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2摄于北京国子监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凡事合乎情理最重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客厅里的爆炸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 白小易</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女俩去做客。</span>主人沏好茶,把茶碗放在客人面前的小茶几上,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便匆匆进了里屋。</p><p class="ql-block"> 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父亲的手指刚刚接触到茶碗那细细的把儿,忽然,“啪”的一声--地板上的暖瓶炸了。女孩也吓了一跳,猛地回过头来。事情尽管极简单,但这近乎是一个奇迹:父女俩谁也没碰到它,但暖瓶炸了。</p><p class="ql-block"> 听到爆炸声,主人从里屋出来。看到是暖瓶炸了,便脱口而出:“没关系,没关系!”</p><p class="ql-block"> 女儿刚想解释,父亲却急忙说:“不小心,碰倒了。”</p><p class="ql-block"> “没关系。”主人再次说。</p><p class="ql-block"> 从主人家出来,女儿说:“爸,我从窗户玻璃反光里看到了你那时一动不动,根本没碰到它。是它自己倒了。”</p><p class="ql-block"> “这,你李叔叔怎么能看见?”爸爸说。</p><p class="ql-block"> “可以告诉他呀。”</p><p class="ql-block"> “不行啊,孩子。”爸爸说,“还是说我碰了,听起来更顺溜些。有些事,虽然是事实,但不合情理,别人自然会觉得你不够诚实。”</p><p class="ql-block"> 女儿沉默了许久:“只能这样吗?”</p><p class="ql-block"> “只好这样,合情合理!”</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18.10.11摄于西安老城</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救人一命什么都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张安世尝溺救同僚》</b></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汉宣帝宴请大臣。席间,有个大臣不善饮酒,小便失禁。恰被一太监所见,因素有嫌隙,于是朗声禀告:“陛下,有人竟在宫殿之上便溺!” </p><p class="ql-block"> 这还了得,汉宣帝一听,怒不可遏,立命卫士将其绑缚。按照汉律,这样的事,要以“大不敬”罪名处以斩首。宴会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异常紧张,那个闯祸的大臣酒也醒了,吓得瑟瑟发抖,但谁也不敢替他求情。 </p><p class="ql-block"> “皇上,小臣有异议!”此时,光禄大夫张安世突然站起来说“有什么证据证明他身上是尿而不是酒呢?依我看,这是他不小心弄洒了酒……”太监轻蔑一笑反问:“那你怎么知道就一定是酒洒了呢?”张安世不置可否,径直走到那个大臣身边,趴在地上,在其潮湿的裤腿处舔了起来,众人看得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张安世才抬起头,笑道:“启禀陛下,看来这是一场误会,他的裤腿上明明是酒啊!” </p><p class="ql-block"> 张安世的举动也让汉宣帝吃惊不小,半天才回过神来,最后,他点了点头说:“看来确是场误会,放人!大家继续畅饮吧!” </p><p class="ql-block"> 宴会结束后,那个太监又悄悄对汉宣帝说:“皇上,谁都看得出,那个张安世是在偏袒罪臣……”汉宣帝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你不要再说了,朕心里明白!”“可您为何还要放人呢?”太监心有不甘地问。汉宣帝呵斥道:“你究竟想怎样?张安世如此仗义救人,而朕还要去杀人,你想叫天下人都骂朕不近人情吗?”太监一听,只好讪讪离去。 </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人问张安世:“尝人溺,豈不恶心?”张安世笑答:“能救人一命,值矣!”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u>2020父亲木刻:厚德载物 和气得天真</u></b></p> <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6fbb"><b>何必多言! </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孟子与专断臣僚的相处之道》</b></div><div>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十四章》: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div><div> 【译】孟子在齐国做卿,奉命到滕国去吊丧,齐王还派盖邑长官王驩当副使同行。