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这支笔,真的生涩,就连十年的时光汇至心头,都无法流畅地涌出!不过,幸好,这一页页断章,尚能连缀成一段不长但也不短的岁月,借以回眸,用以“后记”。</b></p><p class="ql-block"><b> 时间该追溯到2010年2月。此时的东北好像还不能用早春来冠名,寒意料峭!寒假结束,上班的第二天(老师们还都没有到校),正是教导处期初工作最为忙乱的档口。身后有敲门声,未及回头,罗校已经带着一张生面孔走到门口。经过引见,知道他是新转到我校的张校长,握手,问候……对于十年前初次见面的记忆,我的脑海里最鲜明的是那天他穿了一件半截的咖色大衣,说了什么我也记不太清楚了,但好像有两句话很是幽默,因为当时他说完后,大家都乐了,这对于怕生的我来说,一下子也放下了拘谨,真亲切,像邻家大哥。这天是2月23日,也就这样,张校就老朋友般地站在我面前,略带仆仆风尘。当时还没有什么特殊感受,因为在教导处工作多年,已经习惯了人来人往。但今日回首,深觉幸运。可能因为是语文老师的缘故,对于张校最先了解的内容是来自于语文组姐妹只言片语的闲聊。那本《橙红的琴声》也是从她们的口中得知,找来读读,于是知晓这位貌似东北大汉的老兄竟也有着如此细腻的笔触,如此感性的思绪。</b></p><p class="ql-block"><b> 但当时最震撼我的不是这一抹才情,而是本不富裕的他竟然资助一个又一个贫困的孩子,从无偿住宿家中,到慷慨解囊……这该是一种怎样的胸怀与格局能做到如此,能持久做到如此?有人说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据说他家嫂子没有工作,养家、糊口、供孩子读书,这本身都不宽裕啊!这些的确是我最初听来的,而后我亲自见证了这一切:白宁,原二年四班的一名留级生,家里拮据;孙江浩,我班的一个孩子,生活困难;刘冰,农村来的学生,各方面均显窘迫……这散落在各界各班的孩子,不太清楚他们是怎样的遇见,也不太清楚他们又是怎样的开始。但我却亲见张校过节请他们去吃饭、成绩不理想时智慧地鼓励、中考前赠送鞋子衣物……像父亲,却比父亲做的更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像师长,却比师长来的更温情;像朋友,却比朋友做的更无私。</b></p><p class="ql-block"><b> 后来,我不止一次地和他说,这些孩子该是怎样的幸运,能够碰到你!他时而不语,但满脸溢出的都是喜悦;时而言语,但话语间流露出的都是淡然!有两次上面下发文件要评选“白城好人”“吉林好人”,我和他说:“应该把你报上!”他笑而不答,我知道他不会报,这也不会是他的追求!不为声名所累,这才是快意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我是教导主任,他是主管教学副校长,他是我的直管领导!我做教导主任,做了十年,他就当了十年我的直管领导!十年的时光中,换了三届校长,他还是副校长,我还是教导主任。十年中的张校,踏实与勤奋始终如一,热忱与担当不曾褪色。按照大家们的说法,他极其要强。工作上力求完美:听评课每个学期都会超百,总能进入全市前三;课改一定要务实,坚持攻克瓶颈;常规管理抓实抓细,经验理念成熟完善!十年中,教导处工作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无纰漏,十年中有七年我们都被评为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对于成绩,他都让给我们教导处,对于问题,他都揽在自己身上!</b></p><p class="ql-block"><b> 上学期,我因工作内容调整,不再担任教导处主任职务,张校一篇《绣娘莲心》让我几度哽咽,他言我十年教导处工作缝缝补补,至极辛劳!而今回眸这十年张校的帮助与托举,我说他十年的帮扶又是何等的大度与热情。我不善于表达,他就在人前给我搭台子;我好马虎健忘,他就不厌其烦地提醒……现在我们做了对桌,从未当面表达过感谢,现在就借这宝贵的一隅,我要把这“谢谢”二字,镶嵌在他的书里!又要出书了!他的文集,我的十个手指似乎都数不过来了。《永远的篱笆》《厚土长歌》《守望乡情》《晒晒故乡的太阳》《最美乡愁》这几部集子,我不敢连续读,甚至于我都得隔好久才会看几篇。 行走在这些文字里,我会酸楚,会痛! </b></p><p class="ql-block"><b> 因为故乡于我,是多么遥远的一个所在啊。七岁搬迁,十七岁离家求学,加之开蒙甚晚,一切故乡的人与事、与物,都迷蒙成丝丝缕缕的遗憾。午夜梦回,依稀在心头掠过的不过也是零星的片段。 房屋的西面有几株多年生大柳树,树干我都围不住,树下有一个小水泡,家里的小鸭子经常被我赶下水,十好几只小鸭子是我那时午后最好的玩伴,不过那时还没有《数鸭子》这首儿歌。后来有一只竟然溺死在水里,我到现在还在怀疑那只怎么能死在水里?那可是它们的乐园啊。有月亮的夏夜,我偶尔也和小伙伴捉迷藏,害怕呀,只能躲在有光的地方,邻居家的柴火垛是不敢去的,说不上什么时候会飞出一只什么,是麻雀还好,是蝙蝠,那我只能晕倒了。