脊,“井” 指四面环山中间平地 由上而下俯瞰似乎是“井”字。井冈山的命名与地貌有关。)</div> 进入井冈山区 <p class="ql-block"><b>  第一次大革命受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4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领导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之后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国民革命军,组织国民政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兵北伐,攻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1927年春, 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革命高潮。</p><p class="ql-block">(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亦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大革命因此而失败。</p> 进入山区途中打卡点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为了挽救革命发动秋收起义,攻打长沙,由于敌强我弱,加之缺乏斗争经验,起义受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队撤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后,对部队进行了改编,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并由原来攻打城市转向进军农村。发展农村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有以下优势:</p><p class="ql-block">井冈山在大革命时期建立过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井冈山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款筹粮。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地处湘赣二省交界处,国民党管辖薄弱。又远离大城市,便于向大城市发起攻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主席在井冈山住所—茨萍镇</b></p><p class="ql-block"><br></p> 茨萍镇位于井冈山腹地,是毛主席的居住地之一。这里的地貌和延安的相视,建筑都是顺山势而建,镇上建有井冈山历史博物馆及中央多部位办局公司建立的干部培训学校、红色教育基地及等。 节日的盛装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居住地之一 1958年兴建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br> 茨萍镇夜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井冈山五大哨所之一黄洋界</b></h3> 黄洋界位于茨坪镇西北面17公里处。海拔1343米,这里<div>群山起伏,云雾弥漫,白茫茫似汪洋大海,由于地势险峻。易守难功。(井冈山区只有五条小路可上山,设五个哨所)</div><div><div>(解放前井冈山和延安相似,山体植被很少,都是后来飞机播种,才有今天的郁郁葱葱)</div></div> 站在红军阵地远眺黄洋界 敌军就是从这山沟进攻黄洋界的 黄洋界上炮声隆 立下战功的迫击炮 <p class="ql-block"> 一九二八年八月,红军主力部队下井冈山开赴湘南。</p><p class="ql-block">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所,进攻之敌慌忙撤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就连夜撤了。(敌人知道井冈山只有主力部队才配备迫击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参加战斗的人回忆:黄洋界战斗激战了一昼夜击退了敌军四次冲锋、打垮敌人一个团之后,次日中午在作战的关键时刻,我军从茨坪调来的迫击炮,敌指挥部摧毁,敌人惊惶失措便乘黑逃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假如不是这关键的一炮,敌人很可能突破黄洋界,井冈山根据地将受到重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几天后,毛泽东、朱德率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在得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之后,毛泽东十分高兴,于是挥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一著名诗篇。</p> <div>热血青年们高唱红歌在红军哨所打卡留念 (黄洋界哨所 距迫击炮炮位约两百多米)</div>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山下挑粮食走过的小道。(位于哨所旁边,路上石板应该是后来铺设的)</p> 长约几十米的战壕, 距离迫击炮相距百十米 <p class="ql-block">1965年毛泽东重上黄洋界在纪念牌前留影</p><p class="ql-block">(纪念碑与战壕紧密相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资料记载:(……毛泽东朝前走了几步,来到一座木头做的纪念碑前。这块碑上一面刻着毛泽东1928年秋写的那阕《西江月 .井冈山》词,一面刻着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张平化和刘俊秀仰视着碑文,激情地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着当年写的井冈山的诗词,毛泽东心潮澎湃,他大声说:“这首词是1928年9月初写的。那时刚刚在黄洋界打退湖南、江西两路敌人的进攻,那一次我不在山上,你们知道这一仗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他讲道:“1928年8月30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趁我军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进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好险哦!守军凭险抵抗,反复较量,终于把敌人赶下山,才保存了这个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毛泽东深情地指着架设在哨口的一门大炮,向人们介绍道:这门大炮是南昌起义军带上井冈山的,至于黄洋界上的三发炮弹,人们都说前两发受潮,第三发没有受潮,所以“炮声隆”,其实也受潮了,只是打前两发时,使炮膛加热,为打响第三发提供条件,“从这点上说,前两发的功劳不能抹杀哟!