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因为做壶和喜爱紫砂壶的原因,很早就在逛古玩市场时特别留意老紫砂器。只是所遇甚少,能化不多的银子请回家的更少。现在自己手里也就只有可怜的几把残破老壶,尽管如此,做壶之暇,还是经常捧手里把玩,看看想想紫砂壶的那些事。</p><p class="ql-block">紫砂壶的历史,从现在可见的明后期已经像样的紫砂壶实物至今,也就区区六百年左右的时间。经历明末清代至民国,工艺样式已然成熟以至巅峰,它是丁蜀地区千年制陶烧陶的智慧结晶。然而在西方工业文明对我们的潜移默化中,从欣赏趣味至工艺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p><p class="ql-block">现在是一个工业化、机械化、标准化的时代,但对于手作工艺,机械化标准化显然不是个好主意。前两天看一个短视频,是丁蜀紫砂业的老者呼吁要对机制车模制壶有个限定,然而当人们追求效率标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铁转盘石膏模一路走来,那末三D打印车模机制应该也是必然了。</p><p class="ql-block">现代科技到底要把人类引向何处,我们尚不知道;紫砂壶会走向何处,那是个太小太小的事了。只是像我这样的老一些的人,因为尚存对从前手作工艺趣味的偏好,在这样的一个天气爽朗的星期天早晨,捧出陪了我几十年的老家伙,把玩一下,读读其中的信息奥妙,以飨同我有同样趣味的朋友而已。</p> <p class="ql-block">清邵近芳制点彩宫灯壶残器</p><p class="ql-block">宜兴丁蜀上袁村(现改名紫砂村)邵氏,制壶名家辈出,最著名的便是清中后的邵大亨。此壶残器,为我1990左右南京朝天宫地摊十元钱淘得,当时每月工资也就一百元左右。</p><p class="ql-block">此壶工艺精湛手法老练,因为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很大。上下都要上坨只线片及装饰线,可不好做。残器也有残器的好处,从残破的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一层层的结构。这些结构,只有在全手工制壶里有,现在石膏模放机床一车,一体成型,方便是方便,只是味道完全不同了。</p><p class="ql-block">此壶泥料坚粟,纯正细腻,从前坊间有“邵家泥”之说,我曾问过前辈行家,谓“邵家泥”要比其它的泥料细一些,从前手工制泥,要把矿料做细不易,不像现在机器工作,要多细有多细,因此在当年紫砂泥料细腻,也是一个卖点。明未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里讲:“造壶之家,各穴门外一方地,取色土筛搗部署讫弇窖其中,名曰养土,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练泥制壶都是如此,用现在的话讲叫商业秘密。</p><p class="ql-block">当年在地摊上看中此壶,更多的是被壶身的点彩画所吸引,因为自己是个画画的,觉得壶上彩画好看。后来才知道,其实很早就有江西人到宜兴丁蜀为紫砂壶画釉画(俗称点彩),翻陈出新,创新面貌,应该是所有产品好销的不二法门。今天的丁蜀,仍有专门的点彩工作室。</p><p class="ql-block">细看此壶,壶上的装饰线不是很直,口线下也有明显的工具痕迹,这些都是与现在的壶不同的地方。不像现在的铁转盘,在木转盘上拉线,是不太容易笔直的。但仔细想想,笔直有那么重要吗?现在的笔直滚圆都和机械有关系,从前的不太直不太圆可都是有人的温度啊。</p> <p class="ql-block">此为网上找的点彩宫灯壶</p> <p class="ql-block">清邵顺昌制二泉氏刻白泥直筒残壶</p><p class="ql-block">此壶无论制作还是刻字,都是上佳之品。二泉氏的刻字,更是当时翘楚。上刻:“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吉,得茗饮。二泉氏 ”。双刀法刻得自然流畅,不像现在,大部分的壶上刻字,都有刻板僵硬的毛病,古人本身字就写得好,以刀代笔,没有不好的理由。</p><p class="ql-block">虽然失盖失把,但壶嘴完整,挺括有力,根部宽大,也只有上手,才更觉得此壶直嘴做得好,形状的微妙变化,单看图片恐难领会。</p><p class="ql-block">直筒的壶身,还是不直。除了壶身不直,此壶的其他工艺技术,绝对一流,看来古人对于直不直这件事,应该不太上心。</p><p class="ql-block">此壶为老同学邵亚欣兄所有,被我长期借用霸占。</p> <p class="ql-block">网上找的同款白泥直筒壶</p> <p class="ql-block">民国缺盖一捺底矮蛋包壶</p><p class="ql-block">此壶为一般大路货。三弯壶嘴及把钮均为用紫砂石模印制,只是此壶饱满大气,作为我们做壶的人来说,尚有可借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运用模具以提高工效,不是现代才有,从前的制壶人,要全手工做一个这样的三弯嘴及壶把钮,也是一个很费时费力的事情,茶壶又卖不贵,怎么办?丁蜀制壶人便想出了用紫砂泥来制作壶的一些部件模具的办法。汪寅仙在回忆她的师傅朱可心给他们讲的从小学徒的故事时写道,朱可心当年的师傅会在徒弟们在阁楼上睡觉后在楼下做壶,透过楼板的缝隙,看到师傅从水缸里捞出紫砂石模来,印好嘴后便又沉入水缸,不让外人知晓。</p> <p class="ql-block">此为我收到的民国紫砂模具</p> <p class="ql-block">网上搜到的蛋包壶</p> <p class="ql-block">民国六方宫灯残壶</p><p class="ql-block">此亦为普品,只是全手工制作,看多了干净漂亮挺拔的现代紫砂壶,再看看从前明显手作的东西,会有另一种趣味。</p> <p class="ql-block">清孟臣款朱泥梨形壶残器</p><p class="ql-block">此一捺底朱泥梨形小壶,泥色纯正,形制饱满。近来迷上做朱泥小壶,年初在老家丁蜀地摊淘得此壶残器,借鉴学习,收获多多。</p> <p class="ql-block">网上搜的朱泥梨形壶</p> <p class="ql-block">民国缺盖紫砂茶叶罐</p><p class="ql-block">此罐也是1990年左右南京朝天宫地摊淘得,当时最多五元钱。底部钤有花押印,总想给它配个盖来放茶叶,老紫砂罐存放茶叶,不会抢夺茶气,不伤茶。当然,将军罐一样的罐身,也非常大气。</p> <p class="ql-block">制壶工具:左侧为从前的矩车,右侧为现在的矩车。</p> <p class="ql-block">左侧为木转盘,右侧为铁转盘。</p> <p class="ql-block">制壶工具的改变,是古今紫砂壶异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初改进工具时,都认为是带来了技术进步。忽然想到陈丹青老师有本文集名《退步集》,进步还是退步,这是个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