就这些记忆,零散,有的还是我靠联想补齐的。不过有两个画面还是很清晰的:爸爸牵着马,去巡庄稼,我就坐在马背上;高中放假回家,妈妈就蹲在大门旁边整理柴禾,回头看到我,一脸的惊喜。用句号吧,没了。也回不去了,故乡,终于长成心里的一株胡杨,没有生机,却也顽强!不回了!没有父母召唤的地方,于我,也只是流浪。</b></p><p class="ql-block"><b> 关于自己说了这么多,不过我知道张校不会怪我。另外几部散文集,很合我的胃口。《草之爱》《忘忧草》《种月亮》,取材轻巧却不乏别致,文字质朴却不乏灵动,意蕴丰富却不乏深邃悠长,行文畅达却不乏隽永。张校的书除了第一本没有,其他我都精心留存,虽然没有一口气读完某一部,但没事时,总爱翻上几页,说不上哪句话哪个词就触动你的心弦,让你回味良久!就这样,断断续续,像时光一样,悠悠地读完全部文字。我经常问他,这个句子当时怎么诞生的呢?可能生活本身就具有最大的魅力。我信了!</b></p><p class="ql-block"><b> 谈及张校丰富的生活,我主观地给了他几个称号:美食家、生活家、散文家、诗人、摄影家、编辑等。将美食家放在首位,大家都会认同。虽然他自己说嗅觉全无,但是他总能给食物最为恰切的定位,诠释出美食的灵魂。其中他对于鱼似乎更为偏爱,看色泽,尝口感,就知道哪里的鱼。同时他自己也做得一手好鱼,尤其拌生鱼,那简直是一绝:挑一条黑鱼,切下一块鱼肉,剔除刺,短暂醋泡,拌上大家们亲自挖来的婆婆丁,淋上汁液,装盘。入口,野菜清香,鱼肉鲜嫩,平生不吃生鱼的我,也狠狠地吃了一小盘。鱼,似乎成为他菜谱中的贵宾。</b></p><p class="ql-block"><b> 记得2016年我女儿高考,他特意托人买了一条好大的鲤鱼,说是助考,但我知道这里有张校对孩子鲤鱼跳龙门的美好祝愿。 最近这几年,张校的摄影作品佳作不断。扛着摄像机南北跋涉,最震撼的是他前年去了内蒙沙漠拍摄胡杨,据他说旅途相当艰辛,在沙漠上徒步行进长达五六十里地,轻装前行都很困难,他还得背着二三十斤的器材,真的很难想象,平时根本不爱运动的老兄竟然能够穿梭在沙漠上,惊叹!而这些经历都被他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这一个个绝美的镜头更是直观见证了他跋涉的意义。是啊,生活让文字有了灵魂,文字让生活富有色彩。明白张校多年坚持的意义了:用文字为生活留下足迹,用文字向世人、也向自己证明,这个世间我来过!</b></p> <p class="ql-block"><b> 《满囤月光》这本散文集,定稿前张校就告诉我这部散文集的名字了,并且告诉了我写作的初衷!其实他不用解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已经很醉人了!就让每个读者都能沉醉于此,享受这厚厚的油墨纸张带来的香气,浸润其中,定能满心芬芳!两周前,张校就问我能不能给这本书写个后记。我几乎都没有思考,就斩钉截铁地回答,必须!!可是两周都过去了,我只字未写。今天下午临放学前,张校又告诉我:“明天我的书稿就全部竣工了”。我说:“明天一定交稿”。上了两节课,回到家,硬生生卧到十点。开始动手,在平板上,敲下了上面这些断断续续的文字,不知道是不是张校想看到的,但是却是我想要表达的!两周中,每每空闲,都在做开头的假设,终未能提笔成章,而今这个起始也不是我事前的预想。但这都不重要了。</b></p><p class="ql-block"><b> 已经十本了,这是第十一本书集。摞在一起,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高度;铺排开来,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宽度;透视文字,观人、观人生、观社会,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生的深度!张校,将生活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羡慕,仰慕。是啊,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轮月光,关乎故乡,关乎梦想,关乎亲爱的人们,经历,忆及,或皓皎、或清丽、或忧伤、或温情……而这点点滴滴终将汇聚成为我们的旅程,我们叫它,人生!!</b></p><p class="ql-block"><b>祝福张校。</b></p><p class="ql-block"><b>祝福所有人,也包括我。</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冀丽静</b></p><p class="ql-block"><b> 2021年9月7日凌晨1:46</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2021.09.07</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