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择水而居是江南民居的首选,我们村也不例外。村后有一条呈L型的小河,小河最宽处我看不超过五六米,河水自西向东静静地流淌,流过村东头的一片淡竹林后突然来了一个几乎是九十度的大转弯,然而向南流到埧上,埧上有一个溢流洞,河水满过这洞就溢出,奔腾向南流入大河头。低于这水平面时,就蓄水供村民饮用洗涤并灌溉两岸农田。此河堪称是时马巷的母亲河。</p><p class="ql-block"> 这条河的发源地就在村西头离村约百十米的一个小土堆上,土堆不大,上面种满桑树。可能是挖河后堆积起来的。别小看这个小土堆,它有点象上海的五角场,因为它有五条道路交汇于此。</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向北,沿着安基里的‘护村河’的东岸,穿过一片桑树林,转弯再向北走过一座名为新桥的无拦杆木板桥,然后再转弯向北直达乡政府所在地的厚桥镇。</p> <p class="ql-block"> 鸟瞰图由《前涧浦氏宗谱》九修谱主编浦定颐先生提供。下同</p> <p class="ql-block"> 而向南则是通往旺家桥,这是一座精致的金山石材质的单孔拱型桥。此桥历史悠久,几经重建修复,《泰伯梅里志》中都有记载,明朝万历邑志称是由华允和妻蔡氏建,学士华察修(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华太师原型,据《泰伯梅里志》记载,该公当年在锡东地区修建了少说也有几十座桥梁,象附近的鸭城桥,江溪桥等都是他建造的)。而后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浦起龙父浦长发先生重建。我小时候看到的桥应该是长发公重建的,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仍能英姿焕发屹立不倒,说明其建造时的质量有多高。现在桥已废弃,可没有一张此桥的照片存世,惜哉!</p><p class="ql-block"> 下面借用这张神似的网络照片以展现该桥的风姿</p> <p class="ql-block">过桥后分叉道,一路向南,通往当地的一座名山——鸿山。鸿山因当年梁鸿在此居住而得名,是国家AAA景区,上有泰伯墓等十八个景区。</p> <p class="ql-block">另一路向东南方向的则通往当地的望族谈氏集居地盛家桥,盛家桥的谈学周先生是梅村中学的首任校长,而据说谈氏家谱中记载了著名科学家谈家桢的先祖也是盛家桥人。我小学六年就是在谈家祠堂内上的课。(古时盛家桥称‘让界桥’,为纪念泰伯三让王位而取的名。)</p> <p class="ql-block">而小土堆向西,沿着安基里‘护村河’的南岸,则通往厚桥的名门望族,被称为江南鸿儒的浦起龙先生的世居地安基里。起龙公为雍正年间的进士,村内有‘进士第’,村外有围绕一村的‘护村河’。起龙公是史学家,著作第身。而他在1748年编纂的《前涧浦氏宗谱》,则恩泽着一代代的浦氏族人。</p> <p class="ql-block">到了安基里再往西走,就能到达另一个浦氏集居地低垻上</p> <p class="ql-block">向东有二条小道,沿河北岸的道是通往浦氏另一集居地南水渠。</p> <p class="ql-block">而沿河南岸的道就通往我村时马巷。</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家的祖居屋,前几年刚翻建过。(照片由我侄儿提供 下同),由于是按祖居原貌翻建的,看起来似乎有些落伍。却能安抚一颗颗在外游子的心。感谢侄儿他们的良苦用心!</p> <p class="ql-block">房前场上有二棵挺拔的榉树,那是当年家父亲手载种的,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屋后还有一个小院,里面栽满了花草树木,显得那样地郁郁葱葱,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小土堆已不复存在。而几个浦氏集居地的原貌也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那条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小河也不见了踪影!真所谓沧海桑田!</p><p class="ql-block"> 家乡巨变,但那生我养我的热土永在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