王驩同孟子朝夕相处,齐滕两国来回的旅途,孟子没和他谈论过公事。</div> 公孙丑说:“齐国卿的官位,也不算小了;齐滕间的路途,也不算近了;但来回一趟,却没和他谈过公事,为什么呢?” 孟子答道:“他既然独断专行,我还说什么呢?”<div> 解析:孟子虽为齐国的卿大夫,但并未得到齐王的重用与信任,出使滕国却安排一个独断专行的地方官当副使。孟子是知道齐王的用意的,也了解王驩的为人和做事风格。所以,一路上孟子并不多言,一方面对这种专断之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不如不说;另一方面自己作为正使也无须折尊听取这样的人的意见,也不如不说。</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6fbb"><b>作文需先做人!</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明威的教导》</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W.J.莱德勒</b></div></b><div><br></div><div> 二战时期,莱德勒少尉服役的美国海军炮艇“塔图伊拉”号停泊在威尔士。这天,他兴致勃勃地参加当地举办的一种碰运气的“不看样品的拍卖会”。</div> 那位拍卖商是以恶作剧闻名遐迩的,所以当拍卖一个密封的大木箱时,在场的人都肯定里面装满了石头,莱德勒却开价30美元,拍卖商随即喊道:“卖了!”<br> 打开木箱,里面竟是两箱威士忌酒——战时极珍贵的酒。<br> 于是,现场哗然,那些犯酒瘾的人出价30美元买一瓶,却被莱德勒回绝了,他说他不久要被调走,正打算开一个告别酒会。<br> 当时,在威尔士的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来到“塔图伊拉”号炮艇,掏出一大卷美钞,说:“给我6瓶,你要多少钱都行!”莱德勒想了一想说:“好吧,我用6瓶酒换你6堂课,教我成为一个作家,如何?”<br> 海明威答应了。接下来的5天里,海明威认认真真地为莱德勒上了5堂课。<br> 后来,海明威有事要提前离开威尔士,莱德勒陪他去机场,海明威微笑道:“我并没忘记,这就给你上第6堂课。”在飞机的轰鸣声中,他说:“在描写别人前,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要有同情心,能以柔克刚,千万别讥笑不幸的人。”莱德勒疑惑不解地问:“这与写小说有什么相干?”<br> 正向飞机走去的海明威突然转过身来,大声道:“朋友,你在为你的告别酒会发请柬前,最好把你的酒检查一下!再见,我的朋友!”<br> 回到炮艇后,莱德勒打开一瓶又一瓶酒,发现里面装的全部是茶水。他明白,海明威早就知道了实情,然而只字未提,也未讥笑人,依然遵诺守约。此时,莱德勒才懂得,海明威教导他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含义。<div><div> </div></div> <p class="ql-block">2022澄迈蓝海·美伦湾 御华大饭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很多事情,不可能知道结果,但过程由你掌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老木匠的礼物</b></p><p class="ql-block"> 干了一辈子的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自己要离开他从事多年的建筑工作,回家与妻儿享受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 老板舍不得有一手好活计的老木匠,再三挽留,木匠仍执意要离开。老板只得答应,并且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在盖房过程中,老木匠的心思已不在他手头的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计也全无往日水准。很快,房子便建好了。就在老木匠准备把钥匙交给老板的时候,老板却说:</p><p class="ql-block"> “这是你的房子。你在我这干了一辈子,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老木匠愣住了。他一时间惊得目瞪口呆。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漫不经心、敷衍了事呢?他这一生盖了那么多好房子,只因为没有坚持负责到底,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p><p class="ql-block"> 记住: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在为自己建造未来生命的归宿。今天的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可能在明天就会招致一个令自己尴尬的后果!</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22海口万绿园民盟先贤</i></p> <font color="#b06fbb"><b>鼓励比反驳更重要!