崦山古韵

析城牧童

<p class="ql-block">崦山是一座古庙,在阳城很有名,据说阳城非常有名的白岩书院就在此地的不远处,阳城的几个著名古人:王国光、田从典、陈廷敬,都是白岩书院的学子,是阳城学子仰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但白岩书院如今已经不存,据说是被日本鬼子给烧掉了。被烧掉的白岩书院,遗址上长满了松树,远远看去林海茫茫,如果没有人介绍,没人会知道那里曾经的辉煌,更不知道日本鬼子在这块土地上犯下的罪行,仿佛没有过去,只有茫茫林海知道它们扎根在这片厚重的泥土里,默默地吸收曾经辉煌的养分,在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为人们看到的绿洲、</p> <p class="ql-block">没有了白岩书院的崦山,古庙显得非常孤单,形单影只。当地居民一只想将其开发,打造成旅游景区,却苦于自身没有资金,也找不到愿意开发崦山的金主。所以直到今天,崦山仍然像一个深居乡野待嫁的村姑,尽管在阳城民间名声显赫,却无法声名远播,让更远地方的人知晓,阳城还有如此一块远古名刹需要开发。</p> 就是我这个阳城人,虽然早闻其名,却也最多只来过三四次,每次来,都是有人组织,几十个人坐着六七辆小车,轰轰烈烈声势浩大,走马观花地来到崦山,走进大庙,虽然也听到了不少崦山庙的传说故事,却都没有完全入心。总觉得组织者的愿望很好,非常的希望有人能够将崦山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崦山,认识崦山,喜欢崦山,可组织了那么多次活动,崦山依然藏在山中无人识,难有远方客人来。想来我们真的愧对组织者,愧对崦山老百姓的热情好客。 崦山像阳城的许多庙宇一样,不知始建于何年何月,现有留存碑石不多,基本都是补修或者重修铭文。由此可见,每一次历史动荡,即使是神灵坐镇的庙宇,也难逃战火洗礼,每一次改朝换代,庙堂也难逃厄运。虽然庙里的神灵始终还是本来的神灵模样,却仿佛在改朝换代者心里有所不同,不打碎过去,重新来过,只怕神灵都不知道世界变了。<div>历史也许就是这样,翻来复去地更新换代,以至庙宇也有了属于它的特定年轮。<div>这也许就是我几次走进崦山庙真实感觉,我能感觉到它的古老,也能够感觉到它的沧桑,更能感觉到它的无奈。哪怕这庙里住的是无所不能神灵,也非常无奈。</div></div> 我还能感觉到,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它的存在,就是民间信仰的存在;它的辉煌,就是民间信仰的辉煌。因为我们经历了太久的封建,朝廷需要它,老百姓相信它。但新中国建立之后,它已经成为过去,成为历史。<div>想一想,有多少庙堂变成了学堂,你就会明白,神灵在现在人心里的分量,没有人再信神了,庙里还会有多少香火?没人再朝圣神灵,庙院的地上还不只能被天地自然铺上一层崭新县圣洁的绿毯,让沉寂的古庙院落再现另一番生机盎然。<div>曾经辉煌的崦山庙终于清静了,这一清静就是漫长的几十年,直到旅游再一次在新时代热起来,被村民们提到了发展的议事日程上,人们想到了它的存在,认识到它的价值,而它却失去最重要的香客的信仰,只剩下了曾经的历史文化,但没有经济支撑,再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是愿景,离实现相距甚远。</div></div> 倒是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汽车尾气,没有各种繁杂的吵闹,空气特别清新,是健康养生的好去处。<div>而且,这里还能够感受到阳城“三山交汇”的特殊地理景象。眼前的山梁就是太岳山的余脉,山梁左下方是沁河,右下方是芦苇河。所谓“三山交汇”,就是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脉。站在了山梁往左看,沁河对面是太行山;往右看,芦苇河对面是中条山。站在崦山之巅,这可是站着一梁观三山,一眼看尽阳城独特的地理特征。</div> 这也许就是崦山的特别之处。毕竟这样的独特景观,在阳城别的地方看不到。 当然,震惊世界的“町店战斗”,就是在这里发生,那时候据说崦山庙还是八路军的前线指挥所,徐海东、黄克诚将军都曾在崦山留下了珍贵足迹。 即使过去的已经过去,历史一去不复返,而谁又能说过去没存在过。哪怕就像崦山的两扇庙门,虽然时代久远,却依然挺立,没有倒下,而且永远向每一位访客敞开,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去,感受崦山古老久远的沧桑。<div>没有开发的崦山,还保留着它的古韵,没有被破坏更多。这也许是它最为宝贵的价值。</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