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深入推进,全国学前教育界引发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考:幼儿园课程该走向何方?我们该如何看待儿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特质在哪里?……一系列的思考和困惑,促使我们在“课程游戏化”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摸索探究,也尝试将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并以儿童的需要、发展来开展活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园在“课程游戏化”尝试、探索、实践的道路上,正缓慢而努力的前行着。本着推动和深入“课程游戏化”发展的目的和“环境服务于课程”的理念,我园在原有基础上,再一次聚焦环境创设,于2021年9月13日上午进行了环创评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课程发展!</b></p> 主题课程 尊重儿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主题课程的开展在环境创设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班级网络图构建到材料投放,再到作品张贴,无不体现了本班主题活动的开展、延伸及生成。同一年龄段之间虽然开展了相同的主题课程,但是每个班级都体现出了不同的主题特色,就如同一棵树,枝繁叶茂却围绕着一个枝干。</b></p> 墙面布局 彰显童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墙面环境是幼儿与环境互动的直观体现,因此,各班在墙面布置的过程中注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孩子的认知观为出发点,并将了程、生活及游戏操作相互融合,让每一处墙面,每一个角落都最大限度体现着教育价值。幼儿置身于童真的艺术空间中,通过欣赏、探索、发现、思考、动手操作,促进了幼儿的审美情趣,丰富了幼儿的感官体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u>我和主题墙的“对话”</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u>班级的“约定”</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u>我和墙面的“互动”</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u>墙面教我学礼仪</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u>我的艺术空间</u></i></b></p> 区域环境 呵护童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为了真正实现幼儿游戏的自由、自主性和童趣性,各班根据课程网络图的规划,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性投放区角游戏材料,并根据孩子的需要,巧妙、创新、合理利用废旧材料。和谐的色彩,稚拙的造型,童心童趣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u>温馨一角</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u>我的“玩具”</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u>那一抹绿</u></i></b></p> 区域游戏 激发童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游戏是贯穿于课程的载体,也是将课程转变为幼儿通俗易懂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各班在游戏设计过程中,主要依据班级特点、幼儿特点,找出游戏与课程的结合点,并在其中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材料和内容,让课程的教学重点自然融合在游戏中。做到把“游戏”的脚本明确好,让幼儿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在游戏中获得认知与发展,在游戏中展现童真。</b></p> 家园窗口 共育幼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家园联系栏是教师和家长互动的平台,其中主要包括课程主题网络图、每月工作规划、周活动计划及育儿知识等,这些内容的呈现直观明确的向家长传达了班级工作,从而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b></p> 注重学习 反思成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本次课程游戏化推进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老师们发生了极大的思想转变。她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儿童,去设计环境。但也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深入主题活动的开展,将环境创设服务于课程的开展,将“课程游戏化”内涵、系统化,且学且行且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