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彭一小开学教研“农忙"季,才第八天,各学科在组长带领下各项活动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场所有限,就在办公室做思维导图交流</p> <p class="ql-block">为促使我校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整体把握学科教材,灵活运用所教学科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建构“平实”、“真实”、“丰实”、“扎实”的高效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p><p class="ql-block">在何志明老师的主持下,本次活动于2021年9月9日下午拉开帷幕,首先上场的是一年级的陈虹宇老师,她先对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进行了解读,特别强调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还指出了教学中要注意的地方:结合具体情境教学、注重数的概念教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p><p class="ql-block">第二个上场的是五年级的廖明川老师,他智珠在握,侃侃而谈。先从教材的编写特点说起,对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几大版块逐一解说,重点介绍了转化和近似值的思想。转化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化未知为已知,化新知为旧知,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五年级数学里的小数乘法、多边形的面积都是转化思想的重要体现。最后针对性的提出教学建议:利用好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现实情境,提高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四年级的王标老师先介绍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然后用实例来说明在教学中要注意的地方,最后针对性的提出教学建议:利用好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现实情境,提高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1、精心设计主题图,为教学提供资源和活动线索。2、计算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3、加强数学活动。4、重视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三年级的冯海燕老师先整体解读了全册的教学内容,然后对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一一解读。整个内容有条不紊,让人一目了然。六年级的肖顺宜老师也对六年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按单元顺序依次解读。然后用了大量案例提出教学建议,为今后教学指名方向。</p><p class="ql-block">最后上场的是二年级的王小庆老师,她先介绍二年级的单元版块结构,又以数与代数的表内乘法为例,除了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外,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注意什么。以“8的2倍是多少”“8是4的几倍”为例,强调算理教学和重要性。提出注重课堂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曾仕军副校长在会后进行了总结发言,首先祝贺这次活动取得成功,肯定了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强调方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全体数学老师也认真学习,收获满满,都表示这样的活动对大家帮助很大,有得于今后的教学教研。</p><p class="ql-block">(王万莲 供稿)</p> <p class="ql-block">借助思维导图 全面解读教材</p><p class="ql-block"> ——彭一小开展教材解读思维导图交流活动</p><p class="ql-block">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托,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养的载体之一。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彭一小于9月7日开展了语文教材解读——思维导图展示交流活动。</p><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由全体语文教师提前以年级为单位,对所任教年级的语文教材进行阅读和解读,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第二步是各年级派代表展示本年级的思维导图,并结合思维导图进行详细的教材解读。</p><p class="ql-block">所有语文教师都准确把握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理念,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制作出了简单明了、目标明确的思维导图。通过呈现关键词开展各组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p><p class="ql-block">通过老师们对教材的解读,不难发现整组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安排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前后都有关联。所以要从整组教材入手,深挖教材,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落实教学目标。这次活动为语文老师们搭建起清晰、系统的教材框架体系。老师们深刻体会到:一定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确应该教什么,才能在教学中轻松自如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达到教学目的。</p><p class="ql-block">(徐剑 供稿)</p> <p class="ql-block">9月7日,8曰,9日新教师见面课。</p> <p class="ql-block">9月10日完成“青蓝工程”汇报课。</p> <p class="ql-block">如何把握好上课40分钟,小编提供参考:</p><p class="ql-block">第一,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第2 0分钟,要提高课堂利用效率。教师就必须保证在最佳时域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并以精心设计的方法,使教学过程按照预定目标进行,并使学生也一直处于积极的专注状态。据王仁甫老师在长期探索实践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的4 5分钟之内。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起始时区5分钟一兴奋时区1 5分钟一调试时区5分钟一回归时区15分钟一终极时区5分钟,并根据这种规律,完成不同的课堂教学任务。在起始时区,促使学生的兴奋点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并且尽可能缩短这- -时区。在兴奋时区,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并尽可能延长兴奋时间,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的密度、力度,尽可能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在调试时区,进行调试,帮助学生度过过疲劳阶段,可安排一分钟笑话、幽默、音乐、课中操,或变换教学方式如练习、朗读、实验等。在回归时区,把教学推向新的高潮,如以巩固新课和能力训练。在终极时区,加大信息量,加快语速,强化情绪,总结新课,圆满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依据人的大脑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安排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钱志亮和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李静在十多年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根据儿童大脑工作规律安排教学的对策,可以作为教师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参考。一节课的变化与时间安排。如果节课按4 0分钟计</p><p class="ql-block">算。学生在刚刚开始的2分钟属于准备进入课堂教学阶段,即始动调节,从5-1 0分钟开始,教学内容成为大脑兴奋中心,到第20分钟左右时,该兴奋中心具有最好的应激功能。此后,大脑开始疲劳.学习效率开始降低,在下课前2 5分钟,出现终末激发现象;在教学安排上,将一节课的前2.5分钟用于组织课堂教学和复习上次已学内容,第10--20分钟安排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将20--30分钟交给学生巩固练习、教师个别辅导与巡视,最后几分钟用来总结、复习及布置作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适当增加每课时的教学信息量。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得并加工信息从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信息量过小,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里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造成学生不能吸收消化,导致挫折感,使其避免努力,教学效益白然低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了解和分析学生接受能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加大每受能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加大每课时的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在每一课时学习、掌握更多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益,进而提高教学时间利用效率。</p>