</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表演大师》</b></div>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与小人相处需特别谨慎!</b>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保国功臣郭子仪对待同僚小人》</b></p><p class="ql-block"> 唐朝宰相卢杞相貌奇丑,《新唐书》称:“体陋甚,鬼貌蓝色。”形体丑陋不堪,还生有一副暗蓝色的面孔,像恶鬼一样。</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丑,但心地善良——“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可是卢杞不仅人长得磕碜,心里还阴险歹毒,得罪了这货,就等于给自己判死刑了。</p><p class="ql-block"> 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当时,还没有做宰相的卢杞来到郭家,探视生病的郭子仪。郭子仪得报,忙令家中的侍女全部退出房间,自己则穿戴整齐,恭恭敬敬迎接卢杞。</p><p class="ql-block"> 卢杞离开的时候,家人问郭子仪:“家里来过很多达官显贵,看您接见他们的时候,都很随便啊,一个低级官员,您为何如此恭敬他呢?”</p><p class="ql-block"> 郭子仪解释说:“卢杞生来面貌丑陋,却心地险恶,女人见了他,一定会忍不住发笑,此人一旦小人得志,就会记恨被嘲笑这件事儿,到时候我们郭家就会倒大霉的。”</p><p class="ql-block"> 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在识人上颇有先见之明。卢杞当上宰相之后,曾经得罪过他的人,大多被他以各种手段清除了。</p><p class="ql-block"> 唐德宗时期,卢杞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疯狂排斥、打压异己,名相杨炎、张镒[yì]、大臣严郢、颜真卿等人先后惨遭陷害,死于非命。杨炎是因为耿直,看不起卢杞的所作所为,不愿与之为伍,甚至拒绝与卢杞在政事堂“会食”。卢杞便不断在皇帝面前中伤诬陷杨炎,被赐死。出身将门的张镒素有忠直清正之名,也有些瞧不起他,同样为其所害。</p><p class="ql-block">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李希烈勾结一些叛将,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四朝元老颜真卿任太子太师,也为卢杞所嫉恨。此时,颜真卿已年逾古稀,却被卢杞花言巧语诱骗皇帝下昭前去劝降。果被李希烈非法囚禁一年多,后残忍杀害。</p><p class="ql-block"> 卢杞任职宰相四年里,陷害忠良,排斥贤能,横征暴敛,贻害百姓,独揽大权却无德无才,最终导致京城失守。建中四年,卢杞遭到大臣弹劾,被贬为新州司马。次年,再贬为澧州别驾,赴任途中死于行船之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智力上,群体总是低于个体;在情绪上,个体总是低于群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b>面对群青激愤的时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群体心理学创始人、法国人勒庞,年轻时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当时正值普法战争巴黎被围困期间。一天,一位将军被愤怒的人群押到了卢浮宫前,他被怀疑向普鲁士人出卖了法军防务计划。人们要求政府立即处决这个“叛徒”!但以勒庞当时对情况的了解,这位将军不可能是叛徒。如果他被处决,肯定是冤案一桩。</p><p class="ql-block"> 这时,一位官员走了过来,他的任务是劝说人们释放这位将军。勒庞原本以为,这位官员会讲讲道理,证明将军的清白。然而,让勒庞惊讶的是,这位官员用的是完全相反的方法,他和群众一样同仇敌忾地喊道:“正义终归是正义,一定会被伸张的!要知道,正义是最铁面无私的。还是把你们的请求交给政府来判决吧!在做出最后的判决之前,我们会把他囚禁起来!”</p><p class="ql-block"> 愤怒的人群听了官员义正词严的话,人们情绪逐渐平息下来,人也慢慢散开。短短十几分钟之后,这位将军就获得了自由身,重新回到自己家里。</p><p class="ql-block"> 勒庞后怕地回顾:“如果这位官员对问题一一论证,无疑会火上浇油,而那位将军也必死无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的哲理】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截然不同——在智力上总是低于个体;而情感、情绪上则比个体要强烈得多。因此,当你要影响群体心理时,一定要明确:真正的决战发生在感性层面。摘自 | 《领导文萃》2021年6月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