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大家听后,觉得很有道理。)</p> <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1960年,井冈山人民在黄洋界建造了一座纪念碑,木质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5年,在木质碑的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 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旅游团体接连不断在此打卡纪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井村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红军旧居</b></h3> 大井村位于茨坪镇西北7公里处 这里是朱德、陈毅居住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王左兵营(毛泽东、彭德怀旧居)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大井村时,驻扎在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兵营内,王左将这幢兵营腾出部分房间给工农革命军居住,毛泽东便居住在此屋的东厢房内。<div><br></div><div> (王左早年参加反对地主土豪压迫的“绿林”武装,成为“山大王”,大革命时期任地方农民自卫军总指挥。毛主席上井冈山后,率部接受改编工农革命军)</div> 红军诊所,老百姓凭红军机关的条子可免费看病,经费由王左出。 两颗大树,一颗是南方红豆杉,一颗是椤木石楠,因树木四季常青,称之为“常青树”。当年毛泽东,朱德常常在树下和官兵聊家常观看战士操练。<div><br></div><div> 屋后的墙壁保留了原始面貌,它见证了这里风云的变幻。(1929年敌人占领后整个村子全部烧毁,后按原貌重建,留下了这块原始的墙壁)</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军医院</b></div> 毛泽东常常坐在这块石头上看书,现称“读书石” 小井红军医院:人民军队第一所正规医院 1928年10月,红四军发动官兵及革命群众自愿捐款1000多元,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在小井村建立了一所可以容纳300多位伤病员的医院。 1929年1月,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井冈山只留一小部分部队守山,主力向赣南、闽西转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井冈山失守,医院烧毁,130多名重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全体壮烈牺牲。由此可见,井冈山时期的斗争如此的残酷和艰难。<div><br><div>1957年按原貌重建。</div></div> 这所医院共有32个房间,只有10名医生。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封锁,医院里,人手、药材和器械严重缺乏,连最起码的麻醉、消毒药也供应不及,伤病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尽管条件艰苦,但医院仍救治了不少红军战士。 <p class="ql-block">铮铮铁骨 (红军医院大院里的红军伤员雕塑)</p> 这个群雕表达的是红军师长张子清,不顾自己安危,将分发给他的用于伤口消毒的一点食盐节省下来,献给了伤势感染生命垂危的战友,战友挽救了,而张子清却因伤口感染献出年仅28岁的生命。 这个雕塑表达了陈树湘师长在战斗中负伤肠子流出来的情景(摄于井冈山博物馆)<br><br>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撤出根据地,三十四师负责保护红军总部的后方安全,在突破湘江敌人封锁线时,与敌人进行五昼夜的阻击战,全师就剩下了三个人,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在敌人押解过程中扯断了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br></div></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的号角(精神)永远响彻云霄</p> <p class="ql-block"><b> 感 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工作的岁月里,笔者多次参加过红色教育活动,但这次走进井冈山通过实地耳闻目睹触摸,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毛泽东当年率领红军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是如此异常的激烈、残酷和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实践证明只有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做到不屈不挠、埋头苦干、 前仆后继、发扬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毛主席不愧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世界公认的伟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登上井冈山,走一走毛泽东、朱德当年带领红军挑运粮食的羊肠山道,抚摸一下毛泽东常常读书坐过的“读书石”。心中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每当“井冈山”在脑海闪过之际,耳畔就会响起小学课堂上读书的朗朗童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江月 井冈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下旌旗在望,</p><p class="ql-block"> 山头鼓角相闻。</p><p class="ql-block"> 敌军围困万千重,</p><p class="ql-block"> 我自岿然不动。</p><p class="ql-block"> 早已森严壁垒,</p><p class="ql-block"> 更加众志成城。</p><p class="ql-block"> 黄洋界上炮声隆,</p><p class="ql-block"> 报道敌军宵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原上的行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