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论语》在中华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甚至可以说一直沿用至今。虽为圣贤之书,人们对此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因为年代的局限性,一些语录放在当今已不具实用性。在这点上,某人认为也是见仁见智吧,不过老实来说,《论语》中一些语录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深意往往并不在于表面之意。在此某人为大家分享《论语》中被人误解的四则名言,看看你真的读懂了吗?</h3></br><h3>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h3></br><h3>这句话放在今天,不少人都会因女人的刁钻刻薄而涌现出这句话来。光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明显是对女人具有很大的偏见。有人说,孔子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把女性与小人一般看待,这句话也让孔子背上了歧视女性的骂名。其实不然。</h3></br><h3>如果单独只看这一句话,未免就有些断章取义了,因为原文是这样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里的“女子”指的是“妾”,“小人”指“仆人”,所以称之为“养”。因此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只有家里的妾侍和仆人最难养。你若和他们近了,他将不知有逊让。你若和他们远了,他便会怨恨你。可见,问题并不出在女人身上,女人是不是无礼,是不是心怀怨恨,是不是恃宠而骄,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她们和什么样的男人在一起,近君子则淑女,近小人则泼妇。讲的是孔子对于礼的看法,而并不是性别歧视。</h3></br><h3>二.父母在,不远游</h3></br><h3>这句话同样是与上则一样的道理,同样还有后面一句“游必有方”。事实上,孔子所推崇的孝道并非像《弟子规》中那般愚孝,并非说只要父母尚在人世就得寸步不离,侍养他们。“游必有方”中的“方”是指方向的意思。古时交通不便,音讯难达,但只要知道方向,有事去找,经过一番努力,还是容易找得到的。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同样也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方式。</h3></br><h3>三.三十而立</h3></br><h3>当今不少人认为“三十而立”中的“立”字是成家立业的意思,即使不然也得小有一番作为。其实“立”并非立的是事业,而是个人的价值观念。</h3></br><h3>在当今社会,想要在三十之前就有所作为可谓比登天还难,人们肩上的四座大山可谓是一辈子的大事,所以三十而立,已经演变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五个阶段,是人生中思想观念的五次转变。人在三十,要确立人生志向和事业方向,尤其是价值观,四十才会通达事理,不因外界干扰所迷惑,等等。</h3></br><h3>四.老而不死,是为贼</h3></br><h3>其实这句话的本意与当今人们所理解的意思并无二致,就是在说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这句话被人误解之处在于,并非这句话放在哪里都妥当,要结合背景和语境。这句话前面还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所以孔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应碌碌无为,虚度一生,并且要懂礼节,立德行。倘若一个人失去了这些,那么也便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因此不少文人义士垂暮之年都会仰天长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老是如此可怕,让人敬而远之,让人望而生畏,让人感到无奈,让人潸然泪下。</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CJZ2zYkl10hfBWgIDQUY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