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方玉,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1974年深造于中国美院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馆专业画家,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当代花鸟画院名誉院长,山东省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书画兼修,以书入画,花鸟画颇具独特风韵,尤擅画兰竹及藤本花卉,被誉为“山东一枝竹”。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多次获国家、国际大奖。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天津杨柳青画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等出版《画兰新技法》《画竹技法新探》《李方玉写意竹作品精选》《中国画的题款艺术》《中外名画欣赏》(合作)等技法书、画集、文集及理论研究专著等二十余种。</p><p class="ql-block">书画相融,逸趣横生。花鸟画家李方玉在绘画中将自己的书法技巧和笔法融于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面貌。他的作品,力求新意,讲求章法,追求刚劲、浑朴,意在笔歌墨舞中抒写情怀,达到力、势、厚、神、变之境界。</p><p class="ql-block">法古变今 ・ 呈艺术之风貌</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李方玉在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国画系学习,师从诸乐三、舒传熹、周沧米等先生,得诸名家耳提面命之亲授,技艺随之突飞猛进。他曾在山东省博物馆工作十余年,摹读了大量的馆藏和历代名家真迹,期间,他进行有目的的整理和研究传统绘画及历代画论著述,发表绘画评论文章百余篇,并始终坚持理论研究和绘画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学古学今人,师造化变自己”成为李方玉先生的座右铭,他广采博取,勤学不懈,寻求一个“自我”的艺术面貌。他主攻花鸟画,尤其擅画兰竹、紫藤、鲶鱼、石榴、鸭鹅等多种花鸟鱼虫,其创作的作品仍恪守“寻常”以求“达变”的信念,如他画的紫藤,多尝试画雨中的紫藤形象,烟姿雨色,空灵清逸,其作品的笔墨多变,洒脱隽雅,具有强烈独特的个人风貌。注重传统但追求标新立异的创作风格,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美学意蕴中的艺术形式,使作品呈现出的艺术语言具有新意,极其自然和谐,这种绘画风格受到了大众及艺术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和称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画同源・ 寻艺术之感悟</p><p class="ql-block">花鸟画家李方玉的艺术创作中不少传统题材充盈着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用新颖的艺术图式、艺术语言诉说着他对自然、对生命的真切感受与挚爱。他酷爱竹,其笔墨下的藤竹,以书入画,十分注重笔法,讲求水法墨韵,善以真草隶篆的笔势入画。李方玉先生非常强调的说:“画中国画如果没有书法的功底,画就不可能画好。中国画的关键在于线条,线条的关键在于书法,两者相辅相成。”他的作品呈现出笔简形具,奇特新颖的表现手法独树一帜,常常被人们誉为“山东一枝竹”、“李墨竹”。</p><p class="ql-block">风雪见精神 </p><p class="ql-block">李方玉先生十分注重师法自然,在谈及艺术创作时,他说道:“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时而深入江南一带的竹林写生,悉心观察竹子的生长态势,尤其是观察山坡上的竹子,河岸边的竹子,石头缝里的竹子等等,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种种形态,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目的是为了寻找那份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感悟。”他认为前人画竹大多取材竹节的上半部分,以传达个人的情操与品格,而他的作品中常常构思根部的老竹新枝,富有生机与活力,整个画面不仅散发出他对自然物象的执着和对自然的挚爱让人钦佩,而且透着大自然的一种气质美,活跃自然之生灵,并开创了风、雨、雪、雾、露这些特定时空环境中的竹子,或迎风摇曳,或风雪披寒,或雾气云绕,超凡脱俗,神韵独到,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和感召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墨趣生动・ 创艺术之精妙</p><p class="ql-block">写意花鸟画就是一泓透明的水,让人的品格心性倾泻于纸上一览无余,容不得半点掩饰。李方玉先生的作品融入了他自身的经历和对艺术的追求,笔墨之法,富有变化。李方玉先生说:“艺术是具有节奏性和哲理性的,古人云:‘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藏锋用笔,笔法爽利厚实,露锋用笔,笔笔见精神”。正如这样,他笔下的兰竹画面充满了浓淡干湿,粗细刚柔,动静相宜的节奏变化,墨趣生动,富含哲理。其注重传统笔墨,而透着新鲜的现代生活气息,卓然独立于书画之林。他作品中的气势是其骨子里那种大气、那种潜质的自然流露。然而他的墨竹曾被选送到国外曼谷、日本、法国、韩国及驻华大使馆等10多个国家进行艺术交流及展览活动,先后被国内外众多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收藏。正因如此,丰硕的成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李方玉先生现在虽年逾七十,仍孜孜以求,矢志不渝,相信他会不断地创作出无比精妙的经典之作,值得期盼!</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